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在颌面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颌面部创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横断位容积扫描,常规层厚2mm,重建间隔1mm,螺距0.9mm,原始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VR、MIP三维重建。结果三维重建影像显示骨折范围、位置、类型、骨折线走行方向及碎骨片移位等信息方面较轴位扫描图像有显著优势。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对颌面部骨折显示良好,有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颌面部多发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颌面部外伤病例,均行16层螺旋CT扫描和二维及三维重建,扫描层厚3mm,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法(MPR)、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和容积再现法(VRT),将二维和三维图像进行对照分析和验证。结果:上、下颌骨骨折、颧骨骨折并移位三维图像显示明显优于二维图像,筛骨、蝶骨、腭骨等中深面部骨折二维图像显示更清晰。结论:二维图像仍是诊断颌面部骨折最根本依据,三维重建的优势在于对复杂、粉碎骨折的多方位立体显示,清晰显示病变的空间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3.
许彪 《华夏医学》2005,18(3):399-40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各种后处理功能在颌面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颌面部外伤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轴位容积扫描,常规层厚2mm.重建间隔为1.0—mm,螺距1.89.原始轴位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VRT、SSD和MIP三维重建,分析诊断显示骨折线,碎骨片移位.塌陷程度,指导临床手术。结果:X平片和原始CT轴位图像是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基础,MPR对于显示颌面部多种窦腔内部情况.多种间隙骨折受累情况及骨折内部情况效果较好,VRT及SSD在显示骨折,尤其是碎骨片明显移位的空间关系方面较佳,而MIP在显示微小骨折及结构细节方面有优势。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成像技术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具育必要性、有效性以及对手术有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即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在颌面部复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64层螺旋CT对52例颌面部损伤患者采用容积扫描,进行MPR、MIP及VR图像重组,观察骨折细节,并与二维CT图像进行对比。结果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重组图像可清晰显示颌面部骨折细节及空间解剖关系。二维图像对细小骨折显示较好,且可同时显示骨折部位的软组织改变情况。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复杂颌面部骨折的有效手段,二维图像是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基础,两者结合应用是颌面部多发、复杂骨折的最佳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RT)、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5例因颌面部外伤进行MSCT检查并均采用VRT、MPR及MIP对轴扫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VRT在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类型、位置、范围、碎骨块移位、塌陷,尤其是不规则骨折线的走行等空间信息方面优于多平面重建。MPR在显示深部结构骨折、细小骨折等方面优于容积再现三维成像。MIP对于线性骨折显示清晰。结论 MSCT具有快速扫描、图像分辨率优良和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MSCT容积再现三维成像及多平面重建对颌面部外伤骨折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高价值。MPR、MIP和VRT3种方法相互补充能准确全面地显示颌面部骨折情况,为外科整复手术提供了直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30例颌面部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X线与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准确率以及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在不同图像模式下的显示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与X线诊断颌面部骨折的总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颌面部骨折的多层螺旋CT扫描重建中,图像的显示总体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多层螺旋CT横断面和3D容积再现(3D-VR)图像。结论在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中,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的颌面部X线,其中图像质量最佳的图像模式为重建MPR图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张建华  辛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7):2227-222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方法对3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MSCT扫描,在工作站进行MPK、3D图像重建,包括表面遮盖法成像(SSD)和容积重建技术(VRT)。结果胫骨平台骨折的位置、形态、类型、关节面碎裂程度及关节面塌陷,胫骨平台骨折劈裂及塌陷程度、数量等均清晰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3D和MPR重建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分型,对医生选择治疗方案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螺旋CT三维重建参数的选择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骨折检查中的成像技术选择及应用。方法 :对 5 6例颌面部骨折患者行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后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 (surfacesshadeddisplay ,SSD)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比较不同扫描参数获得的三维图像 ,发现扫描层厚和重建间隔越薄 ,重建的三维图像越清晰、平滑 ,合理选择成像阈值下限对图像显示效果至关重要。结论 :扫描层厚、重建间隔、阈值下限的选择是颌面部骨折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危成波 《医学综述》2013,(21):4016-40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来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住院诊治的84例颌面部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成像(VR),分析其骨折情况。结果84例患者共发现骨折线392条,MPR可发现骨折线392条(100%),常规CT扫描图像发现骨折线328条(83.7%),其中上颌骨、鼻骨、筛骨、蝶骨骨折的显示率显著低于MPR图像(P〈0.05),眶骨、颧骨和下颌骨的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共显示294条骨折线(75.0%),其中上颌骨、眶骨、鼻骨、筛骨、蝶骨骨折显示率显著低于MPR图像(P〈0.05),颧骨和下颌骨的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全面评估骨折情况,提高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其在颌面部骨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5例颌面部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图像.扫描层厚2、3mm,重建间隔1.5 mm,螺距为1,数据输入工作站,用SSD及MPR重建方法进行处理.结果 65例颌面部三维CT重建图像显示良好.颌面部的整体形态及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得到较好的观察.结论笔者认为SSD及MPR重建方法的结合运用,并参与CT的横断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将提高螺旋CT骨整形手术等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CT特点,以提高此类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CT资料,分析其特点。结果 17例卵巢性素间质肿瘤中卵泡膜细胞瘤7例,纤维瘤5例,颗粒细胞瘤4例,纤维-卵泡膜细胞瘤1例。肿瘤形态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其中实性为主肿瘤14例,囊实性3例;肿瘤大小在2.1~15.0cm之间,平均为8.7cm。CT平扫17例均呈软组织密度肿块,内可有散在小囊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无强化或仅有轻微强化;有2例增强后肿瘤内见纤细血管影,其他合并腹腔积液7例,子宫内膜增生4例,子宫内膜癌2例,子宫肌瘤7例。结论卵巢性索间质肿瘤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实性肿块,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这类肿瘤诊断准确率,但确诊仍需要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12.
孟京志  汤群锋  陈宏伟 《海南医学》2016,(23):3871-3873
目的 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患者的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2例患者(绝经后患者7例,绝经前患者5例)发现13个病灶,单侧病变11例,双侧病变1例,类圆形或椭圆形病灶7个,形态不规则病灶6个,囊实性病灶7个,实性病灶6个.1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8例呈轻度强化,强化程度小于10 HU,其中4例病灶内部见强化的小血管影,4例无明显强化.7例伴有少量盆腔积液,3例伴有子宫肌瘤,2例合并蒂扭转,1例伴有子宫内膜卵巢肿瘤;卵泡膜细胞瘤;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增生,1例伴有大量腹水,2例无其他合并症.结论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CT平扫的低密度表现及乏血供的增强方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超声表现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术前诊断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手术52个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超声和临床、病理结果。结果经病理诊断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超声检出率90.4%,平均直径9.25cm,小于5cm的超声检出率64.3%,大于5cm的超声检出率100%。肿瘤内血流不丰富或无,二维图像以实质性为主,可出现囊实性和囊性三种。蒂扭转发病19.1%,伴腹水54.9%,子宫肌瘤21.6%,CA125升高37.2%。结论卵泡膜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结合二维超声图像及血流特点对术前确定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卵泡膜细胞瘤的MRI特征,提高卵泡膜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及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1月期间6例卵泡膜细胞瘤患者的核磁共振检查影像,结合文献总结卵泡膜细胞瘤的MRI的影像特征.结果 卵泡膜细胞瘤体边缘光整、境界清晰.MR平扫肿块大小、形态不一,以实性成分为主,部分肿瘤可见囊变区.T1WI上呈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以低信号为主,部分可见片絮状高信号,当存在多发囊变时,囊变区T2WI可表现为高信号,部分病灶可见纤维分隔.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呈轻度强化.结论 卵泡膜细胞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相关病史,可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陈平  吴发银  程向华 《安徽医学》2010,31(7):810-812
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均为单发,瘤体较大,密度多均匀可伴囊变,形态可为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境界清楚,常合并腹水。结论 CT能清楚显示肿瘤部位、内部结构及有关特征,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吕晓勇  诸强  黄小燕 《中国现代医生》2012,(32):83-83,85,F0003
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该病的MRI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表现,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10例均为单侧肿块,2例为双侧肿块。MRI T1WI以等信号为主,T2WI呈略高信号伴不同程度的高信号。D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增强。结论卵泡膜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8例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CT影像学表现特点,并探讨CT在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5年1月我院肿瘤外科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患者均行CT影像学检查,对所有病例患者CT影像学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评估CT在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8例病例患者中,3例左侧发生,5例右侧发生;临床病理分期Ⅰ期、Ⅱ期、Ⅲ期例数分别为5例、2例、1例;8例患者均表现为以囊性成分为主的肿块,左侧3各,右侧5各,直径7-11cm,瘤体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边缘光滑,境界清晰,且无钙化情况,其中单房6例,多房2例,囊液密度均匀,囊性部分的最低CT值15-30HU;CT增强扫描显示,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边界显示清晰;病例患者病理表现:肿瘤切面多呈囊实性,以囊性为主,坏死5例,出血2例,浆液成分1例,实性切面以鱼肉样或淡黄色为主要表现。结论 CT影像检查对卵巢透明细胞癌具有一定特征性,对其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但缺乏特异性,临床确诊过程中仍需借助于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双期增强的螺旋CT表现.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CT特征:(1)双期增强后显示为具有粘膜下肿瘤的特点;(2)肿瘤血供丰富,易发生液化、坏死和囊变,因此肿瘤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CT有助于GIST良恶性判断:良性者,肿瘤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可见单个坏死灶.下列征象常提示恶性:肿块直径>5cm;肿瘤边缘有分叶;瘤体内有多个小片状坏死或大块坏死;肿瘤的溃疡大而深;肿瘤内可见点状、条状粗乱的肿瘤血管;瘤体内有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点;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 SCT(Spiral Computer tomography)双期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良恶性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冠霖  蓝健君  许雪玲 《吉林医学》2012,33(18):3917-3918
目的:研究卵巢囊腺瘤的CT表现,提高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卵巢囊腺瘤,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位于右侧19例,左侧23例,肿瘤平均最大直径18.5 cm。42例均为卵圆形囊性肿块,呈单房2例,多房40例。薄壁41例,厚壁伴壁结节1例。囊壁及囊内钙化5例。CT扫描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2%,诊断符合率为92.82%。结论:此病绝大多数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诊断不难,少数缺乏特异性表现,术前确诊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布伦纳瘤的核磁和超声的相关特点.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MRI、病理及手术确诊的5例布伦纳瘤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回顾性分析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信号特点、浸润深度、钙化等情况.结果 5例均为卵巢单侧良性及交界性布伦纳瘤,其中2例合并子宫平滑肌瘤;1例合并卵泡膜细胞瘤;1例合并黄体血肿;1例合并宫腔积液.1例未被影像学检查发现(病理微小型布伦纳瘤),4例病变直径范围为1.7~12.0 cm,平均5.8 cm.核磁表现T2WI呈等、低及略高混杂信号,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1例呈囊实混杂信号,1例其内有纤维分隔,分隔光整.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超声表现是不均质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其中1例见不规则多形性钙化影.结论 布伦纳瘤病理的特点使核磁和超声表现多样性,核磁多为混杂稍低信号,超声多为低回声,部分伴有钙化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