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青黛炮制过程中靛蓝定向生成的工艺设计与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筛选出青黛炮制过程中显著影响靛蓝生成的因素,优化最佳水平组合,确定生成靛蓝的最佳工艺。方法应用HPLC法测定粗靛中靛蓝;并以鲜叶产靛蓝的量(即靛蓝的转移率)为指标,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筛选出显著影响因素及最佳水平组合。结果青黛的浸泡、打靛工艺确定为浸泡前不除蜡,浸泡液pH 3.5,溶剂用量与鲜叶质量比例为13,避光、浸泡24 h,温度25℃,通气时间30 min,加氨水调节打靛前pH值至9。结论系统地优化了青黛浸泡、打靛环节的工艺,阐明了青黛炮制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对有效成分靛蓝的影响,为炮制原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蓝叶的浸泡发酵是青黛炮制的重要环节,主要目的在于促进靛蓝、靛玉红前体物质的合成、内源性酶以及其他有效成分的溶出,但忽略了微生物在发酵过程的作用。该研究基于16S扩增子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青黛浸泡发酵与石灰打靛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发酵液中的靛蓝、靛玉红、靛红、色胺酮、吲哚苷等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研究微生物与主要成分变化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发酵的进行,微生物多样性逐渐下降,尤其是打靛后微生物多样性降至最低。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是发酵过程主要的优势群落,且随着发酵的进行,微生物结构不断变化,变形菌门随着发酵时间增加,相对丰度逐渐降低,打靛后降至最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升高,拟杆菌门先下降后升高。青黛中有效物质的含量也表现出了不同的规律,随着发酵的进行吲哚苷含量逐渐下降,靛蓝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靛玉红、靛红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色胺酮含量逐渐升高,这可能与微生物在不同成分的合成过程所扮演的作用有关。该研究初步阐明了微生物在浸泡发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青黛炮制工艺过程的控制与高质量青黛饮片的制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滕毅  杨海玲 《中草药》2019,50(8):1942-1946
目的运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联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CCD-RSM)筛选超声-微波协同提取大青叶中靛玉红的提取工艺。方法运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主要影响因素,采用CCD-RSM优选靛玉红的提取工艺。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为自变量,靛玉红提取量为因变量,通过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完全2次响应曲面的回归拟合,利用三维曲面图直观分析大青叶中靛玉红提取最佳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靛玉红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为62%,液料比为26,提取时间为9 min。在此最佳条件下,大青叶中靛玉红提取量的最大估计值为4.37 mg/g,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相符。结论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联用CCD-RSM确定了大青叶中靛玉红的提取工艺,该方法简便,精度更高、重现性好、预测性强。  相似文献   

4.
“蓝”类植物中的前体物质转化为“靛”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查阅国内古籍和国外近代文献,介绍了"蓝"类植物的炮制品青黛从染料产业过渡到医药产业的过程;明确了生成靛的前体物质分别为靛红烷A、靛红烷B、靛红烷C和吲哚苷;阐明了前体物质转化为靛的机制;总结了多种测定前体物质含量的方法;为我国青黛炮制原理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为制靛工艺进入现代工业范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悦康外感凉茶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烘烤温度、筛网目数、包装量3因素对浸出率和靛玉红含量的影响.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湿混合物以60℃烘烤,过10目筛网,包装量为2g为最佳组合.结论:该成型工艺所得浸出率和靛玉红含量高,并经验证,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6.
靛玉红提取分离及定量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从青黛中提取及分离纯化靛玉红的最佳方法,确定靛玉红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分析方法.方法:乙酸乙酯提取,氧化铝干柱进行分离纯化.选择适宜的溶剂、流动相、检测波长、绘制标准曲线、确定最佳检测条件、线性范围、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经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靛玉红含量为11.3%,线性范围:0.12~0.60μg,r=0.9991.结论:用乙酸乙酯提取效果好,干柱氧化铝分离色带明显.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黛中的靛玉红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7.
甘草-青黛药对配伍的增溶作用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青黛-甘草药对配伍的增溶效果。方法:将甘草与青黛、甘草酸分别与靛蓝和靛玉红、柠檬酸与青黛进行配伍,采用HPLC测定各试验品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结果:青黛与生、炙甘草配伍,溶液中靛蓝和靛玉红的含量均明显增多,炙甘草较生甘草约低30%;将甘草酸单铵盐直接分别与靛蓝、靛玉红按比例混合,两者含量均显著增多,约增溶4~8倍,其中2∶1为最佳比例;青黛配伍不同比例柠檬酸,溶液中靛蓝和靛玉红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甘草配伍青黛可达到增溶目的,甘草酸起主要作用,为中药药对配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青黛的药用历史悠久,其加工炮制过程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明代以前,药用青黛取打靛形成的顶层泡沫状物的干燥品“靛花”,现代生产工艺将打靛形成沉淀物“粗靛”除杂干燥后制得青黛成品,古今青黛饮片形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因此,该文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对粗靛与靛花进行质量对比研究。首先基于UPLC-Q-TOF-MS进行化学成分分析,HS-SPME/GC-MS/MS方法分析气味化学成分,测定粗靛和靛花中靛蓝、靛玉红、总灰分与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无机成分组成,并且观察其微观形态及表面元素组成。最后通过脂多糖和2,4-二硝基苯酚致大鼠发热模型对靛花和粗靛的解热活性进行对比,发现靛花解热作用起效更快且药效更持久,而粗靛的解热作用不明显。该研究对青黛加工炮制工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青黛的质量标准制定与现代炮制装备研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筛选增强青黛亲水性的改性剂来研究改性剂与青黛作用方式,并优选出最佳改性工艺,制备适宜汤剂给药的新型饮片,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方法以接触角为亲水改性效果评价指标,通过筛选出不同醇类试剂中最优的改性剂,再经过不同的干燥温度对改性青黛进行热稳定性考察,结合不同醇类试剂、靛蓝、靛玉红的微观结构来初步探讨改性剂与青黛改性作用机制以及改性效果的热稳定性。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探讨接触角与改善青黛亲水性的关系,并采用均匀设计初步确定最佳工艺。结果不同醇类试剂相较于普通青黛都有改性效果,改性过程中醇分子的-CH3和-OH贡献不同,一元醇碳链越长改性效果越好,多元醇-OH越多改性效果越好,但从试剂的适用性及安全性考虑最佳改性剂为乙醇,最优改性工艺:改性剂用量为19%的乙醇、研磨23 min。结论醇类能有效改善青黛的润湿问题,使用乙醇作为改性剂可行性好,改性工艺稳定可靠,可以成功制备出青黛饮片。  相似文献   

10.
青黛中提取靛玉红等有效成分最佳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景文  袁雪海 《中成药》1999,21(11):556-558
目的:研究从青黛中提取靛玉红最佳工艺。方法:青黛首先用18%盐酸处理,乙酸乙酯提取,再经95%乙醇转溶,最后用0.1%NaOH沉淀取得。结果:靛玉红含量提高240倍。结果:本法可用于含靛玉红的滴丸生产。  相似文献   

11.
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是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本着以康复治疗师岗位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对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实践,力求提高教学质量,符合职业需要。  相似文献   

12.
均匀设计在针灸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均匀试验设计的应用现状及与正交设计的异同,并根据目前针灸科研领域中的多因素问题,论述了均匀设计在针灸科研领域中的可行性和应注意的问题;对均匀设计在针灸研究中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论述均匀试验设计的应用现状及与正交设计的异同,并根据目前针灸科研领域中的多因素问题。论述了均匀设计在针灸科研领域中的可行性和应注意的问题;对均匀设计在针灸研究中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秘方茶调散抗菌作用的处方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刘俊  魏玉平 《中成药》1997,19(5):1-3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筛选出秘方茶调散的以指示成分为投料标准的抗菌优化组方,表明中药复方的作用是整体优势的体现,依赖于各药的最佳相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种实验设计方法在元胡止痛分散片处方优化中的优势。方法:以崩解时间为评价指标,分别采用混料设计、中心组合设计、正交设计对元胡止痛分散片处方中药粉、填充剂、崩解剂的配比进行优化。结果:经处方优化的分散片均符合制剂要求,且3种实验方法各有优点,但混料设计更为适宜处方配比的优化。结论:混料设计不仅可以减少分散片工艺处方优化的试验次数,而且其结果直观、可靠,值得在中药研究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小飞  邢传峰  果秋婷 《中草药》2015,46(2):194-200
目的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 D)理念优化穿心莲内酯(And)固体脂质纳米粒(And-SLNs)。方法采用热熔乳化-高压均质法制备And-SLNs。以And-SLNs的包封率、粒径分布为评价指标,首先应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出对And-SLNs性质影响显著的处方和工艺变量,然后对筛选出的变量应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进一步优化。采用Malvern粒度仪测定And-SLNs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考察其形态;并考察And-SLNs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And-SLNs的包封率为(91.4±3.7)%,粒径为(258.4±42.1)nm,Zeta电位为(-36.1±3.4)m V,透射电镜显示And-SLNs粒径均一,呈球状分布,48 h累积释放度为52.4%。结论在And-SLNs开发过程中应用Qb D理念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传统丸、散剂特点的中药粒子设计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丸、散剂作为传统中药的主流剂型,具有鲜明的剂型特色,对疾病的选择、方药的加工以及在体内的释放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但因制剂工艺粗糙、服用量大、质量难以控制、品相差等缺点导致患者顺应性降低,制约了其发展。结合传统丸、散剂的特点,通过实践提出了一种中药制剂新技术——中药粒子设计技术。着重对中药粒子设计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基本原理、实施方式、用途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为传统丸、散剂的品质提升与产业升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研究高剪切制粒应用于一种可食用中草药山楂叶的提取物颗粒物的制备过程的可行性,及进一步通过响应曲面、偏最小二乘、多层感知神经网络探究制粒过程参数对颗粒关键质量属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山楂叶提取物作为制粒的粉体,通过实验设计方法结合响应曲面、偏最小二乘、多层感知神经网络考察了高剪切制粒过程中制粒时间、叶轮转速和粘合剂用量对颗粒产物的影响。最后通过响应曲面方法建立了山楂叶提取物在高剪切制粒工艺的设计空间。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响应曲面、偏最小二乘、多层感知神经网络技术均能够增进制粒过程的理解并同时控制颗粒产物的质量。颗粒物的关键质量属性主要受制粒时间、叶轮转速和粘合剂加入量的影响。响应曲面的重叠图表明在越长的制粒时间内,叶轮转速和粘合剂加入量所构建的设计空间的操作范围最小。结论:研究表明通过不同的模型有助于表征高剪切制粒过程,同时能够深入理解制粒行为。  相似文献   

19.
正交实验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紫草素脂质体处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用乙醇注入法制备紫草素脂质体,使用正交设计并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最佳处方。方法:以紫草素与脂质比,豆磷脂与胆固醇比,乙醇量与水量比,豆磷脂浓度和甘露醇浓度5个影响因子进行正交实验;进一步采用星点设计优化处方,实验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和二项式、三项式非线性方程拟合,效应面法确定最佳处方配比。结果:三次多项式是描述各指标与因素之间的最佳模型。优化处方制备脂质体的包封率为85.4%、载药量为5.16%,理论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小,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结论:正交设计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筛选脂质体处方是一种简便、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俊鸿  何雁  许燕  张爱玲  杨琴  饶小勇  杨世林  罗晓健 《中草药》2017,48(10):2061-2066
目的应用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理念,建立风咳颗粒喷雾干燥工艺的设计空间并验证。方法以风咳颗粒处方提取浓缩液为模型药,采用风险评估和Plackeet-Burmann设计对影响因素进行筛选,运用中心点复合设计(CCD)试验优化关键工艺参数,建立工艺设计空间。最后选取4个实验点,用来检验已建立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风险评估和Plackeet-Burmann设计试验确定了进料速度和雾化压力为关键工艺参数;CCD试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模型的P值均小于0.01,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并确定关键工艺参数进料速度和雾化压力的最佳范围分别为11%~14%和41.3~45.0 mm Hg(1 mm Hg=133.322 Pa),在这范围内的工艺参数均可以满足目标要求。结论基于QbD理念建立风咳颗粒喷雾干燥工艺的设计空间,可以提高喷雾干燥过程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可为今后中试放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