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经胃镜放置鼻胃肠结合管早期肠内营养相对于常规的鼻胃管或鼻肠管营养的临床意义。方法 6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3例,采用经胃镜放置鼻胃肠结合管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27例,采用常规营养支持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在营养指标上明显改善,并发症和费用明显减少(P〈0.05)。结论 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经胃镜放置鼻胃肠结合管早期肠内营养基本上能够解决目前常规的鼻胃管或鼻肠管营养时所遇到的困难,并更加改善营养指标和减少并发症及费用。  相似文献   

2.
钟红娟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2):195-196,199
目的:观察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对照组留置鼻胃管,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观察两组生活指标、胃肠道耐受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患者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支持方式,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52例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统计患者生存率及入院时、伤后第7天、伤后第14天的GCS评分.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生存者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提高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重症脑外伤患者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重症脑外伤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重症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胃肠道营养组(肠内组)和胃肠外营养组(肠外组),对比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在伤后2周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肠外组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肠内组(P<0.05)。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较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并发症少,是重症脑外伤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5.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永新  李军  覃晓洁 《广西医学》2008,30(12):1863-1864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否改善急性重症脑卒中的近期预后.方法 将86例急性重症卒中伴吞咽障碍病人分为2组,实验组43例给予早期鼻管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43例给予肠外营养.观察:(1)入院1 d、7 d、14 d时两组营养状态;(2)14 d时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1)住院14 d,实验组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计数(TLC)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病死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干预能够改善急性重症脑卒中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改善病人近期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重型颅脑外伤例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治疗两周后统计病人生存率及病人入院时、伤后第7天、伤后第14天的GCS评分。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在生存者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GCS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提高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鼻肠管管饲个性化管饲液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临沂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4例,分别给予实验组早期鼻肠管个性化管饲液和对照组常规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预后。结果实验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及预后均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重症颅脑患者早期应用鼻肠管管饲个性化管饲液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改善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早期鼻肠管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采用鼻肠管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营养支持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红蛋白和总蛋白的水平,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置管前,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总蛋白和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置管3 d和7 d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和总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3 d和7 d,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2.50%明显低于对照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鼻肠管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有着较高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鼻肠管和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在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早期临床应用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监护室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入院的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的患者77例.随机分为鼻胃管组(35例)和鼻肠管组(42例),两组均以营养液泵持续给予营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住院天数和死亡率,营养状况指标采用测定置管前、置管7d、置管14 d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早期以血清前白蛋白下降为判断营养不良的标准;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返流、呕吐、腹泻、应激性溃疡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鼻胃管或鼻肠管给予营养支持后,营养状况指标有所改善,但两组营养状况改善的时间和程度不同,置管7d时鼻肠管组营养状况指标显著改善(P<0.05),而鼻胃管组营养状况指标改善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到置管14 d时,虽鼻胃管组营养状况指标较置管前也显著改善(P<0.05),但前白蛋白这一指标与鼻肠管组比较仍明显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鼻胃管组ICU住院天数和住院总天数明显比鼻肠管组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死亡率来看,鼻胃管组(7例)明显高于鼻肠管组(2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鼻肠管组患者返流、呕吐、应激性溃疡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鼻胃管组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泻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鼻空肠管组比鼻胃管组获得更高的营养支持,鼻空肠组可以更早地改善患者的低蛋白血症.鼻肠管组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减轻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鼻空肠营养支持在减少重症脑卒中患者并发症方面优于鼻胃管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行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0例重型颅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鼻肠管内营养支持、胃管抽取胃液监测性状、测定其pH值,对照组采用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血清蛋白水平和并发症等。结果:经过2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清蛋白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行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易行、经济实用,符合生理特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显著改善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综合疗效,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1.
营养支持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合理性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GCS <8分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 [完全胃肠外营养 (TPN) ]、B组 [完全肠内营养 (EN) ]、C组 (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 ) ,每组 15例。伤后 36~ 72h给予不同营养支持 ,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结果 伤后 7天、14天时A、C组血清白蛋白 (ALB)、转铁蛋白 (Tf)、淋巴细胞总数 (TLC)、累积氮平衡优于B组 ,早期并发症少于B组 (P <0、0 5 ) ;14天时以上指标A、C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肠外营养1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支持是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鼻肠管、鼻胃管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态、并发症及预后影响。方法 将2018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留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留置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治疗,治疗14 d后,分析2组患者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变化,统计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评估患者病情和预后。结果 治疗14 d后,观察组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17.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18%(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比鼻胃管留置,采取鼻肠管留置下肠内营养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阶段给予不同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2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于伤后24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EN)加肠外营养(PN),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EN),对照组于伤后进行全肠外营养(PN),一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EN).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伤后24小时,和第7天的体重及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重变化差异性不显著;血红蛋白、血清蛋白,血糖值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支持期间费用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分阶段给予EN联合PN营养支持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序贯性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急性重型颅脑外伤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的有效性.方法 将93例合并吞咽困难的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的单双号分为试试验组(46例),对照组(47例.两组患者入院时和营养支持治疗30天后进行营养指标比较,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好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讨论急性重型颅脑外伤并吞咽困难患者早期应用序贯性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4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2例,实验组在伤后24h即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则先行肠外营养支持,待伤后6-8d后再逐步过渡到肠内,观察患者营养状况、血生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通过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能较快纠正负氮平衡,营养状况改善明显,消化道出血及二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重度颅脑损伤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0例临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的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早期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和对照组(早期采用完全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2周后统计患者并发症性情况、生存率及患者1、7、14 d的GCS评分。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存者中,早期营养支持组在并发症减少、GC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为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提供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疗效而改善愈后。  相似文献   

17.
林浩 《海南医学》2008,19(12):41-4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支持的方法及合理性。方法对4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即实施肠外营养(PN)及肠内营养(EN),对照组45例采用传统的营养支持。观察血糖,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7d、14d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未出现明显异常,肠内营养期间无严重腹泻,腹胀等并发症。均好于对照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进行合理营养支持对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重症脑梗死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早期重症脑梗死患者肠内与肠外途径营养支持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探讨两种营养支持途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3例重症脑梗死的病例,其中22例采用胃肠道营养支持,21例采用胃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的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等并发症。结果两组在梗死后2周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胃肠外组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胃肠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较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并发症少,是重症脑梗死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从而观察治疗效果。方法:运用对比分析法对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现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本文采用此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结果:患者入院治疗1周后,对其血常规检测中的总蛋白(TP)以及白蛋白(ALB)进行检测,发现试验组中TP、ALB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具有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有效性,有利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IC U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的影响,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90例IC U重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肠内营养组(Ⅰ组)45例和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Ⅱ组)45例,分别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营养支持7d、14d后进行效果评估,分别检测营养支持前、后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体质指数,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组、Ⅱ组治疗7d、14d后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体质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 P<0.05),治疗7d、14d后Ⅱ组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体质指数明显高于Ⅰ组(均 P<0.05)。结论: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在IC U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肠内营养,能够快速有效增强患者体质,利于病情康复,弥补单纯肠内营养所致的能量摄入不足的缺点,可为IC U危重患者护理时首选的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