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15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强化治疗组患者治疗7d后CRP水平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且试验数据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患者LDL、HDL、TG和TC等各项血脂指标对比,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讨论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术前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强化治疗,有助于患者血脂指标和CRP水平的降低,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尹新军 《吉林医学》2012,(34):7436-743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术前不应用他汀类药物)和观察组(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强化治疗),每组各30例,对治疗前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血脂水平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术后第3天和第1周,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水平明显降低,HDL水平明显升高;治疗期间,两组都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强化治疗,不仅减少了术后的炎性反应,还具有较强的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2011年4月~2012年4月期间,诊治的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即将其分为对照组(介入术前给予常规治疗)和观察组(介入术前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各30例.对照组介入治疗前7d,口服20mg阿托伐他汀,1次/d.观察组介入治疗前7d,口服20mg阿托伐他汀,1次/d;手术当天,口服80mg阿托伐他汀,进行强化治疗;术后口服20mg阿托伐他汀,1次/d.于术前、术后1d、术后3d,以及术后7d,对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d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t=2.35, 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与对照组[(12.8±4.2)]相比,观察组C反应蛋白水平[(11.3±4.0)]没有明显变化(t=0.35,P>0.05);术后第3d,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都有所下降,与对照组(12.0±2.8)相比,观察组C反应蛋白(9.6±4.3)下降更为明显(t=2.78,P<0.05);术后第7d,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又有所下降,与对照组(10.6±3.0)相比,观察组C反应蛋白(8.5±3.9)下降更加明显(t=2.99,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脂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的确诊为ACS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75例.强化治疗组术前7d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口服,每天1次;常规治疗组术前7d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每天1次;余治疗相同.检测治疗前后两组CRP及血脂水平.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1d和7d,强化治疗组CRP水平分别为(8.1±3.1)、(12.6±3.2)、(7.9±2.7 )mg/L,常规治疗组分别为(8.21±3.0)、(13.0±3.3)、(11.8±3.1 )mg/L,两组术后CRP水平均先升高后降低,治疗后1d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7d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TC、TG、HDL、LDL水平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TC、TG、LDL均降低,HDL均升高,组内与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PCI术前应用高剂量的他汀类药物短期强化预处理不仅可以强化调脂作用,而且可以明显减少PCI术的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袁安平  许海彬 《中外医疗》2009,28(23):65-65
目前他汀类药物广泛应用于调节血脂,笔者认为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还有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抗炎,保护神经、抗血栓等作用。且本文就他丁类药物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疗效的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感染作用。方法:采集本院收治的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先给予氯吡格雷后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而对照组直接给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观察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1.7%;两组患者治疗后,肌钙蛋白水平均下降,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7%,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他汀类药物的出现在冠状动脉病治疗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早期的探索性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该病有明显疗效。近年来所做的许多前瞻性大规模临床试验都一致证明,用他汀类药物对冠状动脉病患者进行降胆固醇治疗使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率降低。大量资料提示,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应早期开始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减少复发性缺血。这种疗法不仅高效而且安全。对于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也进行过多项研究,表明其具有多方面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卢迎宏 《当代医学》2011,17(30):21-22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的强化治疗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89例.分为强化治疗组99例,常规组90例,对两组病例进行术前及术后1d、3d、7d,进行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并进行比较;两组手术前及手术后血脂水平检测并比较。结果两组术前血清中C反应蛋白测定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术后进行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两组血脂水平术前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术后进行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的强化治疗能够显著减轻炎症反应、增加斑块的稳定性、改善内皮功能,减少或避免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邱立红  朱建华 《浙江医学》2004,26(4):315-3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性阻塞所致.  相似文献   

11.
陈玉红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75-76,79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急诊或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盐酸替罗非班组在以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欣维宁(国产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对冠状动脉再灌注的分级(TIMI 0~3级)及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血小板减少、其他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盐酸替罗非班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盐酸替罗非班组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围术期出血并发症较对照组稍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S介入治疗中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灌注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ACS行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58例对照组患者PCI术前1周20 mg/d阿托伐他汀口服,62例观察组患者于PCI术前1周开始口服40 mg/d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服药前及PCI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心肌灌注分级(TMPG)和不良反应。结果 PCI术后12 h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6及IL-8水平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观察组心肌灌注分级(TMPG)Ⅱ、Ⅲ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0%和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ACS患者PCI术后急性炎症反应,显著改善心肌灌注,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期间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ACS患者355例,其中强化组180例(入院即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无论是否行冠脉介入治疗,均在住院期间予阿托伐他汀80mg/晚),常规组175例(入院起予阿托伐他汀20mg/晚)。两组患者均于入院时及入院后1周后均予生化检查[包括有效性指标(TG、TC、HDL- C、LDL- C)及安全性指标(ALT、AST、Cr、CK、CK- MB)]并记录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TC、TG、LDL- C水平均显著下降,HDL- C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常规组比较,强化组TG水平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Cr、CK、CK- MB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常规组比较,强化组ALT及AST水平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80mg短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安全性与20mg相同,能迅速有效降低患者TG、TC和LDL- C水平,提高HDL- C水平,临床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替罗非班静脉应用组(n=35)与常规治疗组(n=35),疗程36h,终点事件是36h和30天的复合缺血事件(死亡、新发心肌梗死、顽固心肌缺血)。结果36h及30天的复合缺血事件发生率,受试组低于对照组(36h:2.9% vs 22.9%,30天:5.7% vs 35.7%,P〈0.001),替罗非班组肌钙蛋白T(cTnT)峰值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ACS标准治疗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并能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邢杨波  何红 《浙江医学》2004,26(11):808-810
目的了解噻氯匹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干预状况.方法对85例临床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噻氯匹定250mg,2次/d及阿斯匹林100mg,1次/d,疗程3 d,并在服药前后测定血小板表面颗粒膜糖蛋白(CD62P)和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表达程度.结果85例患者服用噻氯匹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造影阳性45例,其血小板膜CD62P 16.11%±5.32%较服药前18.32%±6.12%差别无显著性意义(t=1.563,P>0.05);CD63表达阳性率26.43%±8.99%较服药前30.45%±8.21%差别也无显著性意义(t=1.581,P>0.05).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为40例,其血小板膜CD62P 3.25%±1.13%较服药前3.85%±1.01%差别无显著性意义(t=1.131,P>0.05);CD63表达阳性率5.33%±1.32%较服药前6.01%±1.58%差别也无显著性意义(t=1.281,P>0.05).结论为了进一步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短期仅服用噻氯匹定片250mg,2次/d加阿斯匹林100mg,1次/d,3d,疗程可能偏短.  相似文献   

16.
韩延辉  张晓 《中原医刊》2007,34(7):24-25
目的探讨人血浆脂联素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等,将92例冠心病(CHD)患者分为ACS组(72例)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并进一步将ACS组分为ST段抬高心梗(STEMI)、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三个亚组(分别为33例、15例、24例)。选取18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浆脂联素水平,同时采集其血脂、体重指数(BMI)及吸烟史等相关资料。结果①ACS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SAP组与对照组(P〈0.05),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ACS三个亚组血浆脂联素水平均低于SAP组及对照组(P〈0.05),而三个亚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血浆脂联素水平与BMI成负相关(r=-0.23,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浓度呈正相关(r=0.32,P〈0.01);男性人群中有吸烟史者的血浆脂联素水平较无吸烟史者降低(P〈0.05)。结论ACS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检测血浆脂联素水平可预测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住院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CS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PCI术中病变血管内注射替罗非班。观察2组患者PCI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1周心脏超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及术后出血并发症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PCI术后TIMI分级和TMPG分级Ⅲ级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及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治疗ACS中可有效改善梗死相关血管血流灌注,减少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并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巴替非班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ACS患者66例,随机分为巴替非班组(n=34)和安慰剂组(n=32),其中巴替非班组脱落/剔除5例,安慰剂组脱落/剔除8例。2组术中及术后24 h分别采用巴替非班或安慰剂治疗。观察2组术后慢血流发生率与支架植入后冠脉血流TIMI分级。观察2组术后2 d、30 d内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当(P>0.05),术后均未发生即刻慢血流事件,TIMI分级均为3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术后2 d、30 d内均无MACE事件发生。2组术后2d内出血事件、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巴替非班在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及术后应用,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