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异丙酚复合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ASA I-II级全身麻醉患者,随机分成A组(静吸复合组)异氟醚,芬太尼,维库溴铵30例,B组(全凭静脉组) 异丙酚,雷米芬太尼,维库溴铵30例.麻醉诱导均为咪达唑仑,芬太尼,维库溴铵,依托咪酯.分别记入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停药后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两者术中MAP、HR与术前无明显变化.全凭静脉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快于静吸复合组.结论 异丙酚复合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恢复快,苏醒完全,同时可以减少手术室污染,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将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体格情况分级Ⅰ~Ⅱ级行胃镜检查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50例,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5μg/kg及丙泊酚1.0mg/kg;Ⅱ组50例,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静脉注射芬太尼0.5μg/kg及丙泊酚1.0mg/kg,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离院时间以及丙泊酚的用量。结果Ⅰ组丙泊酚的用量少于Ⅱ组(P〈0.01),Ⅰ组的苏醒时间短于Ⅱ组(P〈0.01),Ⅰ组的离院时间早于Ⅱ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胃镜检查是一种安全、苏醒时间短、离院时间早的麻醉方法,并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镇痛方法对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36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例,A组采用罗比卡因混合芬太尼硬膜外镇痛,B组采用罗比卡因复合曲马多硬膜外镇痛,C组采用芬太尼静脉镇痛。检测麻醉前、术后2、24、48和72 h时患者VAS评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三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在4分以下,术后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A、B组血清IL-6水平低于C组(P0.05)。结论:硬膜外镇痛更有效地降低术后炎性应激反应,硬膜外罗比卡因复合曲马多更适合用于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子宫颈癌根治术围术期细胞因子TNF-α、TL-6、IL-10和IL-lra的变化,并对三种麻醉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方法 选择30例子宫颈癌根治术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例),即异氟醚|芬太尼麻醉(IH组),全凭静脉异丙酚 芬太尼麻醉(Ⅳ组),异氟醚 硬膜外麻醉(IE组)。麻醉前、切片后90min、术后第4h和24h采集静脉血样,细胞因子均采用放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量。结果 子宫颈癌病人麻醉前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0均显著增高,而IL-lra无显著改变,同麻醉前比较,切皮后90min,术后4h和24h,IL-6和IL-lra均显著增高,而TNF-α和IL-10均无显著差异。与麻醉前比较,切皮后90min,IH组IL-6显著增高;术后4h和24h三组IL-6均显著增高,与麻醉前比较,切皮后90min,术后4h和术后24h,三组IL-lra均显著增高。结论 围术期细胞因子的变化取决人于大的手术损伤和恶性疾病,而麻醉方法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持续静滴异丙酚芬太尼复合液用于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ASAI-Ⅱ级择期中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4组,I组术中持续静滴异丙酚,间断静注芬太尼;Ⅱ、Ⅲ、Ⅳ组术中分别持续静滴含芬太尼0.0002%、0.0003%、0.0004%的异丙酚芬太尼复合液。观察各组病例切皮前后的MAP及HR变化,并比较各组间的用药量及苏醒时间。结果 MAP及HR在I组病例切皮前后有明显变化(P<0.05),Ⅱ、Ⅲ、Ⅳ组病例切皮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芬太尼用量各组间相近(P>0.05),异丙酚用量I组较其他组大;苏醒时间I组较其他组长。结论 持续静滴异丙酚芬太尼复合液用于全凭静脉麻醉,能维持有效的药物血药浓度,术中麻醉平稳,循环波动小,麻醉可控制强,苏醒时间短。  相似文献   

6.
刘有才  蒋孟杰  李军利  王宁  刘峰  刘鹏 《医学信息》2009,22(7):1223-1224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用于乳房肿块切除手术的临床研究。方法将乳房肿块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20例(A组)和丙泊酚复合氧胺酮20例(B组),麻醉后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中SBP、DBP、HR、SpO2的变化,记录用药总量、手术时间、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和副作用。结果两组病人中B组泊酚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B组病人生命体征比A组平稳,有显著性差异(P〈0.05);苏醒时间B组比A组略长(P〈0.05);呼吸抑制B组发生人次比A组少。结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应用于乳房肿块切除手术胜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具有循环稳定、苏醒迅速和副作用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方式对腹腔镜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行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分为:A组(40例)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联合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ng/mL);B组(26例)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C组(24例)静脉泵入丙泊酚0.2-0.6mg·kg^-1·h^-1。比较各组患者麻醉前(哟)、诱导成功后(T1)、气腹后30min(T2)、术毕时(33)、术后24h(T4)生命体征,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反应机体应激反应指标包括血清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结果A组、B组患者HR、MAP、SpO2、PET CO2在麻醉过程中无显著改变(P〉0.05)。C组HR在麻醉后呈升高趋势,MAP呈下降趋势,SpO2在T1、T2时相均显著低于阳(P〈0.05);PET CO2在麻醉后各时相较T0显著增高(P〈0.05)。A组HR、MAP在T1-T4各时相与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SpO2在T1、T12均显著高于C组(P〈0.05);PET CO2在T1-T3均显著低于C组(P〈0.05)。COR、IL-6、CRP、GLU在A组各时相均无显著差异,B组在T2、T3、T4各时相较T0显著增高(P〈0.05);C组在T1-T4各时相较11D均显著增高(P〈0.05);A组IL-6、CRP、GLU在T2、T3均分别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术后苏醒时间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比例(12.50%)显著低于B组(23.08%)和C组(33.33%),P〈0.01。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能够维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CO2气腹造成的损伤,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异丙酚在脊柱外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对血清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脊柱外伤患者65例按手术时采用的麻醉药物不同分为异丙酚组(n=35)和依托咪酯组(n=31)两组,在诱导麻醉过程中,两组均在应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前提下,异丙酚组加用异丙酚,而依托咪酯组则加用依托咪酯。麻醉维持吸入异氟醚,间断追加异丙酚或依托咪酯、芬太尼和维库溴铵。两组患者均于术前、诱导后、手术开始30min以及术毕抽静脉血离心提取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栓素(TX)、内皮素(ET)、前列腺素E(PGE)和降钙素(CT)水平。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无麻醉相关死亡。术前两组患者血清MDA、SOD、IL-6、TNF,TX、ET、PGE和C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诱导后异丙酚组上述各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且随手术时间推延,差异更明显(P〈0.01)。结论脊柱外伤手术采用异丙酚麻醉,能够降低术中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从而影响机体的生化代谢,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使用氯诺昔康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探讨氯诺昔康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术前常规使用鲁米那加阿托品.随机双盲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在麻醉前静脉滴注氯诺昔康8mg,术后以芬太尼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关腹结束即刻静脉滴注氯诺昔康8mg,术后以芬太尼行PCIA.两组分别于麻醉用药前(T1)、关腹结束后即刻用药前(T2)、术后6小时(T3)、术后24小时(T4)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各个时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2、IL-6及IL-10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T1时点血清IL-2、IL-6、IL-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点的IL-2、IL-6浓度B组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T4时点的IL-10水平B组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使用氯诺昔康,较术后使用更能减轻麻醉手术等因素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并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李杰 《解剖与临床》2008,13(6):424-426
目的:观察异丙酚-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腹腔镜下CO2气腹患者内脏器官灌注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组(静吸组)和异丙酚-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组(静脉组)。测定气腹前(T0)、气腹后30min(T1)、60min(T2)和放气后10min(T3)时动脉pH(pHa)、PaCO2、i-pH、PgCO2和PCO2gap。术中同时记录心电图(ECG)、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2)、气道压力(AWP)。结果:与T0比较,两组T1、T2和静吸组T3时PCO2gap升高,i-pH降低(P〈0.01或P〈0.05)。与静吸组比较,静脉组T1、T2和T3时PCO2gap降低,i-pH升高(P〈0.05)。与T0比较,两组T1、T2的AWP和HR升高(P〈0.01)。两组SBP、DBP、SpO2、pHa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异丙酚-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可减轻腹腔镜患者CO2气腹期间的内脏低灌注,优于静吸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了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红细胞免疫指标与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应用免疫法、放免法和酶联免疫法对48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了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相关的细胞因子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RBC-C3bRR、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IL-4、IL-5、IL-8水平显著升高(P〈0.01),RBC-C3bRR水平与IL-4、IL-5、IL-8呈明显的负相关(r=-0.3112、-0.3415、-0.3718,P〈0.05),RBC-ICRRR水平明显地高于正常人组(P〈0.05)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r=0.3715,P〈0.05)。结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存在有红细胞免疫调节的紊乱、免疫功能的低下与细胞因子的水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0例ASAⅠ~Ⅱ级,年龄18~54岁,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Ⅰ组(芬太尼组)和Ⅱ组(舒芬太尼组),每组100例。Ⅰ组芬太尼1μg/kg+丙泊酚1mg/kgiv,Ⅱ组舒芬太尼0.1μg/kg+丙泊酚1mg/kgiv,观察NBP、HR、SPO2、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体动以及心动过缓等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Ⅱ组的丙泊酚用量较Ⅰ组显著减少(P〈0.05),Ⅱ组的苏醒时间较Ⅰ组显著缩短(P〈0.05),两组的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μg/kg舒芬太尼复合1mg/kg丙泊酚适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  相似文献   

13.
曹淑娥 《医学信息》2008,21(3):247-248
目的观察丙泊酚、氯胺酮静脉麻醉复合肿胀技术用于腹、臀部吸脂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行肿胀技术麻醉,观察组先静脉注射丙泊酚、氯胺酮,患者安静入睡后再行肿胀技术。术中观察镇痛效果及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对照组平均动脉压、心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丙泊酚、氯胺酮静脉注射后再行肿胀技术麻醉用于腹、臀部吸脂术镇痛效果确切、安全、血液动力学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开胸手术患者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5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组)25例,术中瑞芬太尼与丙泊酚持续泵入维持麻醉;B组(芬太尼与咪达唑仑组n=25例),术中芬太尼与咪达唑仑持续泵入维持麻醉。术中根据血压及心律的变化调整输注速度,维持血压及心率在基础值±20%范围内。观察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警觉/镇静评分(OAA/S)。结果苏醒时间、拔答时间A组与B组比较有著性差异(P<0.05),A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最短,且术后苏醒质量评分最佳。结论瑞芬太尼与丙泊酚持续输注维持全凭静脉麻醉由于开胸手术,苏醒最快、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5.
邢均 《医学信息》2018,(11):102-103,106
目的 观察静-吸复合麻醉和全凭静脉麻醉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接收的12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61例行全凭静脉麻醉,实验组65例行静-吸复合麻醉,对比两组不同时点肝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实验组T1、T2时点ALB分别为(41.20±12.27)g/L、(39.52±9.64)g/L,高于对照组,且T2时点ALT为(12.46±2.81)IU/L,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2时点CD4+(32.85±3.65)%、CD4+/CD8+(1.20±0.14)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吸复合麻醉较之全凭静脉麻醉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围术期肝功能、免疫功能影响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不全患者行腹腔镜手术麻醉及管理。方法126例伴有呼吸功能不全的腹腔镜手术患者按照其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4组。A组42例,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B组28例,采用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C组36例,采用静吸复合麻醉;D组20例,采用静脉泵入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各组气腹前、气腹后5min、气腹后25min、术毕时的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肺通气功能及麻醉后恢复情况。结果B组和D组的HR和MAP在气腹5min和25min后与气腹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A组和C组气腹后的HR和MAP较B组和D组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的PCO,和PETCO2在气腹后均逐渐升高,与气腹前差异显著(P〈0.05),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A组术后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其他各组(P〈0.05),C组苏醒时间短于B组和D组(P〈0.05);A组术后入住PACU及出现恶心、呕吐者的比例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合并呼吸功能不全患者的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锯平面阻滞(Anterior serratus plane block,S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对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1年5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资料,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65)和复合组(n=59).比较两组舒芬太尼的用量;麻醉诱导前5 min、术毕和术后1 h的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是水平以及氧化应激中的皮质醇(Cortisol,COR)和肾上腺素(Epinephrine,EPI)水平;术后24 h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复合组术中和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术毕和术后1 h时,IL-6、COR和EPI水平高于麻醉诱导前5 min,IL-10水平低于麻醉诱导前5 min,且复合组术毕和术后1 h中的IL-6、COR和EPI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PB联合TIVA对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能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的产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七氟烷单纯吸入麻醉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肺癌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择期开胸行单纯性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七氟烷单纯吸入麻醉;B组采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每组45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单肺通气开始前即刻(T1)、单肺通气结束前即刻(T2)、手术关胸后即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11月~2020年11月在本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4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组(44例,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和B组(40例,全凭静脉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恢复情况,评估患者手术前、后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本文患者胸部恶性肿瘤手术前后血清内脏蛋白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测定意义。方法: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RE)、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al-bindingpro-tein,RBP)三项内脏蛋白测定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IL-6、IL-8、TNF-仪三项炎性细胞因子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另以32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血清内脏蛋白指标水平显示,术前24h组三项蛋白水平略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h组其水平则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术前24h组(P〈0.05),术后24h组水平下降更甚(P〈0.01),两手术组间比较后者更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炎性介质水平则显示术前24h组IL-6和IL-8二项细胞因子水平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TNF-a水平则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h组和术后24h组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术前24h组(P〈0.05,P〈0.01),两手术组间比较术后24h组水平显著高于术后2h组(P均〈0.05)。结论:本文患者血清六项血清指标的变化证实患者存在明显的围手术期应激反应;提醒临床应在整个手术期充分做好各种应对预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