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古典医籍中没有“骨质疏松症”病名 ,但在《内经》等医籍中 ,可以见到与“骨质疏松症”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相似的论述。根据其临床表现 ,当属中医学“骨痿”、“骨痹”、“肾虚腰痛”的范畴。1 肾虚证是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基础  关于肾与骨的关系 ,中医古文献中论述甚丰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北方生寒 ,寒生水 ,水生咸 ,咸生肾 ,肾生骨髓。”《素问·逆调论》 :“肾者水也 ,而生于骨 ,肾不生则骨髓不能满 ,故寒甚至骨也。”《素问·宣明五气篇》明确指出 :“肾主骨”。《素问·痿论篇》中论述 :“肾气热 ,则腰脊不举 ,骨枯…  相似文献   

2.
“天癸”说,首见于《内经》。自《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天癸”的内涵多有阐发,见解纷呈,莫衷一是。本文在重温《内经·素问》有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就“天癸”的实质做了初步探讨。 一、历代医家的认识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  相似文献   

3.
1病因病机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消瘅”病范围(但不等同这两种病)。早在《内经》已有论述,《素问·奇病论篇》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病多由于患者嗜食甜食、肥甘之品,日久损伤脾胃,脾虚失于健运,痰湿内生,痰湿郁久化热,热伤气阴,气虚则血行无力,瘀血随之而生。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淤血在里即渴……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淤血,故气不得通,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属“胸痹”的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厥病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至《金匮要略》始有胸痹之称,并指出它的病因病机为阳微阴弦,选用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治疗[1]。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胸阳不振、阴寒内盛为胸痹的主因,兼有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属本虚标实的病变,余以为当以本虚胸阳不足为主。《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盛则邪气不能侵袭,邪气内侵必是因于正气之虚,故临证治…  相似文献   

5.
气血学说始于《内经》 ,后世医家则代有发挥 ,至清代叶天士、王清任等对气血研究更是独树一帜 ,为气血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素问·调经论》说 :“人之所有者 ,血与气耳。”说明气血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兹结合临床讨论如下。1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何谓气血 ,  相似文献   

6.
人体之一切功能主要依赖动力,《素问·六微旨大论》谓“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人身动力来源于阳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在中医中称作"消渴病",最早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该书中把本病分为三期论述: 1.脾瘅期:病机是"五气之溢",特点是五谷之气过多导致肥胖,即《内经·素问》中所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相当于现在说的糖尿病前期. 2.消渴期:病机是"甘甜之气上溢",特点是血糖超过正常高限成为糖尿病,即《内经·素问奇兵论》中所言:"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相似文献   

8.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是自然界气的基本运动形式,天人相应,也对应人体气机的基本运动形式,如《素问·刺禁论》所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进一步说明气机升降出入需要多个脏腑协调配合,且脏腑气机的升降之性也各有不同。其中肝主升发,肺主肃降,推动了气机的左升右降;心火下行,肾水上济,带动了气机的上下交通;脾主升清,胃主和降,组成了气机的斡旋枢纽,三者之间犹如太极运动流转不息,加之六腑以通降为顺,泻而不藏,均在气机升降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气机升降相宜,则阴平阳秘,是谓平人;气机升降失司,则阴阳失调,百病丛生。  相似文献   

9.
百草箴言     
《糖尿病新世界》2009,(3):38-38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黄帝内经·素问》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通评虚实论》。唐代著名医家王冰注:“消谓之消,瘅谓之伏热,‘高’膏也,‘梁’梁米也,……夫肥者令人热中.甘者令人中渴,  相似文献   

10.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云:“黄帝问日:愿闻禁数。岐伯对日: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相似文献   

11.
<正>在肝病发展过程中肝郁耗气、年老体弱、用药不当、饮食内伤等原因均可损耗肝气,使肝"体"亏损而致肝气虚,气虚久延,渐至肝"用"不足而致瘀血,气虚血瘀是肝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因病机。肝气虚最早在《内经》就有相关论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灵枢·本神篇》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在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黄疸病》中曰 :“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明确指出黄疸的病机是湿。同时还提出“诸病黄家 ,但利其小便”的黄疸病治疗大法 ,这为后世认识和治疗黄疸病确定了一个原则。  然细观黄疸病的发生 ,原因实有多种 ,兹专就风邪在黄疸发病中的意义作一探讨。1 风为百病之长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 :“故风者 ,百病之始也。”认为风邪是引起多处疾病的原始因素 ,正如张景岳所言 :“凡邪伤卫气 ,如……寒、暑、湿、气、风者 ,莫不缘风气以入。”《素问·风论篇》中云 :“故风者 ,百病之长也 ,至其变化 ,乃为他病也 ,无常方 ,然致…  相似文献   

13.
命门新探     
“命门”是祖国医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它虽然源远流长,但至今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 命门一说早在《灵枢·根结篇》就有了“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考目也”的记载。《素问·阴阳离合论》、《解经微论》也有记述,督脉经也有命门一穴,但都与后世所称的命门意义悬殊。  相似文献   

14.
中医“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麦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疾病……  相似文献   

15.
论胸痹心痛(冠心病)发病"不止于心,亦不离于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其胸闷、胸痛等临床表现,其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范畴。对于胸痹心痛,《内经》有多篇论述。如《灵枢·本藏》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的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胸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而《灵枢·厥病》有肺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肾心痛之论。由此,后代医学家多认为胸痹心痛发病与多脏腑相关。如尤在泾《金匮翼》曰:“五脏六腑任督支脉,皆络于心,是以积压脏腑经脉,挟其淫气,自支脉上乘于心,皆能作痛,然必有各脏腑病形与之相应”。  相似文献   

16.
心悸是以患者自觉心跳心慌,不能自主,或脉见心律失常脉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说文解字》释"悸"心动也。《内经》尚无心悸病名,以与悸类同之惊、惕、惊骇等名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心中澹澹大动",《灵枢.神篇》讲"心怵惕"。至仲景《伤寒杂病论》首称心悸。与心悸相关最早的病症名是惊悸。它首先出现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惊悸吐  相似文献   

17.
1病因病机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消瘅"病范围(但不等同这两种病)。早在《内经》已有论述,《素问.奇病论篇》日:"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病多由于患者嗜食甜食、肥甘之品,日久损伤脾胃,脾  相似文献   

18.
木郁达之的临床应用石楼县卫生进修学校(032500)郭沛泽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载,“木郁达之”对肝郁的治疗具备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历代医家予以不断充实,并有效地指导各科的临床实践,笔者常遵循这一治则,在临床工作中只要谨守病机,获效...  相似文献   

19.
“未病”今释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王建“未病”之说,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此处之“治...  相似文献   

20.
胃炎治法多端,有从寒、从热、从食、从气、从虚等,近又有人提出从瘀论治。笔者就30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从湿论治也是一种有效方法。1 源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中焦生湿”。《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景岳全书·传忠录》云:“嗜好酒浆生冷,以致泄泻、黄疸、肿胀之类,此湿从内出者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湿》云:“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若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由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运”。又云:“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以渗泄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