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继冲本《伤寒论》与《永类钤方·伤寒》日本东京都町田市玉川学园冈田医院冈田研吉日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病院东洋医学中心郭秀梅【关键词】伤寒论,永类钤方《太平圣惠方》卷八的伤寒论。就是林亿等在《伤寒论·序》所提到的“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的淳化本,这一中...  相似文献   

2.
刘宁  李青玉  焦扬 《环球中医药》2020,13(4):711-713
中国古典医籍中以补肺汤命名的方剂有十余首,见于《张氏医通》《圣济总录》《永类钤方》等著作,均以补肺益气、润肺养阴、止咳平喘等为立法而处方。其中《永类钤方》之补肺汤肺肾双补,标本兼顾,补益作用最强。本文以临床验案说明,《永类钤方》补肺汤用于虚人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继发性肺纤维化等呼吸系统常见慢性病的治疗,收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中医护理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中就载有丰富的护理内容,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说:“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灵枢·师传篇》强调对患者要“告之以其败,与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素问·疏五过论篇》:“精神内伤,身必亡败”。这些论述,明确要求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尽可能地满足病人的要求,耐心开导,解除其思想顾虑。  相似文献   

4.
《圣济总录·诸痹门》涉及痹证的外治方有7首,分别为治疗痛痹的当归摩膏方,治疗著痹的摩风膏摩之方、龙虎膏方,治疗皮痹的蒴藋蒸汤方,治疗风湿痹的无名熨方、陈元膏方及涂摩膏方。通过归纳总结,可知《圣济总录·诸痹门》痹证外治七方有以下特色:疗法不一,摩法为主;专治寒湿,兼治他因;多以辛温,用药峻猛;配以脂类、调味之品。探析《圣济总录·诸痹门》痹证外治七方的组方思路、用法操作,对当代运用外治法治疗痹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灵枢·口问》篇:“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中医认为,睡眠是人体阴阳消长出入变化所产生的,是人体气血运行和适应自然界变化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灵枢·营卫生会》篇:“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永类钤方》,是一部综合性方书,共22卷,元·李仲南撰,刊于1331年。据1961年《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载,此书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以至顺本为主的22卷(卷17~19以明·书林郑笔山刻本配补),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分别藏有元刻本残本5卷。关于本书作者,明代《李濂医史》不载;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名医列传》以及近代有关医史文献中,均未见收录;刘伯骥氏《中国医学史》中,虽略有介绍,但其内容均引自《永类钤方》的序言部分。故有关作者生卒、生平等问题,尚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本文仅就本书在骨伤病方面的记载,谈谈个人的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7.
百家姓     
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论述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医人之情。在剖析医人之情时说:“有素不相识,遇延辨症,病家既不识医,则倏赵倏钱,医家莫肯任怨,则惟苓惟梗。”反映了医家不负责任的应付心态。其中“赵”、“钱”分别与“芩”、“梗”对举,黄芩、桔梗系临床常用中药,则赵、钱便犹如张三、李四,属于通称。古人认为汉人的姓氏以张、王、李、赵为四大姓氏。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姓氏》:“张、王、李、赵,皆黄帝之后也。”“赵”居其末,“钱”还排不上号,为何不用排在第一、二位的“张”、“王”,却以“赵”、“钱”表示通称?这就涉及《百家姓》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1“脾在液为涎”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素问·宣明五气》曰:“五液化液……脾为涎”,经后世医家对其要旨的不断阐发,“脾在液为涎”已成为中医藏象理论的经典学说之一。涎为五液之一,出于口,脾开窍于口,其脉“连舌本,散舌下”(《灵枢·经脉》),故“脾主涎”。《大素·脏腑气液》曰:“脾足太阴脉,通于五谷之液,上出廉泉,故名曰涎”,  相似文献   

9.
交泰丸乃指黄连伍肉桂之交泰丸(因为至少有八首交泰丸方,药物组成、主治、功效皆有出入)。该方出自明·韩懋《韩氏医通》谓:“黄连生用为君,佐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能使心肾交于顷刻。”惜未载方名。清·王士雄《四科简效方》一书始为该方命名,谓“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  相似文献   

10.
山崩地裂     
山崩地裂,源自《汉书·元帝纪》: “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参同契·君子居室章》亦有 “天见其怪,山崩地裂”之说。原是用来表示巨大灾难事变的,山倒塌了,大地裂开了缝,这显然是地震造成的恶果,后用它形容声势浩大。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二回“人喧呼海沸波翻,马嘶喊山崩地裂”、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149条文及《金匮要略》笫17条,是治疗消化系统脾胃病变,病机因胃气上逆,脾失运化,湿热中阻,中焦气机失调。临床证见:心下痞满,呕逆,恶心,肠鸣(火便不调)等消化道病变的名方。与本方有“类曲同功”的“甘草泻心汤”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兼听则暗     
《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东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后世从中提炼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成语,意谓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愚昧不明。这一道理一般来说当然正确无疑,尤其是在治国与用人上。但是施之医事,有时却恰恰相反,而为“偏信则明,兼听则暗”。试举例证之。  相似文献   

13.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其中《方技略》著录与医药卫生相关的书籍。本文就《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所述内容,从文献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将其分析总结为四方面:1.“条其篇目,撮其指意”—《汉志》图书整理著录方法。2.“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方技略》图书四分法。3.“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重视医学的思想。4.“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以医从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尹燕  张婷婷 《陕西中医》2007,28(3):366-367
外治法历史源远流长,其理论依据源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至真要大论》说:“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血气形志》说:“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等等。  相似文献   

15.
楤,即楤木,为五茄科、楤木属落叶有刺灌木或小乔木。我国有两种:一、“中国楤木”(Aralia chinensis),《广群芳谱·木谱十四·楤木》:“楤木生江南山谷,高丈余,直上无枝,茎上有刺。”明李时珍在他的著作中提及楤木叶可以食用,《李草纲目·木三·楤木》载:“树顶生叶,山人采食,谓之‘鹊不踏’,以其多刺而无枝故也。”二、“辽东楤木”(Aralia elata),本种近年来被矮化作为蔬菜栽培,在此特作介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清·余国佩所著之《医理》,拟从病因、病机、诊治、药物诸方面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余氏集家传医学理法之精论,熔《易》理与道家学说之理论观点为一炉,并参阅古籍而阐发医理,以为临证之把握。故云:“盖言医必先明理,明其理而后能知治病之法,并可悟却病之方”。  相似文献   

17.
“患门”为一经外奇穴,位于背部,首见于唐代崔知悌《骨蒸病灸方》,《中国医藉考》说该书亡佚,可于《外台秘要》中见其梗概。同时并见于新旧《唐书》。《通志·艺文略》作《灸劳法》一卷,《宋史·艺文志》有《崔氏骨蒸方》三卷。《外台秘要》作《崔氏别录》、《灸骨蒸方图》,方中侍郎知悌撰。《国史经籍志》作:崔知悌《灸劳》一卷。  相似文献   

18.
由张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方(缺1方),《金匮要略》载方226方,共计339方,被后世尊称为经方,经方一词最早见于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明喻昌所云:“两书所载方剂是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相似文献   

19.
音符养生餐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素问·五常政大论》、《灵枢·五音五味》等篇章中,就将五音分别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起来,认为五音与五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礼记》记载:“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病也。”  相似文献   

20.
胡月 《家庭中医药》2007,14(6):72-72
成语莼羹鲈脍,出自《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莼:莼菜;脍:切得很细的肉。莼羹鲈脍,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宋·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词载有“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这里莼菜,与鲈鱼、茭白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自古就被视为珍贵食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