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患者女性,40岁。因反复心悸10年余,加重半年入院。体检:P78次/min,BP121/80mmHg。凸率78次/min,心律齐,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3/6级杂音。临床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图略)。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直径1.5cm。为明确诊断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图1),常规放置冠状窦、希氏束、右心室及右心房电极导管。右心室S1S1 450ms刺激见出现室房文氏型逆传,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 ,31岁 ,因突发性晕厥 1次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B型预激综合征 ,晕厥发作时院外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伴旁道下传。二维超声心动图心尖 4腔心切面显示Ebstein畸形 ,三尖瓣隔瓣下移 2 9cm ,右心房内见一纤维肌膜将右心房分成二部分 ;在纤维肌膜的中部可探测到血流 ;房间隔中部见一 0 7cm的连续中断 ,并可探测到左向右分流 ;二氧化碳声学造影示房间隔中部右心房侧充盈缺损 ,大部分血流左向右分流 ,少部分右向左分流。讨论 Ebstein畸形又称三尖瓣下移畸形 ,是指三尖瓣隔瓣与后瓣下移附着在心尖的右室壁上 ,前瓣位置… 相似文献
4.
穿房间隔消融酷似右侧旁道的左后间隔房室旁道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2岁.因反复发作心悸1年余,于2009年4月15日收入我科.入院后查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正常,胸部X线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异常.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QRS综合波不增宽,心室率190次/min.体表心电图(如图1)示:V1,导联QRS综合波呈rS形,胸前导联R/S移行发生在V1导联与V2导联之间,I、aVL导联QRS综合波呈R形、δ波呈正向,aVF、Ⅲδ波呈负向.根据体表心电图特征考虑右后间隔房室旁道可能性大.于2009年4月17日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51岁,19个月前于体力劳动时突发心悸(心率约160次/min),持续1天后自行缓解。近期又类似发作3次,最长一次持续3天。体检:一般情况良好。BP120/80mmHg,HR60次/min。实验室检查血、电解质无异常。心、肺、腹无异常体征。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未发现心脏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对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介入治疗术前、后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对比和随访研究,了解介入治疗及封堵器植入对ASD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44例单纯继发孔型ASD患者,24例为封堵术近期组,20例为封堵术中远期组,按照封堵器与左心房面,房间隔面积比的中位值分别将近期组和中远期组,分为大伞组和小伞组。所有患者,进行经胸常规及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所获得的组织多普勒(tissue doppler image,TDI)信息,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封堵术前后心室肌和心房肌运动速度,应变和应变率的变化。结果:1.近期大伞组和小伞组,术前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各时期峰值速度均较相应对照组增高(P<0.05);各组右心房侧壁收缩速度较对照组增高(P<0.05);封堵术后1 d,各组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各时期峰值速度迅速下降。同期大伞组与小伞组相比较,术前二者间收缩期运动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近期大伞组和小伞组术前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收缩期、舒张期的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右心房侧壁舒张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较对照组增高(P<0.05)。封堵术后1 d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收缩期、舒张期和右心房侧壁的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即显著下降;同期大伞组与小伞组测定值比较,大伞组术前右心室游离壁收缩期和舒张期,应变及应变率较小伞组增高(P<0.05),术后1 d大伞组右心室游离壁舒张期应变率较小伞组增高(P<0.05)。结论:1.本组ASD患者的右心系统处于高动力状态,封堵术使这种高动力状态恢复,封堵术后1 d可见明显恢复,至术后6个月左右,右心功能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2.本研究未见左心和右心功能受封堵器大小和植入时间长短的影响,提示ASD封堵术安全有效。3.组织多普勒技术能够更为早期、细致地评价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1病例介绍患者,女婴,38d,哭闹时口唇发绀,发现心脏杂音,为明确诊断来院检查。患儿一般情况可,口唇无发绀,无杵状指。查体:心率126次/min,律齐,心前区可触及震颤,胸骨左缘2、3肋问可闻及3~6级收缩期或双期杂音。X线检查可见心影稍大,肺动脉增粗、肺门充血,主动脉弓不增宽。超声心动图检查:内脏及心房正位,升主动脉、右肺动脉增宽,主一肺动脉间隔可见直径11mm连续中断,左、右肺动脉开口远离,分别于同一水平起自于主肺动脉主侧和升主动脉后壁,起始段内径分别为6mm、10mm,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44岁。两月前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来我院行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术后好转出院。近日再次出现阵发性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而入院,体检:T36.4℃,BP100/70mmHg,P88次/min。心律不齐,心界不大,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单纯性房间隔缺损(ASD)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9例手术证实为单纯性ASD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经胸二维超声、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显像、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术前超声心动图诊断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①超声定性诊断与手术结果的比较;②超声分型诊断与手术结果的比较;③不同超声检查技术评价单纯性ASD的价值分析。结果:①589例ASD患者术前超声检出率为100%;②501例术前超声分型诊断与术后临床诊断一致,符合率85.1%(501/589例),其中中央型490例,符合率99.2%(490/494例);下腔静脉窦型2例,符合率3.3%(2/60例);上腔静脉窦型6例,符合率54.5%(6/11例);混合型4例,符合率16.7%(4/24例);③以经胸二维超声定性诊断率为99.5%,漏诊率0.5%;声学造影造影检出率为92.3%;术前经TTE联合声学造影显像诊断准确率为100%,TTE、TEE及声学造影显像联合应用诊断准确率为100%。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是临床上准确诊断ASD病变的首选方法。结合ASD病变特征和超声表现可提高ASD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患者男,32岁。阵发性心悸10年,自觉心悸与运动无关,不咳,无痰。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静息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正常。附图为不同时段的动态心电图片段。附图A(略),P′为房性,P′-P′匀齐,频率约为167次/min,P′-R>0.12s,为房性心动过速。附图B,P_4为PAS,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左、右心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术后左、右心功能变化。方法:观察269例接受封堵治疗的40岁以上ASD患者术前和术后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心电图变化。另选择同期30例健康查体的相同年龄和性别构成比对象作为超声指标的正常对照。结果:全组缺损TTE最大径平均17.7±5.3(5~30)mm,选用封堵器直径平均27.5±6.0(13~40)mm。心功能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心胸比率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心电图:右心房高负荷率、RV1+SV5、QRS间期、右束支传导阻滞比率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前后径,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缩小,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0.001);主肺动脉内径术后1天较术前缩小,但术后6个月仍高于正常对照,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三尖瓣反流程度分级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左心房前后径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变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增加,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天较术前增加,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封堵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中老年ASD右心内径和肺动脉收缩压,增加左心室内径,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室电传导。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18.
患者女性,60岁,因胸闷、心悸2年,加重1d就诊。患者2年前活动后出现心悸、胸闷症状,持续5min后自行缓解。1个月前上述症状再次发作,当时心电图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近1d来胸闷、气短加重。体检:P200次/min,R23次/min,BP80/47mmHg。心律轻度不规则,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示: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