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心脏起搏显著改善了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在人工心脏起搏的发展历程中 ,生理性心脏起搏克服了非生理性心脏起搏的固有弊端 ,使起搏后的心脏功能状态更接近于正常的生理功能。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是目前人工心脏起搏的发展发向  相似文献   

2.
对11例生物生理性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与同期行非生理性起搏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生理性搏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状态,生活质量明显优于非生理搏患者。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未期容量显著增加。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选用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生理性起搏治疗各种缓慢性心律失常,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8月到2005年3月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共310例,其中植入心室抑制型(VVI)起搏器78例,双腔(DDD)起搏器164例,心室抑制型频率应答(VVIR)起搏器16例,双腔频率应答型(DDDR)起搏器52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1.8)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心功能.结果:除去由于房颤伴心室率过缓或长间歇而仅可植入单腔起搏器的患者外,本组病例DDD(R)起搏器植入率达82.4%.DDD起搏器(生理性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脑血管缺血症状全部消失,心功能不全明显改善,运动耐量也明显提高,无起搏器综合征、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的发生.非生理性起搏器植入术后脑缺血症状消失率为84.2%,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高于生理性起搏组,12.3%的患者有起搏器综合征.结论: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低,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4.
陈世蓉  陈勇  赵超美 《西部医学》2006,18(4):401-401,403
目的探讨安置非生理起搏器(VVI)与生理性起搏器(DDD、DDDR)术后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置入起搏器患者,其中VVI48例,为非生理性起搏组;DDD27例、DDDR5例为生理性起搏组,每例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年内做ECG、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观测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的变化。结果术后非生理性起搏组与生理性起搏组较术前,左房、左室内径增大,LVEF、CO降低,而右心室起搏次数增加,左心功能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性起搏在术后左心功能影响方面优于非生理性起搏,右心室起搏次数增加,左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5.
植人型心脏起搏器于1960年被首次应用,其主要目的是在症状性心动过缓患者维持适宜的心率。对此类患者,心室单腔刺激是有效的,虽然从生理学观点看不够理想。然而,对于需要经常激动心室的持续性缓慢心律,这种方法产生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心室起搏打断了心房-心室收缩的正常时间顺序,导致房室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非生理性起搏器(VVI)和生理性起搏(DDD/DDR)术后患者房颤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80例植入起搏器患者.其中非生理性起搏组(VVI)48例.生理性起搏组32例(DDD27例、DDDR5例)。每例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年内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 组间比较,术后非生理性起搏组的左房内径明显增大(t=33.27,P=0.000)。结论 生理性起搏在减少术后房颤发生方面是否优于非生理性起搏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17例生理性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随访观察。;在手术后3-45个月经随访未发现起搏器综合征;无1例再发心房纤颤,除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死于急性左心衰外,其余16例患者心功能均较以前有明显改善,平均提高1-2级。生理性起搏的优点就是可维持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和心室激动顺序,保持较高的心排血量,避免了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生理性起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姗  丁军  吴尚勤 《医学综述》2006,12(16):973-975
生理性起搏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概述生理性起搏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一系列研究已证实,左右心室同步性比房室同步更为重要,非传统部位及多部位起搏方式实现左右心室同步性,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0.
生理性起搏器临床应用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生理性起搏器与心室按需型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生理性起搏与心室按需型起搏术前、术后均作无创心功能检查,并随访1~5年,观察心功能、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栓塞发生率。结果: 生理性起搏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房颤发生率明显少于心室按需型起搏器随访患者(P<0.005)。结论: 生理性起搏较心室按需型起搏更接近于正常的生理,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长期跑步训练诱导小鼠的生理性心脏肥厚模型,与主动脉缩窄手术诱导的病理性心脏肥厚模型进行比较。方法 8周龄野生型雄性C57BL/6小鼠分为跑步运动组,正常对照组,手术刺激组和假手术组。运动组跑步训练40d,手术刺激组行主动脉缩窄手术2周,从组织形态学、超声心动图、分子标志物表达等方面对模型进行全面评估。结果运动训练组小鼠心脏体重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增加27.2%(P<0.05),左心室体重比增加25.8%(P<0.01),心脏显著肥厚。超声心动图显示,与各自的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和手术组小鼠模型的左心室后壁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但运动组小鼠的相对室壁厚度无明显变化,而手术组小鼠相对室壁厚度显著增加50%(P<0.05),提示两种不同的心脏肥厚导致在心脏结构改变上差别显著。心脏肥厚分子标志物心房利钠肽和脑钠肽在手术组表达显著上调9.5倍和4.5倍,而在运动组下调为对照组的0.48倍和0.58倍,提示两种不同肥厚的分子机制差别迥异。结论长期跑步运动可以成功的诱导小鼠生理性心脏肥厚模型,其表型和分子机制与手术刺激的病理性肥厚差别显著。  相似文献   

12.
李俊  柏战  李际瞻  杨颖 《疑难病杂志》2010,9(10):755-756
目的比较房室顺序生理性与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老年缓慢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09年12月为老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植入房室顺序生理性心脏起搏器30例,其中DDD 7例,DDDR 23例。同期40例患者接受非生理性心室按需起搏(VVI)。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前、术后超声法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分级法评定心功能。记录术后症状改善率、起搏器综合征(PMS)、房颤、栓塞发生率、心力衰竭及死亡等情况。结果房室顺序生理性心脏起搏显著改善症状、提高心功能和减少房颤发生率,但在减少PMS、栓塞、死亡发生率方面和非生理性心室按需起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多数合并心功能减退,为保护心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应尽可能采用房室顺序生理性心脏起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生理性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115例SSS合并阵发性AF患者置入生理性起搏器(DDD、AAI起搏器).术后分别于1、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1年后每年随访1次.观察起搏器工作状态、心功能及左房内径有无变化,有无AF及其他并发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6.3±3.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E/A比值明显增加[分别为DDD起搏器组:(52.1±5.7)% vs (45.8±8.2)%,(4.89±0.55) L/min vs (4.15±0.59)L/min,(1.02±0.25)vs(0.91±0.09);AAI起搏器组:(52.3±6.2)% vs (43.9±1.2)%,(5.07±0.62) L/min vs (4.32±0.31)L/min,(0.99±0.13)vs (0.85±0.11),均P<0.011,左房内经(LAD)无明显变化.115例中82例患者未并发AF,15例服用胺碘酮后未复发,15例有较多房早而长期服用钙离子拮抗剂,3例转为持续性AF而改为VVI起搏.结论:生理性起搏对SSS并发的阵发性AF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同时有助于患者远期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40例随方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合理程控起搏参数在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的远期随访中的意义。方法 植入起搏器 AAI 12例 ,DDD2 8例 ,起搏方式为 AAI、DDD、DDI、DVI或 DDD伴自动模式转换 ,慢 -快综合征 ( BTS)患者同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定期检查心电图、Holter、胸片 ,平均随访 2 2 .3± 2 1.4月。结果 术后原有与心动过缓相关的症状均消失 ,随访中 12例 AAI起搏患者未发生房室传导功能及起搏感知功能障碍。 19例 BTS中 AAI 7例 ,DDD 12例 ,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心房误感知触发心室 3例 ,远期起搏阈值增高 3例。经程控改变起搏模式、房室延迟、感知灵敏度、输出电压等予以矫正。结论  AAI/DDD是病窦理想的起搏方式 ,起搏器植入后应加强随访 ,根据患者基础心脏病、心功能、症状、慢性起搏阈值等合理程控起搏参数 ,对于优化治疗方案、确保起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8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两组,对照组44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两种心脏疾病双腔生理性起搏不同房室间期 ( AV interval)程控对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缓慢心律失常患者 1 5例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 ( HOCM) 6例 ,术后分别程控二种心脏疾病起搏器的 AV间期 ,并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 LVEF)、每搏量 ( SV)和 (或 )左室流出道 ( LVOT)压力阶差 ,评价最佳 AV间期时心功能变化。结果 :病窦综合征患者 AV间期长于自身 PR间期、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AV间期为 0 .1 6~ 0 .1 8s,HOCM患者 AV间期为 0 .1 0~ 0 .1 2 s及 CHF患者 AV间期短于自身 PR间期时 LVEF和 SV最佳 ( P<0 .0 5或 0 .0 1 ) ,HOCM患者LVOT压力阶差下降最显著 ( P<0 .0 0 1 ) ,心功能 ( NYHA分级 )平均提高 1~ 2级以上 ,运动耐量亦有一定提高。结论 :不同心脏疾病双腔生理性起搏适宜的 AV间期程控可以获得最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观察应用不同心脏起搏方式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差异,对1994年以来21例该类患者所施行的非生理性起博方式(VVI)和生理起性搏方式(AAI,DDD)进行术后长期随访观察,通过分析总结,显示生理性起搏在改善患者症状,恢复心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非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8.
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已有50多年,其最基本的治疗价值在于维持频率稳定的心率及血流动力学,但目前为止还没彳丁任何一种起搏器或某一种起搏模式能优于窦房结所带动的实性心律,实现生理性起搏是心脏起搏治疗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87年12月到1991年8月经静脉埋藏式心脏起搏治疗25例。起搏器均为VVI型。Quantum253-19型4台,P_(101)和Pinna-cle 8619型14台,Telectronic OPTIMA147型1台,西安QB-Ⅰ型 5台,南京卫星HOP-4型1台。1 临床资料 25例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38~86岁,平均66.8岁。冠心病(伴高血压6例)20例,心肌炎后遗症3例,心肌病1例,原因不明1例。心律失常分为:Ⅲ°AVB、高度AVB及Ⅱ°Ⅱ型AVB共15例;SSS 9例,  相似文献   

20.
1984 ̄1995年共安置生理性起搏器34例,其中心房按需起搏器(AAI)26例,房室全能型起搏器(DDD)8例,植入起博导管经锁骨下静脉途径27例,经头静脉途径7例。结果发生并发症6例(17.6%),心房时针11 ̄2点范围均为心房电极植入的满意位置,术中行电极导管考验对降低电极脱位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