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痤疮俗称“青春痘”,临床多见于青年女性,是内分泌科、皮肤科的常见病。该病中医病因往往多责之于肺热、胃热、痰湿,以清热解毒、化痰除湿为治则。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女性患者痤疮多色黯,色素易于沉着,经久难去,同时多伴有痛经、月经不调、月经色黑有血块,舌质黯,或伴有瘀点、瘀斑等瘀血征象,故多从瘀血论治,并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根据笔者临床观察,青春发育期女性面部痤疮大多与月经不调有关。1991年10月至1997年12月,笔者按月经周期辨证用药治疗青春发育期女性面部痤疮7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78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14~41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5年。症见面部痤疮,颜面潮红或黯红,中有白色小粉刺或脓点,少数伴有颈项、上胸和背部等处痤疮。多数均经外搽药物、内服中西药治疗疗效不佳,或好转后复发者。其中月经提前42例,错后36例;伴有痛经、乳房胀痛或腹痛70例,月经量少、经期3~4天、经色深及血块72例。2治疗方法从月经第5~6天开…  相似文献   

3.
周华青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2):728-728
女性痤疮好发于青春期,除遗传、免疫等因素外,与皮脂增多、毛囊壁异常角化和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有关,其中皮脂增多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体内雄性激素增多起重要作用。临床上大部分女性痤疮患者在月经前症状加重,且常伴有月经不调。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利用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女性痤疮55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笔者对20例瘀血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进行了检测,并与20例非瘀血型及30例正常人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瘀血型和非瘀血型糖尿病40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1~巧岁。正常对照组30例,为健康体检者。2诊断分型按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诊断标准确诊。主证为3项。多饮、多食、多尿。次证5项:面色晦黯、刺痛、痛处不移、肌肤甲错、舌紫有瘀斑。凡具备主证兼次证3项者。辨证为瘀血型,计20例;不具备次证者,辨证为非瘀血型,计ZO例。3测定结果仪器采用上海市仪器厂生产的厂…  相似文献   

5.
试述痤疮与月经不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多见于青春期,但近年来,临床发现许多成年女性,甚至更年期女性出现痤疮。有些患者是以痤疮就诊伴有月经不调,有些是以月经不调就诊伴见不同程度的痤疮。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均发现二者疾病的密切联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试论述于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消风清热散治疗痤疮的有效方法及方药。方法痤疮多属肺经风热,湿热蕴结,瘀血阻滞所致,运用消风清热、除湿解毒、活血祛瘀类中药内服治疗。结果消风清热散治疗痤疮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3,(8):1656-1658
痤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见于青年男女,尤以年轻女性最为多见。文章对女性痤疮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及治疗经验进行探讨。认为女性痤疮主要与情志不畅与饮食不节有关,其病机以肝郁脾虚为本,并可伴有血瘀、痰浊、湿热等标证。本病治疗当医患合作方能取得良好疗效,药物治疗以疏肝健脾为大法,并根据需要佐以活血、化痰、清热、祛湿诸法,用自拟疏肝健脾方加减治疗;患者需努力调节自己情绪并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此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8.
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临床上许多女性患者于月经期或月经前期发生、加重等,月经来潮后逐渐减轻,部分病人伴有月经病。大量文献表明月经周期与女性痤疮密切相关,西医责之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指导下的激素周期性变化,中医责之于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盈虚变化及体质、情志因素。因此,在治疗女性痤疮时,应结合女性月经周期生理变化以调节机体阴阳。  相似文献   

9.
化瘀畅流止崩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妇科治疗崩漏的原则是以塞流为先,澄源复旧为后。笔者认为澄源尤其重要。对于瘀血阻滞型崩漏应该以活血化瘀为先,通因通用畅流为主,瘀去新血得以归经,月经得以调理。瘀血阻滞致崩漏主要症状表现为阴道出血时多时少,伴有血块、紫红色,偶见排出内膜样状物,下腹胀痛,舌质黯红,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疏肝清胃泻肺法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予柴胡疏肝散、清胃散、泻白散三方合用化裁,临床随证加减,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67例。结果痊愈33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结论疏肝清胃泻肺法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家通过研究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影响,发现女性痤疮患者中气郁体质比重较大。为了提高女性痤疮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气郁体质理论,结合痤疮的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和现代医家从气郁角度论治痤疮的诊疗经验进行总结,认为从气郁体质论治女性痤疮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12月期间笔者采用长圆针针刺背俞穴结合毫针局部围刺治疗女性痤疮患者194例,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94例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02医院经筋研究室门诊女性患者,年龄19~32岁;病程最短11个月,最长11年.痤疮发生部位多位于额头、脸颊、鼻翼两侧及下颏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痤疮皮损.所有患者均排除慢性肝肾疾病、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等.  相似文献   

13.
正迟发性痤疮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多为轻至中度痤疮,主要为炎性损害,多分布于下颏、口周等部位。笔者对30例女性迟发型痤疮患者采用调冲任针刺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兹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从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女性迟发型痤疮患者60例,年龄最小的为25岁,最大的为48岁,平均35.36±9.56岁;病程最短为  相似文献   

14.
活血利水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 ,瘀血与水液代谢障碍同时存在于许多疾病中。根据中医“血不利则为水”(《金匮要略·水气篇》)的理论 ,笔者在临证中运用活血利水法治疗此类疾病 ,常可收到较好疗效。现浅述如下。1 特发性水肿特发性水肿是指水盐代谢紊乱所致的综合征 ,多发于中年女性。水肿主要表现在身体下垂部分 ,发生的原因至今未明。西医主要予以利尿剂、醛固酮抑制剂、孕酮等 ,疗效不稳定 ,停药后易复发 ,且副作用大。特发性水肿属中医水肿病范畴 ,多与精神因素及劳累有关 ,除有水肿外 ,常伴有胸胁胀痛、月经紊乱 ,舌质紫黯 ,脉弦等气滞血瘀证候。中医认为 ,…  相似文献   

15.
血府逐瘀汤新用吴旭1痤疮李××,女,23岁,未婚,1994年5月20日初诊。患者1年前颜面部渐生油脂样丘疹,间有脓头,散在十几处,每于月经来潮前1周加剧,伴月经周期延后,经前乳房胀痛不适,经色黯红有瘀块,因痤疮反复发作,颜面部满见色素沉着及黯色疮痕,...  相似文献   

16.
李辉 《新疆中医药》2012,30(5):110-110
痛经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影响着许多女性的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痛经的临床施治甚为棘手,现将治疗痛经的经验作一总结。1肝郁痛经典型病例:刘某,女,18岁。经前7~8天腹痛,胀痛拒按,行经时经血色黯,量较多,面部痤疮,大便干。舌黯,脉弦涩。诊断为痛经(肝郁化火)。方用宣  相似文献   

17.
正聚合性痤疮(ance conglobata,AC),是一种较严重的慢性损容性皮肤病,是痤疮中最难治疗的一型。临床上常见中青年男性,偶见女性,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分泌较多的部位。皮损多表现为紫红色丘疹、结节、脓疱、囊肿等,触之有波动感,甚者破溃形成窦道,或呈橘皮样改变,常伴有萎缩或增生性瘢痕[1]。笔者采用丹连消痤面膜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聚合  相似文献   

18.
自 1999- 0 1~ 2 0 0 0 - 10采用痤疮冲剂治疗寻常性痤疮 6 0例 ,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共收集痤疮病人 80例作为研究对象 ,要求病人年龄在15~ 4 0岁 ,其面颊部痤疮损害总数在 15个以上 ,治疗前 1月内未系统用抗生素 ,治疗前 2w未外用治疗痤疮的药物。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6 0例 ,男性 32例 ,女性 2 8例 ;病程 1月~ 2 0年 ,皮损分布以颜面为主 ,可累及颈、胸、背部 ;皮损类型以粉刺、丘疹、脓疱多见 ,少数为结节、囊肿 ,部分伴有皮脂溢出。对照组 2 0例 ,男性 11例 ,女性9例 ,病程…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机理,目前主要归结为本虚标实.本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主要为气滞、痰浊、寒凝、血瘀[1].笔者通过临床观察,AMI特别是早期一周内的患者,舌多表现舌色青紫或紫黯或黯红,舌下脉络迂曲充盈,舌下脉络紫黯;舌苔多表现厚腻、黄腻、或黄燥;脉象多表现滑数、弦滑数等.据此笔者提出AMI的病机要点为瘀血、痰浊、水湿、湿毒、火热等.瘀血内结,血脉瘀阻,产生水湿、痰浊,蕴结化热、化火、化毒,则临床上除舌脉的见证外还见烦躁不宁,喘憋气粗,腑气不通,大便秘结等症.  相似文献   

20.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多起因、临床表现具有多态性的女性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以不孕和月经失调就诊,以月经稀发或无排卵、多毛、痤疮、肥胖、B超显示卵巢多囊样改变等为临床特征。大多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为超重或肥胖,同时伴有高胰岛素血症。根据中医理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