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阮凌燕  王筱璟  周小爱 《现代实用医学》2013,(10):1148-1149,1183
目的 探讨自发酮症起病的肥胖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自发性酮症起病糖尿病患者40例,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组(BMI≥25kg/m2,A组17例)和非肥胖组(BMI<25kg/m2,B组23例).入院测定两组血糖、血脂、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等.入院后予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2周及3个月后复查血糖、胰岛功能,同时观察患者胰岛素停用情况.结果 与B组相比,A组合并脂肪肝比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C肽、胰岛素、Homa-IS及Homa-IR更高(均P< 0.05).两组胰岛素治疗2周后,胰岛素抵抗减轻,但胰岛素分泌指数没有改变,A组的Homa-IS及Homa-IR更高.治疗3个月后,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减轻,胰岛素分泌指数上升,A组的Homa-IR仍更高.随访3个月,A组停用胰岛素比率明显高于B组.结论 自发酮症起病的肥胖糖尿病患者具有不同于l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其发生酮症时胰岛素缺乏程度较轻,胰岛储备功能尚好,胰岛素抵抗较严重,常合并高脂血症.在酮症纠正、血糖血脂控制后,大部分可以停用胰岛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对不同BMI的酮症起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酮症起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以BMI 24 kg/m2为界,分为肥胖组28例和非肥胖组22例,均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并随访15周。应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β细胞功能。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15周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前肥胖组与非肥胖组胰岛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胰岛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肥胖组较非肥胖组改善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显著改善酮症起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尤其肥胖患者胰岛功能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酮症起病抗体阴性的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分型。方法酮症起病抗体阴性中青年糖尿病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根据胰岛β细胞功能保留与否分为β+组与β-组,比较不同组别在年龄、BMI、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C肽(FCP)、血脂、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史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其随访观察,6个月后比较各组血糖、胰岛功能等情况。并选取非酮症起病2型糖尿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酮症起病抗体阴性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起病时平均Hb A1c达12.39%,男性与女性之比为1.82∶1,超重和肥胖占67.7%,高甘油三酯血症(TG)占58%;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起病年龄较小,Hb A1c较高,FCP较差(P<0.05),BMI、血脂各项、高血压史、6个月后Hb A1c和FCP及临床缓解、非胰岛素依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体阴性中肥胖组较之非肥胖组,起病时BMI、TG、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史较高,6个月后胰岛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后者,血糖控制效果更好,临床缓解和停用胰岛素比例高(P<0.05)。抗体阴性中β+组较之β-组,起病时BMI、FCP较高,6个月后胰岛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后者,血糖控制效果更好,临床缓解和停用胰岛素比例明显高(P<0.05)。结论酮症起病抗体阴性的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具有许多2型糖尿病类似的临床特点,大多数经短期胰岛素治疗后胰岛功能恢复较好,分类上考虑归为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尤其肥胖者和胰岛β细胞功能保留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酮症起病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酮症起病2型糖尿病患者30例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及治疗1年后血糖、血清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空腹胰岛素、HOMA-β升高,而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HOMA-IR下降(P〈0.01)。随访1年后血糖、HOMA-IR、空腹胰岛素、HOMA-β与胰岛素泵治疗后相比,无明显变化,但糖化血红蛋白进一步降低(P〈0.01),其中30例患者中有13例BMI较高者可通过单纯饮食、运动治疗维持血糖达标。结论酮症起病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以自发酮症起病的新发糖尿病患者的胰岛自身抗体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 Ab)、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b)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在以自发酮症起病的新发糖尿病患者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起病状况、胰腺β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61例以自发酮症起病的新发糖尿病患者,以放射配体法测定GAD Ab、IA2Ab和IAA。比较胰岛自身抗体在不同发病年龄组、不同体重指数(BMI)组、不同程度酮症组及不同空腹C肽(FCP)水平组的阳性率,比较胰岛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组起病状况和胰腺β细胞功能的差异。结果161例患者中,共68例(42.2%)被检出存在1种或多种胰岛自身抗体,其中胰岛自身抗体在起病年龄≤20岁、BMI≤18.5、FCP水平较低患者中阳性率较高;与胰岛自身抗体阴性组相比,抗体阳性组存在发病年龄较轻、BMI较低、发病时酮症程度较严重、胰岛分泌功能较差等特点。结论在以自发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患者中,发病年龄较小、BMI较低、C肽水平较低的患者胰岛自身抗体的阳性率较高,属于1A型糖尿病的可能性较大,属于1B型或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较小。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患者β细胞分泌功能较差,应尽早予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酮症倾向的初发糖尿病(KPD)患者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为临床分型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初次就诊的KPD患者30名,根据起病前体重指数分为肥胖组与体重正常组,检测其就诊时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高血糖素以及游离脂肪酸水平等指标,并在酮症控制后采用75g葡萄糖耐量 胰岛素C肽释放实验和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评估这两组患者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与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糖-高胰岛素钳夹实验示两组患者均存在严重的外周胰岛素抵抗,但肥胖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程度轻于体重正常组。结论与体重正常的酮症倾向糖尿病患者比较,肥胖自发性酮症糖尿病患者尚保留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其临床特征及自然病程更符合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7.
以酮症起病的肥胖性糖尿病患者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亚型,其特点是起病急,以酮症为首发症状,发病前患者往往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但缺乏典型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证据;经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可不同程度的恢复等。由于此类酮症起病的肥胖糖尿病患者兼备1型和2型糖尿病的特点,目前对其诊断、分型以及治疗、预后评估尚无统一的意见,深入探讨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为这部分患者最终的临床分型和制订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曾明芳 《当代医学》2011,17(35):81-83
目的 探讨以酮症起病的糖尿病病人的临床特点和分型的情况.方法 选择以酮症起病的糖尿病病人31例,根据病人的BMI分为非肥胖 组(20例)和肥胖组(11例).对两组的年龄、性别、起病的情况、胰岛的功能、血糖和血脂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酮症酸中毒起病的糖尿病患者的临 床特点为腹痛、恶心、呕吐、呼吸深长、呼出气有酮味(一种烂苹果味)、脱水、烦躁、嗜睡甚至昏迷,肥胖组较非肥胖组的胰岛素缺乏程度相对较轻,血脂相 对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大量酮体的产生和聚积而导致的,原因是胰岛素严重缺乏、糖代谢异 常或含糖食物摄入过少时,机体不得不通过分解脂肪获取能量,此时尿液和血液中有可能出现酮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126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胰岛素治疗组(胰岛素组)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检测胰岛β细胞功能,并随访观察早期胰岛素治疗对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结果胰岛素组较对照组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P<0.05),随访1~4年,胰岛素组仅通过饮食控制或小剂量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就可获得长时间良好的血糖控制,而对照组大部分需要2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物或联合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血糖控制。结论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并可获得长时间良好的血糖控制,延缓糖尿病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DM)患者血糖控制方法,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对后续治疗方法的影响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对空腹血糖≥11.1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16mmol/L的初诊肥胖2型DM患者120例,将其中合并酮症者19例作为A组,其余患者随机分为B组和C组(对照组).A组和B组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C组应用二甲双胍或/和磺脲类药物联合治疗,待其血糖控制达标之后,3组患者开始进入研究(后期治疗),并随访30个月,比较其治疗方案和观察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非药物治疗和需加二甲双胍治疗者:随访12个月时,A、B、C组分别为94.7%、90%、43.2%;随访24个月时,A、B、C组分别为73.7%、82.0%、19.6%;随访30个月时,A、B、C组分别为63.1%、74.0%、17.6%;3组各随访时间患者的构成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稳态模型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随时间的延长,C组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A、B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DM患者经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对恢复和保持胰岛β细胞功能起到一定作用,30个月内大多数患者治疗可以非药物治疗和二甲双胍为主.  相似文献   

11.
酮症倾向糖尿病(KPD)是一类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自发性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总称,既包括经典1A型糖尿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特发性糖尿病,也包括以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酮症起病的2型糖尿病。多种证据表明KPD是一类异质性疾病,KPD患者在遗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β细胞功能储备上均存在差异。KPD合理分型,对研究其病因、发病机制,及血糖接近正常的缓解期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酮症起病的肥胖2型糖尿病特点及胰岛素强化治疗转归。方法:测定血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A1(HbA1c),酮症纠正后测C肽,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达标出院,定期随访。结果:男性占59.3%,有家族史者占51.9%,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均明显高于正常,C肽明显降低,酮症于0.5d~2d内纠正,92.6%患者在3个月内停用胰岛素。结论:高糖毒性对胰岛β细胞功能有抑制作用,脂毒性可能是肥胖患者发生酮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泵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45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两周胰岛素泵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糖及胰岛β细胞功能,随访3个月并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治疗具有快速稳定降糖和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邹会玲  孙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1):1317-1319
目的:探讨自发酮症起病的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将2006年1月-2008年5月本院收治的自发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患者(53例)根据自身抗体阳性与否(A+或A-),和B细胞功能存留与否(B+或B-)分为A+B+、A+B-、A-B+、A-B-不同组别,对各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及远期预后之间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长期的B细胞功能主要决定于DKA缓解后当时的B细胞功能,而不是其自身免疫标志物。B细胞功能丧失的DKA患者,无论有还是没有自身免疫标志物,都具有1型糖尿病的临床和生化特征,他们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结论:"AB"方案把自发酮症倾向糖尿病(KPD)患者做了准确的分类,能够非常好地预测他们的长期临床和生化变动。它极好地区分了KPD的亚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早发糖尿病人群的临床特征、代谢状况、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探讨糖尿病早发的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折638例华西医院住院糖尿病患者中新诊断及病程≤1年,且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均为阴性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断时的年龄分为2组。早发糖尿病组 (诊断年龄15~45岁)342例,晚发糖尿病组 (诊断年龄>45岁)296例。收集所有对象住院病历资料,并用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2-IR)评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指数 (HOMA2-%S)评估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细胞功能指数 (HOMA2-%β)评估胰岛细胞分泌功能,餐后30 min胰岛素和空腹胰岛素差值 (ΔI30)与餐后30 min血糖和空腹血糖差值 (ΔG30)的比值 (ΔI30/ΔG30)评估早期胰岛素分泌。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代谢状况、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 结果 早发糖尿病组患者以酮症、酮症酸中毒起病的比例、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率、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比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Alc)、甘油三酯 (TG)均高于晚发糖尿病组 (P均<0.01)。早发糖尿病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 (BMI)、腰臀比、尿酸 (UA)、空腹及餐后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于晚发糖尿病组 (P均<0.01)。早发糖尿病组患者高血压、中心性肥胖、高尿酸、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以及合并3种以上代谢异常的比例低于晚发组 (P<0.05,或P<0.01)。早发糖尿病组HOMA2-%β、ΔI30/ΔG30以及HOMA2-IR降低,而HOMA2-%S升高 (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HOMA2-%β、低ΔI30/ΔG30以及糖尿病阳性家族史是糖尿病早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早发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低,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并不是影响糖尿病早发的因素,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可能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3个月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04~2008年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和门诊83例未经任何治疗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前和强化治疗3个月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测定血浆胰岛素、C肽水平,用稳态模型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B).结果 患者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尽早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达标,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对伴腹型肥胖和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同时伴有腹型肥胖和明显高血糖的4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胰岛素泵治疗,比较治疗前后FPG、2hPG、GHbA1C、空腹血浆胰岛素及OGTT时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显示出快速稳定的降血糖效果,且未见明显低血糖现象;胰岛β细胞功能获得显著改善,AUC和ISI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空腹血浆胰岛素无明显变化。结论:对伴腹型肥胖和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具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和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短期应用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CSⅡ)治疗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1年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26例空腹血糖>11.1 mmol/L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周的CSⅡ强化治疗并随访1年,对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期的FBG,2hBG,HbA1c,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进行评估.结果:CSⅡ强化治疗2周后,26例患者的FBG、2hBG、HbA1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1);Homa-IR较治疗前下降(P<0.05),Homa-β较治疗前增高(P<0.01).随访至12个月时仍有17人(65.38%)维持单纯饮食和运动治疗达良好血糖控制,其Homa-IR及Homa-β与停泵时比较无变化,另有9人(34.62%)血糖控制不佳,比较发现此组患者入选时HbAlc水平、治疗后血糖达标天数及达标时胰岛素用量均较高(P<0.05).结论: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能改善和/或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重建饮食和运动治疗对血糖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来得时)联合门冬胰岛素(诺和锐R)对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与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是否同样可以达到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方法: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56例随机分治疗组(A组)与对照组(B组),治疗组为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即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三餐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对照组为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结果:两组治疗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尽快达标,同样达到可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与应用胰岛素泵注射门冬胰岛素治疗初诊的2型糖尿病均能迅速、有效、安全、平稳地控制血糖,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同样达到强化治疗的目的,是基层医院针对农村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强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短期不同干预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22例,随机分为单纯饮食运动治疗(对照组)5例、胰岛素泵治疗组(CSII组)6例、胰岛素多次注射治疗组(MDI组)5例及口服降糖药治疗组(OHA组)6例.短期治疗2周,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随访短期强化血糖控制治疗对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SII组、MDI组和OHA组治疗前后静脉葡萄糖试验中葡萄糖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下降,胰岛素第1时相分泌功能、β细胞功能指数明显升高(P<0.05).2例CSII组患者仅采用饮食控制(1例1年,1例2年)、1例MDI组患者2年未使用任何降糖药物即可控制血糖.结论 短期强化血糖控制可以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使患者回到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更早期阶段.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得到的缓解时间比OHA组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