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由于基础实验研究的迅速发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认识和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作者就ACS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基础、不稳定斑块的治疗对策、ACS的危险分层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普伐他汀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有祖 《海南医学》2005,16(10):78-79
目的 研究普伐他汀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钠,随访6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血脂变化情况。结果 应用普伐他汀钠治疗组血脂、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AMI,再次入院例次均明显下降。结论 普伐他汀钠治疗ACS临床疗效意义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一直是国内外心脏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治疗观念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ACS治疗中所处地位的重新评估,改善ACS的防治现状产生积极影响。ACS是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葛根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64例ACS患者挑选分为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和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两组,比较有、无心律失常两者的QTd的差异;观察治疗前后QTd的变化。结果ACS有多源性室早、短阵室速者QTd大于无此类心律失常者,其中QTd〉90ms者此类心律失常发生率高(P〈0.05);葛根素治疗后的QTd明显小于治疗前,亦明显小于对照组治疗后值(P〈0.01)。结论QTd增大可以作为ACS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葛根素治疗可缩短ACS患者QTd,从而可能降低其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郑刚  张承宗 《循证医学》2004,4(1):22-25
通过对近年有关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关系的临床研究回顾,探讨CPn感染在ACS发病中的作用及抗CPn感染是否对ACS患者的一、二级预防有价值。尽管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CPn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和ACS高度相关,早期抗生素干预临床试验的结果似乎对ACS患者是有益的。但近期一些大规模的随机、双盲、前瞻性、安慰剂对照和多中心研究显示,抗生素治疗对ACS患者没有带来明显的益处。  相似文献   

6.
腹腔内压过高可影响腹腔内脏器的微循环灌注,并引起心血管系统、肺、肾等功能紊乱,导致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ACS)。 ACS常见于严重腹部创伤、感染、大手术等患者及在ICU的患者,病死率较高,因此临床上需警惕ACS发生。本文就ACS的相关背景、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非ST段抬高的ACS(主要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的ACS(Q波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猝死。其共同的发病机制是斑块破裂,斑块下脂质、胶原等暴露,使血小板粘附,激活血小板的TXA2受体、ADP受体及凝血酶受体,并最终激活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使血小板聚集并结合纤维蛋白而致不同程度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ACS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讲述非ST段抬高的ACS即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79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锋  林爱民  龚晓辉 《医学综述》2008,14(8):1275-127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它包括了ST段抬高的ACS和ST段不抬高的ACS,而ST段不抬高的ACS又包括了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对于ACS的治疗因介入治疗的日益完善,使其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古古基  杨思进 《西部医学》2008,20(5):1111-111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心血管领域提出的新诊断概念,近年来对ACS的概念、病理生理、诊断、危险分层和治疗策略的有了更进一步认识,本文就近年来ACS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Saif  S.  Bathore  Andrew  J.  Epstein  Kevin  G.  M.  Volpp  Harlan  M.  Krumholz  王淑敏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5,24(4):240-244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倡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治疗应该在具有专门设施的区域性治疗中心进行。支持者声称,区域化ACS治疗可以提供更多的新技术,更好的专科医生,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因此会挽救更多的生命,这些都是其他中心所没有的。马里兰州已经开始计划实施ACS患者的区域化治疗。最近,区域化治疗的讨论热点集中于其潜在获益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辛伐他汀调降脂及对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2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及时给予常规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特定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S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能有效调降血脂、明显抑制炎症因子、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ACS患者随即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疗程为7天。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P〈0.05);治疗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能使ACS得到有效控制,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ACS的作用机制。方法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40)及阿托伐他汀组(n=40)。常规治疗组应用阿司匹林、肝素、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等,不使用其他调脂、抗氧化药物、非类固醇类消炎镇痛药物;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疗程4周。测定治疗前后CRP、血脂,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n=40)比较。结果ACS患者CRP升高,TC、TG、LDL—C升高,治疗后两组CRP均有下降,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CRP降低更明显(P〈0.01),且CRP变化幅度与其降脂幅度呈明显相关性;ACS患者治疗后TC、TG、LDL—C下降,阿托代他汀组分别下降了15%、6%、16.4%,HDL—C升高达5.0%;阿托伐他汀组有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ACS通过降低CRP水平而起到稳定斑块、抑制炎症、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其共同病理改变为破裂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表面血小板粘附,激活外源性凝血通路,导致血栓形成、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出现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因此,ACS的治疗包括三大策略: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机械措施或药物溶栓)。ACS是冠状动脉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当今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病急症,病情变化快,死亡率和致残率高。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作为ACS的治疗方法之一,因其对病变血管的开通充分,持续和完全等特点而成为ACS的常用治疗策略。为把这一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培训中心协办的“ACS临床研究和介入治疗暨急诊病例演示会和培训班”于2007年11月30日~12月2日在北京举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抗炎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ACS患者92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观察2组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结果治疗前2组的hs-CRP、外周血白细胞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TC、TG、LDL-C治疗后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前后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降低ACS的炎症反应,稳定易损斑块,对ACS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17.
马丽荣 《中原医刊》2007,34(15):36-37
目的 观察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炎症反应的差异,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ACS病人炎症指标的变化及对院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检测52例糖尿病ACS病人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52例非糖尿病ACS病人入院时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计数,并分析糖尿病组使用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未使用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hs—CRP和白细胞计数的差异及院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糖尿病组ACS病人hs—CRP和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中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hs—cRP和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较常治疗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结论 ACS合并糖尿病病人的炎性指标较非糖尿病病人明显升高,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炎症指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的变化。方法:选择62例ACS、稳定型心绞痛(SAP)59例及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HCY及叶酸(FA)浓度,及治疗后HCY浓度,并将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治疗前HCY浓度ACS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SAP组也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而ACS组较SAP组也显著增高(P〈0.001)。FA浓度ACS组及SAP组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而ACS组较SAP组也显著降低(P〈0.001)。治疗前后ACS组与SAP组之间HCY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CY浓度增高可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可能作为预测斑块不稳定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病理生理机制的复杂性需要探索更多新的生化标记物为ACS 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有利信息。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标记物的研究和新标记物的探索提供了便利。利用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ACS 患者的血液、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以及心肌组织可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从而发现ACS 新的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生化标记物。本文就蛋白质组学技术在ACS 生化标记物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共识》专门针对药物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目的在于强化和规范未进行血运重建治疗的AC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共识》详述ACS患者治疗的现状:ACS临床研究和循证证据越来越丰富,指南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临床实践与指南仍然存在很大差距,ACS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和远期死亡率仍然高达6%和12%。《共识》建议根据病史、症状、心电图、生物标志物等,正确诊断ACS后,应进行综合危险评估以决定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