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汉时期古方剂量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志平 《国医论坛》1999,14(2):38-41
秦汉时期古方剂量至今尚是一个谜。历史上新莽是否改制?西汉与东汉度量衡是否统一?东汉《伤寒论》方的剂量争议最大,量值相差数倍至十数倍,孰是孰非?新近又多一说,东汉张仲景时期的药秤仅为当时衡一分之一,于是更加扑朔迷离。笔者通过对中医界和考古界有关此期间的古方剂量。古度量衡制、古方物实器资料的收集和研究,认为中医界对秦汉古方剂量的考讶存在一个误区,即把古方实际剂量的史实与古方剂量是选用于今人的疑虑及个人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药剂量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在1979年编的全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书后附录古今剂量折算表中写道,汉代一两合今米制为3克。凡云若干升者,若作容量计算,以折合60至80ml为宜。笔者认为此说不确切,故对秦汉度量衡作一初步考证。从秦、西汉、新莽和东汉的度量衡有关资料,认为东汉一尺约合今23cm,一斤约合今250克,一升约合今200ml。张仲景的用药剂量与此相近,量重味寡是张仲景的用药特点之一。提出  相似文献   

3.
从度量衡制的沿革探讨了中医方药计量的变化,对古今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对比分析,有些计量概念进行了考据研究,有些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经方计量一尺合今23.1cm,一升合今200mL,一两合今13.8g的考据更具说服力;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标称值不确定,是一两合今13.8g与15.6g分歧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学者考证并否认“神农称”的存在及其对中国医用度量衡的影响。至于“复秤”与“古药升”诸说文献依据尚感不足,有待进一步考证。经方临证中具体剂量的研究,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围绕相关影响因素限定下剂量适应范围的确定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历代医家针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药量的折算问题进行过不少探讨、考证,但由于历代衡制不同,加之有些医家临床估算的不精确性,致使中医工作者临床上无所适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对新莽、东汉衡制考证后的核算方法,已被公认为是可靠的折算标准,即东汉仲景用药量1两=15.625  相似文献   

5.
细辛剂量古今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辛不过钱,为临床施药之清规、自古至今,未敢逾越,连当今药典亦明文规定:细辛,水煎内服,成人一日1~3g,此规定当否,笔者不敢苟同,今陈异议,以求正于同道。一、细辛古方药量的考证 1、度量衡考证。我国历代度量衡制度的·变迁,大致可分为汉晋制,宋制,市制(分十进位,十六进位两种,其一两折合公制分别为50g、31.25g)及公制四种。各朝代度量方法各不相同,至用计量单位的含义也因朝而异。现代科技工作者经反复考证、核实,得到了最新的古今度量衡对照资料,该资料药量折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汤剂加水量与剂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剂是《伤寒论》中使用最多的剂型,其煎煮法度,对于指导今天中药的煎煮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启示作用。按照最新考证结果"东汉1两合13.8g,1L合200mL",对《伤寒论》中采用标准度量衡单位计量用量的药物剂量进行折算,对非标准度量衡单位计量用量的药物则结合相关实物测量值确定其用量,初步探讨了《伤寒论》中据现有文献可以计算出剂量的88首汤剂的加水量与剂量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有63首方加水量(mL)/剂量(g)的值在5~10,约占71.6%;并探讨了影响加水量的其他因素;结合现代煎药特点,认为《伤寒论》中煎药方法在现今条件下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所谓古方新用,即在全其古方之旨,合其古方之制,更新古方的功效及应用范围也。近代有关“古方新用”的临床报导颇多,其中对于古方有真知灼见者,大不乏人,借古方之妙,触类旁通,日新其用,可使古方之效大明于世。然亦有不遵古之制,而妄名古方者,其状有三:1.或妄加变动方中药物相对剂量;2.或肆意增减药物味数;3.或对于方剂服用量不予说明;凡此种种,有违古方订立的原意,如此亦“古方新用”之名,予意以为不妥,今特借一隅,以陈鄙见。盖古方之制订,乃谨守君、臣、佐、使之法则。而古方的药物剂量及其作用则为区分君臣佐使之关键所在。“君药分量最大,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相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  相似文献   

8.
目的:中药剂量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方药量使用了度、量、衡制等多种单位,仍为现代《方剂学》重点收载,但经方药量折算均按1斤=16两=160钱=500 g计有失欠妥。方法:对历代中医药度量衡文物及文字记载进行了考证与研究。结果:不同朝代与地域其度量衡有很大差别,如1尺=15.78~35 cm、1升=200~1 035 m L、1斤=212.8~750 g不等。结论:沿用或研究经方很有必要了解与掌握我国历代度量衡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以药物学方面的卓越成就被尊崇为“药王”。他的《千金方》总结了唐以前的医药经验和处方,其中记录有相当数量品种的医药用具,对它们予以考稽,对研究唐代药学制度有一定价值。孙思邈说:“秤、斗、升、合、铁臼、木臼、绢罗、纱罗、马尾罗、刀、砧、玉槌、瓷钵、铜铫、铛、釜、铜铁匙等,右合药所须,极当预贮。”事实上《千金方》中所出现的医药用具远远不止这些,以下按各种用具类别分述之。一、量器孙思邈十分重视药物的计量,特将古秤与新秤作了明确的考证和规范:“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的药物炮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妍 《江西中医药》2006,37(3):55-56
东汉·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书中共使用药物87种,载方113首。其方概括了中医临床学科的常用方剂,被后世医家称为“医方之祖”。仲景方之所以能流传应用至今,是因为其具有严谨的遣方用药法度。其主要表现在对药物的配伍、药物剂量的选用、药物剂型的确定、药物的煎服法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特殊的要求。笔者今对《伤寒论》中药物的炮制加以分析,以探讨仲景用药的严谨性。1修治法修治法即在对药材的加工过程中只需人工或简单的工具。《中药学》[1]将修治法分为纯净处理、粉碎处理、切制处…  相似文献   

11.
赭阳滑石考     
陈学广 《国医论坛》2011,26(4):46-46
滑石为硅酸盐类矿物,主含水合硅酸镁[Mg3(Si4O10)(OH2)],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其味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之功效。临床上内服常用于热淋、石淋、暑湿烦渴、湿热水泻的治疗,外用可治湿疹、湿疮、痱子等。据史志记载,滑石以赭阳出者为佳。那么古赭阳今在何地,赭阳滑石是否就是全国的地道药材呢?  相似文献   

12.
砭石、九针说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戎 《中医药文化》2001,18(2):30-32
针刺所用针具最初是由石、骨、角、陶、竹等制成而非金属,制针的石叫做砭石,也有叫砭针的,故针刺在古代有砭刺之称,至今仍有针砭时弊之类的说法。但是,砭石(或砭针)最初的功用是否就是“针刺”呢?我们不妨从最能反映当时医学水平原貌的上古文献或考古成果中加以考察,或许可以了解到一些比较符合实际的情况。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古医籍《五十二病方》,据唐兰等学者考证是马王堆出土十几种简帛古医籍中最古的一种[1],乃系《黄帝内经》之祖本,这已为学术界所公认。在《五十二病方》中,有“燔小隋(椭)石,淬酸…  相似文献   

13.
贵刊1999年第19卷第11期659页刊登的张育轩同志的“对医学期刊中固定成方是否需要保密的商榷”一文,读后深有感触。早年各类医学期刊,如实报道的论文或临床报道,有西医的诊断和中医药的验方或成方,药物的味数及剂量,皆如实全文登载,使基层的医务人员获益匪浅,举例如下。 1960年,有一美尼尔氏综合征患者,在省城某医院确诊后给“醋氮酰胺”治疗,患者服药后无效。笔者采用《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60年第1期刊载的“五味子合剂治疗美尼尔氏征”一文的成方治疗,服用2剂见效,服5剂痊愈,至今未复发。其后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