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大鼠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及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成年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阴性组),糖尿病组(阳性组)。注射链尿佐菌素(STZ),造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大鼠再随机分为3组:低剂量组(他汀10mg/Kg·d),高剂量组(他汀20mg/Kg·d),单纯糖尿病组。灌胃给药,对照组及单纯糖尿病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大鼠分别于3个月,6个月时按比例随机处死。取动脉血检测EPCs数量、取眼球固定后观察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率81%。3个月及6个月时,低剂量组存活率均较高剂量组及单纯糖尿病组有所增加(P〈0.05)。他汀类药物促进EPCs数量上升,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糖尿病组、高剂量组比较,3个月及6个月时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及糖尿病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对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情况:糖尿病组VEGF免疫阳性表达最强,高剂量组VEGF免疫阳性表达比糖尿病组减弱,低剂量治疗组VEGF免疫阳性表达最低。结论他汀类药物能够促进EPCs数量增加。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可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减缓视网膜病变进展;并降低糖尿病大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大鼠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及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阴性组),糖尿病组(阳性组).注射链尿佐菌素(STZ),造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大鼠再随机分为3组:低剂量组(他汀10 mg/Kg·d),高剂量组(他汀20 mg/Kg·d),单纯糖尿病组.灌胃给药,对照组及单纯糖尿病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大鼠分别于3个月,6个月时按比例随机处死.取动脉血检测EPCs数量、取眼球固定后观察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率81%.3个月及6个月时,低剂量组存活率均较高剂量组及单纯糖尿病组有所增加(P<0.05).他汀类药物促进EPCs数量上升,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糖尿病组、高剂量组比较,3个月及6个月时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及糖尿病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对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情况:糖尿病组VEGF免疫阳性表达最强,高剂量组VEGF免疫阳性表达比糖尿病组减弱,低剂量治疗组VEGF免疫阳性表达最低.结论 他汀类药物能够促进EPCs数量增加.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可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减缓视网膜病变进展;并降低糖尿病大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后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0例)及常规治疗组(32例),比较12周治疗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及还原酶法测定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一氧化氮浓度显著增加(P〈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同时可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88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坎地沙坦4 mg/d和阿托伐他汀20 mg/d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坎地沙坦4 mg/d和阿托伐他汀40 mg/d进行治疗,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及内皮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NO、内皮素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内皮功能改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10 mg/d、20 mg/d、40 mg/d或80 mg/d治疗共4周。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患者用药前后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结果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应用后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均较用药前显著性增加(P0.05),并且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在40 mg/d组最高,与10 mg/d及20 mg/d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80 mg/d组较40 mg/d组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剂量依赖性地促进冠心病患者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增加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下内皮祖细胞(EPCs)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中单个核细胞,采用差速贴壁法纯化,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EPCs。将EPCs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阿托伐他汀组(A组)、缺血再灌注/阿托伐他汀组(IR/A组)及阿托伐他汀/缺血再灌注组(A/IR组)。采用MTT法测定EPCs增殖情况,并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及一氧化氮(NO)及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分泌量。结果:与C组比较,IR组EPCs增殖减慢,NO和TNOS分泌量减少,LDH释放量明显增加。经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后,与IR组相比,EPCs增殖快,NO及TNOS分泌量升高,LDH释放量减少。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促进EPS增殖和NO分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状态下的EPCs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137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10mg/dqd,观察组69例)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8例),比较治疗12周前后应用超声检测肱动脉流量介导性扩张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比较,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1和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7.95±0.87vs5.20±0.82;GTN:12.12±5.11vs10.38±5.10)及C反应蛋白(CRP:3.14±0.53vs7.42±0.42)、纤维蛋白原(FIB:236±103vs402±112)、内皮素(ET:3.41±1.94vs4.51±2.70)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可进一步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同时可减轻炎症反应,纤溶活性及血浆内皮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阿托伐他汀增加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无脂代谢紊乱的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血压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8例随机分为单用常规降压药物组(常规组,n=18)和常规降压药物与阿托伐他汀(20 mg睡前)联合用药组(联合组,n=20).8例健康志愿者口服阿托伐他汀8周作为对照组(n=8).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分别测血压并抽取外周血进行EPCs的分离培养,第10天对EPCs进行鉴定并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EPC-CFU)以评估外周血EPCs水平.结果 1)常规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均有显著下降,分别为(165 8±10 3)vs(132 7±10 3)mmHg和(163 7±10 2) vs(127 9±10 1)mmHg;加用阿托伐他汀血压下降幅度较单用降压药大[(35 7±3 4)vs(33 1±2 4)mmHg,P<0 05].对照组服药前后收缩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4 2±18 4)vs(108 4±21 6)mmHg.2)常规降压药8周后EPC-CFU从(8 8±2 0)升为(12 1±2 2);联合用药后EPC-CFU从(9 2±1 9)升为(13 6±2 2)个.两组EPC-CFU改变值[(3 3±0 6)vs(4 5±1 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服药前后EPC-CFU为(13 2±2 8)vs(16 2±3 5).3)联合组治疗前后血压下降幅度与EPC-CFU改变值呈正相关(r=0 581,P=0 007).结论 高血压可减少外周血EPCs数量,在应用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增加外周血EPCs数量并进一步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9.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在不同时相对内皮前体细胞(EPC)的动员作用.方法:将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5 mg、5 mg、10 mg组.用药后1、2、3、4周分别测量外周血EPC含量.用流式细胞仪计数EPCs,PE-CD34 /FITC-CD133双阳性细胞为EPC;荧光显微镜鉴定FITC-UEA-1/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EPC.用药第3周测血清一氧化氮(NO)、血脂.结果:用药后1、2、3、4周四组外周血EPCs的曲线:正常对照组为一低水平基线;阿托伐他汀5mg组、阿托伐他汀2.5mg组(按作用从大到小排列)为锯齿样曲线,第二周最低,第三周最高,第四周较第三周低;阿托伐他汀10mg组与正常组接近,仅第四周增高(P《0.05).阿托伐他汀5mg组对EPCs有持续动员作用,于第三周时效果最佳,约为第一周的3倍,是正常组的近20倍;阿托伐他汀2.5mg组在第三、四周有作用.在第四周,三个用药组EPCs均较正常组高,且用药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组相比,阿托伐他汀5mg组血清NO 增高,阿托伐他汀10mg组NO降低.各组血脂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EPCs均有动员作用,其效果为:5mg组》2.5mg组》10mg组.阿托伐他汀5mg组在第三周效果最佳.阿托伐他汀对EPCs的动员可能与NO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检验阿托伐他汀有无“降脂外作用”的假说。方法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55例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10mg治疗组25例,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30例,正常对照组25例。应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和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ID),比较治疗4周前后的变化。结果血脂正常高血压组患者内皮功能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阿托伐他汀10mg组治疗前后FMD分别为(7.5±2.7)%与(11.5±3.1)%,P<0.05,EID为(16.9±4.5)%与(17.4±5.3)%,P>0.05,阿托伐他汀20mg组治疗前后FMD分别为(7.3±3.4)%与(14.7±2.5)%,P<0.01,EID为(17.1±5.5)%与(18.2±5.6)%,P>0.05。阿托伐他汀10mg组与20mg组治疗后比较,以20mg组FMD改善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降脂以外的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且具有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大鼠血清对骨髓内皮祖细胞向成熟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无菌取1~2月龄、19~26月龄Sprague-Dawley大鼠股骨和胫骨,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含2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经差速贴壁法对二次贴壁细胞在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或培养瓶进行体外培养,以DiI-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和FITC-CD31染色进行鉴定;收集制备相应年龄段(1~2月龄、19~26月龄)大鼠血清,将内皮祖细胞分为老年大鼠内皮祖细胞 老年大鼠血清组、老年大鼠内皮祖细胞 年轻大鼠血清组、年轻大鼠内皮祖细胞 老年大鼠血清组、年轻大鼠内皮祖细胞 年轻大鼠血清组。体外培养的内皮祖细胞经含20%不同年龄段大鼠血清的内皮条件培养基诱导培养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iI-acLDLF、ITC-UEA-1双染色阳性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假血友病因子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内皮一氧化氮合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体外血管生成实验观察内皮祖细胞参与管形生成能力。结果年轻大鼠血清显著提高老年大鼠内皮祖细胞在内皮条件培养基诱导培养后的DiI-acLDLF、ITC-UEA-1双染色阳性率(P<0.05),而老年大鼠血清显著降低年轻大鼠内皮祖细胞双染阳性率(P<0.05);年轻大鼠血清明显促进老年大鼠内皮祖细胞在内皮条件培养基诱导培养后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P<0.0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P<0.05);年轻大鼠血清显著减少内皮条件培养基诱导培养后未参与血管生成的老年大鼠内皮祖细胞数(P<0.05)。结论年轻大鼠血清可显著增强老年大鼠内皮祖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而老年大鼠血清可部分抑制年轻大鼠内皮祖细胞向成熟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年轻大鼠血清中可能存在激发衰老个体内皮祖细胞活力的系统性血清因子,这些因子可增强衰老个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内在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对人内皮祖细胞(EPC)分化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EPC,分别用含0、1、10μg/L浓度的TGF-α完全培养基诱导培养。观察各组中EPC分化的形态变化,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EPC培养分化过程中CD34+/CD133+和CD31+/v WF+阳性细胞率,Real-time PCR方法测定各组中EPC分化的内皮细胞特异性基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和Flk-1/KDR表达差异,并通过测定各组中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比较EPC分化内皮细胞的功能,Western Blot检测各组EPC分化中TGF-α受体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用TGF-α诱导培养分离的人EPC,细胞形态能够更快地由干细胞球形分化成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10μg/L TGF-α组中3天时EPC标记CD34+/CD133+阳性率和7天时分化的内皮细胞标记CD31+/v WF+阳性率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检测各TGF-α组EPC分化的内皮细胞特异性基因e NOS和Flk-1/KDR表达量也显著上升(P0.05);1、10μg/L TGF-α诱导培养组中EPC分化的内皮细胞分泌NO含量显著升高(P0.05);1、10μg/L TGF-α诱导培养能够显著促进EPC分化过程中EGFR和VEGF的表达(P0.05)。结论 TGF-α能够显著促进人EPC的增殖分化及分化内皮细胞的功能,并通过与受体EGFR结合刺激VEGF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人脐带血中内皮祖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择健康产妇脐带血,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并加入不同浓度(2、5、10μg/L)aFGF干预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aFGF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Bcl-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cl-2蛋白表达.同时对作用效果最为显著的组(5μg,/L aFGF组)分别培养6、12、24、48 h,分别观察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凋亡状况,从而对其时效关系进行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aFGF可以显著抑制内皮祖细胞凋亡(P<0.05);5μg/L aFGF作用24 h时对细胞凋亡抑制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Bcl-2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aFGF能抑制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的凋亡,并通过上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而发挥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内皮祖细胞是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其数量下降可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高发生率。目前运动康复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证明运动康复可促进内皮祖细胞动员及改善内皮功能,但其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其可能与缺血刺激和重要体液因子的调节密切相关。文章将运动康复对心血管疾病内皮祖细胞的动员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糖环境下原花青素(OPC)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及其下游相关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PC);分别检测正常糖组(5.5 mmol/L葡萄糖+25 mmol/L甘露醇)、高糖组(30 mmol/L葡萄糖)培养的EPC增殖和氧化应激产物产生情况,再通过在不同原花青素浓度下检测各时间点EPC增殖的方法,筛选出最佳原花青素浓度(30 mg/L);分别用Matrigel基质胶检测正常糖+OPC组、正常糖组、高糖+OPC组、高糖组EPC成管能力;最后在1、3、5、7天分别检测正常糖+OPC组、正常糖组、高糖+OPC组、高糖组EPC的丙二醛水平以及VEGFR-2、p-AKT、核因子κB(NF-κB)和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KB-α)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随时间推移,高糖组中EPC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产物均较正常糖组逐渐增多;正常糖+OPC组、正常糖组EPC成管数目无明显差异,高糖+OPC组成管数目较高糖组明显增多;在1、3、5、7天时OPC在正常糖浓度下对EPC产生的氧化应激产物及VEGFR-2、p-AKT、NF-κB和IKB-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在高糖环境下可以明显降低氧化应激产物的生成及上调VEGFR-2、p-AKT和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下调IKB-α蛋白相对表达量。结论原花青素可能通过缓解高糖环境对EPC的氧化损伤作用,上调内皮祖细胞VEGFR-2及其下游通路蛋白表达,进而促进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然而PCI会导致机械性血管损伤,进一步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再狭窄和支架内急性血栓事件。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EPC)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现就EPC的作用特点、机制、预测机制和治疗作用等方面阐述EPC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内皮损伤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密度脂蛋白与血管内皮祖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祖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可在循环中增殖,并能分化成为内皮细胞,在胚胎血管发生和出生后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已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是高密度脂蛋白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高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祖细胞有调节作用,本文主要将该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动员障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缺血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水平,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是否存在障碍,以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祖细胞动员通路是否存在异常。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点(1、3、5、7、14和28天)外周血CD45-/low /CD34 /CD133 /KDR 早期内皮祖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高峰(第7天)较急性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第5天)延迟且显著减少[(140±48)/106比(246±100)/106,P<0.05]。糖尿病组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第5天:277±95ng/L比168±35ng/L,P<0.05)、基质细胞衍生因子(第5天:3835±402ng/L比3287±384ng/L,P<0.05)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第3天:55.55±14.88mg/L比36.92±14.83mg/L,P<0.05)在高峰点的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后组织缺血程度较重,但组织缺血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祖细胞动员通路存在障碍,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缺血后血管新生功能障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预后较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sEHi)AUDA对颈动脉狭窄(CS)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早期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CS患者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培养至7天,收集贴壁细胞,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进行早期内皮祖细胞鉴定。分别用不同浓度(0、0.1、1、10 μmol/L)AUDA干预24 h,采用免疫印迹法观察AUDA处理后其VEGF的表达。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的早期内皮祖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S患者早期内皮祖细胞VEGF表达显著下降;与处理前(0 μmol/L AUDA)相比,AUDA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强CS患者早期内皮祖细胞VEGF表达。结论 sEHi通过环氧二十碳三烯酸介导上调早期内皮祖细胞VEGF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其有望成为一类治疗CS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