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阿普唑仑和氟西汀治疗顽固性功能性胃肠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阿普唑仑和氟西汀治疗功能性胃肠病(FGID)的疗效,并探讨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在治疗FGID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分别联用阿普唑仑和氟西汀治疗323例顽固性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8周,并与单用常规疗法对照,评测其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和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积分变化。结果阿普唑仑组和氟西汀组的消化道症状有效率分别为50. 9 %和55. 6 % (P=0. 552),均显著高于常规疗法的22. 4 % (P<0. 001);便秘主导型IBS消化道症状有效率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990);阿普唑仑组和氟西汀组FD和腹泻主导型IBS原有精神异常患者和无精神异常患者的消化道症状有效率分别为58. 3 %和50. 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328);阿普唑仑组和氟西汀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总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67),抑郁自评量表(SDS)总分差值比较则氟西汀组优于阿普唑仑组(P<0. 001)。结论阿普唑仑和氟西汀均能改善FGID的消化道症状,疗效与症状类别有关,与目前是否存在精神异常无关。  相似文献   

2.
氟西汀与地西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氟西汀与地西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 112例符合CCMD 3诊断标准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应用氟西汀 ( 5 6例 )、地西泮 ( 5 6例 )治疗 4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和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氟西汀与地西泮对广泛性焦虑症均有显著疗效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第 4周末两组SAS、HAMA以及HAMA因子分的减分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氟西汀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地西泮 ,TESS氟西汀组为 4.0 6± 1.47,地西泮组为 6.0 4± 2 .2 9(P <0 .0 1)。结论氟西汀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安全有效 ,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阿普唑仑和氟西汀治疗功能性胃肠病(FGID)的疗效,并探讨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在治疗FGID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分别联用阿普唑仑和氟西汀治疗323例顽固性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8周,并与单用常规疗法对照,评测其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和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积分变化.结果阿普唑仑组和氟西汀组的消化道症状有效率分别为50.9%和55.6%(P=0.552),均显著高于常规疗法的22.4%(P<0.001);便秘主导型IBS消化道症状有效率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0);阿普唑仑组和氟西汀组FD和腹泻主导型IBS原有精神异常患者和无精神异常患者的消化道症状有效率分别为58.3%和5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8);阿普唑仑组和氟西汀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总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67),抑郁自评量表(SDS)总分差值比较则氟西汀组优于阿普唑仑组(P<0.001).结论阿普唑仑和氟西汀均能改善FGID的消化道症状,疗效与症状类别有关,与目前是否存在精神异常无关.  相似文献   

4.
氟西汀治疗伴情绪障碍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氟西汀对 2型糖尿病患者情绪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CCMD - 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 2型糖尿病 4 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在降糖药基础上联合应用氟西汀 2 0mg d,对照组仅用降糖药治疗 ,疗程 6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空腹血糖、餐后 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评定疗效。结果 经 6周治疗后 ,研究组抑郁、焦虑评分及空腹血糖、餐后 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氟西汀不仅能改善 2型糖尿病的抑郁、焦虑情绪 ,而且能改善血糖的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IBS)发病机制和心理情绪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 2 7例诊断明确的IBS患者进行心理和情绪状态评定。以SAS标准分大于50分 ,SDS标准分大于 53分作为心理和情绪障碍的诊断标准 ,将IBS患者的SAS、SDS评分与我国常模对照 ,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IBS患者SAS、SDS标准评分明显高于我国常模 ,其SAS或SDS标准评分有一项或一项以上达到超过心理情绪障碍的诊断标准。结论 :IBS患者普遍地存在着焦虑 ,抑郁等心理情绪障碍 ,治疗时应采用相应的措施 ,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的疗效。方法将62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单纯内科治疗,综合组给予传统的单纯内科治疗加帕罗西汀治疗,疗程为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比较。结果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综合组SAS、SDS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组中存在情绪障碍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无情绪障碍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罗西汀适合治疗有情绪障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在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同时也可以改善情绪症状。  相似文献   

7.
氟西汀合并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氟西汀合并心理治疗与氟西汀单独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2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6例,对照组60例.研究组在氟西汀治疗的基础上合并心理治疗,对照组单用氟西汀,疗程6周.以Hamilton抑郁量表(HAMD,24项),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副反应量表(TESS)为评定工具.结果两组均在治疗1周即起效(P均<0.01),但6周治疗结束时,研究组显效率87.8%,对照组显效率73.3%,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氟西汀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安全有效的药物,而心理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治疗肠易激综合症(IBS) 的疗效.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抗抑郁组予以抗抑郁药西酞普兰20 mg/日;抗消化不良组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应用相应消化系统药物治疗;两组均配合一般性支持治疗.治疗期8 周,分别予以焦虑自评量表(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测评及IBS 症状评分.结果IBS 患者的SAS 和SDS 评分与常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1) ;治疗8 周后抗抑郁组SAS 和SDS 评分及IBS 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抗消化不良组.结论IBS 患者多存在情绪问题, 抗抑郁药不仅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而且能明显改善消化系统症状, 治疗IBS 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氟西汀合并个别心理治疗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将4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氟西汀治疗组(药物组)、氟西汀合并个别心理治疗组(心疗组),并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进行评定.结果 心疗组在治疗6周后HAMD、SAS、CGI-SI评分较药物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12周时2组的HAMD、S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1年末随访心疗组复发率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 氟西汀合用心理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起效快且复发率低,远期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氟西汀和多虑平治疗糖尿病伴情绪障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氟西汀对伴抑郁、焦虑的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对糖代谢的影响。方法105例伴抑郁、焦虑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为氟西汀组、多虑平组和对照组,氟西汀组在维持原糖尿病治疗方案同时加用氟西汀每日1次,每次10 mg,口服;多虑平组维持原糖尿病治疗方案,同时加用多虑平片,每日中、晚各服25 mg,对照组维持原治疗方案,不应用抗抑郁剂,疗程4周,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与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焦虑症状及改善情况;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IC)评价糖代谢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氟西汀组和多虑平组SDS、S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FPG、HbAI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汀组较多虑平组SAS、SDS评分降低更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FPG、2hPG、HbAIC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FPG、2hPG、HbAIC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氟西汀、多虑平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有助于控制血糖,氟西汀较多虑平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1.
综合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估综合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门诊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治疗,每组各35例。综合心理治疗组(综合组)接受综合性心理治疗,渐进式放松组(放松组)接受渐进式放松治疗。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患者的睡眠变化情况,同时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情绪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SQI、SAS、SDS评分均显著减低(P<0.01)。1个月后随访,疗效稳定。综合组治疗后的PSQI评分显著低于放松组(P<0.01)。PSQI评分减分率>50%,综合组需治疗2周,放松组需3周。结论:综合心理疗法和渐进式放松疗法对失眠症患者都具有明显的、稳定的疗效;综合心理疗法的疗效优于渐进式放松法,并且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对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方法 28例IBS患者进行了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作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评分,.并作比较。结果 28例患者中有23例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治疗后SDS、SAS和GSR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另5例无明显心理障碍,治疗后GSRS评分也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IBS患者多伴有心理障碍,生物反馈治疗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维田  徐志鹏  许桦林  郑国荣 《医学争鸣》2006,27(19):1812-1814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40例IBS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IBS组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分及总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和急性胃炎组(P〈0.05);IBS组SDS,SAS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BS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异常,心理因素可能在IBS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肌肉放松训练对行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病人心理应激水平及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行IVF-ET治疗的116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各58例;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以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肌肉放松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完成胚胎移植)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病人焦虑抑郁情绪,使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估病人睡眠状况,采集病人静脉血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病人皮质醇水平;治疗后使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病人幸福感进行评估,在治疗后1个月行超声检查,确认病人妊娠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SDS和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DS和S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SDS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前2组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前2组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质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妊娠率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观察组MUNSH量表负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正性评分以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肌肉放松训练可有效减轻IVF-ET病人病人焦虑抑郁情绪,提升病人睡眠质量以及幸福感,有效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提高妊娠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心智图的护理干预对过敏性紫癜患儿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主要照顾者,通过电脑随机数字生成器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儿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智图进行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患儿的住院时长。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自制疾病认知度问卷对2组主要照顾者入院时、出院时的负性情绪及疾病认知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入院时,2组主要照顾者SAS、SDS评分以及疾病认知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2组主要照顾者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疾病认知程度均高于入院时(P < 0.01),且观察组主要照顾者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疾病认知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基于心智图的护理干预能很好地降低过敏性紫癜患儿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并提高其疾病认知程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干预对ICU清醒病人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ICU危重症病人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照护,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前瞻性护理干预。2组病人均于干预前及干预2周后,采用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评。结果2组病人干预前的PSQI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PSQI各项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 < 0.05~P < 0.01),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2组病人干预前SAS和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SAS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P < 0.01),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前瞻性护理干预应用于ICU清醒病人,有助于改善病人睡眠质量,且能缓解其焦虑、抑郁。  相似文献   

17.
将60例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以区组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和计算机辅助治疗,观察组同时结合人文疗法治疗8周.8周后,两组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LOTCA)各项评分及巴氏指数评定(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知觉、视运动、思维、注意力和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SAS、SDS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分别为SAS(50±4)与(55±5)、SDS(53 ±4)与(56±5).提示计算机与人文结合疗法能明显改善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BS)与正常健康人之间焦虑、抑郁症状的差异,探讨IBS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IBS患者100例及正常对照100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2组进行焦虑、抑郁症状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BS患者的焦虑、抑郁患病率分别为28%(28/100)、35%(35/100);IBS患者SAS及SDS评分分别为47.27±10.53、48.16±9.41,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0.62±8.23、42.25±9.25,IBS组SAS及SDS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其中,女性IBS患者分别占IBS组焦虑、抑郁患病率的64.3%(18/28)、60.0%(21/35),其SAS及SDS评分分别为49.12±9.21、52.25±9.34,男性IBS患者SAS及SDS评分分别为46.56±8.72、47.81±8.93,女性IBS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显著高于男性IBS患者(P均〈0.05)。结论 IBS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女性IBS患者精神心理症状比男性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