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覃小梅  谭晓明  曾显媛 《内科》2010,5(6):590-592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及血尿酸(SU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169例ACS患者为实验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7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6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163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的TBIL、TBA及SUA指标。结果实验组的TBA与SUA由SA、UA到AMI依次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由SA、UA到AM I依次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内TB IL由SA、UA到AM I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BA与SUA由SA、UA到AMI依次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L、TBA及SUA与ACS的病情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胆红素(BIL)、尿酸(UA)及血脂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09例ACS患者及62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BIL、UA及血脂水平.结果 ACS组发作期较健康体检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均减少(P<0.05),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增高(P<0.05),而ACS恢复期血清BIL恢复正常.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之间BIL、U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UAP组及AMI组TBIL、DBIL、IBIL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减少(均P<0.05).结论 血清BIL、UA及血脂水平的联合检测在ACS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友新  唐明照  谭少明 《内科》2011,6(2):127-129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在不同孕期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 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不同孕期的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66例(实验组)及健康孕妇65例(对照组)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 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并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在不同孕期TBA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TB IL、ALT及ALP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内TBA、TB IL、ALT及ALP水平从孕早期到孕中期再到孕晚期均依次增高,但只有TB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B IL、ALT及AL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总胆汁酸、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对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早期诊断、进行早期医学干预从而减少胎儿早产、胎儿死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动态观察总胆汁酸在常见肝脏疾病中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及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的动态变化。方法对29例健康者及101例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TBA含量及ALT、TBIL。结果各型肝病组TBA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的TBA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比较TBA有较显著差异(P〈0.05)。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初期TBA、ALT、TBIL均明显增高,随着病情好转,各项均逐渐下降,但TBA较ALT、TBIL恢复晚。结论TBA变化是常见肝病患者高度敏感的指标,它的动态变化对急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判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早发冠心病(PCHD)患者纤维蛋白原(Fg)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9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男〈55岁,女〈65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67例,稳定型心绞痛(SA)73例,另选健康对照组57名,检测4组Fg、CRP含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MI组及UA组Fg及CRP水平均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g及CRP水平变化可能与PCHD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辛梅  祭晓博 《山东医药》2009,49(29):41-4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关系。方法将冠脉造影的122例患者分为ACS组90例与健康对照组32例,其中ACS组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各30例。应用Clause凝固法测定122例入选者的TG、TC、Fib水平,比较各组间TG、TC、Fib水平差异。结果TG、TC水平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AP组Fib水平与UAP组、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Fib水平与斑块稳定性有关,可能是ACS的预测因子及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胱抑素C(CystC)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325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检测其CystC水平,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s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组、UA组Cyst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组CystC水平较SA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CystC水平较u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示,CystC水平、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Cyst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能为研究及治疗冠心病患者提供参考性价值。  相似文献   

8.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各种慢性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慢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浓度及其它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BA水平较对照组均升高,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TB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肝硬化患者升高更加显著(P〈0.01);(2)肝硬化患者TBA随着child-pugh分级A、B、C级的升高逐渐递增,且C级与A、B级之间TBA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脂肪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的TBA阳性率分别为28.6%、88.3%和100%,肝硬化患者的TBA阳性率高于ALT、AST和TBIL;(4)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C级TBA阳性率与A、B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hild-Pugh分级B、C级TBA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肝功能实验指标(P〈0.05)。结论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损害的一项灵敏指标,对监测肝病的病情发展、严重程度、预后及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在分析肝硬化患者肝损害方面比常规肝功能项目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联合测定在乙型肝炎诊断、鉴别、预示病情发展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采用循环酶法,胆碱酯酶测定用速率法,血清总胆红素(TBil)采用2,4-二氯苯胺重氮比色法测定,并加以比较。结果各型乙型肝炎患者TBA与正常对照比较显著增高(P〈0.01),慢性肝炎中度组、重度组及原发性肝癌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E显著降低;慢性肝炎随病情加重,TBA、TBil逐步增高,CHE逐步降低;重型肝炎TBA、TBil增高最为显著,与其他肝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E降低最为显著,与其他肝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BA、TBil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与CHE有良好的负相关性。结论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联合测定在乙型肝炎的诊断、鉴别、预示病情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IL-6与MMP-1的意义及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炎性介质白介素-6(IL-6)、金属基质蛋白酶-1(MMP-1)水平变化及其相互问的关系。方法将138例入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分为4组,稳定型心绞痛(SA)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CA)4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4例,冠状动脉造影元狭窄为对照组3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ACS分为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用ELISA法测定患者外周静脉血清IL-6和MMP-1水平;分析各组IL-6和MMP-1水平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IL-6、MMP-1水平的关系,分析在ACS中IL-6与MMP-1的相关性。结果①各组血清IL-6、MMP-1水平显示,UA组和AM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组与AMI组、对照组与S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者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ACS中,IL-6与MMP-1成正相关(r=0.673,P〈0.01)。结论IL-6、MMP-1反映冠脉病变的不稳定性,并不反映冠脉病变狭窄程度,IL-6促进MMP-1释放降解斑块基质引起斑块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目的 阐明空腹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913例临床资料,用SPSS软件及四格表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正常人TBA平均(4.0±3.2)μmol/L。肝病组TBA显著高于正常人和非肝病组(P<0.01)。(2)急性肝炎患者TBA平均为(167.2±132.4)μmol/L,最高达449.5μmol/L,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TBA是反映急性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3)TBA对肝硬化的敏感性为85.8%,优于其他肝功能试验,TBA是反映肝硬化侧支循环的有价值的指标。(4)TBA对慢性轻度肝炎的敏感性仅为30.5%,不及ALT和总胆红素(TBIL)。(5)TBA水平与病情轻重有一定关系,但与TBIL不完全平行,对病情的判断不如TBIL有价值。结论 TBA特异性高,敏感性尚可,对肝病、特别是急性肝炎和肝硬化有重要诊断价值,但对慢性轻度肝炎的敏感性差,对病情的判断不如TBIL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浆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浓度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241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o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以及术后1年内再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根据影像结果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分别在PCI治疗前、出院前及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前测定血浆TBIL浓度。比较分析两组相应的TBIL浓度。结果再狭窄组PCI治疗前、出院前及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前的TBIL浓度与非再狭窄组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TBIL浓度是预测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结论血浆TBIL浓度与PCI治疗后再狭窄密切相关.是预测PCI治疗后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血清前白蛋白和总胆汁酸的变化规律,了解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在230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急性肝炎43例,慢性肝炎91例(轻度25例,中度32例,重度34例),重型肝炎33例,肝炎肝硬化63例]和50例正常人,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水平。结果各组总胆汁酸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患者血清甘油三脂、总胆固醇、HDL-C、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项血脂水平随着肝功能损害的加重而降低(慢性肝炎重度组和中度组显著低于轻度组,重型肝炎组显著低于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结论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血清前白蛋白和总胆汁酸水平,对了解肝功能状态和估计预后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血浆水平,为临床早期诊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23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心内科住院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98例,其中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1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7例;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81例,其中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组49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组32例;正常冠状动脉为对照组51例。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P<0.05或P<0.001)。与对照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水平无显著性增高(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组血浆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水平有极显著性增高(P<0.001),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所有亚组显著增高(P<0.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水平明显增高,其水平升高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可能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血脂谱骤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血脂谱演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43例ACS患者、6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30名健康人分别测试7项血脂谱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和LP(a)脂蛋白;对ACS之中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别测试发作前1周内,发作后1、3、7、14d7项血脂谱指标,血浆心肌酶谱(CK-MB),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KILIIP心功能分级;对各组血脂谱的演变及其与CK-MB、CRP、IL-6及KILIIP分级的关系对比和相关分析。结果AMI组比非AMI组、AMI后1~14d4组比AMI前组总胆固醇、LDL-C、HDL-C和APOA1显著降低,LP(a)显著增加(均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比正常组HDL-C显著降低,总胆固醇、LDL-C、LP(a)显著增加;HDL-C与AMI后1dCK-MB、CRP、IL-6成负相关,LP(a)与AMI后1d3项指标成正相关(均P<0.05);胆固醇与IL-6成负相关(P<0.05),随KILIIP分级增加而显著降低。结论AMI后1~14d存在血脂谱的动态演变,HDL-C、LP(a)骤变与AMI触发,胆固醇骤降与AMI泵衰有关。  相似文献   

16.
妊娠相关蛋白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蛋白 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测和诊断。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AMI,n=2 1)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 (U AP,n=2 1) ,稳定型心绞痛病人 (SAP,n=2 1) ,非冠心病病人 (n=2 1)的血清妊娠相关蛋白 A,同时 ,测血脂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 ;心肌酶乳酸脱氢酶 (L DH) ,磷酸肌酸激酶 (CK)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且对上述病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和冠状动脉造影对比 ,妊娠相关蛋白 A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的灵敏度80 .0 % ,特异性为 88.1%。 Youden指数为 6 8.1%。妊娠相关蛋白 A参考值 <10 MIU / L ,妊娠相关蛋白 A在心肌梗死病人或 U AP病人比 SAP病人或非冠心病病人显著升高 (P<0 .0 5 )。且与年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TC、TG、L DL- C、HDL- C、L DH、CK、CK- MB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P>0 .0 5 )。结论 妊娠相关蛋白 A可作为 ACS新的标记物指标 ,其在 ACS进行诊断和预测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降脂疗效观察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随机对比观察急性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后48h内使用两种剂量辛伐他汀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对近中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所有临床确定为ACS患入院48h内采空腹静脉血测血脂等生化指标,对总胆固醇(TC)≥4.68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患则按随机原则分别入选辛伐他汀10mg组与20mg组:(1)10mg组;入选98例ACS患,其中男性62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61.2岁。(2)20mg组;入选99例ACS患,其中男性61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61.3岁。分别于服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复查血脂,并对临床事件作随访登记,同时观察有药安全性。结果 辛伐他汀10mg与20mg剂量均能有效地降低ACS患血清TC及LDL-II水平,其中20mg剂量组降TC及降LDL-C疗效均明显优于10mg剂量组,两组之间各时间段的达标率差异显(3个月时TC为26.8%比16.5%,LDL-C为29.9%比19.6%,P<0.05;6个月时TC为29.9%,比24%,P<0.05;12个月时TC为36.5%,比26.3%,LDL-C为40.3%,比28.2%,P分别<0.05和P<0.001);随访期间辛伐他汀20mg组在心肌梗死发生率,再住院率及再次血管重建率均明显低于10mg组。结论 两种剂是辛伐他汀应用于ACS早期均能安全,有效地降低ACS患血清TC及LDL-C水平;辛伐他汀20mg剂量组的疗效明显优于辛伐他汀10mg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载脂蛋白A5(APOA5)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谱及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入选587例受试对象,分为对照组(n=232)、稳定性心绞痛(SA)组(n=127)、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n=116)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112).抽血分离血清,分别采用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APOA5以及hs-CRP,并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各组ApoA5、hs-CRP和血脂的血清浓度差异,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UA组[(340.6±63.5)μg/L]和AMI组[(373.2±73.8)μg/L]的ApoA5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08.7±23.2)μg/L]和SA组[(78.3±20.2)μg/L](均P<0.05).UA组和AMI组的ApoA5与TG(r=0.63和0.67,P<0.05)和hs-CRP(r=0.57和0.55,P<0.05)呈正相关,而ApoA5与TC、HDL-c和LDL-C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ACS患者中血清ApoA5浓度显著升高,与血清TG或hs-CRP浓度显著正相关,提示ApoA5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在ACS期间均发生了变化,这可能与炎症反应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对血脂和炎症反应标记物的影响及差异 ,探讨他汀类药物在ACS早期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ACS住院患者 12 3例 ,入院后测定血浆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白细胞介素 6 (IL 6 )和C反应蛋白 (CRP)水平 ,然后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和非辛伐他汀治疗组。出院时重复测定上述指标。同期测定 15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CAP)患者和 15名健康者作对照比较。 结果  1 ACS患者血浆TC、LDL C、IL 6、CRP显著高于健康者 (P <0 0 1) ,血浆LDL C、IL 6显著高于CAP患者 (P <0 0 1)。 2 出院与入院时比较 ,辛伐他汀组和非辛伐他汀组血浆IL 6、CRP显著降低 (P <0 0 1) ,出院时辛伐他汀组血浆IL 6、CRP也显著低于非辛伐他汀组 (P <0 0 1)。 3 据入院时血浆IL 6、CRP水平 ,把ACS患者分别分为IL 6、CRP高值组和低值组 ,出院与入院时比较 ,高值组和低值组血浆IL 6、CRP均显著降低 (P<0 0 1,P<0 0 1) ,但只有高值组 ,出院时辛伐他汀治疗者血浆IL 6、CRP显著低于非辛伐他汀治疗者 (P <0 0 1,P <0 0 5 )。 结论 ACS患者早期辛伐他汀治疗有明显抗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冠心病不同亚组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表达的变化,并对PAPP-A与各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UAP,n=37),急性心肌梗塞病人(AMI,n=24),稳定型心绞痛病人(SAP,n=29),健康体检者(n= 32)的PAPP-A水平;同时测定病人及健康体检者的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 MB)、肌钙蛋白(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压、血糖水平,且对上述人群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PAPP-A在UAP、AMI病人比SAP、健康体检者显著升高(P<0.01),PAPP-A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而与CK、CK-MB、cTnI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年龄、血脂、血糖、血压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APP-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密切相关,可作为ACS新的生化指标用于临床的预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