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为探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髓系终末细胞功能异常的机制,测定20例M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超氧阴离子(O-2)及中性内肽酶(NEP)水平,并与同时测定的37例正常人、14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8例CAA,2例AAA)及18例良性增生性贫血作比较。发现:MDS患者中性粒细胞O-2及NEP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且与PNH、AA、良性增生性贫血间有显著差别;MDS患者的型别与其O-2和NEP水平密切相关。结果提示,MDS髓系终末细胞分化不良,有质的缺陷,这可能是其趋化、吞噬及消化功能异常的原因且可作为诊断MDS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双核粒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双核粒细胞的检出率及其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方法 用镜检68例初诊MDS患者骨髓片中双核粒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结果 MDS的双核粒细胞平均阳性率为40%,其中RA低,CMML、RAEB和t-RAEB高,且双核粒细胞增多者,其转化为白血病的病例多。结论 观察双核粒细胞有助于MDS亚型的鉴别,并有助于判断转白高低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杜欣  王若洁 《新医学》1997,28(1):27-28
探讨骨髓活检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诊断意义。分析了61例MDS的骨髓病理特征。发现病态造血,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在各型MDS中无明显差异。而细胞增生度在各型MDS中有显著性差异,尚发现3例伴有嗜酸粒细胞半多的MDS。  相似文献   

6.
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粒细胞吞噬功能观察杨宏斌闵碧荷孟沛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伴有多种血细胞的功能损害,该病患者常易并发感染。我们采用改良的化学发光技术(CL),检测MDS患者的粒细胞功能,并与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血象和骨髓象病态造血改变,对提高临床诊断率意义重要。方法对血液科住院患者2267人进行血象和骨髓象的形态学观察。完全符合(MDS)诊断的儿童54例。结果外周血中至少有二系或二系以上的减少。血象和骨髓象有明显的病态造血改变。结论尽管MDS其血象和骨髓象病态造血改变呈明显的多样性,但有些改变是特异的,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髓系终末细胞功能异常的机制,测定20例MDS中尉得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超氧阴离子(O2)及中性内肽酶(NEP)水平,并与同时测定的37例正常人、14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10例再生随意性贫血(AA)、(8例CAA、2例AAA)及18例生增生性贫血作比较。发现:MDS患者中性粒细胞O2及NEP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且与PNH、AA、良性星性贫血间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及分型的准确率。方法对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诊断为MDS的1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MDS患者分型中,难治性贫血(RA)4例(22.2%),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1例(5.6%),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5例(27.8%),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伴环形铁粒幼细胞2例(11.0%),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Ⅰ5例(27.8%),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Ⅱ1例(5.6%)。结论诊断MDS时,必须以细胞形态学诊断为主,将细胞形态学、骨髓病理学、细胞遗传学、临床资料和临床随访结合起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MDS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0.
虽然大多数学者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v syndrome,MDS)看作“白血病前期”的同义词,但实际上 MDS 是一种不均一性的造血干细胞恶性疾病,且大多数患者死于骨髓衰竭的并发症,而非死于急性白血病。1982年法国、美国及英国协作组(FAB)提出 MDS 诊断及分类的形态学指导原则,从而为本病的临床、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提供可普遍比较的框架。已有近2 000余篇关于 MDS 特征的文章发表,但可靠识别 MDS 的生物  相似文献   

1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D34~ 细胞增殖与分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吸附单克隆抗体的MACS分离系统分离纯化了16例MDS患者骨髓CD34~ 细胞,研究了其体外增殖与分化特性。结果表明:MDS CD34~ 细胞中CFU-GM,BFU-E和CFU-E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以BFU-E为显著,尤其是在MDS高转组。在MDS高转组中部分患者还可有白血病细胞集落的形成,说明MDS患者CD34~ 细胞在增殖与分化过程中存在明显异常,对其体外集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该MD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血液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骨髓病态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本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其危险因素包括放疗、化疗、苯及其他有机溶剂及免疫抑制剂等。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大量的放疗、化疗及免疫抑制剂用于肿瘤的治疗,控制了肿瘤的发展,但令人担心的是近年来MDS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并且其发病年龄趋向于年轻化。虽然已有大量药物应用于MDS的治疗,但疗效并不乐观,氨磷汀做为泛细胞保护剂也应用于MDS的治疗中。本文就氨磷汀治疗MDS的机制作一综述,并结合目前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其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观察原位检到骨髓细胞凋亡率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率在MDS临床鉴别、疗效观察及向白血病转化中的诊断作用。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介导标记(TUNEL)法和免疫组化ABC法对60例MDS,30例AML,21例CAA,16例溶血性贫血,15例巨幼细胞性贫血以及30例正常对照进行检到,统计凋亡细胞阳性率及PCNA表达率。结果发现,骨髓有核细胞凋亡率及PCNA表达率在各类疾病的表达有显差异,低增生MDS可与其他疾病相鉴别,MDS转化的白血病与原发白血病的骨髓有核细胞凋亡率及PCNA表达率无差异,临床治疗对MDS组,CAA组,AML组骨髓有核细胞凋亡率及PCNA表达率有显影响。结论:原位检测骨髓有核细胞凋亡率及PCNA阳性表达率可作为MDS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临床治疗对凋亡率及PCNA表达率有明显影响,可作为疗效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中日两国儿童MDS-RCC不同治疗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根据2008年WHO髓系肿瘤分型标准,我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2009-2011年间诊治的50例获得性骨髓衰竭综合征及1999至2008年日本小儿血液学会登记录入的222例儿童MDS患儿中,中日两国共107例患儿符合MDS-RCC,对这107例患儿的不同治疗策略与预后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中107例患儿,诊断时中位年龄7.8岁,男女比为1.02∶1;随访中位时间3.5年,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8%和79.7%。②回顾性分成输血依赖和非输血依赖2组,输血依赖组63例,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9.9%和70.6%,非输血依赖组44例,5年总生存率为100.0%。③输血依赖组治疗分为免疫抑制剂治疗组(IST)〔环孢菌素A(CsA)加或不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两组,IST治疗组38例患儿,5年总生存率为100.0%;HSCT组25例患儿,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9%和30.6%。非输血依赖组分为观察及CsA治疗组,5年总生存率为100.0%。④比较我院33例MDS-RCC患儿与日本74例患儿。我院33例患儿,其中输血依赖15例,均采用IST治疗;非输血依赖18例,其中2例观察,16例给予IST治疗。所有患儿3、5年总生存率均为100.0%。日本74例患儿,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7%和75.0%,其中非输血依赖26例,给予观察,5年总生存率为100.0%;输血依赖48例,IST治疗组5年总生存率为100.0%,HSCT组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9%和30.6%。结论:儿童MDS-RCC疾病进展少见。无输血依赖的患儿仅予以观察,不予特殊治疗,IST可提高生存质量。输血依赖的患儿IST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HSCT治疗相关死亡率高,影响预后,其在儿童MDS-RCC中的治疗地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Id4基因在不同类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中的甲基化情况差异。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50例不同类型MDS患者骨髓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检测,并以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作为对照。结果发现:Id4基因在对照组骨髓中呈完全非甲基化状态,在MDS各种类型中,甲基化状态有差异:6例RA、2例RARS和4例MDS—U患者骨髓Id4基因均呈非甲基化状态,而18例RCMD中有2例。12例RAEBI和8例RAEBII中各有3例为Id4基因甲基化。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分别低于和高于5%的两组患者中,Id4甲基化分别有2例和6例,各占每组的6.7%和3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初步结论是: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的MDS患者有可能发现Id4基因甲基化。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巨核系细胞增殖与凋亡状况 ,用CD4 1免疫酶标 (APAAP)结合DNA末端原位标记 (ISEL) ,分析 2 9例MDS患者骨髓塑料冷包埋切片中巨核细胞的增生状况、凋亡数量及特征 ,并以缺铁性贫血 14例作为对照。结果显示 ,2 9例MDS之CD4 1阳性细胞数平均为 (2 6 .2 3± 18.18)个 /毫米2 ,对照组 (15 .6 4± 7.11)个 /毫米2 ,t′2 .5 4 ,P <0 .0 5 ;MDS病例微小巨核细胞明显增多 ,占巨核细胞总数的 31.2 0 % ,对照组仅12 .0 1% ,P <0 .0 1。MDS巨核细胞总数与微小巨核细胞数之间显示正相关 ,r值 0 .70 2 ,P <0 .0 1。MDS之巨核细胞且出现在骨小梁旁的异常分布及成簇现象。MDS巨核系细胞凋亡仅占该系细胞的 4 .4 0 % ;占凋亡细胞总数的9.32 % ,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MDS巨核系细胞凋亡仅见于微小巨核细胞 ,且与微小巨核细胞数间存在正相关 (r =0 .5 89) ,但部分显示微小巨核细胞形态学特征的凋亡细胞不表达CD4 1。结论认为 ,MDS确实存在巨核细胞过度增殖及明显病态 ,微小巨核细胞凋亡可能系机体对异常增殖的生理反应 ,未观察到巨核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可能与晚期凋亡细胞不表达CD4 1有关  相似文献   

17.
微小RNA(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左右的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参与转录后基因的表达调控.miRNA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中表达异常.本文就MDS中miRNA表达及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 M SC)成骨分化功能及其在M 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M DS患者及正常人的BMMSC,并在体外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MMSC成骨分化转录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Osterix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成骨诱导分化第7、14、21天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骨桥素(Osteopontin,OPN)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mRNA表达情况;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成骨诱导第3、7、10天ALP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诱导分化第21天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低危MDS组BMMSC成骨分化转录因子RUNX2和Osterix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成骨诱导分化第3天低危MDS组ALP活性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成骨诱导分化第21天茜素红染色显示,低危MDS组钙结节含量也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成骨诱导分化不同时间点成骨早期标志ALP、BSP和后期标志OPN、OCN在低危MDS组中的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P0.05),而高危MDS组在一系列成骨分化检测指标上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低危MDS组BM MSC成骨分化能力明显减弱,而高危M DS组相对正常。异常的成骨分化功能可能是造成低危组M DS骨髓支持造血能力减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比较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单用CAG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前方案作为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新的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2011年起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12例及2005年起既往单纯CAG方案治疗中高危MDS患者10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至少使用2个疗程)疗效评估.分析接受两种方案的患者1个疗程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无病生存时间及总的生存时间.结果表明: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中高危MDS的12例患者一疗程后有完全缓解9例,2例部分缓解,1例完全无效,缓解率75.0%,总有效率91.7%,中位无病生存时间9(0-27)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16(3-28)个月.治疗后肺部感染发生4例,予以抗感染治疗后均好转.既往2005年起10例中高危MDS患者予以单纯CAG方案治疗,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伴临床症状改善3例,2例无效,骨髓及血液学均无好转.缓解率50%,总有效率80%,中位无病生存时间6(0-1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13(3-31)个月.治疗后肺部感染3例,肠道感染1例,大肠杆菌败血症1例,予以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均好转.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均能耐受,无治疗相关死亡.经统计分析,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较单用CAG治疗中高危MDS有较长的无病生存时间(P值为0.013),总体生存时间有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值0.087).结论: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治疗中高危MDS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不增加治疗风险,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浆液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38例MDS、1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和15例正常人骨髓浆液的VEGF和bFGF水平,用酶标仪测定VEGF及bFGF光密度平均值。结果:MDS组和ANLL组骨髓浆液VEGF和bFGF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MDS组VEGF水平显著低于ANLL组(P<0.05),但MDS组bFGF水平与ANLL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浆液VEGF和bFGF表达与MDS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中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含量及骨髓涂片中原始细胞百分比(高危组)均无相关(r分别为0.160、0.154、0.193、0.185、0.171、0.286;r分别为0.141、0.175、0.152、0.163、0.158、0.239,P均>0.05)。结论:MDS患者骨髓微环境中bFGF和VEGF表达水平均升高,可能在MDS骨髓血管新生及其病情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