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镇痛镇静对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夏津县人民医院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通过对患者采取止血、降颅内压及抗血管痉挛等常规治疗措施,视患者疼痛情况选取咪达唑仑+舒芬太尼进行镇痛镇静治疗。并观察记录患者镇静镇痛治疗前与治疗中以及治疗结束后1、2及4 h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结果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在镇痛镇静治疗前、后未发生显著变化;但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在治疗前区域较低水平,在镇痛治疗过程中趋于正常水平,在镇痛治疗结束后1、2及4 h缓慢降低至镇痛前水平。结论对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适当采取镇痛镇静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氧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监护期间头痛的真实体验,为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围监护期镇静、镇痛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我院NICU进行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运用Colaizzi的现象学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提炼主题。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体验可提炼为4个主题:头痛的感受、头痛可引起多种负面情绪、头痛导致失眠、镇痛要求强烈。结论在护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时,医护人员应深入了解患者的内心体验和头痛感受。在该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制定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围监护期镇静、镇痛方案,以便有效降低再出血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Hunt-Hess分级Ⅳ~Ⅴ级)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为控制颅内高压改善患者预后,多采用强化治疗策略,包括脑室外引流、去骨瓣减压、低温治疗、高渗治疗、镇痛、镇静等.但在强化治疗改善颅内压的同时,会引起各种并发症.作者介绍1例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强化治疗致肠穿孔患者的病历资料,以助于对并发症治疗...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氧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脑氧代谢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成重症组(GCS≤8分)15例和非重症组(GCS>8分)9例。通过颈内静脉置管采血测定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同时测量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计算动脉颈静脉氧含量差(AVDO2)和脑氧摄取率,比较两组患者的SjvO2、AVDO2和脑氧摄取率,分析三者与GCS和格拉斯哥匹斯堡昏迷评分(GCSP)的相关性。结果重症组SjvO2为(76±6)%,非重症组为(69±4)%,脑氧摄取率重症组低于非重症组(P<0.05)。重症组多数患者为持续性SjvO2≥70%,而非重症组多为短暂性SjvO2≥70%。脑氧摄取率与GCS、GCSP呈显著正相关(P<0.05)。SjvO2≥70%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SjvO2<70%的患者(P<0.05)。结论SjvO2能够客观反映急性脑梗死后脑氧代谢和脑血流状况,可作为评估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治疗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2012年在本院神经外科治疗的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超早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确定病变部位,研究组采用神经介入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并在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临床的负收益率高于研究组,临床收益率低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神经介入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治疗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减少患者的死亡,降低致残率,促进患者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总结2005年-2012年颅脑外伤、开颅术后、高血压脑出血、脑室出血、动脉瘤术后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共38例。腰大池持续引流3 d--10 d,最长14 d。结果全部患者效果明显,血性脑脊液全部消失,无再出血,无感染,仅1例慢性脑积水行分流术。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简单、微创、安全、有效、价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和途径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耐受程度和手术与否分为:口服小剂量组(20 mg tid)、口服大剂量组(60 mg q4h)、静脉小剂量组(0.2~0.3 mg/h)、静脉中剂量组(0.8 mg/h)、静脉大剂量组(2 mg/h)、脑池局部给药组(0.4 mg/h,24 h灌注9.6 mg)。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查双侧大脑中动脉的脑血流速度,判断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效果。结果静脉大剂量组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在治疗后第1天和第7天,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4 d,口服大剂量组、静脉中剂量组、静脉大剂量组与口服小剂量组相比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显著降低(P0.01或0.05);静脉中剂量组、静脉大剂量组与静脉小剂量组相比MCA血流速度显著降低(P0.05);与静脉中剂量组相比,静脉大剂量组MCA血流速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口服大剂量、静脉应用中剂量和大剂量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术前至手术结束持续静脉泵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对接受四肢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Ⅴ期慢性肾病患者镇静效果。方法 实施局麻下四肢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Ⅴ期慢性肾病患者80例,根据术中是否使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手术开始前至手术结束不给予任何镇静药物,B组从手术开始前15 min至手术结束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15 mg/(kg·h)。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T0)、手术开始10 min(T1)、手术开始30 min(T2)、手术开始1 h(T3)时心率(HR)、平均血压(MAP)、血氧饱和度(Sp O2)、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开始30 min时Ramsay镇静评分、术后1天Ramsay镇静评分。术后6 h使用患者满意度评分表进行满意度评分。术后24 h观察患者嗜睡、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时相比,T1、T2、T...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量、部位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病例为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从2013年6月~2014年1月间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患者71例,全部患者均在发病48h内经头颅CT证实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进一步经CTA、 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我们通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部位通过Fisher分级比较。结果: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42位患者经CTA或DSA没有发生脑血管痉挛(为无血管痉挛组),有9人存在脑血管痉挛但未发生神经系统缺损症状(无症状脑血管痉挛组),有20人确定存在脑血管痉挛且出现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与无症状的脑血管痉挛组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与部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提示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及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10.
熊峰  张俊功  刘峰 《山东医药》2000,40(20):66-67
1992~ 1998年 ,我们用尼莫地平治疗 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并与常规治疗组 6 7例患者进行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同期收治 1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其中男96例 ,女 49例 ;年龄 12~ 78岁 ,平均 47.2岁。创伤性蛛网膜出血 96例 ,高血压脑出血 32例 ,动脉瘤 9例 ,颅内肿瘤 5例 ,动静脉畸形 3例。 145例均经 CT或腰穿检查证实。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治疗组 ( A组 ) 6 7例和尼莫地平治疗组 ( B组 ) 78例 ,两组的性别 ,年龄及病情无明显差异。治疗方法 :A组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抗生素常规治疗 ,以及止血、镇静、镇痛等对症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