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特发性左心室型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指没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反复性单型性室性心动过速,约占室性心动过速(VT)的10%,目前多采用Marchlinski提出的根据VT时12导联心电图形态特点和VT起源部位分为右室型IVT和左室型IVT。右室型IVT多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左室型IVT多起源于左心室间隔。IVT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征不易与室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总结2例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速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方法及结果:2例患者,男性22岁,女性18岁,有反复心动过速病史,心电图记录到宽QRS波心动过速,心室率110-150次/分,Holter记录到频发室早及短阵室速;常规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特点:宽QRS波心动过速,电轴向下、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I、aVL导联主波向下,胸前导联在V2或V3前移形成为Rs或R型。2例患者心内电生理检查中在右室流出道及右室流入道未能标测到明显提前的局部电位或与室速相同的起搏电图,在左室流出道标测到室速发生时局部电位最提前。1例(女)消融靶点位于左冠脉窦内左冠脉开口下方,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起始部提前26ms,1例(男)消融靶点位于主动脉瓣右瓣下方,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起始部提前48ms;2例患者均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室速,分别随访13个月、18个月无室性心动过速及并发症发生。结论:左室流出道为特发性室速发生部位之一,体表心电图有其独特性,目前应用射频消融技术可成功治愈该部位起源的室速。  相似文献   

3.
程芳  程红  刘君平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9):868-868
特发性室速常见于无明显器质性的心脏病,年龄多在25岁 ̄40岁之间,多呈反复发作,婴幼儿少见,甚至罕见。现将我院所见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行消融治疗,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消融方法及消融结果。方法:男性24例,女性3例。年龄11-58岁。所有患者均经药物治疗无效。在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后,消融能量为15-40W,即刻消融成功标准为放电后10s内室性心动过速消失,消融后以消融前的条件反复诱发并同时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室性心动过速不能诱发,随访成功标准为无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结果:27例患者起源右室流出道11例。右室游离壁2例,右室心尖部1例,左室后间隔区12例。右室流出道并左室后间隔区双部位室性心动过速1例。即刻消融成功26例。成功率96.3%。随访3月-4a。复发3例。分别于术后半月,2月及5月复发。再次消融成功且无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以作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治疗方法。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中出现快速心室反应可以作为有效消融指标。  相似文献   

5.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1岁,因发作性心悸2年入院。每次发作历时10余分钟到10余小时不等,发作时无晕厥,无抽搐,伴胸闷、乏力。多能够自行缓解,最近一次发作历时10余小时不能缓解,急诊入院,经胺碘酮、利多卡因、普罗帕酮静脉用药均无效,后经静脉注射维拉帕米终止发作。此次拟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入院。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发作时心电图示:心率197次/min,电轴左偏,QRS时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 165例IVT病人,根据心电图特征,采用心脏内"起源处"分类方法,其中右室流出道IVT 86例,平均年龄[36±12(18~56)]岁,男26例,女60例.左室间隔IVT 75例,平均年龄[26±15(16~45)]岁,男54例,女21例.左冠窦IVT 4例,年龄分别为(22、40、45、70)岁,男2例,女2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结果 右室流出道IVT男:女=1:2.3;左室间隔IVT男:女=2.6:1.左室间隔IVT发病年龄较右室流出道IVT更为年青(P<0.01).IVT发作时心电图形态:右室流出道IVT均为左束支阻滞图形,30例主要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左室间隔IVT均为右束支阻滞图形,多表现为持续性IVT,仅4例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左冠窦IVT均为不典型束支阻滞图形,额面电轴向下,3例于V3过渡为"R",1例于V2过渡为"R",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和短阵IVT.右室流出道IVT均为起搏标测消融,治疗成功率100%,4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左室间隔IVT以激动标测时最早的P电位为消融靶点,治疗成功率95%,5例复发,3例再次消融成功,2例拒绝再次手术;左冠窦IVT均为起搏标测消融成功.结论 IVT主要见于青壮年.右室流出道IVT多见于女性,而左室间隔IVT多见于男性.射频消融治疗是根治IVT的有效方法.左室间隔IVT常为持续性,主要在激动标测时消融;而右室流出道IVT和左冠窦IVT多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和室性早搏,多采用起搏标测消融.左冠窦IVT相对较为少见,当IVT呈不典型束支阻滞图形,特别是胸前导联R波在V2、V3迅速过渡时,应考虑左冠窦IVT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性早搏(PVC)主要起源于右心室的流出道(RVOT).其心电图具有明显的特征。即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枝传导阻滞型(LBBB型)伴有电轴右偏.胸前导联R波的移行多发生在V4或其后,对其进行射频消融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尽管射频消融RVOT的VT和PVC有较高的成功率,但对一些呈不典型LBBB型的VT和PVC经传统的RVOT途径消融并不能成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11例特发性室速患者,分别采用起搏标测和心室激动顺序标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5例,均用起搏标测消融成功。特发性左室室速6例,4例用激动顺序标测法消融成功,1例采用起搏标测法消融成功,1例消融未成功。在12-3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曾有1例复发2次,经再次消融成功后随访18个月未再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术是特发性室速的有效治疗方法,近期、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 ,3 7岁 ,因发作性心慌 1小时入院 既往无任何心脏病史。体检 :T3 6 8℃ ,P2 2 0次 /分 ,R2 4次 /分 ,Bp10 0 /60mmHg ,一般情况较好 ,口唇无紫绀 ,颈静脉无充盈 ,双肺无干湿性罗音 ,心界无扩大 ,心率 2 2 0次 /分 ,律齐 ,未闻及杂音及心音分裂 肝脾未及 ,双下肢无水肿 ,常规心电图示 :P波与QRS波无关 ,呈完全性房室分离 ,QRS波时间 0 11秒 ,avL导联呈rS型 ,电轴右偏 14 1° ,V1导联呈qR型 ,V4 V6导联R/S <1,S波宽钝。心电图诊断“右束支阻滞型室速 ,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缓慢静注心律平 10 0mg ,2 0分钟后转为窦性心律 ,…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持续性室速较少见,我们于1986年6~9月观察治疗18例,其中9例曾误诊为阵发性室上速(PSVT)及阵发性室速(PVT)。对该18例患者给予小剂量、短疗程异搏定口服,使其原来过速平均发作次数由6.72/年减少到2.13/年。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8例中男13例,女5例,年龄9~48岁,平均27.2岁。阵发性心悸史1~11年,平均5.8年。均无明显的家族遗传史。出现心悸(过速)至就诊时间为1.5~26h,平均6.98h。16例在过速前曾进行查体及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2例初发…  相似文献   

11.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2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电图均为左束支阻滞型单型性室性心动过速,均无器质性心脏疾病表现,诊断为右室特发性心动过速。2例病人室速时均未描记到碎裂电位,用起搏法标测,于起搏12导联ECG与室这时基本一致处放电,功率设置为30W,试放电次数分别为19次和17次,成功靶点处放电分别为4s和7s时室速终止。静滴异丙肾上腺素重复右室扫描刺激,不能诱发出心动过速。术中术后患者无不良反应,无任何并发症。术后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随访2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本文的结果提示射频消融是根治RVOT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报道5例右室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用7F EPT温控大头电极导管进行消融,心动过速时在右室后间隔标侧到明显提前的P电位处为消融靶点,以温控50~55℃、功率30~35W放电。3s心动过速终止,巩固放电40s,然后行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作为消融终点。术后口服Aspirin0.1g/d1个月。结果 放电消融5s内心动过速终止,巩固放电40s,消融前后体表心电图无明显改变。术后心室S1S2程序刺激,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重复上述刺激,均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随访4~22个月,无心动过速发作,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1)在右室后间隔也能形成类似于左室后间隔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标测到明显提前的P电位处消融容易获得成功。(2)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心动过速时也有典型的体表心电图特征。(3)此型室性心动过速应与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立光  陶新智 《广西医学》1998,20(3):329-331
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5例。根据室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及心电轴初步定位起源点,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与起搏标测法相结合,15例均于局部标到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0 ̄45ms的高频低振幅电位。起源点位于左室间隔区7例,右室流出道8例。放电功率20 ̄30W,放电10s内室速全部终止,平均手术时间1.4h,平均X线曝光26分,无并发症,随访0.5 ̄3.6年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上比较少见,其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和治疗均有其特征。为提高基层医院急诊科、内科对该病的认识,故将我院1 989~1 998年间收治的6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6例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为2 5~4 5岁,平均34 5岁。均无心脏病病史,心动过速病史分别为1~6个月。每次发作时间2 0min左右,持续数日不等,发作时心室率平均1 4 5次/min。临床检查均无心脏扩大及心脏杂音,心电图QRS丛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加电轴左偏,QRS宽度为0 2s ,食道导联心电图有房室分离和心室夺获,食道调搏可诱发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指发生在无明确心脏病致心律失常因素存在基础上的一种室速,是近年来被逐步认识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维拉帕米在抗心律失常治疗中常用来控制房性心律失常、终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及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而不常规用于室性心动过速的转复 ,但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 ,如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伴发于极短配对间期的多型室速有较好疗效。本文就静脉应用维拉帕米转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2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12例患者中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10~ 5 9岁。均以阵发性心悸为主诉就诊 ,4例伴头昏和胸闷 ,病程 2月~15年 ,6例在活动时易发作 ,否认既往有器质性心脏病史及高血压、糖尿病史。发作时无血流动力学异…  相似文献   

17.
脊柱侧凸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形成一个冠状面上带有弧度的脊柱畸形。而青春期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指病因不明的脊柱侧凸,约占总数的75%-80%。其致残率相当高,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其患病率可达1%-3%,发病年龄女孩多在10-14岁,男孩多在13—16岁,本病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如不早期发现,并加以治疗,最终将引起脊柱的严重畸形,形成所谓的“剃刀背”,甚至截瘫。  相似文献   

18.
刘旭 《海南医学》2002,13(12):109-10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的频率一般在 130— 2 30次 /分 ,QRS波宽大畸形 ,伴或不伴有室房分离 ,根据起源部位主要分为左室特发性室速和右室特发性室速。1 特发性左室室速 (ILVT)大多数特发性左室室速呈右束支阻滞形态 ,电轴左偏 .根据胸前导联QRS形态 ,肢导联QRS电轴及胸 ,肢导联的特征形态改变 ,基本上可准确定位室速起源点。1.1 起源左室间隔面室速QRS形态呈右束支阻滞形态 ,QRS波宽度较窄 (0 .11— 0 .14 ) ,肢导联QRS电轴左偏或极度右偏 ,80 %以上ILVT起源于这一部位。在RAO30投照体位下将心尖…  相似文献   

19.
崔超巍 《中原医刊》2004,31(23):15-15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发生于没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者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时耐受力强,能自行终止,无血流动力学变化,预后良好。总结我院18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探讨其临床及治疗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邓靖  吕桂芬  王红 《广西医学》2003,25(10):1922-1924
目的:研究、评价临床应用射频导管消融(RFCA)技术治疗120例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RFCA治疗心律失常120例。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4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5例;房性心动过速(房速)6例,特发性房性早搏(房早)1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8例及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室早)29例。结果:成功115例,总成功率95.8%。随访1~30个月,8例复发,均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射频消融不仅是根治阵发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的主要方法,而且是根治某些特发性房早及顽固性室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