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人格的关系.方法:以湖南、四川、福建、北京四地的637名初二、高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国人的个性量表(CAPI)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青少年人格特点方面,女生的神经质均数显著高于男生(t=2.923,P<0.01),而男孩的人际和谐性、面子、防御性的均数显著高于女孩(t=2.049,P<0.05;t=2.904,P<0.01;t=2.103,P<0.05).独生子女的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方面的均数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3.577,P<0.001;t=3.787,P<0.001;t=4.041,P<0.001).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素与青少年人格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多达到显著性水平.经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青少年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有积极作用;父亲的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宜人性、人际关系有消极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点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犯罪青少年父母的教养方式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对犯罪青少年及作为对照样本的普通青少年进行测试,并对家庭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犯罪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等因子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经济状况,父母职业及文化程度,父母是否健在等。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研究青少年归因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儿童归因方式问卷(CASQ)对269名14 ̄16岁的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与具有乐观归因方式的青少年相比,具有悲观紧因方式的青少年回忆出较少的父母的温暖,较多的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惩罚;具有悲观归因方式的女孩比男孩回忆出更多的母亲的惩罚;悲观的紧因方式与父母的过度保护无明显关系。结论:青少年的归因方式与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以北京市313名初中、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经改编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身体自我概念、个性自我概念高于女生,父亲文化程度高的子女家庭自我概念高于父亲文化程度低的子女(P〈0.05);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青少年自我概念各因素有正相关,父亲、母亲的严厉惩罚和母亲的情感疏远与青少年自我概念各因素有负相关(P〈0.01)。结论: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和个性自我概念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特点,探讨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分别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400名中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差异检验表明:心理韧性总分在年级(t=3.804,P0.01)、独生子女(t=2.023,P0.05)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相关分析表明:心理韧性总分和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均有显著正相关(r=0.356~0.408,P0.01),和父、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均有显著负相关(r=-0.223~-0.273,P0.01);3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对韧性均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的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惩罚严厉对韧性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春蕾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及其与人格特点的关系。方法:以北京市某校春蕾班、非春蕾班学生各30名和中等学校4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EMBU、自我概念量表、NEO-PI-R和CAPI中的人际关系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控制组学生父亲严厉惩罚、母亲拒绝否认、父亲偏爱、母亲偏爱高于春蕾班的学生;②春蕾班学生家庭自我概念高于非春蕾班学生;③春蕾班学生的神经质显著低于而外倾性、人情取向、灵活性显著高于控制组学生;④父亲的偏爱对春雷班学生的外倾性、面子都有正相关。春蕾班学生的道德自我概念、个性自我概念、家庭自我概念与人际和谐性有正相关。结论:父母对春蕾班学生无偏激的教养行为,形成了积极家庭自我概念、积极的人格特点和人际关系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的人格特征及其父母养育方式。方法采用网络成瘾问卷(IAT)、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76名网络成瘾者进行测试,并抽取76名非网络成瘾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网络成瘾组与对照组父母养育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组父亲的惩罚严厉(t=6.408,P=0.000)、过分干涉(t=3.334,P=0.001)、过分保护(t=2.783,P=0.006)和拒绝否认(t=2.81,P=0.006)4个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父亲的温暖理解(t=-2.731,P=0.007)因子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母亲的惩罚严厉(t=4.069p=0.000)、过分干涉保护(t=3.414,P=0.001)、拒绝否认(t=2.732,P=0.007)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网络成瘾组与对照组人格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组的精神质(t=5.74,P=0.000)、神经质(t=4.81,P=0.000)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掩饰因子(t=3.93,P=0.000)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1网络成瘾者具有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2网络成瘾者人格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缺陷。  相似文献   

8.
“外向性”一直是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用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简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调查了179名纳西族被试,探讨纳西族外向性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5年7~9月,在云南丽江城区某小学开家长会期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人格诊断问卷,对866名监狱犯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①与其他类型犯人相比,反社会人格倾向犯人更多地受到情绪和躯体上的虐待与忽视,父母对其较少关怀,并且不鼓励其在行为上独立自主。②儿童期虐待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关怀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负相关,父母鼓励行为自由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母亲否认心理自主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儿童期虐待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反社会人格症状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情绪虐待和母亲否认心理自主对反社会人格症状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母亲的关怀对反社会人格症状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在控制了儿童期虐待的预测作用之后,父母教养方式对反社会人格症状仍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反社会人格倾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人格与大学生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修订中文版、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自尊量表(SES)对26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①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人格中的内外向维度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②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人格中的神经质维度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③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父亲教养方式对自尊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路径系数为0.13),父亲教养方式对人格的直接效应显著(路径系数为-0.34,P<0.01),人格对自尊的直接效应显著(路径系数为0.62,P<0.001)。而母亲教养方式对自尊的直接效应和对人格的直接效应均不显著。结论人格在父亲教养方式与自尊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父亲教养方式能够通过影响人格的塑造而促进个体自尊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神经症患者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神经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40例神经症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评估.结果 神经症患者EMBU-F1和EMBU-M1因子分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患者EPQ-P分(P<0.05)和EPQ-E分(P<0.01)与EMBU-M5分呈显著正相关;EPQ-N分与EMBU-F5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EMBU-M1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 EPQ-L分则与EMBU-F4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神经症患者存在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这与患者的个性素质特点有着密切关系,提示父母教养方式在神经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模式及父母养育模式对儿童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筛查行为问题儿童,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幼年版)(EPQ-Junior)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估56例行为问题儿童(研究组)及56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结果:(1)研究组的内-外向(E)维度评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情绪稳定性(N)维度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6,P0.05;t=4.020,P0.01);(2)EMBU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两个因子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448,P0.05;t=-4.607,P0.01),父亲惩罚、严厉与父亲过分干涉两项因子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307,P0.01;t=2.168,P0.05);(3)研究组内-外向(E)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07,0.299;P0.05),情绪稳定性(N)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r=-0.292,-0.264;P0.05),与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及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61,0.359,P0.01;r=0.300,P0.05)结论: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模式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其人格特征与父母不良养育模式可能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犯罪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其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以便指导广大儿童青少年的父母采取正确的养育方法,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随机抽取的160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170名在校高中男生进行研究。结果①两组青少年的父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FA1,MA1)、惩罚、严厉(FA2,MA4)、拒绝、否认(FA5)和过度保护(FA6,MA2)等主因素方面差异都呈现极显著水平(P〈0.01);②犯罪青少年与对照组在个性特征上,除内外向(E)维度差异不明显以外,特别是在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两个维度上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③父母亲在情感温暖理解(FA1,MA1)和拒绝、否认(FA5,MA3)和惩罚、严厉(FA2,MA4)等教养方式的主因素与青少年个性特征之间关系极显著(P〈0.01)。结论犯罪青少年的父母与对照组青少年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差异极显著,且各主因素与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之间关系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暴力罪犯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47名青少年暴力罪犯(研究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70名青少年非暴力罪犯(对照组)加以比较。结果暴力罪犯组在父亲惩罚严厉(t=4.78,P〈0.01)和拒绝否认(t:3.69,P〈0.01)因子上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父母的不良养育方式是青少年暴力犯罪形成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父亲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与其成就动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成就动机状况,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对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就动机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3个维度与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相关。②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3个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③大学生成就动机与父母教养方式大部分维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④大学生人格特征,尤其是神经质、内外向两个维度是预测其成就动机的关键变量,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以及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度保护是预测个体人格特征的关键变量。结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其人格特征有显著影响,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其成就动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人格的关系。方法对240名大学新生施测交往焦虑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巷。结果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与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中的父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EPQ中内外向呈负相关.与父母亲的拒绝和否认、父母亲的惩罚、严厉、母亲过度干涉、保护、人格中的精神质呈正相关;且父亲的拒绝和否认、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及EPQ中的神经质和内外向进入回归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08和0.19。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和人格因素对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7.
父母养育方式与医学生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医学生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60名医学生进行测定,并对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与医学生的内外向(E)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过度干涉与保护(MF2)、父亲的严厉惩罚(FF2)与医学生的内外向(E)呈显著负相关,其中MF2对E的影响更为显著。(2)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与医学生的精神质(P)呈显著负相关,父亲的过度保护(FF6)与医学生的精神质(P)呈显著正相关,其中FF6对P的影响更为显著。(3)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FF1与医学生的神经质(N)呈显著负相关,父母的严厉惩罚(FF2、MF4)和拒绝否认(FF5、MF3)、父亲的过分干涉(FF3)与医学生的神经质(N)呈显著正相关,其中MF3对N的影响更为显著。(4)父母的严厉惩罚(FF2、MF4)和母亲的拒绝否认(MF3)与医学生的掩饰(L)呈显著正相关,其中MF3对L的影响更为显著。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医学生人格特征有重要的影响,预防医学生的人格问题需要父母采取良好的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同伴依恋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46名初二、初三、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父母养育方式和同伴依恋进行研究。结果父母养育方式中的F2、F3、F4、F5、F6、M5这6个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3.045,3.499,-3.430,3.277;P<0.01;t=2.094,-3.644;P<0.05);F4因子与M5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5.720,6.248;P<0.01);父母养育方式中的F1和M1因子与同伴依恋呈显著正相关(r=0.331,0.367;P<0.01);F2、F5、M3、M4这4个因子与同伴依恋呈显著负相关(r=-0.213,-0.276,-0.224,-0.165;P<0.01)。结论积极的父母养育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