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大多数持续哮喘患者的发病始于学龄前[1]。但是此年龄阶段的儿童往往难以获得肺通气功能等客观的哮喘评估指标,故学龄前儿童的哮喘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对抗哮喘药物的临床治疗效应。而婴幼儿时期的喘息既可以是哮喘的临床表现,也可以发生于呼吸道感染时,在有特应症家族史的儿童中喘息的发生率更高。包括病毒感染、室内外变应原、运动、烟雾和空气质量不良等许多触发因素都可以导致儿童喘息症状的出现和频繁发作。许多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在生后数月就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喘息和咳嗽,据国外资料统计,约有1/3的儿童在3岁前有至少1次喘息发作,至6岁时累积喘息的患病率几乎达到50%[2]。虽然临床上有如此高的患病率,但是目前有关学龄前儿童喘息的病理生理和治疗的证据极其有限。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婴幼儿喘息的严重度和发作频度与其远期哮喘的发生和肺功能状况有直接关系。因此对婴幼儿期喘息症状的早期识别、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的监测和治疗都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在我国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就5岁以下儿童哮喘的诊治要点作了专门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为规范我国儿童哮喘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在2003年版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2](以下简称“常规”)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近年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的特点,于2008年重新制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3],指南在儿童哮喘的严重度的临床评估方面较2003年版有较大的变化,本文就此做一解读。  相似文献   

3.
儿童哮喘防治推广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医生对儿童哮喘防治的情况。 方法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中心于2002~2003年,对参加全国儿童哮喘学术会议和山西、广东、福建等地哮喘学术报告会的临床儿科医生,于哮喘会议前或者学术报告会前统一发放哮喘防治推广情况问卷调查表,当时填写完即刻收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90份(人)。 结果253人(872%)听说过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178人(614%)已经执行该方案;272人(938%)能够正确认识到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础;峰流速仪的使用率为631%(183/290);208人(717%)认为中度以上持续哮喘最重要的治疗是联合吸入激素,医生选择联合吸入激素治疗的比例为934%(271/290);174人(60%)选择应用局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 结论各级临床医师对哮喘基础知识、临床用药、GINA方案的应用、峰流速仪及气雾剂的掌握情况均较6年前有明显改善。今后哮喘防治工作应该继续推广GINA,将该方案从大、中城市扩大到小城市、乡村卫生机构等医疗单位。  相似文献   

4.
哮喘的治疗药物可分为长期控制药物和急性期缓解药物两大类。控制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需要每日用药并长期使用,主要包括吸入用糖皮质激素(ICS)、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及缓释茶碱、全身用糖皮质激素、抗IgE抗体等。缓解药物按需使用,用于快速解除支气管痉挛、缓解症状,常用的有短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及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哮喘患儿进行体外过敏原检测,分析其过敏原分布情况,为儿童哮喘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敏筛过敏原检测系统测定106例哮喘患儿血清特异性过敏原及总IgE,分析哮喘患儿的过敏原分布情况。结果 106例哮喘患儿中检出过敏原者71例(66.98%),1~3种过敏原阳性者60例(56.60%),4~7种过敏原阳性者11例(10.38%);各种过敏原阳性率户尘螨41例(38.68%),羊肉17例(16.04%),牛奶和静脉滴注青霉素各15例(14.15%),牛肉11例(10.38%);总IgE200IU/mL者占54.72%。结论儿童哮喘发病与各种过敏原有关,尘螨是最常见的过敏原,有针对性地避免接触过敏原对防治儿童哮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指导原则下,通过文献研究与临床实际需求调查,采用专家咨询法,编制儿童哮喘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系统需求分析报告以及系统构建的详细设计方案,研发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集诊疗、随访、宣教于一体的,系统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儿童哮喘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儿童哮喘健康管理研究的信息模型,从而实现对哮喘儿童全面、连续、主动的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7.
基于树突细胞(DC)共刺激分子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提出其为外邪与伏痰之间的桥梁,是哮喘伏痰形成的重要因素,将其作为防治儿童哮喘新靶点,开展中医药调节DC共刺激分子,阻断伏痰形成的研究,将为中医药防治哮喘实质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为筛选防治本病的有效方药提供实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20年,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变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部分地区发病率可达30%[1]。哮喘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疾病,更应确切称为综合征。其临床可以分为不同类型。针对双胞胎人群的研究发现,70%具有哮喘样趋势的患者发病有基因因素(genetic factors),哮喘是多基因(several genes)异常[2]。目前已经发现100种以上的基因参与其发病,单一基因不能造成哮喘发病,其发病及发展需环境因素参与。在近20年这一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与哮喘发病相关的基因因素是相对稳定的,那么,哮喘发病率的升高,则提示环境因素对哮喘发病的影响更为重要。   变应性疾病的预防,应从母孕期即予重视。孕母因素影响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和成长,也影响着出生后变应性疾病的发生,这些因素包括妊娠时接触变应原,应用抗生素、营养素缺乏、被动吸烟、感染因素等。同时,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还包括许多产前和产后因素,如胎盘、母乳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婴幼儿器官和组织的发育,造成长期的生理和代谢改变,从而导致生后发生哮喘的实验胚胎学效应(epigenetic effects)。最近的卫生学假说(hygiene hypothosis)认为,广泛长期应用抗生素,造成感染性疾病减少是变应性疾病发生率增高的主要因素之一[3],这种影响不只限于患儿本身,对母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从环境生态学角度来看,宫内是人体生存的第一个环境,其对胎儿呼吸系统发育有长期影响[4],伴随哮喘发病率的上升,孕母中发生哮喘例数也在上升,近期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调查数字支持这个观点[5]。因此在预防儿童哮喘和变应性疾病时应从孕期及胎儿开始。  相似文献   

9.
儿童哮喘与过敏原、血清总IgE水平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与过敏原、血清总IgE水平的关系。方法将120例哮喘患儿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无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及家族遗传史的儿童,计48例;采用敏筛过敏原检测方法,观察两组儿童致敏物阳性率及血清总IgE水平。结果实验组过敏原阳性率为88.33%,吸入性致敏物中户尘螨粉尘螨的阳性率最高,食入性致敏物中牛奶阳性率最高;对照组过敏原阳性率为12.5%,两组儿童过敏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血清总IgE升高112例(93.33%),对照组血清总IgE升高6例(12.5%),两组儿童血清总Ig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哮喘患儿对多种过敏原有阳性反应,其中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及早避免接触过敏原,对防治儿童哮喘有重大意义;血清总IgE水平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起到协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无环境烟草烟雾暴露对儿童哮喘控制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至12月常熟市中医院儿科门诊首次确诊轻至中度支气管哮喘患儿80例,按是否有暴露因素分为无暴露组(家庭中无吸烟者,且来访者也主动放弃在患儿家中吸烟)38例和暴露组(在家属中存在吸烟者,且在家中有不同程度的吸烟情况)42例。患儿确诊哮喘后按《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规范化治疗。首次确诊哮喘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为必须复诊时间,复诊时均进行哮喘控制测试(C-ACT)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治疗后6个月哮喘患儿C-ACT评分。结果治疗6个月后暴露组完全控制率为47.6%(20/42),显著低于无暴露组76.3%(2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境烟草烟雾暴露对儿童哮喘的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避免烟草烟雾暴露是儿童哮喘防治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腺病毒(AdV)感染特点。方法 2009年5月至2009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共492例,入选患儿在就诊当日采集咽拭子标本1份,采用逆转录(RT)-PCR方法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RV),副流感病毒(PIV)1-4型,流感病毒甲型及乙型(IFA、IFB),腺病毒(AdV),肠道病毒(EV),人冠状病毒(HCoV),人偏肺病毒(HMPV)及人博卡病毒(HBoV)。AdV核酸扩增阳性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对序列进行Blast和进化分析以对AdV进行分型。结果 49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中,165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阳性检出率为33.5%。其中53份检出AdV,检出率为10.8%,在所有检出病毒中阳性率最高。53份AdV阳性标本中共检出3个亚组,7个血清型,以3型(23/53)为主,其次是7(8/53)型和1型(7/53)。结论 2009年春季北京地区AdV有多个血清型流行,以3型为主。AdV仍然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12.
了解多瘤病毒WU(WUPyV)和多瘤病毒KI (KIPyV) 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的感染现状及特征。方法 收集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长沙地区773份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鼻咽抽吸物样本,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扩增方法进行WUPyV和KIPyV基因检测,并将PCR阳性产物测序,将所测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773例样本中,多瘤病毒阳性53例(6.8%),其中WUPyV 39例(5.0%),KIPyV 14例(1.8%)。所测得的核苷酸序列与GeneBank中已知的WUPyV与KIPyV序列同源性分别在93%~100%、95%~100%。 结论 WUPyV和KIPyV可能是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较重要病原之一,且与其他病毒引起的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Background: Asthma is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disease of childhood and the leading cause of childhood morbidity. When uncontrolled, asthma can place significant limits on daily life, and is sometimes fatal. The use of magnesium sulphate (MgSO4) is one of numerous treatment options available during acute severe asthma in children. The efficacy of intravenous, or inhaled MgSO4 has been demonstrated, while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actual clinical use of either intravenous (IV) or inhaled MgSO4.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ravenous (IV) and/or inhaled MgSO4 on hospital admissions and pulmonary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asthma. This systematic review assessed the best available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either intravenous or inhaled MgSO4 in children with acute asthma. Magnesium deficiency is a common electrolyte disorder in children with acute severe asthma. Several authors reported that IV magnesium wa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 to acute asthma in children but evidence for nebulised magnesium was insufficient. In addition, it is used in severe, progressed cases to prevent respiratory failure and/or admission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t has bronchodilating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and modulates ion transport and influences intracellular calcium concentration. Intravenous MgSO4 therapy helps in achieving earlier improvement in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of asthma, e.g. respiratory function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hospital admission, in children with acute severe asthma. The role of nebulised MgSO4 in asthmatic children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author recommends the use of intravenous MgSO4 as a safe and effective adjunct to conventional bronchodilator therapy in acute severe asthma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采用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儿童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小儿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7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儿童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较显著,能有效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表达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疾病状态的关系。方法 将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儿科住院的4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分为未缓解组(A组,23例)和缓解组(B组,19例)。18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刺激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3(IL-23)的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BMC中CD4+ IL-17+细胞的比例。结果 A组和B组IL-17和IL-23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IL-17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IL-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和B组Th17的比例均低于C组,且A组Th17低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Th17细胞可能通过分泌IL-17参与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生及病情发展,其水平高低部分反映白血病的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宝鸡市区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细菌病原谱的构成和细菌药敏情况。方法收集2010-08/2011-07宝鸡市三区五大医院儿科住院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6234例的痰细菌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6234例送检标本中,1827例份结果阳性,阳性率29.31%。共培养出致病菌1882株23种,检出前5位致病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0.72%)、肺炎克雷伯菌(17.48%)、肺炎链球菌(16.84%)、铜绿假单胞菌(6.59%)、金黄色葡萄球菌(6.32%)。(2)宝鸡市区AL-RI致病菌66.05%是G-菌,其中绝大多数是肠杆菌科细菌占86.56%,且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高居前2位占57.84%;而G+球菌共占29.05%;真菌位居第7位。(3)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棒酸、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高度敏感,可作为经验治疗首选的抗菌药物。所有G-杆菌对亚胺培南均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本地区对头孢他啶高度敏感。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70.57%,对一至四代头孢菌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均高度敏感。本地区儿童下呼吸道痰葡萄球菌检出者,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对苯唑青霉素耐药率依次为92.69%、82.69%,在本地区链球菌属导致的儿童细菌性ALRI仅占到3.03%,对青霉素类抗生素高度敏感,仍是首选抗生素。(4)作为导致儿童ALRI占主要病原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情况严重,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感染率有增高趋势。结论宝鸡市区儿童ALRI细菌病原谱复杂,有其明确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点。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这4类细菌是宝鸡市区0~14岁儿童各年龄组ALRI的常见致病菌;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肠杆菌为主,各年龄组又各有其特点;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也有明显的特点,耐药问题也很严峻。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介绍随机对照试验与真实世界研究及其特征,使真实世界研究走入人们的视野。通过阐述中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方法的不足,分析真实世界研究应用于中药临床研究的可行性,为中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使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提供新选择。  相似文献   

19.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诱导痰中辅助性T细胞(Th)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观察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深圳儿童医院收集的20例哮喘患儿及20例同年龄对照组儿童,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哮喘患儿外周血Th1、Th2、Th17、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同时收集哮喘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诱导痰,进行炎性细胞计数与分类,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诱导痰T-bet、IFN-γ、GATA3、IL-4、Foxp3、TGF-β、RORrt、IL-17A、IL-8、TNF-α等mRNA表达水平。结果 (1)急性期哮喘患儿外周血Th1、Treg细胞比例降低(P < 0.05)、Th2细胞、Th17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bet、Foxp3、IFN-γ、TGF-β表达降低(P < 0.05),GATA3、RORγt、IL-4、IL-17A 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诱导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P < 0.05)。(4)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诱导痰中RORγt、IL-17A、GATA3、IL-4、IL-5、IL-8、TNF-α表达增高(P < 0.05),T-bet、IFN-γ、Foxp3、TGF-β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哮喘患儿诱导痰Th2与Th17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增多,可能是导致儿童哮喘气道炎症反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患有支气管哮喘的患儿进行家庭护理的具体措施和相应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方法:抽取80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确诊患儿病例,在其治疗结束出院时,根据患儿的各自特点,为患儿制定有针对性的家庭护理方案,并对家长进行一定的培训,采用定期电话或上门随访的方式,对患儿的家庭护理效果进行了解,总结护理的具体措施和相应的体会。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家长们都能在患儿出院后按照医院所制定的家庭护理方案对患儿进行护理,所有患儿的病情都得到了完全的康复,没有一例患儿出现复发再住院的情况。结论:对患有支气管哮喘的小儿患者,在其结束治疗出院后,对其进行正确且有针对性的家庭护理,对患儿的病情完全康复,防止由于病情反复导致出现再住院现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