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3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硫酸锌及硫酸锌合并中药肝豆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驱铜效果。方法 :应用随机对照开放性方法研究 33例患者 ,分为硫酸锌合并中药肝豆汤治疗组 (治疗组 ) 17例和单用硫酸锌治疗组 (对照组 ) 16例 ,疗程均为 4周。治疗前后测定 2 4h尿铜、锌含量。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 88.2 4% ,对照组有效率 5 6 .2 5 % ;治疗组治疗后 2 4h尿铜、锌含量均有明显增加 (P <0 .0 1)。治疗后第 3周尿铜增加最多 ,与对照组相比 P <0 .0 5。结论 :硫酸锌和中药肝豆汤均有明显增加尿铜排泄的作用 ,不良反应少 ;硫酸锌适于作为长期治疗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豆汤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对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245例,其中治疗组125例,对照组120例,治疗组为中药肝豆汤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对照组选择单独应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globleassessment scale(GAS)评分,并观察24 h尿铜、肝功能、肾功能、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GAS评分均明显下降,其中以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患者肝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驱铜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疗程后对照组出现明显白细胞减少,治疗组无变化,两组患者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出现20例不良反应,对照组42例,主要为神经系统损害、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等,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肝豆汤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具有明显的改善神经功能、改善肝功能、提高驱铜疗效作用,并可有效防止单独西药驱铜治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柴黄肝豆散治疗肝豆状核变性(WD)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铜、铜蓝蛋白、尿铜及肝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88例W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服用柴黄肝豆散治疗,对照组服用青霉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4.58%,对照组为72.4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治疗组无任何毒副反应,而肝功能改善则优于对照组,且血铜、铜蓝蛋白则均有不同的变化。结论:柴黄肝豆散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安全有效,有可能改善体内铜浊毒邪运转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肝豆灵联合二巯丙磺酸钠治疗对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的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二巯丙磺酸钠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豆灵片,治疗4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清MDA,SOD,24 h尿铜、神经功能评分等相关指标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MDA含量均减低,SOD活性均增加(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下降(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24 h尿铜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改变显著(P0.01),治疗组驱铜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有降低(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铜蓝蛋白与铜氧化酶治疗前后变化不大。根据两组不良反应分析,发现治疗组副作用小。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降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血清MDA含量,增加SOD活性,可以加强驱铜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减轻患者痛苦。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疏肝利胆排毒汤对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肝硬变及肝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61例惠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基础用药加中药疏肝利胆排毒汤治疗;对照组21倒予基础用药加青霉胺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声像图、肝功能改善情况、24h尿铜及角膜K-F环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肝脏声像图改善率为62.50%,对照组肝脏声像图改善率分别为47.62%(P<0.05);2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可通过减轻肝细胞的铜中毒,促进HLD肝硬变及肝脏功能的改善,有可能扭转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体内的铜代谢运转机制,其疗效优于青霉胺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肝豆灵片结合西医疗法治疗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住院治疗的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低铜饮食的基础上予以二巯丙磺钠排铜治疗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肝豆灵片,2组均以8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24 h尿铜含量。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33%(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评分、SSA评分、EAT-10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24 h尿铜含量显著升高(P均<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均<0.01)。结论 肝豆灵片结合排铜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吞咽障碍,可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神经系统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80例HLD患者被随机分为中西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二巯基丁二酸治疗,每日50mg/kg,分两次口服,中西组在DMSA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肝豆汤,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前后分别进行病情分型,分级和疗效判定,并检测患者24h尿铜、锌、铁及钙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豆汤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治疗对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85例,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0例,其中治疗组给予中药肝豆汤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对照组为单独应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的患者;治疗共进行4个疗程,每个疗程为8 d,DMPS驱铜治疗6 d后间歇休息2 d,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并检测认知功能相关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型半胱胺酸(Hcy)水平的变化,观察24 h尿铜的改变,并检测肝功能、肾功能、白细胞、血小板等相关安全性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MoCA评分总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其中以治疗组改善最为明显;治疗后两组间子项目的评分比较,其中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治疗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学指标SOD水平组均改善明显,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Hcy水平治疗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驱铜效果均较为显著(P0.01),两组组间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豆汤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可显著改善Willson病认知功能,血清SOD,Hcy水平显著改善,驱铜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肝豆汤对37例肝豆状核变性驱铜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中药肝豆汤对3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体内铜代谢的影响观察。于服药前后作了24小时尿铜排泄、血清铜与血清铜氧化酶活力的对比。结果表明,服肝豆汤后,24小时尿铜排泄增加,且可能对血清铜氧化酶活力有一时性轻度提高,但血清铜水平无变化。  相似文献   

10.
张静  陈怀珍  李良勇  方向 《新中医》2014,46(1):57-59
目的:观察肝豆汤联合DMPS(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门静脉内径(PVD)、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PVX)、脾静脉内径(SVD)、脾静脉最大血流速度(SVX)、门静脉血流量(PVFV)、脾静脉血流量(SVFV)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DMPS+肝豆汤治疗,B组采用肝豆汤治疗,C组采用DMPS治疗,并一律给予本院规定的低铜饮食及常规保肝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PVD、PVX、SVD、SVX、PVFV、PVFV水平变化及24h尿铜水平。结果:治疗后3组PVD均缩小,而尤其以A组改善明显(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SVD宽度A组、B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C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PVX、SVX变化均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各组PVFV均有显著下降,其中以A组改善最为明显(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各组SVFV均有显著改善,其中以A、B 2组改善最为明显(P0.01);治疗后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尿铜水平(取6疗程中尿铜的平均值)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各组组间尿铜水平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以B组最低,与A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肝豆汤联合DMPS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2.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7.
喘证的一般护理注意调整病室环境、体位与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障治疗措施的实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8.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七情学说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有关中医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实验研究对七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着重对今后开展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动物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