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探讨高血压病左室心肌重量指数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超及24h动态心电监测技术,对98例高血压病(EH)患者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情况进行检测。结果EH患者左室心肌肥厚(LVH)组VA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心肌肥厚组(P<0.01)。且重度LVH组较轻度LVH组VA发生率高(P<0.001)。结论LVH可导致VA的发生,VA的发生可能是LVH出现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苯那普利对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对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左室肥厚的Ⅰ、Ⅱ期高血压病患者45 例,同时测定左室舒张功能指标。给予口服苯那普利10~20 mg/d,1/d,治疗24 周。结果:治疗后血压下降明显,心率无变化,左室重量指数明显降低(P< 0.001),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A) 明显改善(P< 0.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苯那普利能有效控制血压,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是一种理想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3.
非洛地平和依那普利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效应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道华  吴明永  白明 《临床荟萃》1999,14(5):197-198
目的:观察非洛地平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测定了29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者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15mg/d)6个月前后左室形态结构及左室舒张功能变化,并与29例应用依那普利(10~20mg/d)治疗者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太均明显下降(P〈0.01),舒张期间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指数的均明显减少(P〈0.001),E/A比值显著升高(P〈0.00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动态血压与彩色多普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2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PBM),并且全部病例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心肌重量(LVM)和心肌重量指数(LVMI),将左室壁分为有无肥厚两组。结果发现: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下降率与LVM和LVMI呈显著负相关。更进一步研究说明,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检出率为43%。左室肥厚者血液动力学改变E峰减低,A峰明显增高,E峰减速度(EDC)减小,检出率81.9%高于非左室肥厚者,P<0.001。收缩功能与LVM、LVMI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状况对左室肥厚发生和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左室肥厚的有无又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及对左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对高血压疗效及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治疗组(45例)予依那普利5 ̄10mg/日口服,疗程6个月,观察降压疗效及治疗前后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等指标的变化,并设同期间断用药者(45例)为对照。结果:服用依那普利可显著降低血压,有效逆转左室肥厚。对照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组加重(P〈0.001)。结论:依那普利可显著降低血压、有效逆转左室肥厚,长期服用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转换酶抑制剂合用β- 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病, 旨在探讨两者对肥厚心肌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WHO/ISH高血压病Ⅰ、Ⅱ期病人,停用降压药两周,记录基础血压、心率,加用苯那普利及美托洛尔, 血压采用Korotkoff 法测清晨血压, 采用超声心动仪, 分别测量LVIDd、LVPWTd、IVSTd、EF、A峰、E峰、A/E。并计算LVMI,治疗24 周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LVIDd、LVPWTd、IVSTd、LVMIT等有不同程度下降, 左室舒张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P均< 0.01)。结论:两者合用,可有效抑制AngII,逆转肥厚左室心肌, 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房功能变化与左室重量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5例正常人的左室舒张充盈期各部分血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左房最大容积、房缩前容积及左房射血PVA、Ai及AEV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房缩前左室充盈显著下降(P<0.05),其中快速充盈容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仅在管道容积(CV)部分减少。这些变化在重度心肌增重组更为明显(P<0.05),Ai和AEV与LVMI呈正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高血压患者房缩前左室充盈受损,表现为CV降低,左房收缩期排血量的增加补充了左室充盈的不足,从而维持心排血量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8.
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用超声心动图检测28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及40例正常人左心室收缩功能(LVSF)。结果表明:ASD患者左室射血分值(LVEF)、短轴缩短分数(LVFS)、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AV)、速度时间积分(AVI)均较正常人明显降低(P<0.001~0.05),左室射血前期(LPEP)延长(P<0.01)、射血时间(LVET)缩短(P<0.05)、LPEP/LVET增大(P<0.01),且LVEF、LVFS、SV、CO、AV、AVI与肺/体循环量比值(Qp/Qs)呈中度负相关(r=-0.39~-0.78,P<0.05)。结论认为:ASD患者LVSF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并推测其机理可能与ASD患者因右室容量超荷所致的左室扩张性降低、舒张末容积减小、室间隔运动异常及左室几何形态改变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评价19例超声心动图于乳头肌水平切面获得的左室面积变化分数(FAC)与电影左室造影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并测量100例健康人FAC的正常值。结果表明FAC与LVEF总体相关系数r=0.82(P<0.001),左室壁节段活动无明显异常者两者相关系数,r=0.85(p<0.001),100例健康人的FAC正常值是56.7±7.41%。因此,我们认为FAC是一种很好的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了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高血压病患者及正常人的房室平面移位幅度,并对其评价高血压病左室舒张功能的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组左房收缩引起AV平面移位幅度大于正常组(P<0.01);左室舒张期最大AV平面移位幅度明显小于正常组(P<0.001);左房收缩引起AV平面移位幅度与左室舒张期最大AV平面移位幅度比值大于正常组(P<0.001),并与脉冲多普勒测量的二尖瓣下血流A/E比值有良好相关(r=0.81,P<0.001)。因此房室平面移位幅度可用于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1.
氯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的作用。方法:对符合WHO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的6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服用氯沙坦治疗,用多普勒彩超超声心动图测定治疗前后左室肥厚指标,左室舒张及收缩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左室心肌重量/左室容量均明显减少.舒张早期流速峰值明显增大,舒张晚期流速下降.两比值下降.左室射血分数无变化。结论:氯沙坦可有效逆转高血压患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PE)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消退及心肌复极离散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合并LVH患者45例应用PE治疗2年中,随访观察超声心动图LVH消退及心电图复极离散(QTd)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期内,血压显著下降(P<0.01),LVH呈进行性消退(P<0.01),QTd明显缩短(P<0.01).结论 应用PE治疗高血压合并LVH全程观察期内,显著稳定降压的同时,可以使LVH消退,QTd缩短,心肌复极电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探讨心尖舒张早期旋转角速度峰值在评价高血压病心肌肥厚患者舒张早期解旋运动中的价值.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肌肥厚患者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后,存储左室心尖及心底短轴切面二维图像以备脱机分析.使用工作站Qlab软件中的TMQA分析程序,可以得到左室心尖及心底短轴切面各6个节段旋转角速度-时间曲线.利用计算机Excel软件将6个节段的数值平均处理后,得到左室心尖及心底角速度-时间曲线.比较两组心尖及心底舒张早期旋转角速度峰值(A-vel及B-vel).结果 高血压病心肌肥厚患者左室心尖舒张早期旋转角速度峰值(A-ve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心底部舒张早期旋转角速度峰值(B-ve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尖舒张早期旋转角速度峰值可以作为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患者血清可溶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褪黑素(MLT)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6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LVH患者(LVH组)和104例原发性高血压未合并LVH患者(NLVH组),检测血清sRAGE、MLT水平,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LVH组血清sRAGE、MLT水平低于N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VH组血清sRAGE、MLT水平与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Tei指数呈负相关(P<0.05),与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早期充盈峰最大充盈速度/舒张晚期充盈峰最大峰值速度(A/E值)呈正相关(P<0.05)。Logistic二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收缩压、高LVMI、低sRAGE、低MLT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LVH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sRAGE、MLT水平降低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LVH的发生、左心室重构、左心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22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LVH组),18例非左室肥厚患者(非LVH组)及20例正常对照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并观察肱动脉加压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变化的百分率(FMD%).结果 高血压病LVH组与非LVH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变化百分率(FMD%)、E/A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 ;左室质量指数(LVMI)高血压病LVH组较非LVH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P<0.001) ;FMD%与LVMI明显相关(r=-0.721,P<0.01),并与E/A有相关性(r=0.392, P<0.05).结论 超声无创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为临床评估高血压病提供了一项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A total of 20 untreated hypertensiv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equal groups matched for sex, age and blood pressure but with [mean diastolic wall thickness (MDWT) greater than 1.2 cm] or without (MDWT greater than 1.2 cm)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 All patients underwent pulsed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and 99Tc radionuclide ventriculography at rest to assess diastolic and systolic abnormalities. In hypertensives with LVH the interventricular wall thickness,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 and relative diastolic wall thickness were significantly (P less than 0.01) higher and peak filling rate was significantly (P less than 0.01) lower than in hypertensives without LVH. The indices of systolic function, however,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two patient groups. In hypertensives without LVH peak filling rate directly correlated with heart rate, whereas in those with LVH peak filling rate directly correlated with heart rate and the ratio of peak velocity of early left ventricular filling : peak velocity of late left ventricular filling due to atrial contrac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diastolic parameters may be useful tools for assessing myocardial compliance and may be effective markers of diastolic dysfunc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借组织多普勒显像(TDI)技术评价西尼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37例高血压患者分为非左室肥厚(NLVH)组及左室肥厚(LVH)组,给予西尼地平治疗8周,治疗前、后用TDI技术测量收缩期运动速度(Sa)、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a)及Ea/Aa,并与血流多普勒指标E波速度(E)、A波速度(A)、E/A进行比较,观察降压效果及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1)高血压LVH组较NLVH组Ea降低(P<0.01),Ea/Aa降低(P<0.05);而E、E/A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西尼地平治疗8周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下降(P<0.001),HR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E波减速时间(EDT)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E、E/A、Ea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Ea/Aa较治疗前升高(P<0.001),等容舒张期(IVRT)较治疗前降低(P<0.001)。治疗后A、Sa、A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DI技术在评价左室舒张功能方面较二尖瓣血流频谱更准确;西尼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不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且能改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探讨心尖舒张早期旋转角速度峰值在评价高血压病心肌肥厚患者舒张早期解旋运动中的价值.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肌肥厚患者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后,存储左室心尖及心底短轴切面二维图像以备脱机分析.使用工作站Qlab软件中的TMQA分析程序,可以得到左室心尖及心底短轴切面各6个节段旋转角速度-时间曲线.利用计算机Excel软件将6个节段的数值平均处理后,得到左室心尖及心底角速度-时间曲线.比较两组心尖及心底舒张早期旋转角速度峰值(A-vel及B-vel).结果 高血压病心肌肥厚患者左室心尖舒张早期旋转角速度峰值(A-ve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心底部舒张早期旋转角速度峰值(B-ve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尖舒张早期旋转角速度峰值可以作为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右室舒张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三尖瓣口血流有关参数,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右室舒张功能及其相关因素.方法43例EH患者,32例正常人,取心尖四腔观,将脉冲多普勒(PWD)取样容积置于三尖瓣口,记录其血流频谱,测量舒张早期E峰流速(E)、舒张晚期A峰流速(E)和E/A比值,舒张早期E波流速积分(EVTI),舒张晚期A波流速积分(AVTI)及EVTI/AVTI比值.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EH组E波和EVTI下降(P<0.05),A波和AVTI增加(P<0.01),E/A与EVTI/AVTI比值降低(P<0.01);2.EH患者三尖瓣E/A比值(r=0.417,P=0.005)、EVTI/AVTI比值(r=0.557,P=0.0001)与二尖瓣相应指标显著相关;3.EH患者各级血压间这些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EH患者的右室舒张功能明显下降,与左室舒张功能密切相关,与高血压分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结合二维超声心动图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后左室重构的左室收缩功能进行评价,以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大鼠AMI后左室重构的应用价值.方法 AMI组雌性SD大鼠(n=12)为样本,正常组大鼠(n=10)作对照,4周后2组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MI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容积显著增加(P<0.01);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后壁增厚率、球形指数、梗死区变薄指数等显著降低(P<0.01);心脏长轴方向上AMI组二尖瓣环、左室侧壁各节段,短轴方向上前间隔及后壁的基底部、中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收缩期峰值速度明显下降(P<0.05);二尖瓣环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与左室射血分数、球形指数等呈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84 、0.70,P<0.001).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结合二维超声心动图能较全面、定量和无创性地评价大鼠AMI后左室重构的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