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40例脑损害昏迷患者恢复期死亡原因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方雪  俞菲李芸 《现代护理》2005,11(11):856-857
目的通过分析住院脑损害昏迷患者在恢复期因病情恶化而导致死亡的常见原因,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使在此阶段的患者能够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护理,以期降低患者死亡率。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我院1996~2003年死于脑损害昏迷患者恢复期的40例住院患者的死因。结果使临床护士对恢复期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肺部感染、肾衰、颅内感染等有充分认识,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论正确的护理对策将有效减少脑损害患者恢复期的死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术后脑损害发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32例CPB术后脑损害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32例中,表现为轻度脑损害18例、中度脑损害8例,重度脑损害6例.CPB术后缺氧性脑病和脑栓塞是引起脑损害的主要原因.经过治疗和护理.26例治愈,6例死亡.结论 CPB术后脑损害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进行脑损害的病因分析及综合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脑损害致意识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对策。方法:9例不同病因的脑损害所致意识障碍患者,经常规药物加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及护理方面的分析,观察其意识障碍改变状况。结果:经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及有效的护理后患者意识水平明显改善。结论:通过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脑损害导致的意识障碍,促进患者意识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请假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护理对策,加强对住院患者管理.方法 对住院请假患者分析请假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住院患者请假原因有工作需要、家庭因素、医院环境因素等.护理措施包括加强入院健康教育、加强护患沟通、营造良好的病房气氛等.结论 通过对住院患者请假原因分析,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猛发展.精神科的医疗设施、设备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加之医院管理年的开展,使精神科的医疗护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使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病死率呈明显下降,死亡原因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分析了我院1979年1月~2008年12月53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原因的变化,并提出了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住院精神科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分析住院精神科患者的死亡资料,探讨死亡原因及相应护理对策,为精神科临床护理和医疗服务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128例精神科住院死亡患者的病历,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8例精神科住院死亡患者中,死亡原因以躯体疾病、意外事故和猝死为主,分别占50.8%、19.5%和19.5%;首次住院死亡91例占71.1%;住院10 d内死亡60例占469%;死亡多发生在夜间、午休和三餐时间.结论 躯体疾病、意外事故和猝死是精神科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首次住院、住院10 d内的精神科患者,并加强特殊时间段护理.  相似文献   

7.
总结1例因地震导致脑外伤,脑挫裂伤并脑血肿患儿的护理体会,包括昏迷期护理和意识恢复期的护理。认为在昏迷期间的全方位护理与意识恢复期的康复训练对患儿的治愈起到积极作用,康复训练对患儿后期的恢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并发低血糖很常见,因肝硬化合并低血糖患者常以肝病症状为主,低血糖引起的症状易被肝病症状所掩盖,且常有并发症存在,所以易误诊或漏诊低血糖,如救治不及时,则可导致不可逆的脑损害、多脏器损害及死亡.为减少低血糖发生和及时发现低血糖,本文将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的24例肝硬化并发低血糖患者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精神科约束保护住院患者便秘发生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5月我院265例精神科约束保护住院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提出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 通过采取便秘预防护理对策后,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便秘.结论 确定便秘高危人群,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加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预防便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老年精神病患者院内死亡资料的分析,探讨死亡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住院老年精神病死亡患者的病历.结果 死亡原因躯体疾病44例(80%);意外死亡6例(10.9%);猝死5例(9.1%).结论 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加强监测做好护理防范.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加支架 (Stent)术后低血压的防治。方法 针对PTCA Stent术后低血压发生的原因 ,对 80例PTCA Stent病人采取预防血管迷走反射、预防血容量不足、做好心理护理、加强监护 ,密切观察病情等措施。观察低血压的发生率并与 80例按一般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干预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 2 .5 % ,对照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 1 2 .5 %。结论 对于PTCA Stent患者采取改良的护理措施 ,对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支架(Stent)术后低血压的防治.方法针对PTCA+Stent术后低血压发生的原因,对80例PTCA+Stent病人采取预防血管迷走反射、预防血容量不足、做好心理护理、加强监护,密切观察病情等措施.观察低血压的发生率并与80例按一般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干预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5%,对照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12.5%.结论对于PTCA+Stent患者采取改良的护理措施,对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绒毛组织中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与稽留流产的关系。方法:选取稽留流产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正常早孕要求流产者2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胚胎稽留宫内时间小于4周。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所有患者绒毛组织中ROS和SOD的水平。结果:与正常早孕女性相比,稽留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ROS水平显著增高(P<0.05),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绒毛组织中ROS和SOD的平衡失调可能是导致稽留流产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27例被铁水集体烧伤患者护理经验,强调对烧伤患者及家属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包括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提供人性化的医疗环境,在抢救及治疗中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对探视家属实施人性化管理及探视制度等。通过全院人员的积极救护,本组25例烧伤患者得到了成功抢救与康复,2例特大面积烧伤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17.
This qualitative study focused on research into the impact on parents of children's out-of-home placement. Twelve couples (24 parents) were interviewed. Three major themes emerged: (a) parents' perception of out-of-home placement as necessary because of children's destructive behavior and parents' victimhood; (b) parents' acknowledgment of positive changes in the child and the family, their pain surrounding the child's pressurizing to return home and fear of regression if this should come about; (c) guilt as a major emotion that impacts their couple relationship. The study results are evaluated in the context of research on parents' reactions to children's removal from home.  相似文献   

18.
19.
The concept of an individual swapping his or her body with that of another person has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 of writers and artists for decades. Although this topic has not been the subject of investigation in science, it exemplifies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why we have an ongoing experience of being located inside our bodies. Here we report a perceptual illusion of body-swapping that addresses directly this issue. Manipulation of the visual perspectiv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ceipt of correlated multisensory information from the body was sufficient to trigger the illusion that another person's body or an artificial body was one's own. This effect was so strong that people could experience being in another person's body when facing their own body and shaking hands with it. Our results are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because they identify the perceptual processes that produce the feeling of ownership of one's bo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