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民以食为天,人之初性本善,后天营养过剩,“氧化应激”不但导致代谢综合征,并使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精气神气化失衡。从氧化应激到氧化应激窗口有一个可长可短的“时间段”,在此阶段的“气血湿炎虚”辨证施治,就是中医“治未病”的过程,性命双修和形神合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对人类和个体的主导性,全息基因理论的遗传性,基因并不是简单的元素组合和重组,也不是简单的细胞克隆,与此相应的基因信息的遗传功能,在人体潜意识的拓展中和辨证施治中是非常重要的。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主宰者理。经验可以遗传,痴呆可以遗传,聪明才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遗传;虽然这种遗传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框架性和拓展及远景。个体的差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后天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机械思维范式”不能适合这种理念,“辨证思维”范式才是医疗保健事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气化失调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是养生和治未病的关键环节,“过则不及”和“中病量勿太过”以及“物极必反”都揭示了养生保健的“后天”效应是延年益寿的不二法则。“风水”是一个生态人居环境的传统概念,“风流”是一个时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理念,“风险”是人生和健康的危险信息,“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集合,构成了中医“形神一体”的最高医疗保健模式。气化调控和“碳氢氧”平衡的内在联系,提示了中医“水火”理论的深层次涵义。气化在风水及意识流层次,尤其是在“精气神”思维中,天气人气的气化辨证理念横贯“天人合一”和“形神一体”。医疗保健要重视营养,意识,生活方式三要素。从“治未病”层次,调控人体气血平衡,碳水平衡,以气化调控为中心靶点,多层次,多靶点,依据中医药“君臣佐使”和标本兼治原则辨证施治。意识决定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气化中的“质能转换”是“精气神”平衡的内在调控,“天人相应”中的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自身气化的自控和调谐,构成了以“气化”为特点“形神合一”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模式。“治未病”重点在于营养和意识的自我保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倡科学的医疗观,是完善和发展医疗保健模式的必然趋势。人体气化和生活方式的无序和紊乱是亚健康的主要病因,“管理”是主宰人体气化和意识理念有序运行的利器及有效方法论,在健康的自我管理及临床医疗管理中,管理思维是克服亚健康及治未病的关键。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空气的湿度和气温以及气压是影响人体肺呼吸和细胞呼吸的关键因素。中医所讲的气,是从营养到意识,从新陈代谢到基因变异和重组并从“精气神”层面的全方位和整体的自我调控过程。食疗和药疗以及非药物疗法,具有同样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气化失调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是养生和治未病的关键环节,“过则不及”和“中病量勿太过”以及“物极必反”都揭示了养生保健的“后天”效应是延年益寿的不二法则。“风水”是一个生态人居环境的传统概念,风流是一个时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理念,“风险”是人生和健康的危险信息,“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集合,构成了中医“形神一体”的最高医疗保健模式。气化调控和“碳氢氧”平衡的内在联系,提示了中医“水火”理论的深层次涵意。气化在风水及意识流层次,尤其是在“精气神”思维中,天气人气的气化辨证理念横贯“天人合一”和“形神一体”。医疗保健要重视营养,意识,生活方式三要素。从“治未病”层次,调控人体气血平衡,碳水平衡,以气化调控为中心靶点,多层次,多靶点,依据中医药“君臣佐使”和标本兼治原则辨证施治。意识决定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气化中的“质能转换”是“精气神”平衡的内在调控,“天人相应”中的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自身气化的自控和调谐,构成了以“气化”为特点“形神合一”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模式。“治未病”重点在于营养和意识的自我保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倡科学的医疗观,是完善和发展医疗保健模式的必然趋势。人体气化和生活方式的无序和紊乱是亚健康的主要病因,“管理”是主宰人体气化和意识理念有序运行的利器及有效方法论,在健康的自我管理及临床医疗管理中,管理思维是克服亚健康及治未病的关键。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空气的湿度和气温以及气压是影响人体肺呼吸和细胞呼吸的关键因素,中医所讲的气,是从营养到意识,新陈代谢到基因变异和重组并从“精气神”层面的全方位和整体的自我调控过程。食疗和药疗以及非药物疗法,具有同样作用。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涵,整体互动、动态平衡是其主要内容,人与疾病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精气神,形神合一是天人合一在生命科学中的最高体现,精神是第一生命力,“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思想、意识形态是人体健康的前提条件,一个健康的心态是疾病康复的关键。人类对物质文明的研究超过了对人类自身精神作用的重视,而精神、思想、理论是成功和健康的保证。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生态环境与疾病的相互影响,将药物治疗同心理保健以及生态因素看作疾病康复的大环境。上至宇宙,下止基因突变,生态环境与疾病及生命保健息息相关,“天入相应”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与疾病紧紧联系在一起,交叉互动,动态平衡,人类在适应和美化大自然的同时,也在完善和美化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神农本草经》121味可调节精神、情志、思维、意识活动的药物,统称"调神药",其所调节的"神",既关乎心神,又包括五脏神。这些药物分别具有安定神志、益智强志、愉悦情志、安和五脏、疗惊痫癲狂、祛邪除烦等作用,且多具形神兼调、兼治的特点,其中多数药物至今仍广泛应用。可见在本草学发展的早期,已十分重视"形神一体"、"形与神俱"的理念。对这些调神药物进行深入挖掘,不论对"治未病"还是"治已病"的研究,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亚健康态的中医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亚健康态是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目前许多人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中。祖国医学理论对亚健康态的研究有着独特的优势:“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为亚健康的病因病机奠定了基础;“形神合一”论为构建亚健康的干预提供了依据;“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为亚健康的干预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无“气”不成病,无“气”不成医。气行则血行,气血湿炎虚五证及阴阳五行之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气象和天气预报,以人为本和以气为本,“天时,地利,人和”全面的概括了“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厚积薄发之中,具有人文素质和科学内涵以及医疗保健的专业理论。整体观和辨证施治是其特点,阴阳五行,气血湿炎虚五证以及四诊八纲和“治未病”理论构成中医的理论框架。精神和物质,中医更重视“气化”在生命中的作用,“以气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和内涵,“天人合一”是以气为本的外延和整体观。“天人合一”,“以气为本”,“心脑合一”,“精气神一体”构成中医理论的核心技术。在中医特色的传承问题上,是经验的传承和创新,经典中医理论信息化,临床诊疗技术现代化是中医进步和创新的必由之路,舍此无第二条道路。在创新问题上,一是古典理论的现代表述,二是“四诊八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大医精诚是中医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中医服务的公益性质和理念;经济上坚持“简便验廉”,学术研究中坚持高科技含量和中医特色;大医精诚,“诚”,一方面是强调服务性,更重要的是非商业化理念和奉献精神,“诚”具有“大慈大悲”和“普渡众生”的佛教理念。量力而行和用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健康回报,是“新医改”及临床医疗追求的价值观,这同样是中医特色。中医特色除体现其固有医疗保健的专业特色外,中华人文理念的传承是其本色。这应该被认为是医学的专业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功能。劳心者治人,中医历来强调意识形态,对生命的积极作用和负面致病因素,“气”的负面作用和多样性及致病性,成为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内涵和临床病因。人文医学,管理医学和生物医学构成中医现代理论的主体,既体现中医特色又体现医疗模式新概念。整体观/天人合一/宏观、辨证观/辨证施治/循证医学、现代观臌观/中西医并重。三观并重是发展和拓展中医特色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生命在于运动,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生命调节系统,随意运动和言行一致以及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医疗观,重视精神因素对形体的作用和影响。治未病和医疗保护原则及健康教育是减轻负面效应的关键,负面作用不但可使病人精神和信心崩溃并影响到疾病的恶化和康复。基因全息理论注重信息的形体结构和精神意识,重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在人体基因的全部遗传信息中,开发和拓展精神、语言运动间的整体运动,将有助于辨证施治和疾病康复。基于“形神合一”的新医疗观将推动和促进新医疗保健模式的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道法自然,以气为本,“治未病”既是辨证施治的基础,也是出发点。精气神和数气理”,始终是“治未病”的核心技术和理论基础。以气为本的“气血湿炎虚”五证辨证施治是保证临床基本疗效的理论依据。物质和精神,物质只是人体发病的基础,更多环节在于精神层次,疾病发展变化的各个层次都离不开“精气神”的气化过程,“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病因多样性是辨证施治理论的客观基础。以气为本,本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  相似文献   

10.
道法自然,以气为本,“治未病”既是辨证施治的基础,也是出发点。精气神和数气理”,始终是“治未病”的核心技术和理论基础。以气为本的“气血湿炎虚”五证辨证施治是保证临床基本疗效的理论依据。物质和精神,物质只是人体发病的基础,更多环节在于精神层次,疾病发展变化的各个层次都离不开“精气神”的气化过程,“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病因多样性是辨证施治理论的客观基础。以气为本,本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  相似文献   

11.
中医古典理论是中医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生命,中西医并重,中西药联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始终是发展中西医药的真理。阴阳五行,四诊八钢、辨证施治及以气为本和中医气化理论同现代医学的融会贯通是完善现代医疗保健新模式的必然途径。气基因合一,中医理论数字化,中药自制剂原生态化,必将推动和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服务于中医药辨证施治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天人合一,对待者数,流后者气、主宰者理。以气为本,始终是辨证施治的不二法则。  相似文献   

12.
道法自然,以气为本,“治未病”既是辨证施治的基础,也是出发点。精气神和数气理”,始终是“治未病”的核心技术和理论基础。以气为本的“气血湿炎虚”五证辨证施治是保证临床基本疗效的理论依据。物质和精神,物质只是人体发病的基础,更多环节在于精神层次,疾病发展变化的各个层次都离不开“精气神”的气化过程,“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病因多样性是辨证施治理论的客观基础。以气为本,本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  相似文献   

13.
道法自然,以气为本,“治未病”既是辨证施治的基础,也是出发点。精气神和数气理”,始终是“治未病”的核心技术和理论基础。以气为本的“气血湿炎虚”五证辨证施治是保证临床基本疗效的理论依据。物质和精神,物质只是人体发病的基础,更多环节在于精神层次,疾病发展变化的各个层次都离不开“精气神”的气化过程,“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病因多样性是辨证施治理论的客观基础。以气为本,本子阴阳,治病必求于本。  相似文献   

14.
依据形神道器关系,分析形神合一,神重于形。针刺要以守形为基础,但更要守神。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生态环境与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涵,整体互动、动态平衡是其主要内容,人与疾病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精气神,形神合一是天人合一在生命科学中的最高体现,精神是第一生命力,“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思想、意识形态是人体健康的前提条件,一个健康的心态是疾病康复的关键。人类对物质文明的研究超过了对人类自身精神作用的重视,而精神、思想、理论是成功和健康的保证。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生态环境与疾病的相互影响,将药物治疗同心理保健以及生态因素看作疾病康复的大环境。上至宇宙,下止基因突变,生态环境与疾病及生命保健息息相关,“天人相应”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与疾病紧紧联系在一起,交叉互动,动态平衡,人类在适应和美化大自然的同时,也在完善和美化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涵,整体互动、动态平衡是其主要内容,人与疾病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精气神,形神合一是天人合一在生命科学中的最高体现,精神是第一生命力,“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思想、意识形态是人体健康的前提条件,一个健康的心态是疾病康复的关键。人类对物质文明的研究超过了对人类自身精神作用的重视,而精神、思想、理论是成功和健康的保证。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生态环境与疾病的相互影响,将药物治疗同心理保健以及生态因素看作疾病康复的大环境。上至宇宙,下止基因突变,生态环境与疾病及生命保健息息相关,“天人相应”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与疾病紧紧联系在一起,交叉互动,动态平衡,人类在适应和美化大自然的同时,也在完善和美化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认为心脑在病理、生理上均存在重要联系,因而创立了"心脑同治"学说。心、脑均为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二者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心脑同治"已逐渐成为中医和西医学术界的共识。心脑同治的理论不能仅仅局限于心和脑二者之间,在二者之间有"肾脏"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肾脏来解读"心脑同治"理论,论述心脑肾的病理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心脑肾通过督脉维系着密切关系、肾虚是心脑病变的重要原因。治疗上心脑同治与养肾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通过将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相结合,而提出了整体观念,并构筑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从整体观出发,强调人生命机体要"天人合一"与"形神合一",从而达到"阴阳冲和"的最佳生命活动状态。并以此来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把握生命运动的变化规律,而指导生命的各种活动。并通过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指导着中医学防治疾病,养生保健。这正是《黄帝内经》应用阴阳学说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与发挥。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养生的渊源、发展、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分析认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预防观是中医养生的核心和关键,亦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和目的;"顺乎自然、燮理阴阳"的天人相应整体观是中医养生的精髓和重点,亦是中医养生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固守精微、摄养精神"的形神合一生命观是中医养生的内涵和要领,亦是中医养生的终极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严重,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尚未能改变大气污染大环境时,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应阶段性、多层次性、整体性地防治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未病先防,固护正气,谨避邪气以防于大气污染尚未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之先;救治于萌芽以防微杜渐,在大气污染对人体初始显露不良影响时即予施治;燮理阴阳,治疗宿疾、调和体质以解病邪内应之因,提高机体对大气污染的适应能力;预先施治,通过综合辨析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状态,以提早进行针对性施治;并因大气污染的"毒邪"特性而予以排毒、解毒,祛邪务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