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菲律宾宿务35例既往未治疗的瘤型麻风病人应用了以氨苯砜为主的两种治疗方案:Ⅰ. 氨苯砜100mg/d,每周6次,共5年,加上单剂量的利福平1.2g;Ⅱ. 氨苯砜100mg/d,每周6次,共5年,加上开始24周的氯苯吩嗪100mg,每周3次和单剂量的利福平1.2g.本文报告了对35例患者在治疗的5年过程中用4种血清学方法(NDO-ELISA,  相似文献   

2.
17例未曾治疗的瘤型麻风患者用延效氨苯砜(DADDS)治疗,每11周肌内注射225毫克。治疗前及治疗后4、12和24周分别自皮肤取材接种小鼠足垫。所有患者治疗前的皮肤中均有能在小鼠足垫中繁殖的麻风菌。根据治疗后麻风菌被杀死的速度,即麻风菌失去对小鼠足垫感染能力的速度,判断DADDS的疗效。17例患者根据DADDS的疗效可分4组:第一组4例,治疗后各次活检标本中的麻风菌在小鼠中都不能繁殖;第二组4例,治疗4周后麻风菌能繁殖,但12及24周后则不能;第三组7例,治疗4及12周后麻风菌能繁殖,但24周后不能;第四组2例,直到治疗后24周麻风菌仍能繁殖。当皮肤标本中的麻风菌在小鼠中繁殖后每株传代接种60只小鼠,每只小鼠的后足垫分别接种5×10~3条菌,均分4组,1组不治疗,其余3组分别自  相似文献   

3.
利福平用于麻风病的治疗已10年左右,但在麻风专家中对于该药的剂量、服药间隔和治疗时间有很大的争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描述利福平每天450毫克或一次剂量1200毫克每月一次合并氨苯砜每天50毫克治疗瘤型麻风的临床、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疗效。共选择30例瘤型病人,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12~65岁。皮肤涂片中形态指数(MI)和细菌指数(BI)(Ridley分级)均分别在10和4.0以上。上述病例随意安排在下述一种方案中进行具有对照的双盲评价:A方案:15例(包括亚极  相似文献   

4.
本文检查了40例查菌阳性病人的口腔,报告了发生率和不同类型的损害。23例病人有口腔内损害。虽然口腔各部分受累的百分率不同,但23例的硬腭均被侵犯;23例中有21例的口腔表面塗片和口洗液中查到了抗酸杆菌。本文复习了瘤型麻风口腔损害的有关文献  相似文献   

5.
世界卫生组织麻风专家委员会197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五次会议,彻底地改变了以前关于瘤型麻风化学治疗的意见。这一改变的理由是:1.继发性氨苯砜抗药性的危害正出现于大多数国家。首先被证实的病例是1963年在马来西亚发现的,此后关于报告过的和未报告过的病例几乎随时随地在调查的地方都可发现,包括澳大利亚、缅甸、印度、日本、香港和菲律宾等。2.对抗麻风的第一线药物的药理学有了更好的了解,这包括快速杀菌作用的如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告一例应用氨苯砜治疗的瘤型麻风,出现一种特殊形态的泛发性多数溃疡损害。该病例(50岁,男性)因患瘤型麻风治疗过3年。1965年初诊时,下肢和躯干有散在性深溃疡,直径1到数个厘米,伴有许多浸润性斑块和结节。对氨苯砜(100毫克,每周两次)的治疗能适应。1970年4月,皮肤切片未查到抗酸杆菌,但组织学所见符合瘤型麻风,常规皮肤查菌仅见少量退化之杆菌。患者仍继续服同等剂量的氨苯砜,但在1971年治疗不规则,中断约五个月。同年11月,四肢躯干出现大批皮内和皮下结节,直径由0.5~2厘米,躯干处的  相似文献   

7.
8.
近年来耐砜类药菌株的发现以及瘤型病人长期砜类药物治疗后仍有活麻风菌持续存在的事实都表明:瘤型麻风单用氨苯砜治疗是不充分的。因此有必要参照结核病化疗的方法,比较单用与联合化疗的效果,故进行本研究。作者在马来西亚选择未经治疗的LL和LI病人进行研究,随机分组。氨苯砜组6例,每天日服氨苯砜100毫克,并加形似利福平的安慰剂。氨苯砜加利福平组(简称合用组)5例,每天口服氨苯砜100毫克和利福平600毫克。共治疗6个月。临床和细菌涂片检查按常规进行,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和6个月后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鼠足垫接种。取材部位  相似文献   

9.
由于目前尚无平行研究确定含利福平(RFP)方案对瘤型麻风鼻分泌物中麻风菌的杀灭速度,本文研究瘤型病人鼻分泌物中麻风菌在治疗后对正常小鼠感染力丧失的时间。 4例新发未治多菌型病人给予RFP600mg/d和氨苯砜100mg/d治疗前和治疗1、2、3、5、8和15天后,收集病人鼻分泌物,经0.5N的氢氧化钠处理20分钟后,以pH7.2的磷酸缓冲液(PBS)洗2次,然后离心,将麻风  相似文献   

10.
从麻风杆菌(ML)可获取大量、具有不同生化成分的抗原,它们能被麻风病人的抗体识别,并能抑制人的T淋巴细胞功能。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加用麻风病人血清抗体识别ML蛋白抗原曾作为获得判别本病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作者评价了30例细菌学阳性的瘤型病人开始以利福平1200毫克每月一次加氨苯砜及氯苯吩嗪每天各100毫克连续治疗六个月的治疗效果。一周内所有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7例于1—3个月 MI 阴性,13例于9个月 MI 阴性。2例于6个月及6例于9个月BI 及 MI 阴性。这些研究清楚地证明三种药物疗法的高效力和可行性。每月一次利福平  相似文献   

12.
1978~1983年在马里巴马科和南印度钦格尔普特的215例既往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病人中,进行了麻风化疗委员会(THELEP)具有对照的联合化疗试验。治疗前对其中131例病人的麻风杆菌菌株进行了氨苯砜敏感性测定,发现49例(37.4%)为  相似文献   

13.
多菌型麻风的原发耐DDS已为大家所熟知,然而耐药发生在少菌型的情形仍然是个谜,因为皮损细菌少,鼠足垫技术不适用。对利福平(RMP)耐药菌株,迄今文献报道的只发生在瘤型病人。作者最近遇到一例少菌型病人显示对RMP和DDS耐药。患者男性、31岁,1984年4月因食指和中指麻木就诊于神经科,诊断为非特异性神经炎并进行治疗。后又就诊于矫形外科,诊断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在菲律宾宿务麻风研究中心接受治疗的31例耐氨苯砜瘤型麻风病人应用以氯苯吩嗪为主的两种化疗方案治疗5年的血清学监测结果。两种方案均为氯苯吩嗪100mg,每周3次,共5年但第一方案开始4周同时每日服利福平600mg,第二方案开始同时服利福平1.2g,每月1次,共24  相似文献   

15.
瘤型麻风     
正患者男,28岁。主诉:面部、双上肢出现红色斑块、结节2年。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上肢及双手背出现红色斑片,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重视。红斑逐渐变大变厚,面部也出现类似皮损,并逐渐发展成结节状。患者在皮疹发展迅速或皮疹红肿明显时不规律就医,于多家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用药(具体药物不详)后消退,但停药后皮疹复发。6个月前眉毛、睫毛开始脱落。双上肢末端出现感觉障碍,自诉遇冷肌肉无力,遇热时面部轻度  相似文献   

16.
瘤型麻风     
患者男,59岁.全身皮肤麻木十年余,双下肢活动受限伴皮肤溃疡,恶臭1年余.患病后未到当地医院诊治.患者在14岁时曾和堂叔(后确诊LL麻风)学艺,同吃、同住达1年左右.10年前全身皮肤麻木,干燥,闭汗,未经治疗,双眉、头发逐渐脱落,双下肢逐渐行走困难,并出现溃疡、恶臭.  相似文献   

17.
瘤型麻风     
患者男,59岁.全身皮肤麻木十年余,双下肢活动受限伴皮肤溃疡,恶臭1年余.患病后未到当地医院诊治.患者在14岁时曾和堂叔(后确诊LL麻风)学艺,同吃、同住达1年左右.10年前全身皮肤麻木,干燥,闭汗,未经治疗,双眉、头发逐渐脱落,双下肢逐渐行走困难,并出现溃疡、恶臭.  相似文献   

18.
由于麻风杆菌耐氨苯砜菌株的普遍出现,将需要对现在实行的麻风控制作重大的改变。作者对埃塞俄比亚1973~1977年5年间的可疑耐DDS麻风病人作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对象是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地区和以外地区门诊病人。过去许多病人曾用不规则或低剂量DDS治疗,疗期从2~21年不等。①住在亚的斯亚贝巴的可疑耐DDS麻风共254例。观察、治疗试验期间,病人每月门诊一次,每6个月作临床检查和疗效评定一次;②亚的斯亚贝巴以外地区的可疑耐DDS麻风病人共106例,均为瘤型,多为晚期病人。亚的斯亚贝巴地区254例中220例和以外地区的106例,均有“典型”的病史,即用DDS治疗早期病  相似文献   

19.
免疫复合物被认为在麻风反应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补体系统能溶解和释放沉淀的免疫复合物使之失去致病作用。本文作者对未治的多菌型麻风病人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以探讨其补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溶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对一年前进行的鼻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综合研究的继续。14例未经治疗的早期活动性瘤型麻风病人,经一年监督下规则的氨苯砜治疗(维持量每周300毫克)后,进行了鼻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共取材32份,其中鼻甲20份,鼻中隔12份。组织病理学所见:1.鼻前庭和呼吸区粘膜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