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方证研究引起高度关注,成为中医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经方方证研究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对中医经典及方证研究提供参考。1经方方证概念经方本指古代医方,现一般指《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所载之方。证的早期字义为口头作证,《说文解字》训“证”为“告也”,其后引申为证验或验证。证字用于医籍的最初本义,盖指疾病的证据、征象,即今之所言症状、体征。方证即用方的证据、征象,是以主治方剂来命名的证,具有某方证之主证的任何疾病都可使用该方。如《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汤证就是指使用桂枝汤的证…  相似文献   

2.
刘巧娟  张国骏  徐玲 《辽宁中医杂志》2014,(6):1150+1152-1152
《伤寒杂病论》分列伤寒和杂病两类不同疾病而辨证论治,"热病"和"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性症状之病"两大体系的不同辨治方法最后落实于方证之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六经辨证方法体系应用于"热病"辨治,更是对机体抗邪一般规律的辨治;通过对仲景论"烦热"七方证之辨,探讨用六经辨证思维论治"烦热"。临证时六经辨证有助于方证之辨,于复杂病证举纲则目易张;亦拓宽思维,结合病家体质、自身中毒等方面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3.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2,2(4):29-30
大青龙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寒热夹杂证且以寒为主的重要治病方,只有重视研究方中麻黄与石膏之间的用量比例关系,辨清大青龙汤与"太阳中风"、"脉浮缓"、"无少阴证"、"烦躁"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充分重视服用大青龙汤注意事项与大汗出、厥逆、筋惕肉瞤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运用大青龙汤的思路与方法等,以此才能学好用活大青龙汤以辨治诸多疑难杂病。  相似文献   

4.
正麻黄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太阳伤寒证的重要代表方。笔者深入研究麻黄汤中用药及用量之间的关系,体悟到麻黄汤中麻黄辨治病变并不局限于太阳,桂枝辨治病变不局限于太阳,杏仁、甘草不是针对太阳病变之必用药而是辨治里证之要药,进而得出麻黄汤是辨治各科杂病的重要基础用方。若病变比较重、病情比较复杂,仅仅用麻黄汤是远远不够的,对此只有选择麻黄汤合方[1],才能用活麻黄汤合方辨治临床各科疑难杂病。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释了病、证、方的含义,对病与证、证与方的关系进行论述,认为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是诊断、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只有把握辨治"病、证、方三位一体"的诊疗思路,病证互参,以法遣方,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冯世纶教授得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之真传,临证以六经辨治、方证相对而著称.对经方治疗男科疾病之规律颇有研究,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 男科疾病从六经辨治《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仅为外感病而设,同样可用于治疗各种杂病,故柯韵伯在《伤寒论翼》的序言中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制节.”  相似文献   

7.
运用经方辨治疑难杂病必须从病证表现中辨清病变属性,从疾病演变规律中寻找内在关系,从复杂多变的症状表现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病变证机中确立相应的治疗方药。临证只有重视研究和归纳经方针对脏腑病证用方及其基础方、代表方、经方合方、衍生方,才能更好地学好、用活经方以辨治诸多疑难杂病。  相似文献   

8.
方证对应是通过探讨方剂与病证之间内在规律而进行临床辨证的一种学说,亦是一种独特的辨证思维,是辨证论治的核心与精髓。方证对应始载于《伤寒论》,方包括经验方,经方,时方;证是症状,更是病机,方证对应即方剂与病机相对应。疾病在不同患者表现不同的证,同一患者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证又随之变化,因此单纯应用经方原方不能更好的体现“随证治之”的辨证原则,亦不能解决复杂的临床问题。掌握了方证对应原则不仅能提高辨证的准确性,还可以知常达变,随证治之,才能掌握辨证的核心与精髓。经方中方药与其适应证之间的关系最为固定,由此经方可作为探讨方证对应的典型代表。本文以《伤寒论》为例,将方证对应原则概括为以经类证、以方类证、明辨主证、守证守方、药随证变、方随证合、量随证更、平脉辨证、依时辨证的九大原则,通过对《伤寒论》原文分析,阐述了九大原则的应用,旨在发掘方证对应的科学内涵,提高辨证的准确率,拓展经方的应用范围,为灵活应用经方,提高临床疗效做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某些病甚至是唯一表现.故有效地辨治痛证,就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的高低.<伤寒论>虽以论治外感杂病为主,但全书113个方证中,直接涉及疼痛的就有56个方证之多,而方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集中体现,是千百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1].畅氏[2]认为从汤证的研究中揭示辨治的规律,就抓住了仲景学说的真谛.故本文通过对这些方证的分析,以期管窥<伤寒论>辨治痛证的方法,现归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青龙汤方证及方药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小青龙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仲景治疗“外寒内饮证”的代表方,该方解表化饮,散收并用,配伍精当,广泛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及过敏性疾病的治疗,疗效卓著。近年来,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兹就本方方证及其机制的研究述评如下。1方证研究方一般指古代医方,证字用于医籍的最初本义,盖指疾病的证据、征象,即今之所言症状、体征。方证即用方的证据、征象,是以主治方剂来命名的证,具有某方证之主证的任何疾病都可使用该方。近年来,方证研究引起高度关注,成为中医领域研究热点。本文就小青龙汤方证研究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经方是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的最佳用方,学用经方探索其用量是基础,思辨其用量是深化,变通其用量是提高,熟悉其用量是目的。临证只有恪守经方用药用量的基本思路,遵循经方用量治病的基本要则,掌握经方因证调配用量的基本应变思维,熟悉经方用量与辨治病证之间的基本应用细则,以此才能运用经方取得最佳治病效果。  相似文献   

12.
经方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其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上承《神农本草经》与《汤液经法》。经方的辨证论治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临证中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是其具体实施步骤。六经来自八纲,辨六经的依据主要是六经病的提纲证,六经统摄,方证相应,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相似文献   

13.
方证辨证是通过辨析方剂主治之方证而进行辨证的方法,为遴选合适方剂治疗疾病的必经之路和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点。梳理中医方证辨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对于认识方证辨证的内涵与外延,提高临床应用能力十分重要。中医方证辨证体系最初起源于一药对一症,一病用一药的药证学,其后发展形成了多药治一症及一病需多药的组合方证,张仲景首次提出平脉辨证及辨病脉证并治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证辨证体系。后世医家发展形成了叶天士、吴鞠通等各家方证辨证体系,构建了现代方剂学的雏形,并逐步形成了现代方剂学独立学科,由方证对应单靶点,发展为方剂辨证一证多方的多靶点复合方。整合数万首方剂和中医证候的数字证候诊断体系,突破了传统单人辨证的局限性及片面性。纵向深入研究方证内在量化实质的中医方证代谢组学,将为中医方证辨证提供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从六经辨治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独特辨证方法,六经辨治规律即为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审证求方,方证对应。临床应用六经辨治失眠,不可忽略合病、并病而杂以脏腑辨证。  相似文献   

15.
传统意义的病证结合是指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结合,滥觞于《黄帝内经》,至《伤寒杂病论》得以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体系下的病证结合是指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中医辨证论治,为目前临床所常用。基于“症征—病机—病理—药理”的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可以多层次、全面、综合的把握疾病,从而实现两种医学优势的结合与互补。而方证相关是指方剂与其适应症之间存在契合的固定的对应关系,伤寒派诸家多有发挥,目前引申为方从证出,证即证据,包括证候、症状体征、疾病、体质等多个方面,与辨证论治相辅相成。而《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与其适应症之间的关系最为固定,是方证相关的典型代表。故典型的经方类方的临证法则,是传统中医理论中方证相关的具体应用,也为现代临床方证相关应用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6.
正方证是方剂所对应的症状、体征,为遣方用药的客观证据,方证相应即是将方与证统一起来,有是证用是方。病机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病性、病位、病势、脏腑气血虚实变化及其预后等。辨方证以方证为治疗用药靶点,根据方剂所对应的症状体征与疾病表现出的症状体征是否相对应进行治疗;而辨病机则以病机为治疗用药靶点,根据代表方剂所主治的病证病机与疾病蕴涵的内在病机是否相对应进行治疗。这样就把辨主证与主证病机的形  相似文献   

17.
经方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但何谓经方,即便中医人士及古今文献也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经方是以方证理论治病的医药学体系,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初用单味药治病,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后经秦汉逐渐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再经汉晋集成《伤寒杂病论》。凡提经方,不但指《伤寒论》等书中之方剂,而且要包含方证之理论体系,即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其理论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证对应,疾病乃愈。  相似文献   

18.
王付 《中医杂志》2011,(18):1535-1536,1541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先论证后论方是运用"证方"理论辨治疾病的基本思路与步骤,先论方后论证是运用"方证"理论提升辨治疾病的最佳途径与方法,只论方不论证是强调辨证层次因方药功用而归纳、判断主治病证,强化用方辨治的思辨能力与运用能力,只论证不论方是利用辨证空间而选择更加符合病证的方药,亦是运用方证理论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7,16(4):9-12
当归四逆汤是《伤寒杂病论》中重要的治病用方,思考方药作用及所治病证、方药配伍及用量即诠释用药要点、剖析方药配伍、权衡用量比例,探索方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方证辨病,并解读案例,以此学用当归四逆汤才能更好地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经方治疗肿瘤疾病不是辨病论治,也不是某一经验方,而是依据症状反应进行"六经—方证辨证",即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肿瘤患者体质差异变化较大,呈现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之发病机制,临证需辨清方证,辨明六经,结合病因、病机合方治疗,从而达到"阴平阳秘""以平为期"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