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定势思维作为普遍存在于人类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之一,对中医临床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通过举例论证中医定势思维形成受到历史惯性与经验直觉两方面影响,并择取《名医类案》误诊病案,分析说明定势思维在中医临床中起到的作用具有必要性与矛盾性两方面特点,提出“博集医源”“实证求真”的方法使定势思维消极影响最小化,启发现代中医临床,克服诊疗过程中形成的惰性心理,精细辨证,使中医临床更具严谨性,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思维是人所特有的认识能力,是人的意识掌握客观事物的高级形式。它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及其它一些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中医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使得医者在诊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然而,医者在后天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些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具有趋向性、常规性和程序性的特性;普遍存在于诊疗中。它一方面对诊疗过程产生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医者的思维产生了盲区。从金元医学的两则事例来看,思维定势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医者应抓住思维定势的特性来完善自己的思维。同时,还应借助群体智慧,运用综合研讨的方式和系统思维的方法来覆盖诊疗思维中的盲区;提升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一些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是由于护士思维定势所致,刘新玲[1]指出思维定势的负效应会影响护理工作。思维定势不仅会影响低年资护士,也会影响高年资护士,所以应特别注意思维定势带来的影响[2]。笔者将3例教训分析如下,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引以为戒,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勤思考、勤动手、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4.
在 2 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 ,中医学术的发展相对滞后和不适应。所以 ,应依靠创新思维 ,依靠现代化科技发展成果 ,借鉴现代医学理论 ,求得中医学术理论的新突破。当着重抓住中医辨证思维的创新这一重要环节 ,从而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中医辨证思维的创新 ,必须突破旧的思维逻辑 ,在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升华。突出标准化、客观化 ,探索中医“证”的实质 ,建立中医“证”的科学模型和诊断标准 ,使症状、证候、病名描述定义客观化、规范化。将辨病与辨证科学地结合 ,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辨证,是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辨证思维.这个思维的过程是在人体整体观点、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变动观点等理论指导下,把四诊所得的资料,在八纲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分析与综合,抓住疾病的本质,然后判断出其证候名称以及疾病名称,为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1].中医辨证灵活性很大,辨证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大多数刚迈进中医之门的莘莘学子都已经形成了现代思维模式(从微观方面揭示人体科学的本质特征),他们的这种定势思维与中医主观推测分析的思维(从系统的、宏观的方面来把握生命科学的典型特征)是截然不同的.这些原因都使得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中医辨证把握不够准确.因此,寻求出如何提高中医学学生辨证的准确度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内经》传统思维方式最基本的特征,是经验综合型的主体意向性思维。就其基本的模式和方法而言,是经验综合型的整体思维和辨证思维;就其基本的程序和定势而言,则是意向性的直觉、意象思维和主体内向思维。准确地把握《内经》思维方式对中医学术思想发展所起到的决定胜作用,才能对中医学的历史和现状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其发展符合自然科学继承与创新的一般特点。就现代中医学而言,应继承中医学辨证施治思想、多途径诊疗手段和扩散多向式与整体的思维方法。创新应以开放思想,拿来主义,充实和革新中医诊断学;以扩散思维,辨证创新,发展中医治疗学;以整体思维,更新观念,光大中医养生保健学。  相似文献   

8.
指出中医辨证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不可替代的疗效优势。针对中医药防治乙肝的现状,坚持以中医的思维方式去研究,才能实现以辨证思维为主体的中医肝病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实习生掌握中医临床思维是从理论学习转入临床的关键环节。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决策思维的基本模式,中医辨证思维主要有比较、类比、归纳、演绎、反证以及模糊判断等基本方法,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常用模式主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辨病因(六淫、疫疠等)病性(气、血、津液)等多种辨证归类的方法。文章对各种中医辨证思维和常用模式逐一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0.
辨证思维是决定辨证准确与否的关键环节,辨证思维路径的研究对中医诊断和辨证论治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学者研究中医辨证思维和张仲景辨证思维现状进行归纳,认为张仲景辨证不是单一辨证思维,而是综合应用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凭脉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一般性辨证论治和复杂性辨证相结合的多元化辨证思维路径。探索张仲景的辨证思维路径,有助于深层次理解张仲景的辨证思维理论,为现代临床上应用张仲景的理论进行辨证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中医的临床辨治模式主要有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症论治、微观辨证、偏方治疗、意会治病等6种。这些模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临床上不能机械地分割、彼此孤立,应把它们融合起来,做到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正方"和偏方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知常达变,充分发挥医者的主观能动性,突破思维定势,不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认为对中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培养,要特别注重其中医思维的研究、培养和运用;要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的学习,开展原创思维研究,建立中医临床复杂性辨证思维体系,建立起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从各个角度铺垫、构成了完整的中医辨证理论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更多地展示出了古代医家对于具体疾病的思考与分析的过程片断,形成了中医“辨证”理论的内容基础以及理论基础,构建了辨证理论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学的传承创新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应对疾病状态的理论框架以及可以遵循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了当前以几大辨证体系为主的辨证理论。  相似文献   

14.
“辨证”而施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辨证不仅是中医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又是中医认识疾病的一个主要方法。中医辨证方法宏富,诸如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多种辨证方法的创立,使中医能够多剖面地认识疾病。因此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促进中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从分析中医辨证过程的思维方法,来探索提高中医辨证质量的途径。不当之处,敬请斧正。一、辨证中的主观思维中医临床治病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四诊合参,辨证思维,处方用药。辨证主要是通过对人体整体的直观观察和对各种症状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探索疾病的本质和对疾病进行分类的方法,以此来寻找疾病和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合方应用之理法进行分析,并联系中医思维认为合方的辨证方式是方剂辨证,这一辨证体现出中医的直觉思维;合方而用可紧扣病机、全面兼顾病情、提高效率,这些优势充分体现出中医的整体思维、中和思维、变易思维与功用思维。合方正是在这些中医哲学思维的指导下应运而生,同时也是这些中医哲学思维在临床应用中的极好体现。  相似文献   

16.
思维特征反映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中医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医思维作为中医文化的核心,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一脉相承,如强调关系与整体性等多种思维特征在中医理念、临床诊疗以及学术研究方面均有体现。中医学的独特优势源于以整体思维为主的综合型思维模式,文章从其派生的模糊性、复杂性思维特点窥探中医“证”研究领域的问题,提出“证”相关的规范化工作是提高辨证准确性的基础,统一辨证方法体系、形成公认的辨证标准是解决辨证复杂性的必要途径,应着力夯实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以实现辨证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韩佳瑞  左振魁 《光明中医》2011,26(7):1501-1501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课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学科相联系的桥梁课程。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和优势在于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中医的发展和疗效证明:只有培养了正确的临床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18.
"证"不仅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切入点,还是"理、法、方、药"的基础。张仲景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经后世历代医家的不断创立,完善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系,现代医家在前人基础上创新辨证思想,提出"证素辨证""病位病性辨证法"等,使中医辨证思维精确化、规范化,对临床运用方便。  相似文献   

19.
论形象思维与中医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象思维为主是中医辨证思维的特点,是中医学诸多奥妙的根源。中医的整个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思维过程即是一个以象诊象,以象治象的过程。外感病中,有病才有症状,才有相应的象,然后才能进行辨证,因此辨证应当从病辨证,抓主症辨证。内伤病中,诊察之象和证先于病和症状出现,中医辨证思维应当采取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为辅的意象思维,象症结合辨证。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面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辨证思维创新对促进中医事业发展尤为重要。卫气营血辨证是临床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有着渊源的历史。目前,该辨证方法主要用于研究现代疾病的临床表现、演变规律及治疗。由于卫气营血辨证可以概括病变的浅深层次及轻重程度,与西医病情评估系统存在一定关系。因此,我们考虑通过思维创新,借助现代医学发展成果,探索该辨证理论对现代疾病病情判断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