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按照围产期Ⅰ标准,对我院1992~2001年间71例住院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11.10%,死亡原因排在前3位的是:脐带因素、畸形和早产,占同期围产儿死亡原因的49.29%;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结论:加强区域围产期保健网的作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及时发现并治疗高危妊娠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围产儿死亡545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对我院12年来围产儿死亡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年间围产儿死亡95例,占16.88‰,死胎64.84%,死产26.37%,新生儿死亡8.79%。围产儿死亡原因依次为早产、胎儿畸形、缺氧综合征、脐带因素、胎位异常、胎盘因素及妊娠并发症。新生儿死亡主要因早产、呼吸窘迫综合症(RDS)所致。结论 加强围产期监护,预防为主,提高产科质量,达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围产儿的死亡原因,明确围产期保健工作重点.方法 按照围产期I标准,对2001年1月-2007年12月的围产儿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围产儿死亡率为11.09‰,其中发生畸形、脐带因素、早产等为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加大围产期保健宣传的力度,加强婚前检查及产前定期检查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线双报制度,对常州市2001年至2004年间每年围产儿的死亡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围产儿死亡率变化趋势及死亡原因,为进一步减少围产儿死亡提供对策。结果:4年来常州市围产儿死亡率依次为9.26‰、6.50‰、4.25‰、5.37‰,总体呈下降趋势,前三位死因分别为畸形、脐带因素及早产低体重儿,其中畸形是历年来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原因。提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在于采取三级干预措施,降低围产期畸形儿的发生率,积极治疗各种妊娠并发症,同时加强产前诊断和产时监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及降低围产儿死亡滤。方法对我区1997~2001年5年来的275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围产儿死亡率为14.17‰;围产儿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为新生儿窒息、先天性畸性、早产、胎盘因素、脐带因素。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围产保健,积极治疗高危妊娠,加强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方法 对472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死胎中以脐带、畸形、胎盘因素为主;死产中以胎儿宫内窘迫、畸形,胎盘因素为主;围产新生儿死亡中以早产、畸形和窒息为主.结论 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前诊断质量,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对192例围产儿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围产儿死亡与孕产次、围产儿体重、孕胎数、孕周及分娩方式有关。而与孕产妇年龄无关。围产儿第一死因是畸形,第二死因是早产,其次是脐带原因,通过围产儿死亡统计分析。为改进产科工作及围产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达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减少残疾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对192例围产儿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围产儿死亡与孕产次,围产儿体重、孕胎数、孕周及分娩方式有关,而与孕产妇年龄无关。围产儿第一死因是畸形,第二死因是早产,其次是脐带原因。通过围产儿死亡统计分析,为改进产科工作及围产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达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减少残疾儿童、优生优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4—2009年宁波市围产儿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为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一些参考数据。方法依托三级保健网,资料来源于全市各县(市、区)妇保院(所)上报的围产儿死亡个案表、评审表及各种监测报表,并经质量控制保证监测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结果 6年中共监测围产儿360986例,发生围产儿死亡4243例,其中本市户籍的围产儿死亡率为7.67‰,非本市户籍围产儿死亡率为20.73‰,本市户籍及非本市户籍后3年围产儿死亡率均较前3年下降。本市户籍死因顺位的前5位依次为畸形、不明原因、早产、其他脐带因素及新生儿窒息;非本市户籍前3年死因顺位的前5位依次为早产、畸形、新生儿窒息、胎盘早剥及脐带脱垂,后3年依次为畸形、早产、新生儿窒息、其他脐带因素及胎盘早剥。本市户籍≥孕36周围产儿死亡构成比后3年(35.09%)较前3年(44.61%)下降,非本市户籍≥孕36周围产儿死亡构成比后3年(46.14%)较前3年(47.38%)下降不明显。结论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不断提高孕期保健及产科质量是降低户籍人口围产儿病死率的主要措施;让流动孕妇接受规范孕期保健及住院分娩是降低非本市户籍人口围产儿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杨丽 《广州医药》2006,37(1):68-70
目的分析近8年来广州市荔湾区围产儿死亡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围产保健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995~2002年度在该区内4家产科医院分娩的共53324例围产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736例死亡围产儿的死因构成、死因排位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13.80‰.死亡构成以死胎为主,前三位死因分别为出生缺陷、脐带因素和缺氧.死亡围产儿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出生缺陷很常见,产妇产前检查率低,产检次数少.结论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加强孕期保健和围产期监护,进一步完善高危妊娠管理制度将有助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围产儿的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共699例围产儿死亡的临床资料,比较其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 10年总分娩人数44 513人,围产儿死亡699人,平均死亡率15.70‰,死亡原因排前五位的依次为:畸形、原因不明、孕母因素、早产、脐带胎盘因素。结论 10年间围产儿死亡变化呈下降趋势。加强优生优育教育,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提高产科、儿科诊断治疗技术,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 ,提高围产保健的工作质量 ,降低围产儿病死率 ,现对我院 1992— 2 0 0 1年 5 2例死亡围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按照围产期标准 ,即孕满 2 8周或出生体重≥ 10 0 0 g的死胎、死产及出生 7d内的新生儿死亡病例为研究对象[1] 。1.2. 观察指标 统计 10年间围产儿病死率、胎儿病死率、早期新生儿病死率。分析围产儿的死因及主要并发症。2 结果2 .1. 围产儿病死率 见表 1。表 1  10年围产儿死亡情况 (例 )年份新生儿死亡畸形无畸形死 胎畸形无畸形死 产畸形无畸形合计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成都市围产儿死亡原因,研究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对策。方法:对2001年成都市死亡的围产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成都市2001年围产儿死亡率8.29‰,其中,死胎死产占33.3%,死胎死产原因第一位是原因不明。7天内新生儿死因依次为:出生窒息、早产低体重、先天异常、肺炎、意外窒息。结论:降低成都市围产儿死亡率,关键是降低死胎死产及出生窒息的发生。成都市的妇幼卫生系统还应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儿科质量,强化窒息复苏培训,才能进一步减少围产儿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围产儿死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又新 《安徽医学》2002,23(5):47-48
目的了解我区围产儿死亡因素.方法对我区1995~1999年五年来的84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围产儿死亡原因依次为:新生儿窒息、先天性畸形、早产、肺部疾病、胎盘因素、脐带因素,部分死亡围产儿为可避免死亡或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结论先天性畸形是可以通过产前诊断提前终止妊娠避免进入围产期,提示要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围产保健,积极治疗高危妊娠和高危新生儿的监护治疗,可降低因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围产儿死亡,经过以上努力可以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制定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取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病例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对东城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孕产妇孕期保健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该期间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亡率5.54‰,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21.57‰。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原因不明、胎盘脐带因素、胎儿因素、母亲因素、新生儿疾病。流动人口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胎儿因素、母体因素、胎盘脐带因素、新生儿疾病。胎儿畸形为第一位死因。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65.77%,东城户籍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16.39%。结论东城区辖区医院5年来围产儿死亡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下降不明显,而且明显高于东城区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流动人口孕妇孕期保健覆盖率低。制定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孕妇的自我监测能力,向贫困流动人口孕妇提供基本的免费孕期保健服务,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收集我院1991年1月至1994年10月住院分娩围产儿2578例,死亡90例,围产儿死亡率为34.91%。其中死胎占围产儿死亡的55.56%,新生儿死亡占42.22%,死产死亡占2.22%。提出本院围产儿主要死亡原因依次是死胎、畸形、早产和肺部疾患。认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加强和改进围产期保健工作,提高围产儿产前诊断及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制定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取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病例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对东城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孕产妇孕期保健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该期间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亡率5.54‰,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21.57‰。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原因不明、胎盘脐带因素、胎儿因素、母亲因素、新生儿疾病。流动人口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胎儿因素、母体因素、胎盘脐带因素、新生儿疾病。胎儿畸形为第一位死因。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65.77%,东城户籍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16.39%。结论东城区辖区医院5年来围产儿死亡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下降不明显,而且明显高于东城区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流动人口孕妇孕期保健覆盖率低。制定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孕妇的自我监测能力,向贫困流动人口孕妇提供基本的免费孕期保健服务,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420例围产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围产保健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作用,寻找围产儿死亡原因。方法 根据围产保健发展的两个阶段,对1990~1999年在本院分娩的围产儿死亡情况连续进行监测,分析死亡原因。结果 围产儿死亡率1990~1994年29.79‰,1995~1999年17.72‰,差异有显著性(P<0.0001)。围产儿死亡原因主要是畸形、早产,主要死因死亡专率前后5年差异有显著(P<0.005)。结论 围产保健可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应进一步加强畸形和早产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盱眙县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围产儿的医疗保健质量和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对盱眙县各产科分娩医院2007年10月1日~2012年9月30日出生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2008~2012年盱眙县围产儿死亡率为‰,从发生原因看,胎儿畸形占33.3%,孕周在29~32W之间胎死宫内的占26.3%,因脐带因素死亡的占8.8%,另外还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过少、妊娠合并症等其它原因.围产儿死亡死因三位是出生缺陷、胎儿因素、脐带因素.结论加强孕前保健和优生咨询服务,提高产前诊断、产前筛查技术水平,加强围产保健服务质量,提高早产儿的救护能力和降低早产发生概率,提高孕产妇自我监护能力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20.
回顾我院3978年~1987年资料,婴儿出生总数11861人,围产儿死亡276人,死亡率为23.27‰,除致死畸形26人外,校正死亡率为21.08‰,死亡主要原医依次为缺氧、早产、妊高症、畸形;提出加强围产期保健及对高危妊娠监护、防治早产和产时缺氧、积极抢救新生儿窒息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