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舌鳞癌病灶组织淋巴管分布特点,探讨人舌鳞癌癌灶及癌周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淋巴道转移机制,分析淋巴管生成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62例病理组织标本中的淋巴管,并计数人舌鳞癌癌灶与癌周组织淋巴管密度值。【结果】观察可见癌周淋巴管数量较癌内增多,管壁菲薄,多见扩张、开放状态。舌鳞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癌周淋巴管密度较淋巴结转移阴性组高(P〈0.05),癌灶内与癌周淋巴管密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T分期均无相关性。【结论】(1)人舌鳞癌组织中存在大量新生淋巴管,主要分布于癌周围组织。(2)与舌鳞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相比较,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癌周淋巴管密度明显增高。(3)舌鳞癌癌周淋巴管密度的增加是癌细胞转移的病理解剖学基础,可能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观测舌鳞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对预测癌淋巴道转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肿瘤血管生成、淋巴管增殖、分布变化与舌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以三种抗体(UEA—1、ⅧR:Ag、LN)显示并准确地区分出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内的毛细血管与淋巴管。结果:肿瘤内及周边毛细血管未出现增殖。癌周毛细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舌粘膜和肌肉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P<0.01),管腔扩张,缺乏基底膜。肿瘤内未发现有淋巴管。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密度的变化与颈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非小细胞肺癌早期淋巴转移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及癌周淋巴管形态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机理。方法 应用双重免疫组化及图象分析和透射电镜观察5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周组织内淋巴管的细微分布、形态和结构。结果 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内有新生的毛细淋巴管,癌周组织中毛细淋巴管的分布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淋巴结转移组的Vv,NA,及Lv平均值较非转移组的增高。随着癌的浸润发展,癌周组织毛细淋巴管数量增多,密度增加,形态结构变异,内皮细胞间连接呈开放状态,并可见癌细胞通过开放的连接通道进入淋巴管。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及癌周组织内淋巴管增生,形态结构变异是癌细胞淋巴道转移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4.
胃癌癌周微淋巴管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癌周微淋巴管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淋巴管特异标记物Podoplanin标记微淋巴管,用Ki-67检测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在一张切片上同时测定56例胃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及其增殖活性,并结合胃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胃癌癌周微淋巴管密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管受累有关(F=14.96,t=4.51、4.11;P<0.05、0.01).胃癌癌周微淋巴管内皮细胞Ki-67指数仅与淋巴管受累有关系(t=3.73,P<0.01).结论 胃癌癌周微淋巴管可能促进肿瘤淋巴道转移;胃癌癌周微淋巴管密度是评价其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受累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组织淋巴管分布特点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淋巴管分布特点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抗淋巴管特异抗体podoplanin对9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黏膜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分析.结果大肠癌中心及浅表部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状,癌组织总平均MLD值与正常大肠MLD均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边缘MLD均值较正常大肠组织非常显著性增高(P<0.01),而肿瘤中心区MLD均值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1),肿瘤浅表区MLD均值与正常组织差异不显著(P>0.05).伴淋巴管受累、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组大肠癌,其边缘区MLD较无淋巴管受累、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组均显著增高(P<0.01).大肠癌边缘区高MLD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MLD组(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淋巴管主要分布在肿瘤边缘区,癌周围淋巴管密度增加与癌细胞转移相关,大肠癌边缘区MLD测定对判断其转移可能具有意义,且大肠癌周MLD检测对大肠癌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podoplanin的表达,为研究肝细胞癌淋巴道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用SP免疫组化检测法对肝细胞癌组织、淋巴结及正常肝组织中podoplanin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用podoplanin来标记淋巴管,检测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结果 肝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podophnin不染色,淋巴管内皮细胞podoplanin阳性表达.经计数微淋巴管数量,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微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结论 podophnin可选择性的在肝细胞癌组织淋巴管内皮表达,能明确的区分血管及淋巴管成分,可作为一个淋巴管内皮细胞较特异的标记物.由于微淋巴管密度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说明淋巴管数量的增加可能与肝细胞癌的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LYVE-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胃癌组织癌内、癌周淋巴管生成机制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随访的53例胃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存档蜡块,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YVE-1和nm23在53例胃癌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D)计数;分析nm23表达与LYVE-1阳性MLD、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在胃癌组织中,癌周LYVE-1阳性MLD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1);并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及癌内组织(P〈0.01);后两者MLD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癌内LYVE-1阳性MLD在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癌周淋巴管生成可能促进了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癌周淋巴管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喉癌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超微结构特征,为探讨喉癌淋巴转移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人喉癌组织中央区、周边区和正常区内淋巴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喉癌中央区未见淋巴管,周边区淋巴管数量较正常区明显增多,管腔扩大;毛细淋巴管管壁破坏,细胞器发生明显改变。正常区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喉癌淋巴管的分布及形态的改变与肿瘤细胞经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喉癌组织淋巴管生成及与颈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喉癌癌周淋巴管密度(LVD)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30例喉癌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以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淋巴管内皮细胞,光镜下观察癌内、癌周及正常组织的LVD。结果:喉癌癌内组织LVD为[(7.73&;#177;3.11)个/HP&;#215;400],癌周组织LVD为[(13.49&;#177;5.49)个/HP&;#215;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4.39&;#177;2.02)个/HP&;#215;400](P〈0.01)。结论:癌周LVD在喉癌的扩散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选择喉癌治疗方式及预测其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喉癌淋巴管的微细分布特征,为探讨喉癌淋巴转移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5′-Nase-ALP)观察。结果:喉癌中央区未见淋巴管,癌周区淋巴管数量较正常区明显增多。结论:喉癌淋巴管的分布及形态的改变与肿瘤细胞经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喉部病变组织微淋巴管和微血管的密度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喉鳞状细胞癌40例及喉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成人喉乳头状瘤患者各20例病变标本,分别进行微淋巴管及微血管染色.结果 喉鳞状细胞癌、喉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喉乳头状瘤组织中LVD及MVD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分化癌组织LVD和MVD显著高于中、低分化癌组织,TNMⅢ~Ⅳ期癌组织LVD和MVD显著高于Ⅰ~Ⅱ期癌组织,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LVD和MVD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0.01),声门上型癌组织MVD显著高于声门型癌组织(P<0.05).LVD、MVD及TNM分期是影响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喉癌的发展和转移与微淋巴管及微血管的密度有关,两者都是喉癌预后的负性因子,定量测定可作为喉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和微淋巴管密度(LVD)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揭示食管癌淋巴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定性检测59例食管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同时采用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管密度,以CD34标记血管内皮检测微血管密度作为对比,结合食管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分析。结果食管癌组织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食管癌组织淋巴管密度(31.21±11.47)较正常组织(11.71±4.70)明显增高(P〈0.01)。淋巴结转移组VEGF-C/LVD显著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P〈0.01,P〈0.05)。淋巴结转移组术后2年生存率(33.42%)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6.93%)(P〈0.05),VEGF-C阳性组术后2年生存率(26.69%)显著低于VEGF-C阴性组(66.95%)(P〈0.01)。结论食管癌组织VEGF-C和LVD与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肿瘤组织可能通过调控VEGF-C促进淋巴管的生成,为肿瘤的淋巴转移提供通道,进而影响食管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CCBE1在舌鳞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癌周淋巴管增生、颈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对44例cT1-2N0舌鳞癌癌旁组织病理切片标本进行淋巴管密度定量分析,采用D2-40作为淋巴管内皮标记物标定淋巴管并进行计数。将淋巴管密度低的22例纳入A组,淋巴管密度相对高的22例纳入B组。同时对两组标本中胶质和钙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域 1(CCBE1)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进行测定。免疫组化检测90例舌鳞状细胞癌病理标本中CCBE1的表达情况,并完善相关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组中CCBE1的高表达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实验显示CCBE1与D2-40存在“共定位”现象。90例舌鳞癌患者中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者CCBE1的高表达率较之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更高(P<0.05),死亡组CCBE1的高表达率也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 CCBE1在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癌周淋巴管增生、颈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关,可作为判断舌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与颈淋巴转移的关系,以期有助于喉鳞癌生长和转移机制的进一步阐明。方法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24例喉鳞癌组织和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VEGF-A、VEGF-C mRNA的表达,并按年龄、T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进行分组,分别探讨两者与各临床病理参数及淋巴转移的关系。结果 原位杂交方法显示,VEGF—A、VEGF-C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在癌组织中VEGF-A mRNA与患者年龄、病理分级无关,但与T分期有关,VEGF-CmRNA与患者年龄、T分期、病理分级均无关。同时显示,VEGF-A、VEGF—CmRNA在淋巴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未转移组。结论 VEGF-A、VEGF-C mRNA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增高,可能是喉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癌组织中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 1(LYVE 1)标记的淋巴管密度(LVD)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早期子宫颈癌(Ⅰa Ⅱa)和12例正常子宫颈存档组织蜡块中LYVE 1标记的LVD,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①肿瘤组织周围淋巴管管腔扩大,形态不规则,肿瘤组织内部淋巴管管腔小,多呈闭塞状态。肿瘤组织内部淋巴管密度(ILVD)明显高于肿瘤组织周围淋巴管密度(PLVD)(P<0.01)。ILVD和PLVD与正常子宫颈组织LVD相比均明显增加(P<0.01);②与无淋巴结转移者相比,有淋巴结转移者ILVD和PLVD均明显增加(P<0.05,P<0.01)。与无淋巴管浸润者相比,有淋巴管浸润者ILVD和PLVD均明显增加(P<0.05,P<0.01)。组织学分级G2、G3与G1相比,ILVD和PLVD均明显增高(P<0.05),而G2、G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子宫颈癌组织中ILVD和PLVD与正常子宫颈组织相比明显增加,并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等临床病理因素相关,肿瘤淋巴管生成可能在早期子宫颈癌淋巴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经手术切除的55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组织的瘤周淋巴管密度(intratumor lymphatic vessel density,iLVD)和瘤内淋巴管密度(intratumor 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iLVD),分析2者与患者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的pLVD明显高于iLVD,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分别为31.02±1.22与5.29±0.76,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分别为20.43±1.39与5.64±1.01,pLVD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1,r=0.872),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管累及明显相关。iLVD和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293)。结论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中检测pLVD较iLVD更有价值;pLVD可预测淋巴结转移,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肺癌患者肺组织MMP-2、MMP-7和TIMP-2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MP-7)和组织金属蛋白酶-2(tissne inhibitor of matalloproteinase-2,TIMP-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4例肺癌组织、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MMP-2、MMP-7和TIMP-2的表达及其与肺癌类型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中MMP-2和MMP-7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1,P<0.05).MMP-2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MMP-7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肺癌TIMP-2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肺癌MMP-2和TIMP-2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MMP-2表达阳性者生存率低于MMP-2阴性者(P<0.01),TIMP-2阳性者生存率高于TIMP-2阴性者(P<0.01).结论 MMP-2和TIMP-2表达与肺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肺癌预后的有用指标,MMP-7表达在肺癌侵袭转移中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胃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其在胃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RT-PCR检测67例胃癌及正常胃组织中VEGF-C及VEGFR-3 mRNA表达,酶组织化学方法行淋巴管染色并计数,同时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及VEGFR-3 mRNA阳性表达分别为62.69%(42/67)、58.21%(39/67),显著高于在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23/67(34.3%)、21/67(31.3%),P<0.01],胃癌组织中两者表达有密切联系(P<0.01);在两者阳性表达的病例中,癌组织淋巴管计数和淋巴结转移显著增多(P<0.05或0.01).结论:VEGF-C作用于VEGFR-3可诱导胃癌组织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道转移;阻断两者信号转导、抑制胃癌淋巴管生成有望成为抗胃癌淋巴道转移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黏附分子CD44v6、细胞黏附分子-1(ICAM-1)与早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宫颈癌Ⅰ b1期患者宫颈标本74份,正常宫颈标本20份,宫颈鳞状细胞原位癌标本20份,采用real-time 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宫颈组织标本CD44v6和ICAM-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D2-40标记的淋巴管密度(LVD),并探讨三者与宫颈癌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CD44v6及ICAM-1在正常宫颈、宫颈鳞状细胞原位癌、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提高,分别为0、75.00%、87.84%及10.00%、45.00%、81.08%;mRNA表达水平也逐渐提高,分别为0、0.24±0.02、1.02±0.11及0.10±0.00、0.19±0.02、1.03±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宫颈、宫颈鳞状细胞原位癌、宫颈癌组织中LVD逐渐提高(P<0.01).低分化宫颈癌组织中CD44v6、ICAM-1阳性表达率及LVD高于高、中分化(P<0.01),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组织中CD44v6、ICAM-1阳性表达率及L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P<0.01).宫颈癌组织中CD44v6、ICAM-1及LVD呈两两正相关.结论 CD44v6在宫颈癌进展中起促进作用,与ICAM-1及LVD协同促进宫颈癌发展,可作为判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及诊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