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猪毛菜中生物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赵云雪  丁杏苞 《药学学报》2004,39(8):598-600
目的研究藜科(Chenopodiaceae)猪毛菜属植物猪毛菜Salsola collina Pall.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方法及IR,MS,1HNMR, 13CNMR,HMQC,HMBC,DEPT等光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猪毛菜中分离得到两个酰胺类生物碱,分别鉴定为N-反式阿魏酰基-3-甲基多巴胺(I),(10bS)-1,2,3,5,6,10b-六氢吡咯并[2,1-a]-8,9 -二羟基异喹啉-3-酮(II)。结论化合物I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II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猪毛菜碱A。  相似文献   

2.
几种中药化学成分抗内毒素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粉防已碱等中药化学成分抗内毒素研究现状。方法:用文献检索法检索中文期刊中已报道有抗内毒素作用的中药化学成分,并对其抗内毒素作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作介绍。结果;粉防已碱等中药化学成分通过抑制内毒素刺激机体释放炎性因子TNFα、IL-8、NO、PAF,抑制TXA2合成,保护内皮细胞,减少内毒素致小鼠死亡率,降低内毒素致兔发热反应温度,缓解休克期肺血管收缩、改善肺循环灌注状态,破坏内毒素化学结构等多种途径拮抗内毒素。结论:粉防已碱等中药化学成分有抗内毒素作用,可作为含该类化学成分抗内毒素中药的质控制指标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 PAs)中倒千里光碱(retrorsine, RTS)的反应性代谢产物在体外和体内与RNA的相互作用。方法 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分析合成反应、肝微粒体孵育和给药RTS的小鼠中腺苷和鸟苷与RTS的反应性代谢产物形成的加合物。结果 在体外合成反应液,肝脏微粒体孵育液和给药RTS的小鼠肝脏组织中检测到了RTS的反应性代谢产物与腺苷和鸟苷形成的双分子嘌呤加合物,体内观察到的所有加合物的生成量呈剂量依赖性,并在给药后2 h达到峰值。结论 首次发现RTS的反应性代谢产物与RNA反应形成RNA双分子加合物,可能是RTS导致肝毒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1-千金藤啶碱(1-SPD 15~120 mg/kg)能增加大鼠纹状体和边缘区的多巴胺代谢物DOPAC和HVA(+150~300%),并有剂量相关关系。此作用于给药后60 min达峰值,给药后4 h虽有恢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对照值。SPD还能中等度地降低上述两个脑区的DA和NA(-18~48%)。DA转换率(表现为代谢物增加)的升高支持SPD为DA受体阻断剂。但DA和NA下降表明,除有受体阻断作用外,不能排除药物对单胺递质的贮存、释放或再摄取的影响。纹状体内的5-HIAA含量亦有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
刘国卿  谢林  袁惠南 《药学学报》1986,21(5):336-340
1-千金藤啶碱(1-SPD 15~120 mg/kg)能增加大鼠纹状体和边缘区的多巴胺代谢物DOPAC和HVA(+150~300%),并有剂量相关关系。此作用于给药后60 min达峰值,给药后4 h虽有恢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对照值。SPD还能中等度地降低上述两个脑区的DA和NA(-18~48%)。DA转换率(表现为代谢物增加)的升高支持SPD为DA受体阻断剂。但DA和NA下降表明,除有受体阻断作用外,不能排除药物对单胺递质的贮存、释放或再摄取的影响。纹状体内的5-HIAA含量亦有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6.
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吴茱萸的活性成分。方法用硅胶色谱技术和重结晶等方法分离化学成分,用IR、NMR和MS等波谱方法确定其结构。结果获得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吴茱萸碱(Ⅰ)、吴茱萸次碱(Ⅱ)、吴茱萸内酯(Ⅲ)和羟基吴茱萸碱(Ⅳ)。结论 首次系统归属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波谱数据。  相似文献   

7.
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奇志  梁敬钰 《药学学报》2004,39(8):605-608
目的研究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法、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吴茱萸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鉴定出其中的10个化合物,分别为吴茱萸宁碱(evodianinine, 1)、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 2)、 吴茱萸碱(evodiamine, 3)、吴茱萸酰胺I(wuchuyuamide I, 4)、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evodiamine, 5)、柠檬苦味素(limonin, 6)、胡萝卜苷(daucosterol, 7)、三十碳酸(triacontanoic acid, 8)、二十九烷(nonacosane, 9)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 10)。结论通过UV,IR,ESI-MS,HREIMS,1HNMR,13CNMR,HMQC,HMBC和NOESY分析,鉴定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命名为吴茱萸宁碱。  相似文献   

8.
脱氢枞胺经乙酰化、硝化、还原制得12-氨基-N-乙酰脱氧枞胺,再与相应的取代苯甲醛反应制得一系列脱氢枞胺衍生物的Schiff碱6a~6e.选用Hey-1B卵巢癌细胞株测定了目标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6a~6e体外对Hey-1B卵巢癌细胞株均有一定活性.  相似文献   

9.
铁棒锤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铁棒锤(Aconitum szechenyianum Gay)又名铁牛七、黑草乌。用于消炎止痛、祛风除湿,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及疮痈肿毒等。与铁棒锤同名的植物有雪上一枝蒿(A.pendulumBush)、伏毛铁棒锤(A.flavum Hand-Maii),此二者成分已有报道,前者主要含乌头碱,  相似文献   

10.
从百合科丫蕊花属植物丫蕊花(Ypsilandra thibetica Franch)全草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偏诺皂苷元(1),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鼠李糖(1→4)-[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4),薯蓣皂苷元(5),薯蓣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6),木犀草素(7),木犀草苷(8)。其中化合物1,2,5,7,8均首次在丫蕊花植物中分到。  相似文献   

11.
浙贝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l Miq.)属于百合科植物,为常用中药,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及散结等功效。主产于浙江宁波一带,关于其化学成分曾有报道,分得浙贝甲素,浙贝乙素等。本文报道浙贝母(上海药材公司购)化学成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痢止蒿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爱国  吕扬  冯孝章 《药学学报》1994,29(12):899-904
自云南产痢止蒿(Ajuga forrestii Diels)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5个单体,其中化合物Ⅰ和Ⅱ经波谱分析和化学方法鉴定为新的松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痢止蒿甲素(ajuforrestin A,I)和痢止蒿乙素(ajuforrestin B,II),其余3个是黄酮类化合物:洋芹素(apigenin)、金合欢素(acacetin)和买麻藤乙素(gnetifolin B)。  相似文献   

13.
蒺藜果中两种新甾体皂苷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J.)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用ESI/MS ,IR ,1HNMR ,13CNMR ,DEPT ,1H-1H COSY ,1H-13C COSY和HMBC等光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 从蒺藜果实中分得2个新甾体皂苷,经光谱鉴定化合物I为新海柯皂苷元-3-O-β-D-吡喃葡糖基 (1→2 )-β-D-吡喃葡糖基 (1→4)-β-D-吡喃半乳糖苷,化合物II为新海柯皂苷元-3-O-β-D-吡喃葡糖基 (1→4)-β-D-吡喃半乳糖苷。结论 化合物I和II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蒺藜皂苷A和B。  相似文献   

14.
辽东楤本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辽东楤本(Aralia elata)的根皮中分得8个化合物,利用理化和光谱方法鉴定分别为胡萝卜甙-6’-棕榈酸酯(6’-O-palmitoyl-β-sitosterol-3-O-β-D-glucoside,A5)、罗盘草甙A(silphioside A,A9)、楤木皂甙A甲酯(araloside A methyl ester,A10)、竹节人参甙Ib(chikusetusaponin Ib,A11)、楤木皂甙A(araloside A,A12)、楤木皂甙C(araloside C,A15、楤木皂甙G(araloside G,A16)、无梗五加甙D(acanthoside D,B1)。化合物A5,A9,A11和B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A10为新天然产物,A16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楤木皂甙G,归属了化合物A9,A1513C-NMR化学位移。  相似文献   

15.
地梢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苑辉卿  左春旭 《药学学报》1992,27(8):589-594
从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的全草中共分离到十四个化合物,本文报道已鉴定的七个化合物。其中两个新化合物分别为1,3-二棕榈酸-2-山梨酸-甘油三酯(4)和地梢瓜甙(7)。五个已知化合物鉴定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1),羽扇豆醇乙酸酯(2),α-香树脂醇正辛烷酸酯(3),柽柳素(5),柽柳素-3-O-β-D-半乳糖甙(6)。  相似文献   

16.
长鞭红景天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彭江南  葛永潮  李晓晖 《药学学报》1996,31(10):798-800
长鞭红景天化学成分的研究彭江南,葛永潮,李晓晖(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红景天是滋补强壮药物,目前正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现已有一些产品上市。我们曾对数种红景天的化学成分进行过研究[1~4]。长鞭红景天(Rhodiolafast...  相似文献   

17.
土茯苓化学成分研究(IV)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milax glabra is a wellknow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has been used clinically to prevent leptospirosis, to treat syphilis, and acute bacterial dysentery, etc. Its extracts showed antitumor and antiatherosclerosis activiy. A new isoflavone, 7,6′-dihydroxy 3′-methoxy isoflavone (1), along with two known compounds taxifolin (2) and astilbin (3),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Smilax glabra. The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including 2DNMR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8.
刺果番荔枝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番荔枝科番荔枝属植物刺果番荔枝(Annona muricata )的种子分得五种番荔素类成分,经光谱分析,鉴定其中两种为新化合物,命名为:muricatalicin(I)和muricatalin(VI),另三种为已知化合物:annonacin(I),annonacin-A(II)和annonacin-10-one(IV)。在制酸酯(mesitoate)衍生物过程中,又得到一新番荔素的酸酯Vb,与模型化合物比较,确认Vb是cis-THF-annonacin-A mesitoate。Vb的原化合物定名为annonacin-B。  相似文献   

19.
云南红豆杉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陈未名  张佩玲  吴斌  郑启泰 《药学学报》1991,26(10):747-754
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 Cheng et L.K.Fu)树皮的乙醇提取物显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从中分离得到8个紫杉烷类二萜及其生物碱。经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鉴定7个已知物为taxinine E(1),taxinine J(2),1-acetoxy-5-deacetvl baccatin Ⅰ(4),baccatin Ⅲ(5),taxol(6),cephalomannine(7)和7-xylosyl-10-deacetyl taxol(8)。化合物3命名为云南红豆杉甲素(ymlnanxane),为一新的紫杉烷二萜化合物,其结构为taxa-4(20),11-diene-2α,5α,10β,14β-tetraol-2α,5α,10β-triacetate-14β-αmethyl-β-hydroxyl butyrate,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予以证实.经体外筛迭化合物3具有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0.
蔓性千斤拔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is(Merr.et Rolfe)Li]的根中分得六个化合物和一个烷酸的混合物(Ⅰ~Ⅶ)。经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证明,化合物Ⅰ和Ⅱ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蔓性千斤拔素C(Ⅰ)和蔓性千斤拔素D(Ⅱ),其余为已知物,分别鉴定为5,7,3′,4′-四羟基-6,8-双异戊烯基异黄酮(Ⅲ),flemichin D(Ⅳ),n C22~C30烷酸(Ⅴ),β-谷甾醇(Ⅵ)和羽扇豆醇(Ⅶ)。化合物Ⅲ和Ⅳ对P388白血病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