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答:《内经》所谓:“胃中有热消谷善饥”。若胃热消耗阴液,阴液耗损,水亏火旺,阴阳失调。失于腐熟水谷,传导糟粕之权,故饥而不欲食,渴思冷饮,口臭心烦,大便燥结,小便短黄,舌苔黄燥。胃燥津伤,胃气失于和降,故胃脘隐痛。因此胃脘隐痛灼热饥不欲食的病源机枢,乃胃热亢盛,阴液耗伤,气失和降所至。故治疗大法要清热养阴,和降胃气。胃热清则灼热除,胃气和则隐痛消,阴液复则水火相济,自能运化腐熟水谷,故饥而欲食。在具体治疗中,还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如清  相似文献   

2.
消渴证治     
消渴是指多饮、多食、多尿为其特征的一种病证。古代医家根据病机、症状不同,分为上、中、下三消。《医学心悟》说:“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为下消。”《素问·阴阳别论》谓:“二阳结,谓之消。”说明了燥热聚结胃肠,津液被灼,是导致消渴的主要机理。故《医学心  相似文献   

3.
对《伤寒论》中关于消谷善饥、饥不能食与饥不欲食的论述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三者的病机进行分类;消谷善饥的病机为胃火炽盛、瘀血内停、瘀热互结;饥不能食的病机为胃虚气逆、胃热腑实、胸中郁热、痰饮阻胃;饥不欲食的病机为上热下寒。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在祖国医学属于消渴的范围。消渴之名,首见《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说:“二阳结谓之消”。《灵枢.五变论》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并指出“胃热则消谷,消谷故善饥”的理论。消渴有两种不同涵义。如《伤寒论》中的消渴,是指口渴欲饮水而言;《金匮要略》则立消渴专篇,提出“三消”症状及补肾治法。到了唐宋以后,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儒门事亲。刘完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甲状腺机能亢进,乃患者机体氧化率增高,使体內醣份、脂肪以及蛋白质等过度消耗所致虼瞬∪宋讣{虽佳,而身体却急剧消瘦,如不及时治疗,則預后不良。此症在祖国医学上称为中消,《素问·阴阳別論篇》說:“二阳結,謂之消”,二阳指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乃阳邪結于肠胃,因善食消谷,故称中消。《金匱》說:“趺阳脈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卽消谷而大坚”,又说:“趺阳脈数,胃中有热,卽消谷引食”。古人对此病論說精詳,但有論无法,后世各家虽发展到理法备至,但观点不一,晉、明、清以来各家多主张用調胃承气湯,但亦有爭論。据作者早年临  相似文献   

6.
<正> “食气”一词原出自《黄帝内经》一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如“精食气”,“壮火食气”,《素问·经脉别论》亦有“食气入胃”之说。对于“食气”一词的解释,在古代医籍中有几种说法:如《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言:“精承化养则食气,精若化生则不食气”又言:“气生壮火,故云壮火食气”。明·马元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言:“食气者,谷气也”,又言:“惟壮火能食人之气,此壮火之所以能散吾人之气也”。张景岳在《类经》中言:“壮火散气,故云食气”。清·恽铁樵言:“壮火盛极将衰之候,故气衰而食气”。这是自唐代以后一些医家的注解。归纳起来,对于“食气”的解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释为精能饲养气,也作  相似文献   

7.
胡静娟 《新中医》2006,38(11):55-55
《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脾是痹的古文通假字,心脾即是心痹,有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可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阳明不足病心痹”亦可证。隐曲指大小便,不得隐曲谓大小便闭;不月为月经闭止不行;风消指由胃风引起的消谷善饥;息贲指气息奔冲,贲与奔同,  相似文献   

8.
胃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风”是病因结合病位而命名的胃病之一,渊源于《素问·风论》,后世医家又加以发挥,证治内容日臻完善。本病当今仍常见,现略陈管见于下。一、胃虚生风贼风侵,善行数变证多端《素问·风论》在六腑风证中独举“胃风”:“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虽提及主证,却言犹未详。内外之风均可导致胃风,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治疗糖尿病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 :“消渴”、“消瘅”、“消中”、“膈消” ,并有“苦渴数饮”“热中善饥”“善食而瘦”“饮一溲二”等症状描述。前人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汉·张仲景宗《内经》之旨 ,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相似文献   

10.
曹立虎 《河南中医》2020,40(2):196-198
糖尿病患者饥饿感病机有胃火炽盛、胃强脾弱、脾胃虚弱、瘀热消谷、痰热消谷等。糖尿病初期,痰热、火热之证常见,患者出现多食易饥表现,应考虑痰热消谷、火热消谷,选用白虎汤、玉女煎、消渴方等加减治疗;病程日久,火热伤阴,壮火食气,出现气阴两虚等表现,此时出现多食易饥症状,则需考虑胃强脾弱、脾胃虚弱等病机,采用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治疗;瘀血贯穿糖尿病始终,故在使用以上方法治疗糖尿病患者消谷易饥效果欠佳时,可考虑瘀热消谷的因素,采用桃核承气汤、白虎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糖尿病与痰湿关系密切,针对该病机引起的饥饿感,在清热的同时,还应化痰除湿。糖尿病病程日久患者,饥饿感病机复杂,宜"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1.
<正> 一、论治“嘈杂”莫忘“消渴”嘈杂一症,大抵食已即饥,或虽食不饱,古人多按痰火论治,即《内经》所云:“胃热则消谷善饥”是也,然亦有因脾胃虚弱而致嘈杂者。消渴一症,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以善渴,中消以善饥,下消以小便如膏如油为鉴别。而嘈杂一症与中消之善饥有相似之处,如不详加分辨,则易致混淆,而贻误病机。嘈杂之善饥,多有泛酸嗳气,而巾消之善饥,多有口渴引饮,饮不解渴,多饮多尿为特点。余曾收治一例男性56岁患者,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而入院。血止后,空腹嘈杂,得食则安,间有泛酸,舌红少津。胃肠钡餐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按胃阴不足论治。给予养胃汤加减,症稍见减,予门诊随访。两月后相遇,形体消瘦,惊问其故,方知在某院查为糖尿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回顾2月前之嘈杂善饥,得食则安,按嘈杂论治,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证治八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隶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 ,历代医家多采用三消分型 ,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临床需要 ,本人根据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粗浅体会 ,概括为八种证型。兹分述如下。1 肺胃燥热型多见于糖尿病早期 ,症见烦渴多饮 ,口干舌燥 ,消谷善饥 ,形体消瘦 ,大便干结 ,尿频量多 ,舌边尖红 ,苔黄 ,脉洪数或滑实有力。肺热炽盛 ,耗伤津液 ,故口干舌燥 ,烦渴多饮 ;肺主治节 ,燥热伤肺 ,治节失职 ,水不化津 ,直趋于下 ,故尿频量多 ,胃火炽盛 ,腐熟水谷力强 ,故多食善饥 ;阳明热盛 ,耗伤津血 ,无以充养肌肉 ,故形体消瘦。治宜养阴润肺 ,清胃泄热 ,方选消渴方…  相似文献   

13.
朱××,女,39岁。1980年5月20日诊。半月前出现饮食明显增多,每餐可食米饭一斤余,夜间饥饿难忍,伴见失眠烦躁。查血糖、尿糖均正常,亦无甲亢。某院诊为精神神经性多食症。刻诊:形体壮实、口干口苦,一日饭量达五斤余。皮肤粗糙干涩,心烦急躁,大便如常,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证属胃经有火致消谷善饥。《伤寒论》126条云:“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故治当清阳明之蕴热,少佐通腑泻下。处方:生石膏100克、肥  相似文献   

14.
刘玉玲  张国骏 《环球中医药》2020,13(9):1614-1616
中医常变思维是中医学习和临床上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即在掌握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拥有知常达变的思维和能力,防止以常赅变导致失治、误治。而消谷善饥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病机为胃热炽盛,笔者通过翻阅有关文献发现消谷善饥证型寒热虚实各不相同,病位在胃而不止于胃。故笔者运用常变思维分析消谷善饥,总结出消谷善饥的证型从虚实角度讲实证为常,虚证为变;从实证角度讲胃热炽盛为常,湿邪、痰浊、瘀血与胃热相合致消谷善饥为变,从虚证角度讲阴虚燥热为常,脾胃气虚为变;从病位上讲消谷善饥是脾胃的一种症状,故病在脾胃属常,病在脾胃而兼夹其他脏腑的病变和病理产物为变。  相似文献   

15.
叶天士脾胃病病机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天士在诊治脾胃病中提出“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之辨治要点.以寒热、虚实、升降、润燥4个方面,贯穿辨证用药全程,既简明扼要,又提纲挈领,笔者试加以阐述和探讨,以推广应用于临床.1寒热失调错杂互见 寒热失调是引起脾胃病的重要病理变化,病变中又可见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如《灵枢·小针解》云:“寒热不适,饮食不节,清生于肠胃.《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是心饥.脐以上皮热;……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胀痛”.故胃肠之热由六淫之邪人肠胃化热,或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上消”,消渴病之一种。指以口渴引饮为主证的消渴,多属心胃火盛、上焦燥热。治宜润肺、清胃热为主。常用方剂有:人参白虎汤、消渴方、二冬汤等。《内经》又称之为膈消,肺消。《黄帝内经·素问》卷十·气厥论篇第三十七:“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丹溪心法·消渴》称之为“上消”。“中消”,消渴病的一种,又称消中。《黄帝内经·素问》卷十腹中论篇第四十:“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中消患者多由脾胃燥热所致。临床症见:多食善饥,形体消瘦,小便频数,大便坚硬。治宜以清胃泻火为主,兼以滋阴润燥。  相似文献   

17.
<正> 虑通伏(fǔ).隐伏.《说文解字》:“虑,虎貌.”段玉裁引《颜氏家训》语注曰:”是虑与伏古来通.”〔例〕《素问·气厥论篇》:“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张介宾:“虑瘕者,谓其隐伏秘匿,深沉不易取也.”亦通易(yì).食易,病名.《说文解字注》:“(亦)或假为易.”《列子·黄帝》:“二者亦知”句,张湛注曰:“亦当作易.”《释文》:“亦本作易.”〔例〕《素问·气厥论篇》:“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丹波元简注:“亦,易也.即跛易、痿易、狂易之易.”沈通沉(chén).与浮相对,沉没.《诗·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沈载浮.”《史记·游侠列传》:“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例〕《黄帝内经太素·顺养》:“是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故与万物沈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古代医学对其病因、病理论述甚详。多认为燥热损伤肺、胃,肾之阴液而形成本病。但张景岳认为中消病,病在脾胃;朱丹溪认为“酒面无节——脏腑生热”。临床上消渴病多因酷嗜灸博,胃热灼脾,迫使脾阴输泄无度所致。胃为燥金,脾为湿土,胃需脾阴之濡,脾需胃阳之煦,若恣食肥甘或纵欲损泄肾阴或肝郁化火以致胃火亢盛,灼伤脾阴,胃失其润则火益炽,胃阴伤,胃热盛,胃热则消谷善饥。故本病临床多见热盛伤阴之证,且阴虚  相似文献   

19.
略论食复     
食复一语,源于《素问·热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仲景始详而论之,指出“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伤寒论》398条);又谓:“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此论食复,专指发  相似文献   

20.
消化     
徐文兵 《东方养生》2011,(10):144-144
“消”发音同“小”,是削减、减小的意思,表示有形的物体体积的减少,也用于描述无形的物质、能量、时间的减少. “消”从水字边,原指固体的冰雪体积减小,变成液态的水.“消”同音、同义词“销”和同义词”烁”描述的就是固体的金属熔化成液态.《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灵枢·大惑论》:“谷消故善饥.”《灵枢·经脉》:“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