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自1991年以来,应用Steffee钢板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合并不全瘫16例,完全性截瘫7例,体会到手术操作相对简易,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8例,女5例.年龄18~56岁,平均34.8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4例,塌方压砸伤3例,屈身蹲位修车压伤2例,交通事故1例,其它伤3例.骨折类型:屈曲压缩型8例,爆裂型11例,骨折脱位型4例.骨折部位:T_91例,T_(11)3例,T_(12)5例,L_16例,L_26例L_32例.不全性瘫痪16例,完全性截瘫7例.伤后距手术时间1/3~9天.平均3.4天.  相似文献   

2.
我科于1986年4月至1988年12月,对12例外伤性截瘫患者行椎管侧前方减压术,疗效满意.12例中男10例,女2例.年龄10~40岁.伤因.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8例.不全瘫8例,全瘫4例.不全瘫患者中单纯膀胱功能障碍1例,单纯双下肢不全瘫3例,双下肢不全瘫伴膀胱功能障碍4例.T_6~T_(11)4例;T_(12)~L_1 8例.手术时间:伤后1周内4例,1周至7个月8例.  相似文献   

3.
RF系统脊柱内固定21例分析及失误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4年开展RF系统脊柱内固定手术,共计21例。现将临床资料做一回顾并对内固定失误原因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例,女4例。年龄20~60岁,平均34岁。高处坠落伤10例,交通事故伤8例,塌方压伤3例。受伤节段:T_(11)1例、T_(12)2例、T_(11、12)1例、T_(12)1例、L_19例、L_24例、L_31例、L_(2、4)1例、L_(3、4)1例。完全性截瘫8例,不完全性截瘫6例,有部分神经症状者4例,无神经症状者3例。手术距伤后时间3h~8d,平均2.5d。随访时间最短为3个月,最长20个月,平均12个月。方法为门诊及拆内固定期间。 1.2 结果 21例中,螺钉折断3例,其中单侧下位螺钉折断1例,单侧上位螺钉折断1例,双侧下位螺钉折断1例。撑开棒滑脱1例,椎体定位错误1例,螺钉位置不当3例,螺钉松动2例,复位不良2例,术后感染1例,脑脊液漏1例。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2):2031-2034
[目的]研究胸腰椎Chance骨折的微创治疗方法,探讨经皮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Chance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不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Chance骨折13例;T_(10)1例,T_(11)1例,T_(12)3例,L_13例,L_23例,L_32例;Denis分型:Ⅰ型8例、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1例。[结果]13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患者脊柱后柱分离得到了恢复,脊柱前柱压缩也得到改善,脊柱后凸畸形纠正,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无内固定失败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可有效的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不合并神经损伤胸腰椎Chance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病灶清除一期植骨与Z-Plate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2002年采用病灶清除椎间一期植骨与Z—Plate钛钢板前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12例,经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19~57岁。病变部位:T_(10)~T_(11)1例、T_(11)~T_(12) 3例、T_(12)~L_1 3例、L_1~L_23例、L_2 1例、L_3 1例。所有病例均有腰背部疼痛、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血沉30~100mm/h,平均70mm/h。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截瘫术后并发急性肺动脉栓塞死亡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80年1月~1933年4月共收治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235例,其中手术治疗179例,术后有4例并发急性肺动脉栓塞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现报告如下。本组4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24岁~45岁,3例为压砸伤,1例为车祸,其中1例为T_(12)爆裂性骨折并不全瘫经前路行脊柱重建、Kaneda内固定术,两例为L_1骨折脱位并全瘫经后路行椎板减压、Lugue氏棒内固定术,另1例为L_3骨折脱位全瘫并发右肱骨骨折并肱动脉断裂行右肱骨钢板内固定术、右肱动脉吻合术,并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LS)并椎管狭窄的短期临床疗效,探索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81例DLS并椎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长节段组(A组)33例,手术节段为T_(10)~S_1 10例、T_(10)~L_5 4例、T_(11)~S_1 12例、T_(11)~L_5 7例;短节段组(B组)48例,手术节段为L_(2~4) 2例、L_(3,4) 4例、L_(3~5) 10例、L_(4,5) 12例、L_4~S_1 12例,L_5~S_1 8例。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活动度(ROM)、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末次随访时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ROM显著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及ODI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痛VA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围手术期出现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例,B组出现脑脊液漏1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例。结论 2种固定方式均能有效改善DLS并椎管狭窄患者下肢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症状。与短节段固定相比,长节段固定对腰痛改善效果较好,但腰椎ROM变小且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损伤单元矢状位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23~60岁,平均36.7岁。骨折部位:T_7 1例,T_9 2例,T_(10) 4例,T_(11) 8例,T_(12) 14例,L_1 19例,L_2 13例,L_3 3例,L_4 1例。AO分型:A型34例,B型27例,C型4例。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2例,C级6例,D级15例,E级41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TLICS):4分9例,5分29例,6~8分23例,9~10分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2 d,平均5.3 d。定义伤椎连同上、下间隙及其所对应的后方结构作为1个损伤单元,将此损伤单元在矢状位上分为3区:Ⅰ区,椎体上1/3、上位关节突关节、上位椎间隙及其对应的后方韧带复合体;Ⅱ区,椎体中1/3、椎弓根、椎板、棘突及棘上韧带;Ⅲ区,椎体下1/3、下位关节突关节、下位椎间隙及其对应的后方韧带复合体。非稳定区为损伤单元中主要受累区域。以非稳定区为中心上下对称植入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植骨融合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 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发现脑脊液漏3例,予以相应处理后痊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3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发生。植骨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3个月,平均11.4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1例、C级3例、D级9例、E级51例,较术前显著改善(Z=–2.963,P=0.014)。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3.2%±6.8%、91.3%±8.3%、89.5%±6.6%,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16.3±8.1)、(2.6±7.5)、(3.2±6.8)°。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损伤单元分区理论设计椎弓根植钉原则,实施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内窥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技术的可行性、临床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颈椎骨折脱位7例及颈椎间盘突出症16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3~64岁,平均41.5岁。在全麻下取右颈前偏外侧横切口(长1.6cm),通过工作通道,在电视监控下切除颈椎间盘,扩大椎间隙。颈椎骨折脱位者采用颈前路钛钢板固定5例、高分子聚合材料GBK颈椎Cage固定1例,螺纹状钛合金Cage固定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者采用颈前路钛钢板固定2例,高分子聚合材料GBK颈椎Cage固定12例,螺纹状钛合金Cage固定2例。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2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椎间骨融合率100%。颈椎骨折脱位伴不全瘫或全瘫患者疗效评估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2例全瘫者术后分级无变化;3例不全瘫者术前均为C级,术后半年随访时2例恢复到D级,1例恢复到E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分析采用Odom评估标准;优10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4%。结论 通过对椎间盘手术设备和技术的改进,可将其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损伤单元矢状位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23~60岁,平均36.7岁。骨折部位:T_7 1例,T_9 2例,T_(10) 4例,T_(11) 8例,T_(12) 14例,L_1 19例,L_2 13例,L_3 3例,L_4 1例。AO分型:A型34例,B型27例,C型4例。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2例,C级6例,D级15例,E级41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TLICS):4分9例,5分29例,6~8分23例,9~10分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2 d,平均5.3 d。定义伤椎连同上、下间隙及其所对应的后方结构作为1个损伤单元,将此损伤单元在矢状位上分为3区:Ⅰ区,椎体上1/3、上位关节突关节、上位椎间隙及其对应的后方韧带复合体;Ⅱ区,椎体中1/3、椎弓根、椎板、棘突及棘上韧带;Ⅲ区,椎体下1/3、下位关节突关节、下位椎间隙及其对应的后方韧带复合体。非稳定区为损伤单元中主要受累区域。以非稳定区为中心上下对称植入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植骨融合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 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发现脑脊液漏3例,予以相应处理后痊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3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发生。植骨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3个月,平均11.4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1例、C级3例、D级9例、E级51例,较术前显著改善(Z=–2.963,P=0.014)。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3.2%±6.8%、91.3%±8.3%、89.5%±6.6%,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16.3±8.1)、(2.6±7.5)、(3.2±6.8)°。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损伤单元分区理论设计椎弓根植钉原则,实施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前路减压Z-plate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伴不全性截瘫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 探讨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前路减压内固定优越性以及Z-plate系统的优点。方法 采用前路减压Z-plate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25例。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7个月。按Frankel分级评定有1~3级恢复,随访期间无后凸加重及内固定松动,植骨融合。结论 前路减压Z-plate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短节段C-D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长期随访未见文献报道,作者进行的初步随访研究显示该内固定器在治疗中螺钉固定失效和进行性脊柱后凸畸形增加值得重视。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器主要适用于不稳定脊柱骨折,需要内固定以增加脊柱稳定性或保护神经组织。本组15例男性,4例女性,平均年龄29岁(15~58岁)。13例单一平面爆裂型骨折;5例骨折脱位;1例多发性腰椎爆裂骨折(骨折水平不相邻)。骨折范围:T_(12)1例;L_19例;L_24例;L_33例;L_4和L_5各1例。其中7例合并其它平面脊柱骨折。内固定治疗情况:11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操作技巧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7—2016-07诊治的43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_(1、2)椎间盘突出5例(L_(1、2)组),L_(2、3)椎间盘突出15例(L_(2、3)组),L_(3、4)椎间盘突出23例(L_(3、4)组)。L_(1、2)组及L_(2、3)组采用改良经椎间孔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L_(3、4)组采用改良经椎板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比较3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ODI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Prolo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43例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3个月。3组术后3个月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末次随访时ODI指数较术后3个月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Prolo评分标准评定疗效:L_(1、2)组优4例,良1例;L_(2、3)组优8例,良6例,可1例;L_(3、4)组优12例,良8例,可3例。结论 L_(1、2)及L_(2、3)椎间盘突出症可采用改良经椎间孔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而L_(3、4)椎间盘突出症可采用改良经椎板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后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脊柱损伤合并创伤性膈疝为临床少见的严重创伤,我院1985年以来收治5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25~52岁,平均38.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例,煤矿压砸伤2例,高处坠落伤1例。脊柱损伤部位:T_(11)T_(12)1例,T_(12)L_11例,L_1L_21例,L_31例,无骨折脱位型1例,以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瘫痪。膈疝发生部位:左侧4例,右侧1例。其他合并伤:肋骨骨折4例,创伤性休克3例,血气胸2例。 1.2 治疗及结果 1例及时确诊即行膈肌修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采取保守治疗;2例膈疝确诊后行膈肌修补,后行脊柱骨折减压内固定术;余2例先行脊柱手术,膈疝诊断后再行修补。脊柱损伤内固定:哈氏棒1例,Steffee钢板1例,Dick钉2例。其中2例神经功能部分恢复。 2 讨论 2.1 创伤机制 多为直接暴力作用于胸背部,脊柱过度屈曲致伤,并使腹内正压及胸腔负压骤然增加,膈肌破裂,膈疝形成。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94年1月-2001年11月应用后路Luque及椎弓根钉(Steffee、SF、TSRH)和侧前方(Z-plate)等5种不同器械进行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03例,经过5个月~6年(平均3.4年)的随访,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03例,男150例,女53例;年龄20~53岁,平均31.2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70例,车祸伤82例,砸伤51例。骨折部位:T_(10)7例,T_(11)12例,T_(12)63例,L_1 83例,L_2 23例,L_3 10例,L_4 5例。骨折类型按Denis分类:屈曲压缩型64例,爆裂型88例,屈曲牵引型16例,屈曲旋转型27例,剪力型8例。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32例,B级41例,C级61例,D级43例,E级2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脊柱内窥镜辅助下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在脊柱内窥镜辅助下行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23例,女13例;年龄25~56岁,平均38.2岁.损伤节段:T_(11) 4例,T_(12) 10例,L_1 15例,L_2 7例.损伤类型:压缩性骨折11例,爆裂性骨折25例.观察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X线及CT片,比较伤椎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椎管矢状径占位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33例患者术后获8~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8~1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节段后凸Cobb角恢复至平均2.20°±0.35°.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恢复至平均93.40%±3.20%,椎管矢状径占位率恢复至平均9.1l%±1.7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窥镜辅助下行椎弓根内固定定位精确,能提高置钉的准确性,手术微创,疗效较为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0月采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病变节段位于T_(10,11) 7例、T_(11,12) 10例、T_(12)~L_1 5例、L_(4,5) 3例。合并腰大肌脓肿4例,合并椎管内脓肿3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神经功能C级4例,D级2例,E级19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红细胞沉降率(ESR)。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ASIA分级情况。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口甲级愈合,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1例,无窦道形成,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5~22个月,平均18.1个月,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ODI及ES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6例伴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除1例由C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为E级。术后未见内固定器断裂、松脱及矫正度丢失等情况。结论采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改良后路Ⅰ期全脊柱整块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钛网椎体重建治疗侵袭性胸椎血管瘤的手术方法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12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2例侵袭性胸椎血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0~62岁,平均51.2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3.4年。病变累及椎体:T_21例,T_44例,T_51例,T_62例,T_82例,T_(10)2例。Tomita分型:Ⅰ型3例,Ⅱ型3例,Ⅲ型1例,Ⅳ型5例。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8.0±2.7,1例T_(10)病变者脐以下感觉运动障碍,双下肢肌力Ⅰ-Ⅱ级,其余11例患者双下肢肌力Ⅲ-Ⅳ级。12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后路Ⅰ期全脊柱整块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钛网椎体重建术,手术全程持续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脊髓电生理监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局部疼痛和脊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钛网植骨融合、肿瘤复发及随访期其他并发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依次为5.5 h(4.5~6.0 h)、1 850 ml(1 650~2 500 ml)、1 050 ml(600~1 500 ml)。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个月~2.5年,平均21个月。局部疼痛和双下肢肌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神经压迫症状均消失。术后6个月JOA评分为12.0±3.4,与术前的8.0±2.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P0.05)。钛网植骨全部Ⅰ期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4.5个月(3~7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钉子松动或断裂及钛网下沉及移位。结论:改良后路Ⅰ期全脊柱整块切除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侵袭性胸椎血管瘤的手术方法,具有安全、可靠、持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后路RF或AF复位固定骨折推体,结合前路经胸腹膜外途径椎体减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不全瘫32例。结果 32例均能耐受手术,并获6~24个月的随访,X线片复查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后突角消失,RF或AF螺钉无松动断裂,CT复查椎管减压彻底。32例均在术后2~4周内恢复排尿功能,6个月内两下肢均有Frankle 2~3级以上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 ①后路RF或AF复位、固定满意,前路手术减压彻底;②后路RF或AF复位内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的安全有效价廉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后路骨折间隙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应力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4月—2015年8月,采用经后路骨折间隙截骨并椎间植骨治疗AS胸腰椎应力骨折患者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7~74岁,平均51岁。AS病史1~40年,平均21.7年。胸背部应力骨折病程2~60个月,平均18.5个月。病变节段:T_(8、9)1例,T_(10、11)2例,T_(11)2例,T_(12)、L_11例,L_(1、2)1例,L_(2、3)1例。术前神经功能根据Frankel分级为D级3例,E级5例。收集患者手术前后X线片、三维CT及MRI等影像学资料,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LK)、固定节段角度(angle of the fusion levels,AF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胸背部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10~320 min,平均267 min;术中出血量400~2 000 m L,平均963 m L。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于术后5~7 d拔除引流管并缝合引流管口后切口逐步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出现下肢麻木症状,术后给予口服甲钴胺1个月后恢复。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43个月,平均28.4个月。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12个月,平均6.8个月。术后3个月,3例脊髓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由术前D级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GK、LK、AFL、PI、PT、SVA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后1周(P<0.05)外,其余指标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骨折间隙截骨能有效改善后凸畸形,纠正矢状面平衡,缓解胸背部疼痛并促进骨性愈合,是治疗AS胸腰椎应力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