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早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早期胃癌手术治疗后复发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科1972~1988年间109例早期胃癌外科治疗的结果。除2例术后死亡外,均随访5年以上。结果8例(7.5%)死于与胃癌无关的其他病症。10例(10.3%)死于胃癌复发转移,其中死于肺及淋巴结转移复发各2例,死于肝转移及残胃再发癌各3例。1例术后12年发生Virchows淋巴结转移,仍带癌生存。粘膜下层癌(12.8%)、血管淋巴管受累(43.0%)、多发癌(33.3%)及癌灶在1.5cm以上(11.5%)的早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粘膜内癌(8.0%)、无血管淋巴管受累(7.8%)、单癌灶(7.2%)和癌灶小于1.5cm者。在复发转移方式上,肝、肺血源性转移占45.5%(5/11)。残胃再发癌和淋巴结转移各占27.3%(3/11)。结论血行转移是早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主要形式,术后定期随诊可发现早期残胃再发癌,手术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本院1994~2005年经手术证实为早期胃癌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8例早期胃癌患者术前胃镜均确诊为胃癌,其分布在胃窦60例(46.9%),病理示管状腺癌64例(50.0%),56例(43.8%)粘膜下癌,其中4例(7.1%)伴淋巴转移。病灶周围组织示萎缩性胃癌56例(43.8%),肠上皮化生52例(40.6%),中、重度不典型增生52例(40.6%),Hp阳性116例(90.6%)。结论早期胃癌Ⅱ型病变多见,胃窦是好发部位,粘膜下癌与粘膜内癌发生淋巴转移的几率无差异,胃镜检查是早期胃癌确诊的重要手段,癌前病变及Hp与早期胃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粘膜和粘膜下胃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5例位于粘膜和粘膜下层的胃癌患者进行分析。其中97%(34例)临床有较长时间慢性“胃病”史,最近症状突然加重。认为对既往体健而近期首发上腹疼痛者,应高度怀疑本病,进一步检查。本文35例中5例(14.3%)的周围淋巴结已有转移,且粘膜下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3.3%。认为位于粘膜和粘膜下层胃癌,同时没有周围淋巴结转移者,才能称为早期胄癌。对早期胃癌术前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根治早期胃癌的技术。方法:对经普通内镜及超声内镜确诊并经活检病理证实的28例早期胃癌30处病灶行内镜切除术治疗及随访,对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切除率与内镜下病灶大小、深达度的关系进行临床研究。结果:①无淋巴结转移、病灶最长径小于1cm的粘膜层癌(m癌)完全切除率为100%,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病灶大于1cm的癌及粘膜下层癌完全切除率分别为60.0%、86.7%和83.3%。②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治疗疗效较好,总体完全切除率为85.7%。结论:①内镜根治的早期胃癌最好为无淋巴结转移且小于1cm的m癌。根据情况可适当放宽条件,但凹陷型早期胃癌尤其Ⅲ或Ⅱc Ⅲ型应慎行内镜根治术。②未完全切除的原因与操作者手技、癌浸润深度及范围判断失误、病变部位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唐令超  赵平  丁志 《四川医学》2009,30(4):479-480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EGC)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回顾分析1988年3月-2008年9月手术治疗51例EGC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例存在淋巴结转移的EGC均为胃下部癌,粘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3.6%,粘膜癌为10.0%。≤1cm的微小胃癌和小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1%,直径1.1—3.5cm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2.5%,〉3.5cm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0%(P〈0.05)。高分化EGC未见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3%和20.0%。粘膜下癌可转移至N2。脉管受侵19例,淋巴结阳性率36.8%(7/19),明显高于无脉管受侵者(P〈0.05)。结论EGC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病变大小及脉管受侵有关,应根据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合理选择EGC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对117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状态的相关性。结果本组117例EGC患者中18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5.38%。EGC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密切相关(P〈0.05或P〈0.01),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灶数、病理类型无关。结论确定早期胃癌手术方案时,可参考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栓等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内镜下形态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86例胃癌患者行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早期胃癌病变大小超过3cm者占9.1%,肿瘤浸润达肌层后超过3cm者占36.4%(P<0.05)。早期胃癌Ⅰ型、Ⅱa型及Ⅱb型以粘膜内癌为主占63.6%,Ⅱc型及Ⅲ型以粘膜下层癌为主占90.9%(P<0.01)。进展期胃癌内镜下形态与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胃癌内镜下形态对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有参考价值,对进展期胃癌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报告499例经细胞学和(或)组织病理学确诊为肺癌的纤支镜检查结果,499例中病变分属中央型肺癌355例(71.14%),周围型肺癌144例(28.86%),中央型肺癌中鳞状细胞癌多见,占66.20%,周围型肺癌中腺癌为主,占34.72%,纤支镜检查发现瘤体多呈菜花突向管腔,其中以鳞状细胞癌多见,管壁内浸润,粘膜糜烂,出血以及管腔狭窄较少,并多为未分化癌或腺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乳腺癌腋淋巴结(ALN)转移类型及其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对行根治性乳房切除腋前硝淋巴结活检和ALN清扫术的乳腺癌患125例ALN转移情况和肿瘤原发灶的部位、大小、病理分类、坏死、钙化、组织学分级、间质浸润、癌周浸润、微血管浸润、微淋巴管浸润、神经纤维浸润、间质纤维化、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程度以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等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淋巴结均无癌转移的有64例,占51.2%;仅有前哨淋巴结(SLN)发生癌转移有23例,占18.4%;仅有非SLN发生癌转移的8例,占6.4%;SLN和非SLN均有发生癌转移30例,占24.0%。ALN转移的类型与原发灶的大小、肿瘤分类、间质浸润、癌周浸润、微淋巴管浸润、肿瘤间质纤维化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程度均有关(P<0.05)。结论 根据ALN癌转移的情况可分为4组,这种分组与肿瘤原发灶的大小,组织学分类、间质浸润、癌周浸润、微淋巴管浸润、肿瘤间质纤维化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85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记录早期胃癌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肉眼分型、组织学分型和淋巴结转移状况。结果早期胃癌发病高峰为40~59岁,以男性多见;肉眼分型以凹陷型、浅表型为主;组织学分型以高、巾分化腺癌为主;7.06%患者伴胃周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葺墨为94.12%,不伴胃周淋巴结转移的黏膜内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是改善胃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早期胃癌的诊断和内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发病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 ,其预后与癌浸润的深度有关。据统计早期胃癌手术后 5年存活率 :粘膜层癌为10 0 % ,粘膜下层癌为 90 % ,固有肌层癌为 70 % ;浆膜下层癌为 5 0 % ,浆膜层癌为 70 %~ 40 % ;无淋巴结转移者为 80 % ,远处淋巴结转移者为 2 3% ,有远隔脏器转移者几近于零。可见提高胃癌预后的关键 ,在于早期胃癌的诊断。1 早期胃癌的定义和分型  早期胃癌是指癌细胞浸润仅局限于胃壁的粘膜层和粘膜下层者 ,不论其范围大小 ,有否淋巴结转移。这是日本胃肠道内镜学会 196 2年制定的标准 ,至今仍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血管发生在早期胃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与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我们采用抗第八因子相关性抗原的抗体,以ABC法检测了41例早期胃癌的微血管数。结果表明,早期胃癌的微血管分布不均匀,呈异质性,平均数目为22.5根。有淋巴管浸润或侵及粘膜下层时,其微血管数显著增多(P<0.01)。呈浸润性生长或有淋巴结转移时,微血管数亦有增多倾向(P>0.05)。微血管数多于23根的患者,术后生存期和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提示血管发生可能影响早期胃癌的进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在胃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胃癌组织中uPAR折表达,观察其与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59例中uPAR阳性28例;在乳头状、管状腺癌和粘液腺癌中uPAR阳性率较高,而在低分化癌和印戒细胞癌中阳性率较低(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uPAR阳性率为60.5%(23/3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23.8%(5/21)(P<0.01);uPAR在早期胃癌阳性率为12.5%(1/8),侵及肌层组阳性率为38%(6/16),侵犯全层组阳性率为60%(21/35),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uPAR与胃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也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早期胃癌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越来越普及,近年来内镜下黏膜下层切开-剥离术(ESD)的出现使其适应症越来越广泛。对其适应证的选择上要求正确的内镜下浸润深度的肉眼诊断。方法日本国立癌中心中央病院过去3年(2001-2003年)在该院施行的外科方法胃切除或内镜下胃黏膜切除(EMR)的1846例(早期胃癌1258例,进展期胃癌588例)单发胃癌病例为对象,首先把胃癌浸润深度的确诊率用内镜下临床诊断(C)和切除后病理学诊断(P)两者比较来探讨;再次对早期胃癌的误诊病例,从肉眼分型、溃疡(UL)有无、部位、肿瘤大小、组织类型角度进行了误诊倾向的探讨。结果(1)内镜在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的鉴别上,术后早期胃癌(P)和术后进展期胃癌(P)确诊率分别为95%(1199/1258)、86%(504/588)其中5%的早期胃癌被误诊为进展期,14%的浸润癌被误诊为早期胃癌;(2)对术后早期胃癌1258例探讨中对术后粘膜层癌(pM)在术前内镜下诊断为粘膜层癌(cM)、粘膜下层癌(cSM)、侵及肌层以上癌(cMP-)的病例,分别是85%(714)、14%(112)、1%(10)也就是说粘膜层癌(pM)的准确诊断率为85%;对粘膜下层癌(pSM)422例的探讨中在术前内窥镜下诊断为粘膜层癌(cM)、粘膜下层癌(cSM)、侵及肌层以上癌(cMP-)分别是42%(177)、46%(196)、12%(49),也就是说42%的粘膜下层癌(pSM)被低估诊断;(3)对早期胃癌误诊病例的探讨中;隆起型(Ⅰ、Ⅱa)病变误诊病例中77%(35/45)被低估诊断,溃疡(-)的误诊病例中68%(112/164)被低估诊断,胃体上部误诊病例中70%(53/75)被低估诊断,胃体中部误诊病例中66%(64/97)被低估诊断,肿瘤直径10mm以下误诊病例中79%(15/19),10-20mm误诊病例中67%(66  相似文献   

15.
老年早期胃癌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早期胃癌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本院南楼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老年早期胃癌52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及其对预后影响。结果:57.7%老年早期胃癌无症状,大体类型Ⅱc居多,多灶癌占9.6%(5/52),老年早期胃癌以中高分化腺癌为主,黏膜内癌无淋巴结转移,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5%(3/20),5例复发死亡患者多为黏膜下癌、有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差。老年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98.1%,10年生存率96.1%,15年生存率92.3%,20年生存率90.3%,内镜治疗对黏膜内癌有较好疗效。结论:影响老年早期胃癌生存的关键因素是淋巴结转移、肿瘤侵及黏膜下层和组织分化差,如术后20年内不发生复发或转移,便进入生存率安全阶段。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256例进行期胃癌的浆膜改变与病期、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Ps(-)胃癌多为I、Ⅱ期的限局型癌,分化程度高,淋巴管癌栓、淋巴结转移率及腹腔脱落癌细胞的阳性率低。Ps(+)胃癌多为Ⅲ、Ⅳ期的浸润型癌,弥漫性生长,分化不良,淋巴管癌栓、淋巴结转移率及脱落癌细胞的检出率较Ps(-)胃癌显著增加。Ps(+)较Ps(-)癌根治术后5年自下而上率明显为低,主要与手术后腹膜转移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螺旋CT(spiralcomputedtomography,SCT)术前判断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程度及淋巴结侵犯情况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T2~T4期)的SCT双期扫描资料,每个病例的CT图像均对胃壁浸润深度及周围淋巴结侵犯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6例胃癌中,胃底贲门癌15例、胃窦癌13例、胃体癌8例。CT对T4期胃癌胃壁浸润程度判断准确率较高,为73%(8/11例);T2、T3的判断准确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3%和58%。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灵敏度较高,但假阴性率也高。结论SCT对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诊断准确性仍待提高,有待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及淋巴结转移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收治的87例混合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总生存时间(OS),分析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及淋巴结转移对OS影响。  结果  87例混合型早期胃癌患者中,20例淋巴结转移,67例未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22.99%。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直径、淋巴管受累率、黏膜下层比例、溃疡型比例高于非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淋巴管受累、肿瘤大小是混合型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 < 0.05)。随访时间48~7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2.8±4.8)个月,失访6例,患者3 a生存率为90.1%,5 a生存率为86.4%。Kaplan-Meier法并Log-rank检验显示,混合型组淋巴结转移患者OS短于非淋巴结转移患者(P < 0.05)。Cox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管受累、淋巴结转移、血管受累、浸润深度是混合型早期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高,肿瘤直径大、浸润黏膜下层、淋巴管受累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增高,且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9.
应用PAP法对60例大肠癌、癌旁粘膜及正常粘膜进行了癌胚抗原(CEA)的免疫组化检测,对大肠癌沿肠管的纵向浸润范围进行了形态学测量。结果显示,CEA在大肠癌组织阳性率为96.7%,明显高于癌旁粘膜及正常粘膜(P<0.01),低分化腺癌CEA阳性率明显高于乳头状腺癌和腺癌1级。大肠癌CEA阳性程度与沿肠管纵向浸润距离无关。本组病例41%沿肠管纵向浸润距离在瘤体下缘0.5cm内,78%浸润1cm内,仅1.7%浸润达瘤体下缘2cm以上。肿瘤浸润越深,纵向浸润距离越大(P<0.01)。浸润方式主要有直接蔓延和淋巴管栓塞。大肠癌沿肠等纵向浸润距离很少超过2cm,可作为大肠癌手术切除范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郑成  陈平  戴文宇  郑祺  吴枫  叶华 《浙江医学》2016,38(5):342-344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发生脉管癌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的16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161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有19例存在脉管癌栓,脉管癌栓阳性率为11.80%(19/161)。T1b早期患者脉管癌栓阳性率高于T1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脉管癌栓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OR=6.691,P<0.05,95%CI:1.436~31.170)和淋巴结转移(OR=3.138,P<0.05,95%CI:1.293~7.615)均为早期胃癌发生脉管癌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早期胃癌患者发生脉管癌栓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