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子的情志摄生思想寓有浓厚的哲学内涵,他所倡导的俭啬收敛、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谦下不争等观点对于中医情志养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成为后世诸多养生思想的泉源,在中医养生学著作中也有着生动体现。故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整理、归纳《老子》中所蕴含的情志养生理论,对名篇名句逐一解读,分析、梳理其对《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以及后世摄生思想的影响,深入挖掘中医养生观的哲学基础,并分析传统养生思想方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人的心理因素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探索道学中的养生方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丰富中医的养生理论。本文简单介绍道学  相似文献   

3.
阐述养生保健在防治原发性痛经中的重要意义。系统描述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生活起居养生保健、精神情志养生保健、食疗药膳养生保健、运动养生保健、房室养生保健、针灸按摩养生保健,以期为康复医学、妇科医学和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谭颖颖  刘昭纯 《陕西中医》2011,32(9):1196-1198
整体思维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起主导作用,其影响力渗透到中医养生理论的方方面面。受整体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医养生建构了独具特色而又充满哲学智慧的养生理论,顺应自然养生观、形神兼顾养生观、精气神养生观、五脏六腑养生观以及调畅情志养生观,均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文对整体思维模式对上述养生观的建构影响进行了剖析,以揭示整体思维模式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医情志理论源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月香 《中医药学刊》2010,(9):1838-1840
对中医情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先秦文化为中医情志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黄帝内经》构筑了中医情志理论基本框架;后世医家对中医情志理论不断给予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中医情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先秦文化为中医情志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黄帝内经》构筑了中医情志理论基本框架;后世医家对中医情志理论不断给予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是对《素问》进行重新编次并全面注解的第一人,他一生潜心医学,痴迷黄老之学。王冰的养生思想具有将医学与道学完美结合的特点,不仅充实了“道”的内涵,也将“道”的理论与医学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文章从王冰崇道重养生,矢志医道结合;养生四境界,追求贤圣至真;主颐养天真,法四时应天人等方面来阐释王冰的养生思想及其对后世中医养生理论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新  陈勇华 《陕西中医》2007,28(3):315-316
目的:探讨运气学说在中医养生康复中的运用。方法:归纳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结合当代医疗实践,对运气学说古为今用进行探讨。结论:五运六气的变化对人产生影响,对中医养生康复有重要意义。运气理论能够指导药物调治、饮食调理、情志调护、色彩疗法和音乐疗法等。  相似文献   

9.
五音是我国古代所确立的角、徵、宫、商、羽五种不同的音阶。中医的五音理论是根据中医五行学说中的五音与人体脏腑、情志等有机结合起来,可以用于治疗疾病及养生的一种指导理论。根据与五音对五脏、五行相克理论的结合下的五音理论对用音乐治疗一些疾病及日常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医养生理论的既往研究多侧重于养生原则和方法的归纳整理,反复归纳但鲜有创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而近年来,对其研究已深入到从养生理论建构的背景来研究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并通过文献、临床、实验等方面开展中医养生理论的现代研究,以及探讨中医养生理论对中医养生学发展的相关研究和中医养生理论的专题研究。据此,本文结合近10年来中医养生理论相关文献,对中医养生理论研究进展加以整理,以此提出如何从多层次、多角度展开进一步研究,从而深入挖掘中医养生理论的内涵,促进中医养生学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内经》养生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中和养生之道,提出了"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动静结合"的中和养生原则,是儒家"中和"思想在中医养生理论及临床实践中的完美体现。中和养生学说的基本内涵体现在顺应四时至中和以养形;调摄精气神及情志至中和以养神;调节饮食至中和以养性。后世医家对中和养生学说的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与发挥,并强调了中和养生学说在中医养生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邢玉瑞 《中医杂志》2014,(20):1795-1796
五行模式是中医情志理论中最重要的模式,贯穿于中医情志理论的建构及研究之中。该模式一方面促进了理论的系统化,另一方面又会使所建构的理论僵化,脱离临床实际,从而限制理论的发展。同时模式推演的结论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且情志本身的复杂性决定其不可能形成一种情志对应于单一一脏的模式。因此,在中医情志理论的构建及研究中,对五行模式的应用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辛宝 《陕西中医》2012,(9):1190-1192
佛教养生是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孙思邈虽然是道教信徒,但他却以博大胸怀将有益于人类健康事业的佛教理念引入到中医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之中,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养生观。他在佛家"好生"好善"思想影响下,结合儒家、道家思想,在全面继承此前中医养生成就的基础上,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开启了中医养生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武嫣斐 《光明中医》2012,27(7):1426-1427
中医情志学说和神志学说均是中医学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志和情志只有一字之差,神志重点在"神",情志重点在"情",探讨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借鉴中医神志学说独特的理论认识,对中医情志学说的理论发展和临床情志疾病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为系统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鸿篇巨制。《内经》的问世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养生思想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首次站在医学的角度探讨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思想基础,其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自然观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形神共养”的养生模式。全书从顺应自然、调节饮食、调摄情志、节欲保精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养生的法则,为后世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龚鹏  江岩 《河南中医》2013,33(4):546-548
养生的理论与技巧无疑是中医药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养生学最能体现中医之道,比如整体观、生命观、辨证论治思想等;养生学又有最为丰富的实践内容,运动、情志、饮食、药物、居住、睡眠等等的操作性方法均集中在中医养生中,这些是决定健康的综合性、关键性要素.中医药人应充分介入、引领中医养生的发展,立道施术,争取中医养生的学理、法理地位,将养生活动医疗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林毅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乳腺病专科专病的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学术带头人,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林毅教授从事外科临床工作40余年,尤其对乳腺病的研究造诣颇深,在不断挖掘祖国医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女性养生保健独到的见解——"调适情志、谨和五味,导引健身".情志养生主要是指通过自己对外界客观事物反映进行自我调节和转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以使自己健康长寿的方法.笔者就林教授的情志养生经验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情志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从生理、病理、治疗、养生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情志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构建了中医学相对完善的情志理论体系,是后世情志理论发展的基石。深入探讨《内经》中的情志理论及其调理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中医饮食养生方论,奠定了中医饮食养生的理论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明确提出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和方法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饮食养生在诸多养生方法中居于首位。《黄帝内经》是以“中和”思想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以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理论为根本,以饮食的作用、饮食养生基本原则、饮食养生主要方法及病家饮食禁忌等为框架,构建的中医饮食养生理论体系,对后世中医饮食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医古代文献的研究,并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阳盛质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养生措施进行论述,认为遗传、母妊时的调养状况等先天因素是形成阳盛质的基础,饮食习惯、地理环境、精神情志、药物影响等后天因素是阳盛质形成的重要条件。阳盛质个体养生主要是为了改善体质,使机体不向疾病方向发展,为此要做好精神调摄、饮食调节、亦可适当服用某些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