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肺部影像表现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临床确诊为 ANCA 相关性血管炎的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行胸部16排高分辨 CT(HRCT)扫描。总结其胸部影像学与临床特点。结果16例患者确诊为 ANCA 相关性血管炎时发病时间为1周~2年不等,表现为多个脏器受累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受损,临床以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就诊。肺部 HRCT 表现如下:斑片影14例(87.5%),条索状阴影12例(75%),结节影3例(18.8%),空洞征4例(25%),肺气肿、肺大泡6例(37.5%);树芽征6例(37.5%);胸腔积液4例(25%);纵隔淋巴结增大3例(18.8%);胸膜增厚6例(37.5%;)蜂窝样5例(31.3%);支气管扩张6例(37.5%);磨玻璃影10例(62.5%);网状改变8例(50%);部分患者经规范糖皮质激素或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伴随着临床症状改善 X 线影像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ANCA 相关性血管炎发病以中老年居多,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发病到确诊时间较长,易被误诊。临床易累及全身多个器官,肺、肾脏最易受累,易被误诊为感染征象。结合影像表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肺间质性疾病的HRCT表现及相关病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肺间质性疾病的HRCT表现及其与病理学的关系。方法: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和疾病对照组14例分别行HRCT扫描、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HE、Masson氏三色染色)及免疫组化。结果:早期组中肺小叶间隔增厚81.25%,肺内渗出毛玻璃影18.75%,肺内小结节影66.67%,胸膜下曲线12.5%;中、晚期组中肺小叶间隔纡曲、僵直、变形85.71%,支气管血管束纡曲、僵直35.71%,范围较广的肺气肿32.14%,蜂窝肺28.57%,胸膜增厚39.29%。结论:HRCT是一种安全、反映准确、无创性的诊断ILD的手段,经与病理对照、毛玻璃影、小叶间隔增厚,肺内小结节影、网状影和胸膜下曲线是ILD早期征象;而肺小叶间隔纡曲、僵直、变形,支气管血管束纡曲、僵直,范围较广的肺气肿及蜂窝肺是中、晚期的征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韦格纳肉芽肿痛的临床及CT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肺韦格纳肉芽肿痛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儿例患者中,多发肿块、结节影10例(91%),伴空洞形成8例,病灶周围毛刺征3例,胸膜凹陷征1例,晕征4例,血管供给征6例。浸润性阴影4例(36%),其中3例伴多发结节及空洞形成。气道受累3例(27%),胸膜受累2例(18%)。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c—ANCA)阳性10例,cANCA阴性1例。结论:多发病灶周围的毛刺征、晕征以及伴发的气道改变对韦格纳肉芽肿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皮肌炎的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收集46例胸部有异常表现皮肌炎患者的HRCT资料,回顾性分析肺部病变的分布、征象以及纵隔、胸膜的相关征象。结果:①皮肌炎肺部病变分布呈对称、广泛、偏中下、偏外后的特点;②肺部HRCT表现多样,以肺间质性改变为主:小叶内间质增厚46例(100%),磨玻璃影41例(89.13%),支气管血管束增宽或小叶核心增大40例(86.96%),小叶间隔增厚38例(82.61%),不规则纤维索条影37例(80.43%),结节影34例(73.91%),胸膜下线27例(58.70%),支气管或细支气管扩张19例(41.30%),斑片影18例(39.13%),呼气相马赛克征15例(32.61%),界面征14例(30.43%),蜂窝影12例(26.09%),肺气肿或肺大泡3例,单纯囊状气腔1例,肺不张1例;③纵隔及胸膜:纵隔小淋巴结影41例(89.13%),胸膜增厚或毛糙38例(82.61%),食管扩张11例(23.91%),单侧少量性胸腔积液1例,纵隔气肿1例。结论:HRCT可提供皮肌炎胸部病变的众多信息,对皮肌炎的诊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活动性肺结核的高分辨率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活动性肺结核的HRCT表现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及HRCT扫描资料,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依据:痰抗酸杆菌阳性(43例),及治疗期间获得的一系列胸部影像改变(36例).结果 小叶中心结节,65例(82.3%),树芽征65例(82.3%),支气管壁增厚58例(73.5%),肺实变61例(77.3%),空洞56例(73.2%),液体支气管征53例(72.8%),磨玻璃征45例(56.8%),线状影55例(73.1%),胸膜改变21例(26.6%),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12例(15.1%),2种及2种以上肺部病变并存79例,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支气管壁增厚、肺实变及液体支气管征、空洞、磨玻璃影治疗后吸收好转例数25例(25/31),26例(26/31),8例(8/31),19例(19/26),11例(11/21),21例(21/36).结论 活动性肺结核的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可进一步提高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RCT上肺细网状影的形态学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 搜集本院2004年8月至2007年2月107例在HRCT上有细网状影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细网状影形态学及动态变化分析研究.搜集24例病理证实充气标本进行影像与病理的对照研究.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细网状影网间隙直径一般≤3 mm,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网间隙内为肺实质密度.网壁光滑或粗糙,厚度约≤1 mm.107例临床患者细网状影的伴随征象有磨玻璃密度影(GGO)(68.2%,73例)、铺路石征(23.4%,25例)、小叶间隔增厚(84.1%,90例)、肺气肿(32.7%,35例)、界面征(58.9%,63例)、牵拉性支气管扩张(41.1%,44例)及蜂窝征(26.2%,28例).纤维化患者与肺炎患者在蜂窝、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小叶间隔增厚、界面征及铺路石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肺炎大片状GGO合并细网状影形成铺路石征;癌性淋巴管炎细网状影合并小叶间隔增厚,并见串珠样结节影;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细网状影多镶嵌在蜂窝之间;结缔组织病(CTD)并肺间质纤维化早期以细网状影为主,蜂窝影少见,及时治疗后可完全或部分吸收;慢性支气管炎细网状影合并肺气肿.58例随访患者中26例网状影增加,22例网状影减少或消失,10例无变化.24例肺标本细网状影病理基础主要为小叶内间质纤维增生、炎性细胞及肿瘤细胞浸润、渗出液充填、煤尘沉积等.结论 细网状影是由小叶内间质增厚形成,可由炎症、间质增生、肺纤维化和肿瘤引起,有助于提示这些疾病的存在,诊断价值需结合其他CT表现及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症(SSc)胸部异常改变的MSCT及HR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证实的SS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MSCT扫描,并对患者肺部主动脉弓层面、气管隆突层面及肺底行HRCT扫描,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8例患者肺部未见明显异常,52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间质改变。CT表现:小叶间隔增厚(52例,86.7%);胸膜下弧形线(52例,86.7%);磨玻璃密度影(26例,43.3%);网格样影(45例,75.0%);灶周肺气肿(48例,80.0%);牵拉支气管扩张(9例,15.0%);蜂窝征(19例,31.7%)。12例合并肺气肿,9例合并肺心病,3例合并陈旧性肺结核,1例合并真菌感染,1例合并周围型肺癌。结论:结合临床资料并仔细分析SSc胸部异常改变的MSCT及HRCT表现,有助于提高该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PH)的影像学诊断。资料与方法 7例均有完整的临床。实验室以及胸片和高分辨率CT(HRCT)检查资料,均经病理证实,对其平片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X线表现;7例肺野内弥漫分布有片絮状阴影与磨玻璃样改变,4例有散在粟粒状,结节状阴影,5例有弥漫分布的网织状影,HRCT;7例两肺呈弥漫性分布片絮状实变影及磨玻璃样影。5例两肺弥漫分布粟粒状。小结节状影,4例可见多发小囊状影及网状影及网状影,2例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轼例有小叶间隔增厚。结论 X线平片是发现并提示IPH最基本的检查手段。影像学检查特别是HRCT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分析。尤其是在痰或胃液中及肺泡灌洗液内查到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可明确诊断,并不一定完全依赖于纤支镜或肺活检病理来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的高分辨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6例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的高分辨CT表现及临床意义。结果26例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HRCT表现为磨玻璃影、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状影、支气管血管束周围间质增厚、小叶内间质增厚、胸膜下间质增厚、界面征、牵引性支气管扩张、肺小叶变形、蜂窝状影等征象,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部分病例磨玻璃影明显吸收,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周围间质增厚、小叶内闻质增厚有所减轻,但蜂窝状影、牵引性支气管扩张、肺小叶变形无改变。结论磨玻璃影、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状影、支气管血管束周围间质增厚、小叶内间质增厚、胸膜下间质增厚、以及界面征等征象可能为可逆改变,而牵引性支气管扩张、肺小叶变形、蜂窝状影为不可逆改变。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改变的高分辨cT表现对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脓毒性肺栓塞(SPE)的高分辨CT(HR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1例SPE患者的胸部HRCT表现。结果11例SPE的HRCT表现为实变及磨玻璃影、结节、楔形阴影、空洞、胸膜改变(如胸腔积液)等征象。其中52%结节影及37%楔形阴影可见滋养血管。7例经治疗后肺部改变消失。结论周围性分布的结节影、楔形阴影,结节影、楔形阴影内空洞形成以及与结节影及楔形阴影相连的血管影是SPE较为特征性的HRCT表现,对早期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尘肺与粟粒性肺转移瘤的CT鉴别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尘肺和粟粒性肺转移瘤的常规CT及高分辨CT(HRCT)特征,以提高肺内多发小结节的CT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尘肺和30例粟粒性肺转移瘤的CT资料,观察小结节的特点及其它并发征象。结果:尘肺组CT表现:①小结节特点:大小不均匀35例(79.55%)、密度不均匀40例(91.00%)、分布不均匀40例(90.91%),边界清晰38例(86.36%),结节钙化28例(63.64%);②其它伴发征象:团块28例(63.64%),肺气肿36例(81.82%),小叶间隔增厚36例(81.82%),磨玻璃密度12例(27.27%),胸膜增厚30例(68.18%)、其中叶间裂增厚20例(45.45%),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增大25例(56.82%)、钙化32例(72.73%)。粟粒性肺转移瘤组的CT表现:①小结节特点:大小不均匀18例(60%)、密度不均匀13例(43.30%)、分布不均匀16例(53.33%),边界清晰21例(70%),多发结节内空洞28例(93%);②其它伴发征象:小叶间隔增厚25例(83.33%),胸膜增厚16例(53.33%),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增大18例(60%)、钙化5例(16.67%)。结节密度、分布不均匀、结节钙化及肺气肿、叶间裂增厚、淋巴结钙化在尘肺的发生率高于粟粒性肺转移瘤(P0.05);多发结节小空洞在粟粒性肺转移瘤的发生率高于尘肺(P0.05)。结论:尘肺和粟粒性肺转移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有助于对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内癌性淋巴管炎(PCL)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并评价其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54例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PCL患者均经HRCT检查,对所有患者的HR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组患者中,HRCT扫描或多或少显示了下列征象:向心性分布多边形结构(83%),“U”或“Y”型的线样致密影(55%),支气管血管束增粗(88%),叶间裂结节样增厚(59%),磨玻璃样致密影(59%),周围型线样影(11%),小结节影(27%),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72%),胸腔积液或合并心包积液(64%)以及胸膜结节(40%)。结论HRCT有助于PCL的诊断及其与肺部其他弥漫性浸润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性淋巴管炎(PLC)高分辨率CT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经临床病理和随访证实8例肺癌性淋巴管炎的肺部HR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中,PLC的HRCT影像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周围间质不规则形及串珠状增厚5例,小叶间隔增厚,呈网格状改变5例,小结节状影沿胸膜下间质、小叶间隔、支气管血管束蔓延6例,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4例,胸腔积液4例;胸椎椎体及附件溶骨性破坏2例。结论小叶间隔结节状增厚是PLC较为特征性CT表现。HRCT对PLC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吴海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1):1634-1637
目的:探讨胸内结节病的高分辨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胸内结节病的高分辨CT表现。结果:48例中纵膈及肺门淋巴结均有肿大46例(95.8%);纵膈淋巴结肿大47例,无纵膈淋巴结肿大1例(2.1%);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42例(87.5%),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10.4%),无肺门淋结肿大1例(2.1%)。内乳动脉旁淋巴结肿大2例(4.2%),心膈角淋巴结肿大2例(4.2%),两腋窝淋巴结肿大4例(8.3%),淋巴结钙化5例(10.4%)。增强的19例肿大的淋巴结均呈均匀强化。48例中既有淋巴结肿大又伴有肺内浸润改变的44例,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增厚17例,沿淋巴管周围间质分布的境界清楚的小结节38例,大结节或实变17例,磨玻璃影12例,纤维化表现18例,支气管狭窄2例,胸膜增厚及胸腔积液各2例。结论:胸内结节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HRCT检查可发现淋巴结肿大,又可显示肺内特征性改变,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并能评估临床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尹京春  吕明权  邱乾德   《放射学实践》2010,25(9):974-977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临床、实验室证实的甲型H1N1肺炎胸部CT表现。结果:34例中累及两肺5个肺叶17例,占50%;累及4个肺叶3例,占8.8%;累及3个肺叶6例,占17.6%;累及2个肺叶5例,占14.7%;累及1个肺叶3例,占8.8%。单纯毛玻璃样阴影15例,占44.1%,表现为斑片状及云雾样淡薄影,边缘模糊,病灶中心密度相对较高,可见血管纹理通过;单纯实变阴影5例,占14.7%,表现为团片状、斑片状及棉球样影,密度较高;毛玻璃影与实变阴影同时存在14例,占41.2%,表现为云雾样淡薄影、棉球样实变影同时存在,肺周边区域及下叶基底部的病灶密度高于其它部位。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12例,占35.3%;病灶内合并网格样改变19例,占55.9%;小结节影3例,占8.8%;支气管壁增厚3例,占8.8%;两侧胸腔少量积液1例,占2.9%。结论:甲型H1N1肺炎病变分布范围广,变化快,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胸部CT扫描资料。结果:病变主要位于肺外周、胸膜下或沿支气管分布,双肺散在或弥漫分布6例,局限性病灶8例,其中病灶位于肺下叶和/或中叶(舌叶)7例,右上叶4例,左上叶(除舌叶)1例。病灶呈大小不等结节影6例,单发类圆形肿块影2例,以空洞为主的病灶4例,小片状或大片状融合实变影5例,网结状影2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少量胸腔积液1例,高分辨力CT扫描显示树芽征3例。结论: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CT表现各异,主要表现为肺叶外周单发或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结节伴或不伴空洞影、小片状或大片状实变影、网结状影及"树芽征",艾滋病患者CT扫描一旦出现此类征象,应高度警惕伴有真菌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登革热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临床确诊的登革热患者的胸部CT资料。结果胸部CT中,17例表现为阴性,58例有阳性表现,主要表现有肺间质病变、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肺大泡,其中肺间质实变的表现有磨玻璃样改变17例,双侧肺纹理增多14例,肺小叶间隔增厚15例,长索条9例,胸膜下线7例,气腔结节6例,另外,胸腔积液22例,叶间胸膜积液3例,肺大泡5例,胸膜增厚4例。结论登革热的胸部CT表现以肺间质病变等为主要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提高对登革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胸部CT短期随访研究(附6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胸部CT征象的病变性质、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SLE患者203次胸部CT检查[139次CT复查,每例行1~4次,平均(91.57±68.57)d复查1次]图像,计算各种病变CT征象的显示率,对各种病变的CT征象进行程度、范围积分,并作统计学对比处理。结果:在CT短期随访复查后发现胸部常见CT征象中肺实变(18例)、磨玻璃样影(57例)明显容易发生变化(好转或加重),其变化频率显著高于小叶间隔增厚(51例)、界面征(38例)、胸膜下线征(13例)、胸膜肥厚(34例)、心包肥厚(16例,P均<0.001),前两者、后五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外,肺内蜂窝样改变(3例)、单个或多发肺囊肿样改变(8例)、胸膜腔积液和腹水(各3例)、纵隔和/(或)两腋下显示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24例)在CT复查中无明显变化。SLE肺部磨玻璃样影、小叶间隔增厚、界面征病变的程度、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显著大于肺实变、胸膜下线征、胸膜肥厚和心包肥厚(P均<0.05);心包肥厚病变的程度、范围与肺实变相仿(P>0.05),但显著小于其他常见病变(P均<0.001)。磨玻璃样影的CT复查病变程度、范围变化显著大于肺实变及因病例数较少未纳入统计处理者以外的其他病变(P均<0.05)。结论:SLE患者胸部CT征象短期随访复查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病理基础,有助于临床病情、疗效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贾红明  崔冰  左六二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099-1101
目的:探讨经静脉应用毒品致胸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8年间28例临床收治证实的经静脉应用毒品致胸部病变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果:两肺纹理增粗、多模糊5例,浸润性斑片状、片状模糊阴影X线胸片12例、CT14例,结节影X线胸片16例、CT17例,空洞影X线胸片10例、CT13例,肺气囊X线胸片17例、CT19例,心脏增大6例,胸腔积液X线胸片6例、CT12例,液气胸3例,6例CTPA显示肺动脉充盈缺损2例(2/6)。多种形态病灶并存。本组除5例仅1种改变外,余23例均出现两种以上病变,病灶分布肺外周或胸膜下,主要在中下肺野。结论:影像学检查是静脉应用毒品致胸部病变重要的检查方法,多发周边或胸膜下的气囊、结节伴或不伴空洞是较为特征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甲型H1N1肺炎初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甲型H1N1肺炎特征性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咽拭子RT-PCR法检测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炎的临床与CT资料,CT检查包括常规平扫、高分辨力CT(HRCT)及多平面重组(MPR),4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46例H1N1肺炎累及双侧45例、累及单侧1例,40例侵犯3个肺叶及以上、6例侵犯2个肺叶及以下,均呈多灶性与弥漫性,32例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其中28例合并胸膜下分布,39例为GGO或GGO合并实变,20例可见马赛克征,15例见少量或中等量胸腔积液,仅1例合并肺栓塞。HRCT显示26例小叶间隔及小叶内间隔增厚、2例小叶中心模糊结节。结论:H1N1肺炎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HRCT与MPR有助于其肺内病变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