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军  沈宁  唐增斌  蒋榕林  陈伟 《广西医学》2010,32(12):1486-1488
目的观察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治疗髁突高位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6例(19侧)下颌骨髁突高位骨折患者采用颌下切口下颌骨升支后缘垂直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将骨折的髁突游离后取出,体外直视下将骨折片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后再回植,行颞下颌关节重建。结果 6个月、12个月、24个月随访,检查开口度为30~48 mm,平均为34.9 mm。16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良好,无关节疼痛症状。部分病人有轻度的开口偏斜,均〈3 mm,有关节弹响1例。结论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治疗髁突高位骨折有操作简便、复位准确、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钛板固定再植术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5例29侧髁突颈部骨折患者行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钛板固定再植术,术后定期复查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和三维重建CT检查。结果:患者手术切口7—10天后均I期愈合,面型,开口型及咬合关系基本正常。术后1~6个月复诊,颞下颌关节无明显疼痛,弹响及功能障碍,2例咬合关系轻度错乱,1例有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症状,追踪观察1年后完全恢复。结论: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钛板固定再植术具有切口隐蔽,手术视野开阔,复位准确,固定稳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蒋榕林  李军  沈宁  董皓 《广西医学》2013,(5):564-565
目的观察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合医用耳脑胶粘固碎骨片治疗陈旧性髁状突粉碎骨折的效果。方法16例陈旧性髁状突粉碎骨折患者全部采用颌下切口入路,下颌骨升支后缘垂直截骨将骨折的髁状突及骨碎片游离后取出,体外复位微型钛板固定,用耳脑胶粘固碎骨片后再回植,行颞下颌关节重建。结果术后随访1~2年,患者咬合关系良好,无关节区疼痛症状,开口度基本正常,无明显功能障碍,有1例患者出现关节弹响。结论医用耳脑胶能将粉碎性髁状突骨折中不能坚强内固定的骨碎片粘固复位,恢复髁状突的解剖形态及功能,操作简便,有利于颞下颌关节重建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下颌骨升支纵行劈开截骨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内移位骨折。方法:应用下颌骨升支纵行劈开截骨术后体外行髁状突骨折钛板复位固定。结果:8例患者术后切口愈合1/甲,咬合关系良好,张口无明显受限,术后行X线检查,骨折复位愈合良好,无其它不适。结论:应用下颌骨升支纵行劈开截骨术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内移位骨折术后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李国堂  倪柯州 《中外医疗》2012,31(25):70-71
目的分析研究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回植内固定术治疗髁突严重骨折的适应证,固定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8例,60侧髁突重度骨折进行了移位角度和移位程度的测量,48例均施行了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回植内固定术。观察随防12个月。评估指标:①临床主观症状(咬合痛或不适);②临床检查(面部对称性、开口度、咬合关系及开口型、面神经损伤);③影像学检查(髁突形态与升支高度)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48例髁突高位重度骨折47例获得成功,仅有1例粉碎性骨折术后6个月出现咬合痛及髁突轻度吸收,12个月后症状消失。结论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回植内固定术治疗重度髁突骨折成功率高,疗效好,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实施下颌支垂直截骨术,行坚固内固定术保留髁状突以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恢复髁状突功能。方法 通过口内、外入路行下颌支垂直截骨术,坚固内固定术固定髁;状突及截骨部位,恢复髁状突解剖位置。结果 50例患者通过此方法治疗,术后张口度及咬合均恢复正常。随访平均6个月无关节强直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下颌支垂直截骨术,坚固内固定术固定髁状突及截骨部位较其它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方法具有技术可行,效果明显,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好发部位,其骨折发生率约占下颌骨骨折的1/3[1]。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但易引起功能紊乱、关节弹响、疼痛、面部畸形,甚至关节强直等并发症。我科自1998年开始对髁状突骨折(除粉碎性骨折及儿童外),采用经颌下入路下颌升支垂直矢状截骨髁状突游离直视复位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36例,男29例,女7例,年龄17~55岁。致伤原因是交通事故伤28例,斗殴3例,跌伤5例。本组病例中6例髁突矢状骨折,23例髁突颈部骨折,7例髁突颈下骨折;18例为单侧髁状突骨折,6例为双侧骨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拉力螺钉在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中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技巧,并对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具有该手术指征的下颌骨髁突囊内矢状骨折患者21例(27侧),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中24侧应用拉力螺钉复位内固定,3侧行髁状突骨碎片取出术,对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4个月,21例患者均无面瘫、涎漏、螺钉松动发生,张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满意;3例患者因一侧行骨碎片取出术只做了单侧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7侧术后关节头有影像学错位畸形及骨质轻度吸收,但功能基本正常。结论拉力螺钉可用于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在恢复下颌升支高度及关节功能方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髁状突游离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髁状突游离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 2 5例高位髁状突骨折经耳前进路行髁状突游离复位 ,用克氏针、钢丝、微型夹板和骨皮质螺钉固定 ,行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观察。结果 术后 1年临床评价优良率 72 % ,全部患者无开口受限和关节症状 ,7例有开口偏斜、轻微错牙合畸形等并发症 ,1例面神经颞支损伤 ;影像学评价优良率 5 6 % ,11例有髁状突移位、骨质吸收和畸形改变。结论 髁状突游离复位可较好地重建颞下颌关节结构 ,有效地恢复颌牙合功能 ,损伤较轻 ,改进骨折固定方法可提高疗效 ,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髁状突游离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髁状突游离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25例高位髁状突骨折经耳前进路行髁状突游离复位,用克氏针,钢丝,微型夹板和骨皮质螺钉固定,行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1年临床评价优良率72%,全部患者无开口受限和关节症状,7例有开口偏斜,轻微错He畸形等并发症,1例面神经颞支损伤,影像学评价优良率56%,11例有髁状突移位,骨质吸收和畸形改变,结论:髁状突游离复位可好地重建颞下颌关节结构,有效地恢复颌He功能,损伤较轻,改进骨折固定方法可提高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胡革 《中国医学工程》2004,12(6):62-63,65
目的探讨小型接骨板在髁状突中、低位骨折开放复位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成人髁状突骨折32例,其中22例采用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另外10例保守治疗.手术组采用颌后下切口或颌下、耳前联合切口下开放复位加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结果经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法治疗的病人,术后1年骨折线消失,骨质透光影一致,钛接骨板无移位及断裂,面型及咬合关系均满意.结论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是治疗髁状突中、低位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成人下颌升支骨质结构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下颌骨髁状突骨折轴向拉力螺钉复位固定技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15具成人离体下颌骨升支于不同水平作截面,在每个截面上对与拉力螺钉复位固定技术有关的骨质结构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下颌升支颊侧皮质骨较舌侧厚,松质骨于升支中份厚度最大,部分下颌升支无松质骨结构。结论:本研究为髁状突骨折轴向拉力螺钉复位固定技术提供了准确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髁状突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不同入路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髁状突骨折的最佳手术复位进路。方法:对34例髁状突骨折分别采取下颌下、耳屏前、口内3种手术进路复位内固定的术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单纯颌下切口18例均成功,有3例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耳屏前切口12例,2例失败,摘除髁突,3例辅加下颌下切口,3例面神经颞支损伤;口内切口4例,成功3例,1例失败。结论:口内切口面部无疤痕,颌下及耳屏前切口创伤较大,疤痕明显,应根据骨折部位选择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4.
髁状突骨折在临床工作中并非罕见,对于髁状突骨折的治疗,一直存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即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近5年来,我们采用不同方法,治疗髁状突骨折1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4例,女性3例,男性11例,年龄在9~41岁之间,单侧髁状突骨折10例,双侧髁状突骨折4例,14例中合并有下颌骨骨折者5例。1.2治疗方法本组采用非手术治疗5例,其中直接颌间结扎固定1例,颅领石膏帽固定1例,后牙加垫牵引复位后固定3例;手术治疗9例,其中髁状突摘除1例,骨间钢丝结扎固定1例,克氏针内固定6例,升支劈开后固定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翼外肌-髁状突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技术要点和功能评价.方法以髁头脱位骨折,髁颈和髁颈下骨折移位角度30°~45°升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mm为适应证,对收治的23例28侧髁状突骨折患者,采用改良的耳颞部"拐杖"型切口或颌后进路,行翼外肌-髁状突解剖复位及张力带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随诊复查,内容为面型、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力,并以此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面型双侧对称,张口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开口型有显著改变,2例术后错牙合患者经一周颌间牵引恢复正常;影象学检查,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钛板无移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咀嚼有力.2例面瘫患者经治疗后3个月恢复.结论选择合适患者,进行翼外肌-髁状突骨折开放性解剖复位固定,是一种既能恢复解剖形态又能恢复咀嚼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尚永一  王雯  贡凤琴 《北京医学》2009,31(9):552-554
目的 评价颌骨骨折术前牵引后口内切口坚强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02例新鲜颌骨骨折患者采用术前牵引后口内进路暴露颌骨骨折部位(除外下颌升支及髁状突骨折)以钛板坚强内固定的方法使骨折段复位固定。结果102例患者101例软组织Ⅰ期愈合,口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颌面部外形和咀嚼功能、开口度正常。结论配合术前颌间弹力牵引后口内切口坚强内固定是治疗颌骨骨折的一种适用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与探讨髁状突囊内骨折患者行坚强内固定术中采用改良耳颞切口联合颌下切口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髁状突囊内骨折患者共15例,计18侧,其中有三侧行保守治疗,余均经改良耳颞切口联合颌下切口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有无张口度和(或)张口型的改变,有无颞下颌关节弹响的发生,有无双皮质螺纹钉的松脱、吸收等。 结果 14例患者均无面瘫、涎瘘发生,1例患者出现短暂的额纹消失,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2 mL注射用水溶解,肌肉注射、1次/d、1支/次,2个疗程)支持治疗,3个月内恢复正常,15例患者咬合关系和张口度恢复良好(双脚规测量张口度≥3 cm),无关节弹响、开口型偏斜、咬合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CT示双皮质螺纹钉固定在位、无松脱,骨折断端复位良好。术后6个月三维CT(水平位和冠状位)结果示:髁突头与关节盘位置关系恢复较好,无明显关节粘连、髁突头吸收等。 结论 经改良耳颞切口联合颌下切口行髁状突囊内骨折坚强复位内固定术时能在直视下行复位固定,具有视野暴露清晰、较少面神经损伤、极少损伤关节盘和关节软骨等优点,可为髁状突囊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颌骨骨折口内切口坚强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新鲜颌骨骨折患者采用口内进路暴露颌骨骨折部位(除外下颌升支及髁状突骨折)以钛板坚强内固定配合颌间弹力牵引使骨折段复位固定。结果186例患者182例软组织Ⅰ期愈合,口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颌面部外形和咀嚼功能、开口度正常。结论口内切口是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一种适用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对关节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34例下颌前突患者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及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后行颌间弹性牵引并配合正畸治疗.结果:经1~4年随访,术后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颞下颌关节疼痛及弹响消失或缓解.结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能有效矫治下颌骨前突,手术时应确保髁状突在关节窝就位,防止关节紊乱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翼外肌-髁状突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技术要点和功能评价。方法:以髁头脱位骨折,髁颈和髁颈下骨折移位角度300。450升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ma为适应证,对收治的23例28侧髁状突骨折患者,采用改良的耳颞部“拐杖”型切口或颁后进路,行翼外肌-髁状突解剖复位及张力带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随诊复查,内容为:面型、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力,并以此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面型双侧对称,张口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开口型有显著改变,2例术后错牙合患者经一周颁间牵引恢复正常;影象学检查。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钛板无移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咀嚼有力。2例面瘫患者经治疗后3个月恢复。结论:选择合适患者,进行翼外肌-髁状突骨折开放性解剖复位固定,是一种既能恢复解剖形态又能恢复咀嚼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