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是脑卒中的预报信号,发病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可以是脑梗死的前驱症状,任其自然发展约有1/3患者在以后数年内会发生脑梗死,尤其是在第1次短暂缺血发作后1~6个月是发病的高危时期,因此早期治疗甚为重要。目的:观察运用时间治疗学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的调节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中医教研室。方法:①选择2003—01/2004-06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松山医院中医科住院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患者66例,男47例.女19例。患者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随机分为2组:择时治疗组38例和不择时治疗组28例。②择时治疗组:选择每日辰时(7:00-9:00)应用足三里穴进行温针灸,每日针灸1次,每次每穴留针20min,配合中药葛根通络汤,1次/d,辰时一次性温服,10d为1个疗程。不择时治疗组:除辰时以外,随意选择时间治疗,其治疗方法与择时治疗组相同。治疗前后用酶法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1与载脂蛋白B100用沉淀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③计数和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和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②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结果: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6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3个疗程结束后,择时治疗组显著好转率明显高于非择时治疗组[79%(30/38),43%(12/28),P〈0.0l]。②择时冶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100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水平明屁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0.01)。对照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100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周酵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选择适当的时间针灸并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显著好于非择时治疗。且可更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2.
眩晕是椎-基底动脉缺血(VBI)最常见的症状,通过应用倍他司汀与复方丹参进行比较,对比两者对VBI所致眩晕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我院2003—09~2004—09临床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脑血管造影72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病率高,临床十分常见,严重可导致基底动脉不全或完全闭塞而造成极严重的后果,单纯药物疗效欠佳,我们探讨物理疗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药刺五加和川芎嗪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以及对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和中医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0-01/2004-01阳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患者60例,随机分成刺五加+川芎嗪组和丹参组各30例。丹参组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0g/L葡萄糖注射液或9g/L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刺五加+川芎嗪组用刺五加注射液60mL、川芎嗪注射液200mg分别加入50g/L葡萄糖注射液或9g/L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两组均连续治疗14d。记录两组患者眩晕、恶心呕吐和纳差消失时间;用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值(共6项,每项0~4分,0分为无症状,4分为症状重,患者主动叙述,总分24分)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并根据其改善情况(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60%为显效,下降30%~59%为有效,下降<30%为无效)评估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血脂(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血液流变学(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复发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症状消失时间:刺五加+川芎嗪组眩晕、恶心呕吐和纳差症状较丹参组提前消失犤(18.56±1.62),(10.24±0.86),(30.42±3.2)h;(36.24±1.73),(30.12±1.25),(48.22±1.6)h,P<0.01犦。②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值:刺五加+川芎嗪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并低于丹参组治疗后(5.02±4.35,18.50±4.65,9.46±4.02,P<0.05)。③临床疗效:刺五加+川芎嗪组明显优于丹参组(97%,77%,P<0.01)。④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变化:刺五加+川芎嗪组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0.01),丹参组治疗前后无变化(P>0.05)。⑤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后刺五加+川芎嗪组收缩期及舒张期末血流速均明显增快(P<0.01),丹参组也较治疗前加快(P<0.05),但还较刺五加+川芎嗪组慢(P<0.05)。⑥6个月复发率:刺五加+川芎嗪组低于丹参组(40%,90%,P<0.05)。结论:刺五加加川芎嗪可有效控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急性眩晕的急性发作,具有起效快、复发率低等特点,而且对血液流变学、血脂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也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药刺五加和川芎嗪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以及对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和中医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1-01/2004-01阳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患者60例,随机分成刺五加+川芎嗪组和丹参组各30例。丹参组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0g/L葡萄糖注射液或9g/L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刺五加+川芎嗪组用刺五加注射液60mL、川芎嗪注射液200mg分别加入50并/L葡萄糖注射液或9g/L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两组均连续治疗14d。记录两组患者眩晕、恶心呕吐和纳差消失时间;用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值(共6项,每项0-4分,0分为无症状,4分为症状重,患者主动叙述,总分24分)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并根据其改善情况(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60%为显效,下降30%-59%为有效,下降〈30%为无效)评估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血脂(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血液流变学(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复发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症状消失时间:刺五加+川芎嗪组眩晕、恶心呕吐和纳差症状较丹参组提前消失[(18.56&;#177;1.62),(10.24&;#177;0.86),(30.42&;#177;3.2)h;(36.24&;#177;1.73),(30.12&;#177;1.25),(48.22&;#177;1.6)h,P〈0.01]。②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值:刺五加+川芎嗪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并低于丹参组治疗后(5.02&;#177;4.35,18.50&;#177;4.65,9.46&;#177;4.02,P〈0.05)。③临床疗效:刺五加+川芎嗪组明显优于丹参组(97%,77%,P〈0.01)。④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变化:刺五加+川芎嗪组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0.01)。丹参组治疗前后无变化(P〉0.05)。⑤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后刺五加+川芎嗪组收缩期及舒张期末血流速均明显增快(P〈0.01),丹参组也较治疗前加快(P〈0.05),但还较刺五加+川芎嗪组慢(P〈0.05)。⑥6个月复发率:刺五加+川芎嗪组低于丹参组(40%,90%,P〈0.05)。结论:刺五加加川芎嗪可有效控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急性眩晕的急性发作,具有起效快、复发率低等特点,而且对血液流变学、血脂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也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纳洛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娟 《临床荟萃》2003,18(1):31-32
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但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ertebro basicarterialischemia,VBI)的疗效目前少见报道。本文收集了我院收治的 6 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 ,应用纳洛酮治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从我院 1999年 5月至 2 0 0 1年 3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随机选择 6 0例 ,所有病例均以眩晕为初始症状及主要症状符合 1989年WHO对短暂性VBI制定的诊断标准[1] ,全部患者行头颅CT检查排除脑干、小脑、枕叶出血或梗死 ,。并排除心、肝、…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11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联合丹参滴注液、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和对照组56例(丹参滴注液、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每天静脉滴注1次,治疗10 d.结果 治疗组起效快,总有效率91.35%;对照组起效慢,总有效率67.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相似文献   

9.
我院2004—07/2006—07采用天麻素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患者149例均以眩晕为好发症状,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标准,排除脑干、小脑、枕叶梗死或美尼尔综氏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天麻联合丁咯地尔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46~81岁,视物旋转28例,眼球水平性震颤12例,合并高血压31例。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04-07/2006-07采用天麻素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 I)性眩晕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患者149例均以眩晕为好发症状,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标准[1],排除脑干、小脑、枕叶梗死或美尼尔综氏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天麻联合丁咯地尔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46~81岁,视物旋转28例,眼球水平性震颤12例,合并高血压31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13例,颈椎病25例;天麻素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45~78岁,视物旋转22例,眼球水平震颤8例,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11例,颈椎病21例;丁咯地尔组49例,男21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天麻素胶囊联合眩晕宁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将70例VBD合并PCIV患者按照随机硬币抛掷法分为对照组(n=34,眩晕宁颗粒)和观察组(n=36,天麻素胶囊联合眩晕宁颗粒).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椎基底动脉迂曲分级情况、椎基底动脉管径及长...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TIA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低分子肝素,对照组肠溶阿司匹林。14d时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TIA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将2006年以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TI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他汀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康复治疗及危险因素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 1次/d治疗,观察3年内两组患者再发脑卒中/TIA,死亡以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再发脑卒中/TIA,冠脉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死亡率,脑出血发生率两组却无明显差异.结论 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预防脑卒中/TIA患者再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将2006年以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TI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他汀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康复治疗及危险因素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 1次/d治疗,观察3年内两组患者再发脑卒中/TIA,死亡以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再发脑卒中/TIA,冠脉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死亡率,脑出血发生率两组却无明显差异.结论 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预防脑卒中/TIA患者再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他汀类降脂药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卒中的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将2006年以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TI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他汀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康复治疗及危险因素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1次/d治疗,观察3年内两组患者再发脑卒中/TIA,死亡以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再发脑卒中/TIA,冠脉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死亡率,脑出血发生率两组却无明显差异。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预防脑卒中/TIA患者再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颈椎不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与颈椎不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0/2002门诊和住院的84例VBI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进行颈椎X线检查,在过伸过屈位X片上测量椎体间角度位移和水位移,在自然侧位X片上记录颈椎曲线。结果:VBI组有68例(81%)共74个节段有颈椎不稳,其中C5~619C3~416例,C2~3,C6~7各1例;正常对照组有4例(13%)共4个节段颈椎不稳,其中C4~52例,C3~4,C5~6各1例。两组颈椎不稳例数比较检验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χ2=43.44,P<0.01)。VBI组颈椎线异常39例(46%),正常对照组颈椎曲线异常4例(13%),两组比χ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0.31,P<0.01)。结论:VBI眩晕与颈椎不稳密切相关,颈椎不稳很可能是导致临床眩晕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提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遵医行为依从程度及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0例确诊为TIA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实验组有计划地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包括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个案教育、集体教育、随机教育。对照组按常规给予常规指导。结果实验组对TIA知识的知晓率为100.0%,对照组为77.7%,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医嘱的遵从率高于对照组,继续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TIA知识的认知水平,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预防症状的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