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二维超声对华支睾吸虫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诊断华支睾吸虫病的声像图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已确诊的143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进行肝胆二维超声检查,观察其声像图特征,重点观察肝内外胆管有无扩张及其分布,以及胆管壁回声、肝实质回声、胆囊情况。结果:华支睾吸虫病在二维超声声像图上主要表现为肝内小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回声增强,胆囊肿大、壁增厚毛糙,胆囊内可见点絮状飘浮物回声;另外可出现肝实质改变,需与其它疾病相鉴别。结论:华支睾吸虫病的二维超声声像图表现有一定特异性。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是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超作为急性胆道感染的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2005年2月到2010年9月间经手术治疗的急性胆道感染病例8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急性胆囊炎表现:胆囊增大,张力增高,多数病例囊壁增厚,胆囊内可见点、片状中等回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声像图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壁增厚,回声增强,毛糙,总胆管内有胆泥和浓汁。坏疽性胆囊炎、胆囊穿孔应综合判断。结论:B超是一种有效的急性胆道感染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3.
患者 ,女 ,68岁 ,全身皮肤黄染 ,两巩膜黄染 ,陶土样大便 1周。 B超检查 :肝脏体积略增大 ,表面不光滑 ,于肝右叶胆囊窝区可探及一实性强回声光团 ,大小约为 7.5 cm× 6.3cm,形态规则 ,边缘清晰 ,内回声尚均质。于其下方可探及胆囊回声 ,大小形态正常 ,壁不厚 ,内透声可。肝内外胆管均扩张 ,肝外胆管内径约 2 .1cm,中下段显示不清。B超提示 :1肝癌。 2胆管扩张。CT诊断 :1胆囊癌 ;2肝内转移灶。讨论 :原发性胆囊癌并非少见 ,根据胆囊癌的大体形态改变、进展程度及声像图所见 ,对胆囊癌进行声像图分型 :1壁增厚型 :胆囊壁呈局限性或弥漫性…  相似文献   

4.
冯艳 《亚太传统医药》2012,8(4):133-133
目的:B超检查肝硬化腹水和癌性腹水并比较其胆囊声像图改变。方法:观察分析26例肝硬化腹水、14例癌性腹水的患者胆囊声像图。结果:胆囊壁不增厚多见癌性腹水。而胆囊壁单纯增厚和"双边影"胆囊壁多见于肝硬化腹水。结论:根据肝硬化腹水和癌性腹水胆囊壁超声观察,认为腹水中胆囊壁回声有助于两种腹水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坐骨结节囊肿的声像图特征。方法采用高频探头对25例坐骨结节囊肿行超声检查,观察其声像图特征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坐骨结节囊肿的声像图表现为:位于皮下软组织与坐骨结节之间大小不等的囊性肿块,边界清晰,形态多不规则,常呈偏平状、裂隙状,囊壁多较厚,不光滑,部分囊壁可见附壁团状物,囊内可为透声较好的无回声、细小点状低回声或絮状回声,少数为单房,多数可见线状分隔呈多房,囊内无血流信号,周边可无或有少许血流信号。结论坐骨结节囊肿声像图表现具有特征性,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坐骨结节囊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超声观察肝脏疾病对胆囊的影响,以探讨中医理论"肝胆相合"的真实性,为中医基础理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有无肝脏疾病患者的胆囊超声声像图变化,以总结肝脏疾病对胆囊超声声像图的影响。结果:试验组共147例,年龄22~92岁,包括原发性肝癌6例,肝硬化8例,脂肪肝51例,肝囊肿37例,肝脏回声增粗18例,肝血管瘤13例,肝内胆管结石14例。正常对照组共300例,年龄23~92岁,平均年龄54岁。胆囊声像图异常发生率试验组为38.1%,正常对照组为1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中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壁毛糙、胆囊增厚水肿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组中,原发性肝癌的胆囊声像图异常率最高(100%),胆囊声像图异常发生率大小为:原发性肝癌肝硬化肝脏回声增粗脂肪肝肝内胆管结石肝囊肿肝血管瘤。原发性肝癌、肝硬化、肝脏回声增粗、脂肪肝患者的胆囊声像图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的患者(P0.01);而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内胆管结石这3种肝病的胆囊声像图异常与正常者相当(P0.05)。结论:肝胆疾病的关系密切,其中原发性肝癌、肝硬化、肝脏回声增粗及脂肪肝与胆囊病变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肝胆相合"并不适用于所有肝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桥本甲状腺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表现.方法:采用高分辨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0例临床确诊为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行常规检查.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显示弥漫回声减低型占65%,点状回声增粗型占25%,多发结节型占10%.结论:桥本甲状腺炎女性多发,弥漫回声减低型和点状回声增粗是桥本甲状腺炎的主要声像表现,CDFI显示病变腺体内血流信号较丰富,在本病诊断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高频超声成像对颈型颈椎病的阿是穴(包括压痛点和动痛点)进行初步定位和定性研究,探索其规律,为针灸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每位患者均同时具有可定位在3条定位线任意一条线上的动痛点、压痛点及对照点,使用点对点高频超声实时动态成像技术,扫查定位每个点并记录其超声层次解剖及肌束膜二维超声改变、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血流丰富程度,分析其超声特征。结果:(1)超声层次解剖及肌束膜二维超声改变:患者的动痛点和压痛点处解剖层次依次为皮肤层、皮下脂肪层、浅层肌肉组织层、深层肌肉组织层、椎骨,皮肤为线状高回声,皮下脂肪层为低回声,肌筋膜为线状高回声,肌层以低回声为主,其内肌束膜呈清晰的线状等回声,椎骨为强回声后方回声衰减。与对照点相比,动痛点93.3%(28/30)表现为肌束膜回声增强或者增厚(P0.05),压痛点96.7%(29/30)表现为肌束膜回声增强或者增厚(P0.05),动痛点和压痛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二维声像图中肌束膜呈清晰的线状等回声,动痛点和压痛点中肌束膜表现为回声增强或增厚。彩色多普勒声像图中动痛点及压痛点可见闪烁不稳定点状血流信号或稳定短棒状血流信号;(3)血流丰富程度:动痛点中有56.7%(17/30)的点数彩色血流信号达到Ⅱ级,压痛点中有83.3%(25/30)的点数彩色血流信号达到Ⅱ级,对照点中无(0/30)点数彩色血流信号达到Ⅱ级,动痛点和压痛点血流信号达到Ⅱ级的比率较对照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动痛点和压痛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型颈椎病的动痛点和压痛点在高频超声成像中,具有一定的声像图特征,动痛点和压痛点的声像图特征相似,高频超声成像对颈型颈椎病阿是穴具有定位及定性价值,对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在肝胆疾病中应用价值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肝胆疾病患者2000例,同时收取我院腹部疾病患者500例为对照组,患者均经过超声检查,并且均经过临床疾病确诊,评价高频超声在肝胆疾病中应用价值。结果:(1)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包膜增厚,肝表面呈凹凸不平,肝表面及腹壁各层可显见,细小结节存于肝实质内(直径≥3mm),能够显示肝段分支以下血流,部分显示结节周围及内部低速动、静脉血流;(2)肝囊性占位:能够清晰的显示近包膜处较小的无回声暗区;(3)多囊肝:最小的直径2mm,肝实质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小囊样无回声暗区弥漫分布;(4)肝脏占位性病变:能够对肝实质内近区小占位的大小、数目、血流、内部回声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清晰的显示,并能对转移性瘤做到早发现;(5)胆囊病变:能够清晰的显示增厚的胆囊壁内的图像,清晰显示底部病变及胆囊体部的形态、大小、数目、回声及基底与胆囊粘膜的关系。结论:高频超声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分辨力和图像的质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超声显像诊断在中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超声显像检查可看作为特殊的望诊,从超声显像获得的微观化依据是对中医宏观望诊的延伸和补充,可探讨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规律,从而帮助临床医师作出更加精确的中医诊断。如郑书勤等从超声特点探讨93例胁痛客观指征:(1)肝胆湿热型(78例):31例有胆囊壁增厚、回声增强;23例胆囊内有大小不等强回声伴声影;12例兼以上两项改变;9例肝内胆管点状强回声伴声影;3例胆、肾同示强回声伴声影;仅1例肝光点粗大。(2)肝气郁滞型(5例):1例正常,4例肝、脾增大,光点粗大。(3)瘀血停滞型(5例);4例肝有境界清晰强回声;  相似文献   

11.
B超直视下观察针刺耳穴贴压治疗胆囊炎疗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林昌  陈英红 《中国针灸》2003,23(8):457-456
目的寻找针刺耳穴贴压对胆囊收缩功能治疗效应的客观依据.方法对76例胆囊炎患者采用针刺和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观察在脂餐前后胆囊大小、运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胆囊收缩明显提高,胆囊张力减低、胆囊回声减少或消失、胆囊壁厚度变薄,超声"莫菲征"转阴者占84.2%,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耳穴贴压可使胆囊收缩功能增强,对胆囊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有利于胆囊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利胆理气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的超声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超声观察利胆理气汤治疗慢性胆囊炎及其对胆囊排空功能的疗效。方法:对51例服用利胆理气汤的慢性胆囊炎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服药前后胆囊形态、结构及胆囊排空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32例胆囊增大患者,治疗后有20例恢复正常大小;33例有胆囊沉积物患者,治疗后有30例胆囊沉积物消失;40例胆囊壁增厚的患者,治疗后有28例胆囊壁变薄。空腹胆囊容积,治疗后与治疗前比有较大变化(P0.05),最小残余容积与最大收缩率治疗后与治疗前变化明显(P0.01)。结论:利胆理气汤对慢性胆囊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同时可改善胆囊排空功能,促进胆囊收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阳陵泉""阴陵泉"穴对急性胆囊炎家兔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以及组织病理的影响,探讨"合治内府"理论之胆和阳陵泉的相关性。方法:健康成年雄性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陵泉组、阴陵泉组,每组8只。胆囊内注射大肠杆菌液制成急性胆囊炎模型。两个治疗组电针相应穴位,连续7d。对比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B超下观察胆囊壁厚度变化,光镜下观察胆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胆囊壁显著增厚(均P0.05);电针后,阳陵泉组、阴陵泉组的白细胞计数较模型组明显降低,胆囊壁显著变薄(均P0.05);与阴陵泉组比较,电针后,阳陵泉组的胆囊壁更薄(P0.05)。病理观察显示,模型组胆囊上皮黏膜变短,有全层坏死改变,胆囊上皮乳头水肿,间质内炎细胞浸润;阳陵泉组基层增生,散在炎细胞浸润;阴陵泉组血管腔内含有成堆的中性粒细胞。结论:阳陵泉穴和阴陵泉穴都能有效地治疗急性胆囊炎。从改善急性胆囊炎家兔的胆囊壁厚度来看,阳陵泉穴比阴陵泉穴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炎症期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顺序的改进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对比传统的顺逆结合切除胆囊的方法和顺序改进后的胆囊横断法在急性炎症期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结果小切口开腹完成急性炎症期胆囊手术418例,其中采用胆囊横断法的顺序切除胆囊285例。结论在急性炎症期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中,通过改进手术顺序,采用胆囊横断法切除胆囊更为安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Wang GM  Wen FY  Li LX  Zheng H  Huang YH  Song YQ 《中国针灸》2011,31(10):910-912
目的:通过B超观察针刺肩井穴后胆囊的收缩功能变化,探讨肩井穴与胆囊炎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更佳治疗手段.方法:将临床上已确诊的200例胆囊炎(非结石性)患者列为观察组,根据B超检查分为胆囊扩大者(84例)和胆囊缩小者(116例);100例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针刺右侧肩井穴.通过超声检查,比较针刺前、针刺15 min时及出针后30 min两组受试者的胆囊容积变化.结果:胆囊缩小与胆囊扩大变形的胆囊炎患者胆囊容积在针刺15 min时、出针后30 min分别扩大与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针刺后各时间点与针刺前比较,胆囊收缩变化不明显(均P>0.05);观察组142例伴肩背痛的患者经针刺后,疼痛缓解率为98.6%(140/142).结论:针刺肩井穴能够改善胆囊炎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具有收缩和扩张胆囊的双相调整作用,并能有效缓解肩背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清胆排石方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胆排石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壁厚度变化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8.18%,治疗组有效率为94.5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胆囊壁厚度明显少于治疗前对照组,胆囊收缩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胆排石方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能下调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胆囊炎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与慢性胆囊炎发病的关系,揭示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选择确诊为慢性胆囊炎患者200例,填写临床观察表,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慢性胆囊炎的中医病因、发病特点、症状分布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的规律和不同因素与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年龄、性别在慢性胆囊炎的发病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胆囊炎中医证型分布为肝胃郁热证型33%,肝胃气滞型26%,肝胆湿热型19%,肝气郁滞型14%,肝阴不足型8%。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是否伴胆囊结石在慢性胆囊炎的证型分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出现频率最高的20个症状进行聚类分析,与频数分析得出的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结果大体一致。结论年龄、性别与慢性胆囊炎的发病无关。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胃郁热证和肝胃气滞证为多见;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及是否伴胆囊结石与中医证型分布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联合中西药物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2月~2011年11月,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联合中西药物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58例。男26例,女32例;年龄53-69岁,中位数61岁;病程1周~6年,中位数1-3年。手术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分离胆囊三角,夹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从肝脏上剥离切除胆囊。手术前后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早晚2次空腹服用;同时给予头孢唑林钠静脉点滴及补液治疗。结果:腹腔镜下切除胆囊顺利,5例因胆囊周围炎症较重,切除胆囊后行腹腔引流,其余患者均未留置腹腔引流管。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无出血、胆漏、结石残留、胆管损伤、十二指肠损伤、腹膜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联合中西药物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创伤小,方法简便,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武鸣  吴为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7):95-95,10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治疗急性胆囊炎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3月我院61例行LC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该组LC成功率86.9%(53/61),平均住院天数6.5d,并发症发生率3.3%(2/61),中转开放8例,平均住院天数10.2d,术后并发症12.5%(1/8)。结论:严格完善相关术前准备、正确处理胆囊及其周边组织解剖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急性胆囊炎行LC术是安全、有效性的。  相似文献   

20.
吕武士 《河南中医》2021,41(4):576-580
目的:观察柴金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另给予柴金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另给予消炎利胆片治疗。结果: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右上腹疼痛积分、压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胆囊壁厚度、胆囊容积低于对照组,胆囊排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白细胞介素-8水平高于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丙二醛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80.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金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能促进胆汁排泄,减轻疼痛,增强胆囊功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白细胞介素-8水平,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丙二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