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在不同颈椎节段中的生物力学研究。取6具新鲜尸体C3~7标本,行C5、C5~6、C4~6椎体次全切除,行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依次测量各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运动变化,以完整标本作对照。不同颈椎节段开槽减压椎间撑开钛网钢板内固定状态下手术节段的即刻稳定性比完整状态增加(P< 0.05)。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之后,应用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内固定可明显增强颈椎的稳定性,随颈椎固定节段增加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2.
李保良  王虎 《解剖与临床》2006,11(5):328-329,33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ZEPHIR钢板内固定在外伤性颈椎失稳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外伤性颈椎失稳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ZEPHIR钢板内固定术,并对术后植骨愈合、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观察。结果:15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1个月,椎间植骨均在术后3个月内临床愈合,所有病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有1~2个级别恢复。本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ZEPHIR钢板具备优良的植入物设计和力学性能。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ZEPHIR钢板内固定术后颈椎获得即刻稳定,无需附加牢固的外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四种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41例颈椎病患者分为A、B、C、D四组.A组采用前路减压单纯髂骨植骨术治疗,其中单节段40例,双节段22例;B组采用前路减压界面固定术(CIFC)治疗,其中单节段40例,双节段21例;C组采用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单节段45例,双节段23例;D组采用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单节段35例,双节段15例.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2a.植骨融合率A组为82.1%,B组为96.3%,C组为95.6%,D组为95.4%.终访时,A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2周之间有差异(P<0.05),B组、C组和D组之间无明显差(P>0.05).A组与B、C组和D组远期疗效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和D组远期疗效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并发症较多.CIFC、颈椎前路钢板植骨融合内固定和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单纯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椎间盘切除或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行均不能彻底完成脊髓减压和脊柱三柱稳定。 目的:探讨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正常成人尸体颈椎标本,每具分别制作以下两种模型:①经后路C3~C7单开门和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ORION内固定模型(对照组)。②经后路C3~C7单开门和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及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内植骨、ORION内固定模型(实验组)。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移位角度均小于对照组(P < 0.001)。提示:①在生物力学实验中,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突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对抗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的作用力更强,颈椎可获得更可靠的稳定性。②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在对抗颈椎前屈运动时力学稳定性更为强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钛网结合Orion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颈椎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由作者检索1990/2008 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Orion钢板结合钛网植骨治疗不稳定型颈椎疾病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cervical vertebrae,Orion anterior plate,titanium mesh,spinal fusion",中文检索词为"颈椎,Orion前路钢板,钛网,脊柱融合"。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得到54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保留13篇进一步归纳总结。结果:Orion颈椎前路钢板联合钛网植骨在治疗不稳定型颈椎疾病时可以重建颈椎前柱,有效保持颈椎的生理弯曲和椎间隙的高度,防止远期颈椎的不稳定和后凸畸形,提升椎间孔的高度和容量促进神经根症状的恢复,同时避免了自体骨移植时的供骨区的并发症,较传统的自体骨有着突出的优点,而带锁钢板又可有效避免滑脱所造成的后果,弥补了单独应用钛网在颈椎后伸运动时的不稳定现象,使各个方面的稳定性得到了加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颈椎前路内固定方法。结论:应用Orion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结合钛网植骨治疗不稳定型颈椎疾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颈椎前路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颈前路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姚晓东  陈宗雄  徐皓 《解剖与临床》2003,8(4):221-222,224
目的:评价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经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确诊为创伤性下颈椎节段性不稳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Orion钢板12例,AO钢板6例,Codman钢板4例,Zephir钢板6例。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依据Odem评分标准及截瘫指数ASIA评分标准进行手术效果评价,28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椎间高度维持良好;非常满意12例(42.9%),满意8例(28.6%),基本满意6例(21.4%),不满意2例(7.1%);总有效率92.9%,优良率71.4%。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可恢复并有效维持椎间高度,术后不稳节段恢复生理序列并获得即刻稳定,移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C2、3椎弓根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6具新鲜C0~C4颈椎标本,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依次按照:①对照组(正常状态);②损伤组(按Levine-Edwards诊断标准制成Ⅲ型Hangman骨折模型);③C2、3前路AO锁定钢板内固定组;④C2、3椎弓根侧块钢板内固定组顺序测试其三维运动范围(ROM)并进行对比.结果:内固定组ROM值均小于损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2、3椎弓根侧块钢板内固定组各ROM值明显小于C2、2前路钢板固定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2、3椎弓根侧块钢板固定的三维稳定性明显强于C2、3前路钢板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ZEPHIR颈前路钢板系统在外伤性颈椎不稳伴脊髓神经损伤手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对21例外伤性颈椎不稳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ZEPHIR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入物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6~22个月(平均11个月).20例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螺钉松动或断裂,1例术后3个月死亡.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ZEPHIR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不稳伴脊髓神经损伤具有以下优点:颈椎前路减压彻底,术后颈椎即可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术式,该术式能够提供坚强固定且植骨融合率相对较高。但是,对于2个节段以上同时受累的颈椎,由于植骨跨度较大,内固定和植骨块稳定性较差,容易产生植骨融合失败、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影响疗效。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植入骨质疏松椎骨内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纳入12具人颈椎骨,包括6具骨密度正常颈椎骨和6具骨质疏松颈椎骨,共60个椎骨标本资料进行分析,将30个骨质疏松椎骨标本植入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设为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组,将30个骨密度正常椎骨标本植入前路椎体螺钉设为前路椎体螺钉组。从上述两组中根据骨密度值抽取40个椎骨,分别设置为即时正常骨密度组、即时骨密度疏松组、疲劳正常骨密度组以及疲劳骨质疏松组,每组10个椎骨。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各椎体骨密度值,采用ElectroForce 3510材料试验机对两种螺钉进行生物力学指标测试。 结果与结论: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组骨矿盐含量、椎体螺钉拔出力、椎体螺钉拔出刚度、椎弓根螺钉拔出力、椎弓根螺钉拔出刚度均显著高于前路椎体螺钉组(P < 0.05)。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即时正常骨密度标本最大轴向拔出力、即时骨质疏松标本最大轴向拔出力、疲劳正常骨密度标本最大轴向拔出力、疲劳骨质疏松标本最大轴向拔出力均显著高于高于前路椎体螺钉(P < 0.05)。结果证实,与颈椎前路椎体螺钉相比,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椎骨内生物力学性能更加稳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工”型纯钛自锁颈椎钢板的生物力学特性 ,为手术方法的选择、改进提供可靠的依据 ,减少术后颈椎不稳的发生率 ,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 7具新鲜人颈椎标本 [C1 ~T1 ],制作成前路植骨融合术加“工”型纯钛自锁颈椎钢板固定的标本 ,从生物力学角度对颈椎不稳三种情况下 (前屈、后伸、侧弯 )进行了 7具新鲜尸体标本实验研究 ,采用前路手术减压、椎间盘切除术 ,颈椎造成创伤后采用植骨融合加钢板固定 ;用生物力学实验手段比较创伤前后颈椎强度、侧度的变化以及颈椎的稳定性 ,加以定量研究和评价 ,对颈椎稳定性影响进行生物力学研究。结果 颈椎创伤与固定前后其应力相差1 8% ,应变平均增加 1 5 % ,两者呈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颈椎植骨加“工”型纯钛自锁颈椎钢板固定后 ,颈椎总体稳定性增加 ,移位减小 ,轴向刚度、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增加 4 0 %以上 (P <0 0 1 )。结论 “工”型纯钛自锁颈椎钢板设计、选材科学性和先进性 ,很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K-plate)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评价。方法:6例新鲜成人尸体胸腰椎(T11-L3)标本,制成前、中柱损伤模型,椎体间模拟植骨后,分别以-Zplate、K-plate固定,采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系统测试完整、损伤、Z-plate和K-plate等4种状态下脊柱节段的运动范围(ROM)。结果:K-plate固定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变运动方向上ROM与完整、损伤状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左、右轴向旋转运动方向上ROM与损伤状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完整状态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Z-plate、K-plate固定状态之间6个运动方向上ROM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能有效恢复失稳胸腰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颈椎动态稳定器的解剖型设计与正常椎间盘应具有相似的生物力学特点,其动态性设计具有轴向顺应性以及震荡吸收功能,而前缘倒齿嵌入上下椎体可获得足够的轴向稳定性。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和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后颈椎相关生物力学指标变化。 方法:将6具新鲜人C2~C7颈段脊柱标本随机分为3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分别行C5、6前路减压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置入,C5、6前路减压单纯Cage融合内固定,C5、6前路减压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内固定。检测各组标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不同生理运动工况并施加2.0 N•m纯力偶矩,颈椎标本C5~6上下邻近节段手术前后活动度大小。 结果与结论:3种内固定后C5~6上下邻近节段较正常颈椎标本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关节活动度值均有所增加,且表现出良好的即时稳定性,但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组最接近正常值;3组间C5~6上下邻近节段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后对邻近节段椎体活动度无明显影响或影响甚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假体与其邻近椎体轴向应力,有效地维持颈椎活动。  相似文献   

13.
背景:国内外少见颈前路带锁钢板重建上胸椎的体外生物力学报道。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装置。 方法:15具成人尸体上胸椎标本分成3组,即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颈前路钛板预弯内固定组(C),颈前路钛板未预弯内固定组(D)。对完整标本进行三维活动度测量,分别安装好各组内固定再次进行标本在前屈、后伸和侧弯及旋转状态下的三维运动稳定性测量,并与完整状态(A)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在完整状态下B、C、D 3组标本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前屈稳定性排列:B>D>C>完整,B、A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后伸稳定性排列:B>C>A>D,B与A,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0.021,0.01);旋转状态下的稳定性排列:B>C>A>D,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侧弯稳定性排列:A>B>C>D,A和C,D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0.002)。提示上胸椎前路钛板装置具有较好的三维稳定性,如果采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建议塑型。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下颈椎C5椎体全脊椎切除术(TS)之后,前后路不同联合内固定重建方法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基于CT图像建立下颈椎C3-C7节段完整无损模型,在无损模型基础上,建立C5全脊椎切除术后两种内固定重建模型:一为钛网重建+前路钢板+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模型(TM+AP+SPS);二为钛网重建+前路钢板+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模型(TM+AP+DPS)。对模型分别施加0.5、1.0、1.5、2.0 N·m的扭矩,分析两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扭转等工况下的关节活动度(ROM)以及钛网、钢板、椎弓根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重建节段ROM随着扭矩的增大而增加,呈现出非线性的趋势,TM+AP+SPS模型的增加幅度较大。1.0 N·m工况下,两种模型重建节段ROM均减少83%以上;TM+AP+SPS模型在后伸、侧弯和扭转时,邻近节段的ROM均增加11%以上,C6-C7节段的ROM在扭转时增加41.79%,TM+AP+DPS模型的邻近节段ROM则显著降低。TM+AP+SPS模型和TM+AP+DPS模型中钛网应力分别集中于受压侧和后方。TM+AP+SPS模型的邻近节段有较大的代偿活动,TM+AP+DPS模型各节段ROM均大幅度减小,TM+AP+DPS模型的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多节段病变不同减压、融合固定方式对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8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分别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CDF)、分节段混合减压植骨融合(ACHDF)及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ACCF)术,依次测定正常状态、减压植骨后、钢板固定后、疲劳2000次后的三维活动度,计算稳定潜能指数(SPI),测定疲劳2000次后尾端螺钉和椎体间的活动度.结果:3种方式减压、植骨、钢板固定后,稳定性均明显提高;届伸疲劳1200次后,ACDF、ACHDF组标准化的螺钉-椎体间活动度曲线无变化,而ACCF组曲线升高;疲劳2000次后,ACDF组三维运动SPIROM及SPINZ无变化,ACHDF组轴向旋转SPINZ降低,而ACCF组三维运动SPIROM及SPINZ均降低,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3节段病变3种手术方式均可恢复即刻稳定性,ACDF和ACHDF疲劳后仍保持较好稳定性,而ACCF组耐受疲劳性较差,节段间活动度增大,远端螺钉松动,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6.
背景:自体骨移植结合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常运用于椎体融合,但单纯颗粒骨打压联合椎弓根钉的临床生物力学研究报道不多。 目的:比较后路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内固定及Cage内固定的即时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利用腰椎后路附件逐级破坏和椎间盘切除制作腰椎不稳模型。12具猪腰椎标本随机分为两组:打压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实验组),Cage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对照组)。使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模拟人体对两组标本在正常、不稳、融合3个状态下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各个活动的生物力学测试,三维激光扫描仪测定不同载荷下不稳节段的运动范围。 结果与结论:正常状态下,两组间L2~3节段各方向运动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两组标本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与正常状态相比,两组不稳状态各方向运动范围亦明显增加(P < 0.05);融合后对照组L2~3节段椎间各方向运动范围均较实验组小,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内固定与Cage内固定均能明显提高脊柱的即时生物力学稳定性,而且两组对于改善脊柱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