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Dong B  Zhang J  Liang P  Yu X  Su L  Yu D  Ji X  Yu G  Yin Z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6):393-39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疗法(PMCT)治疗肝癌前后影响患者局部免疫状态的因素。方法:78例经肝穿刺活检诊断的肝癌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PMCT治疗,于治疗前,后取肿瘤区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部T淋巴细胞(CD3+),自然杀伤细胞(CD56+),巨噬细胞(CD68+)浸润程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率,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免疫细胞浸润程度与患者临床临床参数间的关系。结果:PMCT治疗前患者肿瘤组织内3种免疫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浸润,浸润程度与外周血甲胎蛋白(AFP)水平呈负相关(CD3+:r=-0.075,P=0.049,CD56 :r=-0.062,P=0.041;CD68^ ;r=-0.007,P=0.035),与癌结节大小呈负相关(CD3^ :r=-0.074,P=0.051;CD56^ :r=-0.100,P=0.12,CD68^ :r=-0.109,P=0.038);与患者年龄,肝功能Child分级,肿瘤分化程度,癌结节数目均无相关性,治疗后治疗区组织3种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P<0.01),并与治疗前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呈正相关(CD3^ :r=0.256,P=0.005,CD56^ :r=0.257,P=0.002,CD68^ :r=0.275,P=0.001)。肿瘤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高处免疫细胞浸润少,细胞凝固坏死,PCNA表达阴性但细胞结构尚可见处,免疫细胞浸润程度较高;肿瘤细胞坏死呈无结构处无免疫细胞浸润。结论:肝癌PMCT治疗前,后患者局部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分别受血AFP水平和肿瘤存活程度的影响。PMCT原位完全灭活肿瘤是治疗后局部免疫细胞浸润增加的前提,治疗前调整患者基础免疫状态至较好水平,对提高治疗后局部免疫应答有益。  相似文献   

2.
Zhang J  Dong B  Liang P  Yu X  Su L  Yu D  Ji X  Yu G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9):1364-1371
目的:评价肝癌患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后局部免疫状态的变化。方法:78例肝癌患接受经皮微波凝固治疗。于微波凝固治疗前、治疗后3天、17天及30天在超声引导下取肝癌及其周边肝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CD3、CD45RO、CD56、CD68及CD20阳性细胞。结果:微波凝固治疗前仅在癌基质及癌周边的肝窦内见有少量的CD3、CD45RO、CD56、CD68及CD20阳性细胞。微波凝固治疗后3天除CD20阳性细胞外,肝癌及其周边肝组织内其它阳性细胞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尤以肝癌组织内增加明显。CD3、CD45RO、和CD56阳性细胞在治疗后17天达高峰,CD68在治疗后3天达高峰,并均持续至治疗后30天仍高于治疗前水平。治疗后浸润的阳性细胞分布在肿瘤实质及其小血管腔内,此外,于癌细胞间也见有更多的免疫细胞浸润。结论:肝癌患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后局部免疫细胞数量、形态及位置上的变化说明局部免疫功能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侵袭性、进展以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应用三色免疫荧光标记法通过流式细胞仪对45例来自不同分期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组织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CD4^+、CD8^+、CD4/CD8、CD4^+CD25^+、CD4^+CD25^+CTLA4^+ -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进行分析比较,以说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结果①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5±0.4)×10^9,(2.1±0.4)×10^9;(27.6±3.3)%,(32.9±5.8)%;1.02±0.26,1.31±0.42]。②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 -Treg及CD4^+CD25^+CTLA4^+ -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9.2±3.3)%,(8.4±2.5)%;(8.6±2.2)%,(2.1±0.8)%]。原发性肝癌患者不同分期之间上述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肿瘤组织中CD4^+CD25^+CTLA4^+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肿瘤患者外周血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7.1±4.4)%,(57.3±3.3)%)。结论调节性T细胞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数量分布与肿瘤临床分期有明显关系,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增多可以作为判断侵袭性、进展的一个潜在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李蓓  陆军  李志敏 《广州医药》2010,41(2):22-25
目的建立健康儿童淋巴细胞亚群正常值的参考范围。方法采用双色流式细胞术分析健康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群的百分率和绝对数量。结果总淋巴细胞、CD3+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性T细胞(CD3+CD4+淋巴细胞)、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CD3+CD8+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3-CD56+NK细胞百分率的中位值分别为44.00%、57.91%、27.65%、24.37%、17.44%、14.90%;总淋巴细胞、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CDl9+B淋巴细胞、CD3一CD56+NK细胞绝对数的中位值分别3042个/斗l、1653个/μ、762个/μl、740个/μl、553个/μl、509个/μl。男女性别间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和CD3-CD56+NK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淋巴细胞、CD3+CD8+T细胞、CDl9+B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比值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CD3+细胞、CD3+CD4+细胞的绝对值和百分率均高于男性,CD3-CD56+NK细胞的绝对值和百分率均低于男性。结论在相同地域、相同种族,建立健康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正常参考值是必要的。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时应考虑性别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定索拉非尼治疗前后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晚期)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以观察索拉非尼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状况的影响。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治疗前原发性肝癌与健康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3+)及其亚群(CD3+ CD4+、CD3+ CD8+)和NK细胞(CD16+ CD56+)的差别,并将索拉非尼治疗前后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治疗前原发性肝癌患者较健康人外周血CD3+,CD4+,CD4+/CD8+,NK细胞下降(P<0.05), CD8+则上升(P<0.05)。而索拉非尼治疗后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NK细胞有上升,CD8+则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索拉非尼为多靶点抗肿瘤药物,对原发性肝癌有效,在多环节阻断肿瘤信号传导的同时似乎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状况,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从免疫学角度考虑有效可行,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SARS病变组织细胞凋亡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检测SARS病变组织标本中的细胞凋亡情况和凋亡细胞类型,探讨细胞凋亡在SAR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DNA片段原位末端检测和免疫组化碱性磷酸酶法单染和双染检测正常组织和SARS病变组织中的细胞凋亡以及白细胞分化相关抗原CD3、CD4、CD8、CD45RA、CD20、CD68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织相比,SARS病人的脾脏、肺组织和淋巴结细胞凋亡明显增多,凋亡细胞包括肺泡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各病变组织内均有大量CD68^ 单核/巨噬细胞;病变肺组织基本没有CD45RA^ /CD20^ B细胞和CD4^ /CD8^ T细胞浸润,淋巴结和脾脏的CD4^ /CD8^ T细胞、CD45RA^ /CD20^ B细胞也明显减少,现存的具有上述抗原特性的T细胞和B细胞较少凋亡。结论(1)细胞凋亡现象在SARS病变组织中普遍存在,提示细胞凋亡在SARS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2)病变组织内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说明单核细胞可能在SAR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3)淋巴结和脾脏的细胞凋亡现象和CD4^ /CD8^ T细胞及CD45RA^ /CD20^ B细胞减少提示SARS病毒可能对免疫细胞有一定的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免疫活性细胞在异种移植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AVR)中的意义。方法 猪到猕猴腹腔内异位心脏移植,使用高纯度的眼镜蛇毒因子完全清除受体体内补体,建立AVR模型。常规病理检查,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心CD4^ T细胞、CD8^ T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移植心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其中50%为巨噬细胞,CD4^ T细胞占15%,CD8^ T细胞占25%;ICAM-1和TNF-α表达明显上调。结论 细胞机制在异种移植AVR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诊断经过 追问患者病史,无冶游史。1994年椎间盘手术时最后确认曾输血600mL。随后HIV抗体检测初筛以及疾病控制中心的确诊检查均提示阳性。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T淋巴细胞(CD3^+)、B淋巴细胞(CD19^+)以及NK细胞(CD16^+、CD56^+)占总淋巴细胞数量的比例分别为84%(59.4%~84.6%)、3%(6.4%~22.6%)和12%(5.6%~30.9%):T淋巴细胞中,T辅助、诱导淋巴细胞(CD3^+、CD4^+)和T抑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组织CD57+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与CD68+巨噬细胞对原发性食管癌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原发性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患者CD57+NK细胞与CD68+巨噬细胞的浸润水平进行评估,分析96例患者CD57+NK细胞与CD68+巨噬细胞浸润情况、细胞浸润水平与病理特征的关系、CD57+NK细胞与CD68+巨噬细胞与TNM分期的关系、细胞浸润对原发性食管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结果:原发性食管癌患者上皮组织中CD57+NK细胞高度浸润程度为64.58%,CD68+巨噬细胞为51.04%。原发性食管癌患者上皮组织中CD57+NK细胞与CD68+巨噬细胞浸润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N分期、T分期、TNM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原发性食管癌患者CD57+NK细胞、CD68+巨噬细胞在TNM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上的比较,癌旁CD57+NK细胞与CD68+巨噬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Ⅱ期患者癌中CD57+NK细胞与CD68+巨噬细胞计数分别为(8.35±5.36)个/HP和(39.43±14.05)个/HP,均明显高于Ⅲ-Ⅳ期患者[(5.34±4.55)个/HP、(20.18±9.62)个/H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 Cox模型(Forward:LR,引入α=0.05,剔除α=0.10)分析细胞浸润对原发性食管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原发性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D57+NK细胞低浸润水平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P=0.046,RR=0.794,95%CI=0.633~0.996);原发性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D68+巨噬细胞高浸润水平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P=0.000,RR=1.925,95%CI=1.364~2.717)。结论:CD57+NK细胞与CD68+巨噬细胞浸润水平能够反映机体免疫状态,CD57+NK细胞与CD68+巨噬细胞浸润水平检测在判断原发性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状况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肝癌间质治疗基础上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单纯微波消融治疗组(A组)20例,微波消融联合间质治疗组(B组)20例,分别于消融治疗前、治疗后一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4+/CD8+比值.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B组手术后一周外周血CD3、CD4及CD4/CD8均较术前升高,手术前后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A、B两组术后间比较,B组CD3、CD4及CD4/CD8值高于A组,CD8略低于B组,仅CD4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增加,增强细胞免疫功能,而微波消融联合间质治疗后,可使免疫功能进一步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1.
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癌对患者局部免疫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Dong B  Zhang J  Liang P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0):745-74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癌对患者局部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7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癌并自愿接受PMCT者于治疗前,治疗后3d、17d和30d在超声引导下经皮作肝脏穿刺,取癌灶内及其周围肝组织做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计数癌灶内、外CD3、CD45RO、CD56、CD68和CD20阳性细胞数。结果 治疗前癌灶内、外有不同程度的上述细胞浸润。这些细胞主要散布于癌周的肝窦及癌基质内,治疗后3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鲜分离及自身肠道菌群抗原刺激后的人外周血CD4^+T细胞CD25和FOXP3表达的相关性及变化规律.方法:分离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经自身肠道菌群抗原刺激后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新鲜分离及混合培养14d的淋巴细胞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在单细胞水平同时检测CD4,CD25和FOXP3的表达.结果:新鲜分离的淋巴细胞约43.4%表达CD4,在CD4^+T细胞中,约5.8%表达CD25,而高表达的只有1.9%,约5.2%表达FOXP3,CD25和FOXP3均表达的占3.3%,CD25^hi FOXP3^+细胞占1.6%,CD4^-细胞几乎不表达FOXP3.经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总数均轻度增加(与未刺激组比较,平均增加21.0%,P〈0.001).CD4^+细胞的比例均明显上升(67.1%vs43.4%,P〈0.001),CD25^+,FOXP3^+及CD25^+FOXP3^+细胞的比例变化不大.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CD25^+T细胞的比例及CD4^+CD25^hi FOXP3^+T细胞占CD4^+CD25^hiT细胞的比例在所有研究对象中均呈下降趋势(前者从59.8%降到52.0%,后者从86.3%降到77.9%,均P〈0.05).结论:CD25和FOXP3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CD25及CD25^hi均不能很可靠地标记人类的调节性T细胞,尤其是在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以后.肠道菌群抗原作为外来抗原刺激自身的淋巴细胞后,活化增殖的细胞中主要是CD4^+CD25^+FOXP3^-反应性T细胞,而不是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以探讨联合放化疗对鼻咽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 FACS Calibur 流式细胞仪对 60 例鼻咽癌患者和 60 名健康体检者同步放化疗前、后外周血 T、B 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分别对健康体检者与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与放化疗后的检测值进行比较。结果 鼻咽癌患者放疗前与健康体检者对比,CD3+、CD16+56+和CD19+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1.567、0.971 和 1.561,P 值分别为 0.078、0.392 和 0.240;CD4+、CD4+/CD8+ 均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 2.389 和2.358,P 值分别为 0.013 和 0.027;CD8+均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2,P=0.019。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与放化疗前对比,CD3+、CD4+、CD4+/CD8+ 均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 -7.163、-11.217 和 3.817,P 值均 <0.01;CD8+ 与 CD16+56+ 均值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 -8.271 和 4.383,P 值分别为 0.01 和 0.001;CD19+ 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6,P=0.323。结论 鼻咽癌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外周血 T、B 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对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在体外循环(ECC)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8例ECC瓣膜置换术RHD患者(RHD组,其中单瓣组15例,双瓣组13例)和2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对照组)术前、术毕及术后第1、3、5、8天外周血CD3+、CD3+/CD4+、CD3+/CD8+T细胞、NK细胞(CD3-/CD16+56+)、CD3+CD4-CD8-双阴性T细胞的水平。结果 RHD组患者与术前比较,术后CD3+、CD4+、CD4+/CD8+、NK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CD8+、CD3+CD4-CD8-计数明显升高(P<0.05)。双瓣组的上述指标波动明显大于单瓣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RHD组患者的CD3+、CD4+和CD4+/CD8+T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5),而CD8+和CD3+CD4-CD8-计数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NK细胞在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ECC瓣膜置换术可使RHD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检测、分析反复流产(RSA)患者主动免疫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3+、CD4+和CD8+封闭效率变化,评价主动免疫治疗的疗效,探讨RSA发生的免疫学机制。 方法 选取3次或3次以上无明确原因的自然流产患者82例,使用流式细胞仪对这82例RSA患者主动免疫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3+、CD4+和CD8+封闭效率进行检测,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主动免疫治疗前后封闭效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来分析封闭效率转阳与否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结果 主动免疫治疗后RSA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3+和CD8+的封闭效率明显升高,免疫治疗前CD3封闭效率为0.31(-0.51~1.09),免疫治疗后CD3封闭效率为1.02(0.09~2.33);免疫治疗前CD8封闭效率为0.47(-0.53~1.83),免疫治疗后CD8封闭效率为1.39(0.55~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7、-2.622,P<0.05),而CD4+的封闭效率免疫治疗前为-0.04(-1.40~1.30),免疫治疗后为0.52(-1.10~1.35),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52,P>0.05)。RSA患者经过主动免疫治疗后转阳和未转阳的妊娠率分别是42.9%和16.1%,转阳的患者妊娠率明显高于未转阳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SA患者经过主动免疫治疗后,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封闭效率提高,封闭抗体的阳性转变更有利于妊娠的建立和维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前后中医辨证分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NK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患者放疗前后给予中医辨证分型,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放疗前后食管癌患者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表面标志分别为CD3+、CD4+、CD8+、CD3-CD56+.结果 放射治疗前后中医辨证分型构成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0).气虚阳微证型组CD3+、CD4+、CD8+表达率均低于其他各证型组.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中,放疗前组CD3+显著降低,CD8+显著升高,CD3-CD56+显著降低;放疗后组CD3+、CD4+、CD4+/CD8+、CD3-CD56+均显著降低,CD8+显著升高.放射治疗前后食管癌患者CD4+、CD8+、CD4+/CD8+自身配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放疗后CD4+、CD4+/CD8+显著降低、CD8+显著升高.结论 食管癌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功能具有相关性,为指导中药辅助放射治疗食管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对老年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 chronic lymphatic leukemia,B-CLL)患者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CIK)扩增及杀瘤活性的影响。方法以胸腺肽α1作为免疫增强方案,1.6mg/d皮下注射,14d为1周期。采集4例B-CLL老年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每周1次,分别在应用胸腺肽α1前和应用1周期后各采集3次,在体外经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及抗CD3单克隆抗体诱导成CIK细胞,检测其扩增数量、效应细胞扩增倍数、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体外杀瘤活性。结果 4例在胸腺肽α1治疗前后各做12次CIK细胞培养,培养时间(13.8±1.4)d,细胞存活率95.46%±3.12%。培养后CD3+、CD8+、CD3+CD8+及CD3+CD56+T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P<0.05),CD3+CD4+T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胸腺肽α1治疗后,CIK细胞在扩增数量、效应细胞扩增倍数、比例及体外杀瘤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胸腺肽α1能够增强老年B-CLL患者CIK细胞体外扩增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CD3+CD16+CD56+自然杀伤T细胞(NKT)在外周血中的表达与移植肾免疫状态的关系,以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不同的血药浓度下NKT细胞的水平。 方法 将92例肾移植患者根据CNI血药浓度水平及有无排斥反应分为3组:正常血药浓度的无排斥组(A组,58例)、低血药浓度的无排斥组(B组,8例)、排斥组(C组,26例),1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D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16+CD56+自然杀伤(NK)和CD3+CD16+CD56+NKT细胞及人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的水平。结果 A、B、C、D组CD3+CD16+CD56+NKT细胞的百分数分别是(4.29±2.57)%、(4.31±2.08)%、(1.23±1.06)%、(3.98±2.26)%。A、B组与D组比较,NKT细胞百分数、NK细胞百分数及CD4+/CD8+无差异,HLA抗体阳性比率无显著升高;C组NKT细胞的百分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降低(P<0.05),NK细胞、CD4+/CD8+均显著高于D组(P<0.05),HLA抗体阳性比率显著升高。结论 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时NKT细胞低表达,出现HLA抗体;无排斥反应时NKT细胞表达正常,不受低血药浓度的影响。CD3+CD16+CD56+NKT细胞在抑制移植肾免疫激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