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72例激素治疗无效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随机平均分2组,并设健康人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自拟清热活血汤结合西药,对照组单用西药,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3.9%及94.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后TXB2降低、6-酮-PGF1a及PGE2增加(P〈0.01),TXB2/6-酮-PGF1a比例降低(P〈0.05)。  相似文献   

2.
王先平 《山西中医》2000,16(4):35-36
采用电针大功率强刺激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55例,并设中药治疗34例为对照。结果:治疗显效26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显效率47.3%,总有效率85.5%,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显效率29.4%,总有效率67.5%。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U=5.62,P〈0.05)。  相似文献   

3.
补脾益肾化瘀行水法为主治疗慢性肾炎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补脾益肾化瘀行水法为主治疗慢性肾炎45例,并设对照组45例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完全缓解19例,基本缓解14例,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完全缓解10例,其中缓解9例,总有效率71.11%,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前后积分值变化、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SOD、LPO及血液汉变学变化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P〈0.01)《  相似文献   

4.
廖化明 《山西中医》2000,16(6):12-13
采用血脂灵治疗高脂血症102例,并设脂必妥治疗58例对照。结果:治疗组显效68例,有效3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显效43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84.48%;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TC、TG、HDL-C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益肾通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观察益肾通络胶囊对肝肾阴虚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疗效,70例患者随机分为益肾治疗组及脑血栓片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为76.6%,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临床症状(包括神志、语言、运动功能等)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药辨证论治银屑病200例,并设单用西药对照治疗80例。结果:治疗组痊愈118例,显效46例,有效11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痊愈28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6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原发性慢性尿酸性肾病35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开武 《山西中医》2000,16(3):28-28
采用降解泄浊汤配合别嘌呤醇治疗原发性慢性尿酸性肾病35例,并设单纯别嘌呤醇治疗30例为对照级。结果:治疗组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4例,无列,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血尿酸,肾功能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孙希焕  马融  李新民 《中医杂志》2000,41(12):735-736
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67例,与西药治疗该病32例对照观察,结果表明,对照组总有效率75%,观察组总有效率91%,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观察组治疗后免疫指标改善,IgG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01,P〈0.05),但仍明显低于正常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对于提高临床疗效,防止复发,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调脂囊治疗高脂血症12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斌 《山西中医》2000,16(4):15-17
采用调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122例,并与用月见草油丸治疗74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24例,显效47例,有效29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81.97%;对照组临床控制11例,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64.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U=2.17,P〈0.05),并对两组血脂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亦存在明显差异。提示:调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采用健脾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利水法,配合中西药保肝、利尿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变56例,并与单纯西经治疗31例对照,结果:治疗组中显效34例,好转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2.1%,对照组中显效12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为64.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腹水消退率为96.9%,对照组为90.5%,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半年后腹水复发率,治疗组  相似文献   

11.
12.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4.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5.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7.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8.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19.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