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之基本,《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毅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汉书·郦食其传》曰:“民以食为天”;《养生略要》亦云:“五味养精神,强魂魄”,可见饮食於健康主重要。  相似文献   

2.
养浩然之气     
人到老年,养生乃头等大事。笔者以为,养生之妙者,孟子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也。人有浩然之气,健朗康庄,精爽气顺,百邪不敢侵,百病不近身,可寿逾百年。养浩然之气,古人要求有七:一曰少言语养内气;二曰戒色欲养精气;三日薄滋味养血气;四曰咽津液养脏气;五曰莫嗔怒养肝气;六曰美饮食养胃气;七曰少思虑养心气。人由气生,气由神住,养气全神,可得真道;得真道,浩然之气存矣。“七气”之中,以“养胃气”及“养心气”为要。古人《饮食调治方》云:主身者神,养气者精,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  相似文献   

3.
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是古圣贤认识世界、探索宇宙原理的不朽杰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对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中医的深刻影响更是有目共睹的。故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门捧喝》亦曰:“《易》之言,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本文拟就《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1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周易》哲学思想的核心。《说卦·传》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  相似文献   

4.
胃肠病中医病因学探讨山西省五交化公司医务室(030001)李金玉山西省中医学院白兆芝《灵枢·小针解》云:“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饮食不节则胃病”“形体劳役则脾病。”可见胃肠病之成因不外外感六...  相似文献   

5.
消渴之气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之气血析马馨兰辽宁省丹东市中医院(丹东1180001气血不调转为消渴消渴病因有三:一曰饮食不节,二曰情志失调,三曰劳欲过度。三者皆因伤及气血,导致气血不调而转为消渴。1.1饮食不节《素问·奇病篇》记载:“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  相似文献   

6.
朱肱用小柴胡汤朱肱吴兴人,进士登科,喜论医,尤深于伤寒,在南阳时,太守盛次仲疾作,召肱视之曰:“小柴胡汤证也。”请并进三服,至晚乃觉满。又视之,问所服药安在?取以视之,乃小柴胡散也。肱曰:“古人制咀,谓如麻豆大,煮清汁饮之,名曰汤,所以入经络,攻病取...  相似文献   

7.
芍药甘草汤加味在痛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芍药甘草汤,《伤寒论》中并未提到有止痛作用。但是后人渐将此方用于治疗一些痛证。如《类聚方广义》曰:“治腹中挛急而痛者,……亦有奇效。”《古今医统》曰:“芍药甘草汤治小儿热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之肚痛。”《医学心悟》更进一步提出:“芍药甘草汤止腹...  相似文献   

8.
论中医邪理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邪理学是一门早已形成而必须健全的中医病理学学说。中医病理以邪为因,首创于《内经》。《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  相似文献   

9.
福医治病     
<正> 丙辰秋,楚丘县贾君次子二十七岁,病四肢困倦,躁热自汗,气短,饮食减少,咳嗽痰涎,胸隔不利,大便秘,形容(?)削,一岁间更数医不愈。或曰:“明医不如福医,某处某医虽不精方书,不明脉候,看证极多,治无不效,人目之曰福医。谚云:‘饶你读得王叔和,不如我见病证多’,颇有可信。”试命治之,医至,诊其脉曰:“此病予饱谙矣,治之必效。”于肺俞各灸三七壮,以蠲饮枳实丸消痰导滞,不数服,大便溏泄无度,加  相似文献   

10.
1饮食五味之过用精气神乃男子之“三宝”,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饮食则是化生精气神之源泉。《灵抠·营卫生会》篇回:“人受气于谷”。《灵枢·五味》篇目:“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精生于谷”,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皆输水谷之充养生化。“人之所受气者,谷也”,“饮食入胃,阳气上行”。(《脾胃论》卷上),水谷化精生气益神,正如《素问·六节胜象论》曰:“五味人D,藏于肠胃,味有所流,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相生。”因而饮食有节,脾胃肠道消化吸收节奏规律,一张一弛,有劳有逸,利于人体…  相似文献   

11.
心动过速即中医惊悸、怔忡之类也。以脉象数急为诊。多系血不养心,神气浮越所致。痰火内扰也问有之。《伤寒论》曰:“数则为虚”,“阳气微,膈内虚,脉乃数也”。《景岳全书·脉神章》谓:“数脉之病,惟损为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然虚损有阴阳之别,故数脉亦有浮沉之分。《四诊正法》曰:“数大而虚则为精血消竭之脉,细急如数阴证似阳之候也。”稽其治法《四诊抉微》指出:“浮数空软阳浮于上,治当温补;沉数细涩阴竭于下,法必滋阴。”《医碥》补充曰:更“有虚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阳欲脱者,脉皆数甚”,且浮弦而大“投以温补之药,则数者静,弦者缓,大者敛矣。”笔者近年来根据临床辨证,应用不同的疗法治疗心悸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心肌炎,似属中医学中之“胸痹”、“心悸’、“怔忡”等范畴。该病的病因是以正虚为本,尤其是心肺气阴两虚:以感受外邪,或温热、疫疠之邪毒内侵为标。因饮食不节,七情劳倦,复感外邪等因素而诱发。主要症状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心前区疼痛。因诱发因素不同又表现有各种兼夹症状,如:畏寒发热,头昏头晕,自汗浮肿,腹胀纳差,咽喉肿痛,鼻塞咳嗽,关节疼痛,周身肌痛等。该病可继发于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而其后遗心律失常,每多迁延难愈或反复发作。就其原因,不越两端,一曰:“外邪留恋”;一曰:“体虚复感”。今述个人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3.
释医字     
医,古义有二。一指“医生“:《说文》“治病工也”。一指“饮料”:《周礼·天官·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韵会》“饮也”;《五音集韵》“梅浆也”。字从酉,酉,《说文》谓“就(熟)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饮料固然属酉,而“医之性得酒而使”,“酒所以治病也”,故亦从酉。  相似文献   

14.
①2.6.1.(即二课,六页,一行。以下体例同。)主相晋国:您辅佐晋国。“相”,辅佐。《易·泰》:“辅相天地之宜。”孔疏:“相,助也。”《国语·晋语人》:“平公有疾,秦景公使医和视之……赵文子闻之曰:“武(即赵孟肌二三子以佐君为诸侯盟主,于今八年矣,内无苛意  相似文献   

15.
杏林亭     
历代诸医对《素问·六节藏象论》所曰“肝者,罢极之本”之“罢极”解释不一。笔者认为,“罢极”乃“将军之官”的具体表现,有宽赦、放逐、殊杀等与军事宜相关的内容。《说文》曰:“罢,遣有罪也,从网能,网罪网也,言有贤能而入网,即贳遣之。”《周礼》曰:‘议能之辟’是也。”《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曰:“乃罢魏勃。”索隐曰:“谓不罪而放  相似文献   

16.
悲胜喜治病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2):66-66
某殿撰新以状元及第告假而归,至淮上而有病,求某名医。医曰:“疾不可为也,七日必死,可速归,疾行犹可抵里。”殿撰嗒然气沮,兼程而归,越七日无恙,其仆进日:医有一柬,嘱归面呈之。殿撰拆视,中言:“公自及第后,大喜伤心,非药力所能愈,故仆以死为恐之,所以治病也,今无妨矣。”殿撰大佩服。  相似文献   

17.
银屑病,又名“牛皮癣”,中医曰:“白疒匕”,是一种原因不明而常见的无传染性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其皮肤损害远较一般皮肤疾患为重,且缠延反复,顽固难愈,复发率高,属于“顽癣”范畴。祖国医学中有关本病的记载不少,如《诸病源候论》云:“干癣但有医郭,皮枯索痒,搔之屑出是也”。《医宗金鉴》亦言:“癣疮,其名有久,一曰干癣,搔痒即起白屑,索然凋枯……五曰松皮癣,状如苍松之皮,红白斑占相连,时时作痒”。长期以来,如何治愈银屑病成为世界医学领域的一大难题,因此是国内外皮肤领域重点研究防治的疾病之一。近年来,中医…  相似文献   

18.
痰湿与阳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痰湿与阳痿武汉市第一医院(430022)马定品历代医家论及阳痿,多责之于肾之阳或阴,如明·张景岳曰:“凡男子阴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治,或以七情劳倦损伤生阳之气,然有火无火脉证可别,但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仅有之耳”。清代医家韩善微在《韩氏医...  相似文献   

19.
疏肝解郁论治失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失眠之病因病机,古代医籍中记载颇多。《灵枢·邪客》说:“邪气客于五脏六腑,格拒卫气于阳而不眠”。《医宗必读·不得卧》则概括为“一日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五个方面。结合前贤论述及临床实践,笔者认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学学术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关于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关于中医学术流派产生的时间,大体可分三种观点:其一,是以谢利恒为代表的。《中国医学源流论》曰:“吾国医学之兴,遐哉尚矣。《典礼》:‘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孔疏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皇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曰《天子脉诀》。’此益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也。”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引用了皇甫谧《帝王世纪》及《准南子·修务训》等大量史料证明“三世医学”有其内容的记载。一是从神氏尝百草(公元前3220~3079)到著成《神农本草经》主要是实践过程。二是从皇帝(公元前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