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硬膜外穿刺后的腰背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硬膜外阻滞是我国临床麻醉中应用极为广泛的方法 ,几乎占所有麻醉病例的 5 0 %~ 70 % [1] 。但硬膜外阻滞后腰背痛 (postpuncturallumbago)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我院在开展疼痛治疗工作中接触了 3例硬膜外阻滞后腰背痛需治疗的患者 ,相应穿刺点压痛最重。后经调查 ,自 1998年 10月 1日至 12月 31日共计 36 5例硬膜外阻滞患者 ,术后腰背痛 6 1例 (16 7% )。现将穿刺相关的腰背痛情况的临床调查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36 5例病人 ,男 16 9例 ,女 196例 ,年龄 2 0~71岁。因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行硬膜外阻滞 4例 ,…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阻滞所用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后对麻醉作用的影响、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产妇子宫的作用以及药物毒性反应等问题,在临床观察和实验资料方面较前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国麻醉方法中,硬膜外阻滞术占很大比例,为求得合理应用药物,达到最佳麻醉效果和保证手术安全,在复习了有关资料后,对此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现综述如下。一、延长麻醉作用时间对多数的局麻药,特别是短效局麻药加入肾上腺素后可延长麻醉作用时间。对布匹卡因加入了肾上腺后能否延长麻醉作用时间,以往认为不明显因而得出的结论是:为了延长布匹卡因麻醉  相似文献   

3.
4.
5.
硬膜外麻醉所用局麻药中常加肾上腺素,本文对注药后血钾及血糖的变化进行观察,并探讨对心电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本文选年龄19~52岁,术前心血管及实验室检查正常的37例择期手术病人,男18例,女19例。下肢手术15例,腹部手术22例。均未用术前药,入手术室后静滴复方氯化钠溶液约80ml/h。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21例、B组16例)。按常规硬膜外穿刺给药。A组用利多卡因(4.34±0.503mg/kg)及肾上腺素(4.34±0.53μg/kg);B组仅用利多卡因(4.40±0.507mg/kg)。  相似文献   

6.
7.
我院自1999年12月以来,采用股神经与坐骨神经复合阻滞麻醉施行膝部及以下部位手术共60例,效果良好,其中以局麻药中加用地塞米松者的术后镇痛情况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芬太尼加局麻药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王立中,汤蓓蕾,徐群,姚康珍,周雅华我们曾把芬太尼加局麻药硬膜外麻醉用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共61例,随机分两组。I组(30例)为对照组,Ⅱ组(31例)为实验组。硬膜外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5ml,5m...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两组局麻药配方,期望为改善多次手术需重复腋路臂丛阻滞的病人围手术期的麻醉与镇痛质量上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将206例年龄、性别、体重、心肺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均为曾经肘部以下手术5次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观察组)使用0?..  相似文献   

10.
硬膜外阻滞局麻药温度与寒颤的关系陈炳鑫选择60例硬膜外阻滞阑尾切除术青壮年病人,60例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将局麻药加温至30℃左右,对照组局麻药降温在10℃以下。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2Oml+丁卡因4ml,含肾上腺素1:20万。术前常规用苯巴比妥钠10...  相似文献   

11.
硬膜外麻醉时血浆局麻药浓度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实时和快速预测硬膜外腔给药时血浆局麻药浓度 ,预防局麻药中毒。方法 体内药量的实时变化用微积分、Laplace转换和逆转换等方法推导浓度 时间方程。以VFP 6 0制作“硬膜外麻醉血药浓度实时预测”程序。在 2 8例硬膜外麻醉病人中分别推注 (1ml/ 3s)和泵注 (1ml/min) 2 %利多卡因 15ml,于给药后 3、6、9、12、15、18、2 1、30、6 0、90min抽静脉血 ,以高效液相法测定利多卡因浓度 ,并将预测值与临床结果进行拟合。结果 推导出硬膜外腔推注和输注给药、单剂量和多剂量给药、推注和输注混合给药等多种给药方式的数学模型。根据这些模型制作的计算机软件 ,能够实时和快速预测病人血浆局麻药水平 ,预测结果与临床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 (P >0 5 )。结论 该程序能较方便准确地实时和快速预测硬膜外腔给药时血浆局麻药浓度 ,预防和降低局麻药中毒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地塞米松降低心脏术后寒战的发生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脏术后寒战较为常见,术中低温可能是主要原因,也可能与转流时炎性反应和细胞因子释放有关。作者探讨了地塞米松对心脏术后寒战发生率的影响。 236例冠脉或瓣膜手术患者术前均给予氧羟安定0.02~0.04mg·kg~(-1),接受相同的麻醉和监测。诱导后地米组给予地塞米松0.6mg·kg~(-1),对照组给予相同  相似文献   

13.
局麻药注入硬膜下腔—硬膜外麻醉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71岁,因患弥漫性动脉硬化性周围血管病拟于腰部硬膜外和颈丛神经阻滞下行左股-腘动脉搭桥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取左侧卧位、于L_(2~3)棘突间,以直入法行硬膜外穿刺。使针斜面向头,当进入硬膜外腔时,病人突然意外地移动一下,同时从针内流出脑脊液(CSF)。随即退针约3mm至抽不出CSF时,置入硬膜外导管。从导管吸出CSF2ml,提示导管尖端进入蛛网膜下腔。于是改用连续腰麻,注入0.5%布比卡因4ml,20分钟后无感觉和运动阻滞征象,又注射该药5ml,15分钟后仍无任何阻滞出现。开始用etomidate 12mg和琥珀胆硷100mg静注行全麻诱导,插入气管导管,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孕妇硬膜外给局麻药的药代动力学,选择20名实施剖宫产手术的健康临产妇,随机分成硬膜外腔给予了哌卡因组(B1组)和给予利多卡因组(L组)。另外, 6例非妊娠患者硬膜外腔给予了哌卡因(B2组)。B1和B2组均给予0.75%丁哌卡因1~1.5mg·kg-1,L组给予2%利多卡因4~4.5mg·kg-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硬膜外给药后血浆药物浓度。结果表明三组病例血药浓度均在安全范围内。B1组的血药浓度达高峰时间(Tpeak)和脐静脉与母体血药浓度比(UV/MV)值均小于L组,表明丁哌卡因在硬膜外腔的吸收比利多卡因快,且透过胎盘屏障的药量小于利多卡因,新生儿Apgar评分在娩出后5分钟均为10分。B1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B2组基本相似。结论:剖宫产手术硬膜外腔给予临床剂量的局麻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16.
局麻药比重对侧卧位硬膜外阻滞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拟应用0.5%布比卡因与0.3%丁卡因分别采用不同比重、同一体位的方法对侧卧位硬膜外阻滞效果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病例经过 女性,25岁,体重55kg,拟在硬膜外腔麻醉下施行副乳切除术。术前检查无异常发现,无遗传病史,无癫痫史及药物过敏史。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术前药阿托品0.5mg、鲁米那钠0.1g。麻醉前BP130/80mmHg、HR79bpm、SpO2 99%。经T3-4棘间隙穿  相似文献   

18.
局麻药辅用肾上腺素与周围神经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阻滞麻醉抗伤害性刺激反应效果确切、完全,若复合神经安定镇痛或静脉、吸入全麻,其优势更为显著,因而欧、美各国应用神经阻滞麻醉的比例现亦逐年上升。国内近年应用硬膜外腔一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的数量增加,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亦处于推广阶段,且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在原有数量上进一步增多。因此,局麻药(LA)周围神经毒性成为麻醉学与疼痛治疗学领域关注的重点。传统观念认为,LA辅佐肾上腺素可产生4类效应:①降低LA血浆浓度,减少其中毒的发生;②延长LA神经阻滞持续时间;③减少手术创面出血;④强化LA的神经阻滞与镇痛效能。由于此4类效应在临床思维中的作用,将在LA中加入肾上腺素视为常规,由来以久。但晚近的研究对此观念提出质疑,尤其应重新评价LA辅用肾上腺素的利弊。本文简明阐述此类问题,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9.
硬膜外阻滞是中下腹部、盆腔及下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但是硬膜外穿刺及置管时有误人硬膜外静脉的可能,有时未能发现注入局麻药后,致使短时间内血液中局麻药浓度骤升,立即发生毒性反应。现将我院遇到此种意外及其临床症状和处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新型局麻药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新型局麻药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其不良反应,并以1%利多卡因加0.2%地卡因作为对照。方法 选择60例腹部手术病人,硬膜外麻醉时随机分别接受0.75%罗哌卡因(罗哌组,n=30)或1%利多卡因加0.2%地卡因(利地组,n=30),观察感觉阻滞(针刺法)、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镇痛和腹壁肌质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等反应。结果 罗哌组麻醉后手术开始前和术中感觉阻滞平面达胸6病例的百分比高于利地组,罗哌组首剂10min后出现运动阻滞病例的百分比低于利地组,而30min时无显著差异;罗哌组对循环的影响低于利地组;观察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0.75%罗哌卡因用于腹部手术硬膜外麻醉,能取得比利地组满意的镇痛肌松效果,比1%利多卡因加0.2%地卡因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更小,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