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在观察防疤烧伤膏疗效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该药对烫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4只小型猪背部各制备9个面积为2.54cm2的深II度烫伤创面,并将创面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个创面),即防疤烧伤膏治疗组,凡士林治疗组,空白对照组。以创面面积、创面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及组织学检查评价各级治疗效果。结果伤后11d防疤烧伤膏治疗组创面面积缩小为(0.10±0.03)cm2,明显小于凡士林组犤(0.81±0.54)cm2t=-3.22,P<0.05犦和空白对照组犤(0.70±0.21)cm2,t=-6.93,P<0.05犦;PCNA检测显示伤后7,11d各组创面组织均为强阳性表达;组织学检查表明伤后7d防疤烧伤膏治疗组的创面纤维组织生长多于凡士林组和空白组,伤后11d防疤烧伤膏治疗组创面已基本愈合,而凡士林组和空白对照组仍残留部分创面。结论防疤烧伤膏促进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表现为溶解创面痂皮,促进纤维组织和表皮生长。  相似文献   

2.
防疤烧伤膏与京万红促进烫伤创面愈合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同柱  付小兵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106-3106,I004
目的 比较防疤烧伤膏和京万红对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于小型猪背部制备小面积深Ⅱ&#176;烫伤创面,并将创面分为防疤烧伤膏治疗、京万红治疗和空白对照3组。以创面面积及创面组织学检查评价各组治疗效果。结果 伤后11d防疤烽伤膏和京万红治疗组创面面积分别缩小到(0.06&#177;0.10)cm^2,(0.03&#177;0.03)cm^2,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都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0.71&#177;0.23)cm^2,(P<0.01);伤后11d组织学检查见京万红治疗组创面均已被新生表皮覆盖,表皮生长略好于防疤烧伤膏组,而空白对照组仍残留部分创面。结论 防疤烧伤膏和京万红对烫伤创面愈合均有促进作用,且两者的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3.
防疤烧伤膏与京万红促进烫伤创面愈合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防疤烧伤膏和京万红对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于小型猪背部制备小面积深Ⅱ°烫伤创面,并将创面分为防疤烧伤膏治疗、京万红治疗和空白对照3组。以创面面积及创面组织学检查评价各组治疗效果。结果伤后11d防疤烧伤膏和京万红治疗组创面面积分别缩小到(0.06±0.10)cm2,(0.03±0.03)cm2,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都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0.71±0.23)cm2,(P<0.01);伤后11d组织学检查见京万红治疗组创面均已被新生表皮覆盖,表皮生长略好于防疤烧伤膏组,而空白对照组仍残留部分创面。结论防疤烧伤膏和京万红对烫伤创面愈合均有促进作用,且两者的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烫伤创面给予解毒烧伤膏治疗后,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愈合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9/11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广东产成年杂种猪8只,用自制恒温恒压水浴循环烫伤仪建立猪深Ⅱ度烫伤模型,于猪背部两侧以98℃热水烫12s,各制作一个直径8cm的圆形创面。一侧为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创面外用解毒烧伤膏,1次/d,另一侧为空白对照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数据分析,分别在烫伤后第1,3.5,7,9,11天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纳入猪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两侧的大体观察: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比空白对照侧提前[分别为(8.0&;#177;0.4),(10.3&;#177;0.6)d,P〈0.05]。②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两侧的病理学观察结果:伤后第1天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开始有基底层细胞增生,第5天可见明显增生的表皮细胞,细胞胞体较大,排列紧密,由单层上皮细胞向复层上皮细胞转化,并以毛囊区附近增生活跃。而空白对照侧第2天开始有局部细胞增生,至第7天增殖明显,细胞体积较小,分布疏松,以单层上皮细胞为主。③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肿瘤坏死因子α在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和空白对照侧于伤后的表达均有两个高峰,空白对照侧高峰时间分别为伤后第3天和第9天,解毒烧伤膏治疗侧的第1个高峰也是伤后第3天,峰值略低于空白对照侧(17.71&;#177;3.32,17.79&;#177;3.43.t=1.37,P〉0.05),第2个高峰则位于伤后第7天,较空白对照侧明显提前(P〈0.01)。早期肿瘤坏死因子α主要表达在中性粒细胞.后期主要表达在单核细胞,部分血管内皮细胞亦见表达。④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在伤后第1天开始表达(7.32&;#177;1.79),主要位于基底细胞.第5天显著表达(18.18&;#177;3.46),第7和9天维持高水平表达。空白对照侧在伤后第1天基本无表达(2.31&;#177;1.12),第3天表达较弱,细胞数量少.于第7天表达出现高峰(18.26&;#177;3.56),并于第9和11天维持高水平表达。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解毒烧伤膏治疗侧的表达明显早于空白对照侧(t=2.21-3.95,P〈0.01)。结论:解毒烧伤膏能够促进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的早期表达,并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在创面修复后期的过度表达,有利于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5.
鸸鹋油对大鼠浅Ⅱ度烧伤创面愈合中组织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聚维酮碘和鹂鹋油治疗大鼠浅吱烧伤,并比较两种药物对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1/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完成。10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和鸸鹋油治疗组,每组36只。实验时将脱毛区置于70℃恒温水浴中15s,制成10%体表面积浅Ⅱ度烫伤模型(经病理切片证实,本文统称为烧伤)。各组创面分别用生理盐水纱布、聚维酮碘纱布、鸸鹋油纱布覆盖,无菌纱布包扎固定后放回笼中分笼饲养,换药1次/d。观察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各组动物分别于伤后1,3,5,10,14d取创面组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创面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以标记指数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以评估组织创面的修复情况。结果:10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愈合时间:鸸鹋油治疗组比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明显缩短【(12.67&;#177;0.82),(15.33&;#177;0.82),(14.00&;#177;0.89)d,F=15.00,P&;lt;0.01】。②创面愈合率:鸸鹋油治疗组比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明显升高【第7天:(73.94&;#177;4.46)%,(20.30&;#177;3.85)%,(30.71&;#177;4.90)%;第10天:(88.45&;#177;4.13)%,(40.10&;#177;3.14)%.(63.45&;#177;4.21)%;第14天:(98.93&;#177;1.68)%,(78.67&;#177;3.99)%,(90.41&;#177;3.09)%;F=443.96,P&;lt;0.01】。③病理切片显示鸸鹋油能减轻烧伤创面早期的炎症反应,组织学分析显示鸸鹋油可促进创面的再上皮化和表皮各层的分化。④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创面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量:鸸鹋油治疗组比单纯烧伤组、聚维酮碘治疗组明显升高【第5天:(81.83&;#177;4.57)%,(32.50&;#177;3.08)%,(34.33&;#177;2.58)%;第10天:(78.00&;#177;3.00)%,(19.16&;#177;3.71)%,(21.83&;#177;4.53)%;第14天:(65.00&;#177;8.29)%,(11.16&;#177;2.63)%,(15.00&;#177;2.78)%;F=962.40,P&;lt;0.01】。随时间推移明显下降(F=95.63,P&;lt;0.01)。结论:鸸鹋油能加速大鼠烧伤创面组织修复细胞的增殖,加快创面再上皮化,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6.
背景:一氧化氮在烧伤创面愈合过程起重要作用,针灸有消炎和免疫调节作用,但其作用机制是否对创面组织一氧化氮的影响有关还不清楚。目的:探讨针刺减轻烧伤创面早期进行性损害的机制。设计: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完成,对象为22只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2.0~2.5b,雌雄不限,由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建立兔深Ⅱ度烧伤模型,针刺双侧足三里穴。采用一氧化碳试剂盒(酶法)测定组织一氧化碳。主要观察指标:创面组织一氧化氮的含量。结果:兔深Ⅱ度烧伤早期组织中一氧化氮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织。正常组织,烫伤后1,3,5d创面组织一氧化氮分别为(4.76&;#177;1.31),(2.68&;#177;0.92),(2.07&;#177;0.81),(2.85&;#177;1.12)μmol/g。以伤后第3天最低(t=2.382,P&;lt;0.05);针刺治疗3d,创面组织一氧化氮为(3.05&;#177;1.16)μmol/g,明显提高(t=2.216,P&;lt;0.05)。但仍低于正常组(4.76&;#177;1.31)μmol/g(t=2.156,P&;lt;0.05)。结论:针刺能提高创面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可能是其减轻组织水肿和烧伤创面早期进行性损害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防疤烧伤膏对大鼠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皮肤切割伤模型。创面外用防疤烧伤膏,并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空白处理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透明膜标记称量法和注水法记录伤后3d,7d和14d创面面积和伤腔容积,伤后7d和14d取创面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防疤烧伤膏能够减轻伤口炎症反应,促进坏死组织脱落,缩短伤口愈合时间。结论:外用防疤烧伤膏对创面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贾乐宁  程飚  苏磊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194-7196,i005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rhPDGF)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在26只糖尿病大鼠背部制备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随机分成3组,rhPDGF治疗组,凝胶剂基质组,空白组。观察伤后3,7和14d组织肉芽形成、胶原沉积、再上皮化速率,以及炎症细胞的浸润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创周和创基修复细胞增殖状况。结果:伤后7d,组织学检查显示,经rhPDGF。治疗的创面伤后7d肉芽组织生长活跃,其毛细血管胚芽与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其他组,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和胶原沉积,rhPDGF治疗组伤腔容积减小至(0.03&;#177;0.03)mL,明显低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0.06&;#177;0.03)mL(P&;lt;0.05)和空白对照组(0.07&;#177;0.05)mL(P&;lt;0.05)。伤后7d,rh-PDGF治疗组的创面收缩明显,再上皮化速率达到46.1%,明显高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23.2%)和空白对照组(25.6%)。伤后14d,rhPDGF治疗组再上皮化速率达到99.9%,明显高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91.7%)和空白对照组(91.30%)。同时伤后组织中各类修复细胞PCNA的表达有显著差异。结论:rhPDGF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有促修复作用,其对炎症细胞的趋化和修复细胞的增殖影响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有一定促进浅Ⅱ度、深Ⅱ度创面愈合作用的解毒烧伤膏在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对转化生长因子β、微血管生成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途径。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4-12在中山大学动物中心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取10只小香猪,制作深Ⅱ度烫伤创面模型,随机分为解毒烧伤膏观察组和空白对照组,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分别在伤后第3、5、7、9天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生物素一过氧化物酶标记物法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13的表达,在400倍光镜下随机选取5个视野,每个视野观察100个细胞,以胞浆或(和)胞核着棕色者为阳性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数。以CD34-抗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先后在低倍镜(10&;#215;10)下全面观察切片,以确定组织血管密度最高处,再在高倍镜(10&;#215;40)下计数并记录5个视野的微血管数,取其平均值。记数微血管密度。羟脯氨酸法检测每克组织胶原含量。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转化生长因子β的阳性表达率,创面微血管密度计数及胶原含量测定。结果:纳入动物10其,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①观察组烫伤愈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11.0&;#177;1.5),(14.0&;#177;2.5)d,t=4.08,P〈0.001]。②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主要在炎症细胞和毛囊上皮细胞,伤后第3、5天,观察组转化生长因子β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5.0&;#177;7.5)%,(11.0&;#177;4.6)%;(45.7&;#177;8.3)%,(24.6&;#177;7.4)%,t=3.61,6.34,P〈0.01];观察组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高峰早于且强于对.照组。④第5天微血管密度记数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40.6&;#177;2.4),(32.6&;#177;2.4)个,t=2.69,P(0.05]。④观察组第7、9天胶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4.5&;#177;0.72),(1.97&;#177;0.15)g/mg;(3.51&;#177;0.46),(2.85&;#177;0.13)g/mg;t=3.61,6.79,P〈0.01]; 结论:解毒烧伤膏能促进烫伤刨面的愈合,可能与早期提高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促进血管增生和后期胶原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几丁聚糖纳米微粒分散体系应用于烧伤创面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以几丁聚糖为主要原料纳米微粒分散体系,并通过动物烧伤实验进行医学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5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及浙江省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首先运用物理和化学综合手段,制备几丁聚糖纳米微粒分散体系,用透射电镜观察法进行纳米微粒尺寸测定评估;其次采用制备的几丁聚糖纳米微粒分散体系进行动物烧伤实验,①烧伤动物模型建立:选择体质量2.5~3.0kg健康兔子8只,雌雄对半,脱毛并麻醉后,在实验兔子背部,以脊椎为对称轴,用盛装1130℃开水的人工烧伤器(质量500g),紧贴兔子皮肤3s,制成浅Ⅱ度烧伤创面24个,5s制成深Ⅱ度创面24个,每个创面平均面积16cm^2.左侧创面为实验组,右侧为对照组。②治疗方法:左侧实验组创面涂敷几丁聚糖纳米体系,右侧创面涂敷凡士林,2次/d,上下午各1次,连续3d后停止涂敷,每日观测记录创面的渗出液、创面大小、结痂时间、脱痂愈合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①几丁聚糖纳米微粒分散体系颗粒粒径平均为(36.40&;#177;5.14)nm。②治疗动物烧伤实验第7天的烧伤创面平均面积试验组小于对照组Ⅰ浅Ⅱ度:(2.29&;#177;0.51)和(4.28&;#177;0.45)cm^2;深Ⅱ度:(2.15&;#177;0.34)和(4.39&;#177;0.52)cm^2,P〈0.01]。③烧伤创面结痂平均时间试验组短于对照组Ⅰ浅Ⅱ度:(6.45&;#177;0.58)和(10.5&;#177;0.75)d;深Ⅱ度:(7.5&;#177;0.66)和(10.6&;#177;0.78)d,P〈0.01]。④几丁聚糖纳米体系对烧伤创面脱痂愈合的平均时间试验组短于对照组Ⅰ浅Ⅱ度:(14.36&;#177;0.58)和(16.27&;#177;0.75)d;深Ⅱ度:(22.0&;#177;1.33)和(29.88&;#177;1.86)d,P〈0.01].结论:几丁聚糖纳米微粒分散体系对动物Ⅱ度烧伤具有明显的缩小创面、提早结痂、促进愈合之疗效,提示具有临床功能敷料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干扰素γ(IFN-γ)用于兔耳伤口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后蛋白激酶A(ProtinaseA,PKA)活性变化及对伤口愈合和瘢痕形成影响,探讨PKA的信号转导作用。方法:用^32P掺入法测定使用IFN-γ前后兔耳伤后3,6,11~16d(上皮化时),以及上皮后14,30,45和60d组织的PKA活性,观察伤口愈合时间和瘢痕变化。结果:上皮化时肉芽组织和伤口周边组织的PKA活性高于正常皮肤[(1.5&;#177;0.6)pmol/min&;#183;mg,t=3.76,P&;lt;0.001和(1.4&;#177;0.5)pmol/min&;#183;mg,t=2.96,P&;lt;0.01]。IFN-γ延迟创面愈合约1.5d(t=2.64,P=0.01),同时进一步活化PKA:肉芽组织在伤后6d和上皮化时[(1.6&;#177;0.6)pmol/min&;#183;mg,t=2.59,P&;lt;0.05和(1.8&;#177;0.7)pmol/min&;#183;mg,t=2.92,P&;lt;0.01]和周边组织上皮化时[(1.7&;#177;0.6)pmol/min&;#183;mg,t=2.42,P&;lt;0.05]高于对照。增生性瘢痕组织的PKA活性仅在上皮化时升高[(1.5&;#177;0.5)pmol/min&;#183;mg.t=2.26,P&;lt;0.05],非增生性瘢痕组织的PKA活性在上皮化时[(1.4&;#177;0.5)pmol/min&;#183;mg,t=2.08,P&;lt;0.05]和上皮化后14d[(1.4&;#177;0.5)pmol/min&;#183;mg,t=2.08,P&;lt;0.05]时较高;IFN-γ进一步升高上皮化时IFN-γ1组:[(1.8&;#177;0.7)pmol/min&;#183;mg,t=2.92,P&;lt;0.01]和伤后14d时非增生性瘢痕组织的PKA活性[IFN-γ1组:(1.79&;#177;0.6)pmol/min&;#183;mg,t=2.59,P&;lt;0.05和IFN-γ2组:(1.8&;#177;0.6)pmol/min&;#183;mg,t=2.55,P&;lt;0.05],但上皮化前后使用无差异(P&;gt;0.05)。上皮化后60d时,上皮化前后使用IFN-γ的瘢痕增生数分别为8和9个,低于对照的24个(χ^2=13.33和11.61,P&;lt;0.001),而且瘢痕增生程度较低,但两组间无差异。结论:IFN-γ延迟创面愈合与其活化PKA有关。增生性瘢痕组织上皮化后PKA活性即下降,而非增生性瘢痕的高活性维持到14d后,且IFN-γ活化非增生性瘢痕组织的PKA,提示PKA活化介导IFN-γ抑制瘢痕增生的信号。  相似文献   

12.
胶原蛋白海绵在多种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胶原蛋白海绵在不同类型创面上有无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选择56例患有不同类型创面的患者,用胶原蛋白海绵敷贴于取皮区、Ⅱ度烧伤、慢性溃疡创面上或填塞于压疮所致的窦道的底部为实验组.常规治疗为对照组;观察愈合的经过、愈合的时间,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4例取皮区创面使用胶原蛋白海绵的愈合时间是(2.86&;#177;0.86)d,对照组为(4.14&;#177;0.86)d,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组愈合时间是(6.75&;#177;1.39)d.对照组为(10.63&;#177;1.19)d.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肉芽创面、慢性溃疡创面、压疮创面总显效率83.3%,总有效率100%;组织病理:对照组肉芽组织中可见较多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簇及扩张的新生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周围有散在新生的纤维母细胞。可见大量的胶原纤维形成,胶原纤维排列无序,部分融合。实验组早期及中期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纤维细胞的时期较对照组早,胶原纤维的产生增加,排列更有序。结论:胶原蛋白海绵对创面修复及愈合,加速肉芽组织的生长、促进慢性溃疡和压疮创面生长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一种创面治疗新技术,观察不同负压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后创面愈合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05在唐都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用电雷管在10只15~20 kg的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造成40个爆炸伤创面,按随机数分为5组:对照组、-10 kPa治疗组、-15 kPa治疗组、-20 Pa治疗组和-25 kPa治疗组.各组创面伤后前3 d不做任何治疗,以造成创面感染.伤后第3天,对照组常规换药,各治疗组分别用相应负压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测量创面面积、创面深度,并取创面中心的活组织进行细菌计数.结果:对照组,-10,-15,-20,-25 kPa治疗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32.8&;#177;1.6),(27.1&;#177;1.5),(25.8&;#177;1.0),(26.4&;#177;1.1),(27.8&;#177;1.4)d,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创面面积为(10.76&;#177;0.42)cm^2,治疗3 d后扩大至(13.30&;#177;0.43)cm^2,随后面积逐渐缩小;各治疗组从治疗后第1天(伤后第4天)起创面面积维持不变或略缩小,其后创面面积逐渐缩小.对照组创面在伤后3~6 d,创面深度由(1.65&;#177;0.25)cm加深至(2.43&;#177;0.25)cm,治疗后19 d,肉芽组织长满伤口.各治疗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后深度就开始变浅;-15 kPa治疗组伤后第9天肉芽组织已长平伤口,其他治疗组肉芽组织于第14天内填满伤口.治疗前各组创面中的细菌数高达3&;#215;10^7 CFU/g,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后第3天,各治疗组细菌数迅速下降到1&;#215;10^5 CFU/g,治疗后第6天降至1&;#215;10^4 CFU/g.对照组创面内的细菌数下降缓慢,在治疗后第9天才降至(19.54&;#177;3.67)&;#215;10^5 CFU/g;治疗后第19天仍高达(3.26&;#177;0.83)&;#215;105CFU/g.治疗后各时间点各组创面的创面面积、深度和细菌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采用-25~-10 kPa压力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均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创面组织中的细菌数,以-15 kPa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烫伤创面给予解毒烧伤膏治疗后,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愈合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9/11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广东产成年杂种猪8只,用自制恒温恒压水浴循环烫伤仪建立猪深Ⅱ度烫伤模型,于猪背部两侧以98℃热水烫12s,各制作一个直径8cm的圆形创面。一侧为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创面外用解毒烧伤膏,1次/d,另一侧为空白对照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数据分析,分别在烫伤后第1,3,5,7,9,11天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纳入猪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两侧的大体观察: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比空白对照侧提前[分别为(8.0±0.4),(10.3±0.6)d,P<0.05]。②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两侧的病理学观察结果:伤后第1天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开始有基底层细胞增生,第5天可见明显增生的表皮细胞,细胞胞体较大,排列紧密,由单层上皮细胞向复层上皮细胞转化,并以毛囊区附近增生活跃。而空白对照侧第2天开始有局部细胞增生,至第7天增殖明显,细胞体积较小,分布疏松,以单层上皮细胞为主。③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肿瘤坏死因子α在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和空白对照侧于伤后的表达均有两个高峰,空白对照侧高峰时间分别为伤后第3天和第9天,解毒烧伤膏治疗侧的第1个高峰也是伤后第3天,峰值略低于空白对照侧(17.71±3.32,17.79±3.43,t=1.37,P>0.05),第2个高峰则位于伤后第7天,较空白对照侧明显提前(P<0.01)。早期肿瘤坏死因子α主要表达在中性粒细胞,后期主要表达在单核细胞,部分血管内皮细胞亦见表达。④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在伤后第1天开始表达(7.32±1.79),主要位于基底细胞,第5天显著表达(18.18±3.46),第7和9天维持高水平表达。空白对照侧在伤后第1天基本无表达(2.31±1.12),第3天表达较弱,细胞数量少,于第7天表达出现高峰(18.26±3.56),并于第9和11天维持高水平表达。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解毒烧伤膏治疗侧的表达明显早于空白对照侧(t=2.21~3.95,P<0.01)。结论:解毒烧伤膏能够促进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的早期表达,并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在创面修复后期的过度表达,有利于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与音乐联合治疗对中重度烧伤后情绪及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绵阳市中心医院、攀钢总医院烧伤专科的住院患者30例,年龄12~60岁,均为中、重度热力烧伤。于烧伤后3d内按焦虑抑郁分值分为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组和不伴有焦虑抑郁组,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组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及对照1组,不伴有焦虑抑郁组随机抽样为对照2组,每组lO例。治疗组用常规烧伤治疗合用SSRIs抗抑郁剂及音乐疗法,对照组用常规烧伤治疗,治疗30d。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分值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焦虑(3.40&;#177;O.55)和抑郁分值(5.80&;#177;1.09)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2.02,5.80,P均<&;lt;O.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缩短、浅Ⅱ度为(11.33&;#177;O.82)d、深Ⅱ度为(21.84&;#177;1.87)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F=5.52,7.06,P均<O.05)。结论:SSRIs与音乐联合治疗能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同时能缩短烧伤后创面愈合时间、改善烧伤后生理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面部Ⅱ度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06/2004-06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康复中心收治的面部浅Ⅱ度烧伤、深Ⅱ度烧伤各60例。以面部左侧为治疗组,右侧为对照组。伤后第3天,治疗组将2000IU/mL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直接湿敷于创面上半暴露,换药1次/d,至创面愈合;对照组创面单用等渗盐水纱布覆盖半暴露,换药1次/d,至创面愈合。7和14d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及瘢痕情况及不良反应。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0分为无痛,10分为极痛);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测量法测定深Ⅱ度创面瘢痕增生情况(瘢痕指数)。结果:1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及瘢痕情况的比较:浅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组7d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15+13.26)%,(59.28&;#177;11.35)%,t=5.7115,P〈0.01],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9.62+2.38),(11.27+2.95)d,t=3.3719,P〈0.01];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组14d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5.03&;#177;21.32)%,(61.24&;#177;18.29)%,t=3.8026,P〈0.01],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7.62&;#177;3.49),(20.86&;#177;3.97)d,t=4.7772,P〈0.01],瘢痕指数低于对照组[(7.32&;#177;1.67),(8.78&;#177;1.95),t=4.2541,P〈0.011;两组患者两种创面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别。治疗组治疗过程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能显著加快面部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速度,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减少瘢痕的形成,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临床验证冰石愈伤软膏治疗小面积Ⅱ度烧伤的疗效及药物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01-04/2002—1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外科连续住院总面积≤10%Ⅱ度烧伤患者9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74例.对照组25例。试验组用冰石愈伤软膏,按每100cm。涂抹5g药量计算,清创后,将药膏均匀涂抹在单层纱布上,贴在创面上,酌情包扎或半暴露;每3日换药1次;共用药2周(浅Ⅱ度)或4周(深Ⅱ度)。对照组用京万红软膏,用药方法同冰石愈伤软膏。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固定时间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用药前后创面细菌定量分析比较两种药物的抑菌效果;试验组用药前后血铅分析检测试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9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情况比较:试验组用药后1周治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2周时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9%,92.0%,R^-试=0.5250,R^-对=0.3816,u=2.1468,P〈0.05)。②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和固定时间愈合率比较: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13.85&;#177;4.32),(17.04&;#177;5.98)d。t=2.858。P〈0.05];实验组7d和15d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1.26&;#177;25.93)%比(28.60&;#177;30.91)%,t=3.590,P〈0.01;(94.39&;#177;11.26)%比(75.48&;#177;24.19)%.t=5.282,P〈0.01]。③试验药物与对照药物的抑菌效果:两组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无显著性差异。④安全性分析:试验组用药前后血铅和24h尿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例创面用冰石愈伤膏后出现一过性疼痛。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冰石愈伤软膏应用于小面积Ⅱ度烧伤,可促进烧伤创面愈合。未发现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说明该制剂治疗小面积Ⅱ度烧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促进猪皮肤软组织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V.A.C.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用电雷管在4只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造成16个爆炸伤创面,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V.A.C.治疗组。各组创面伤后前3d不做任何治疗,以造成创面感染。伤后3d,对照组油纱布换药,治疗组采用-15kPa负压的V.A.C.治疗。于伤后不同时间取创面中心的活组织,部分苏木精一伊红染色,部分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CAM)的表达,部分组织匀浆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伤后第3天活组织内的1CAM阳性细胞数为(18.42&;#177;2.94)个/400倍视野,MPO活性为(2.60&;#177;0.35)活力单位/g组织。治疗组MPO活性在治疗后第3天增高至(10.54&;#177;1.63)活力单位/g组织,治疗后第6天降至(2.34&;#177;1.14)活力单位/g组织;对照组治疗后第3天MPO活性为(3.50&;#177;0.83)活力单位/g组织,治疗后第6天增高至(7.14&;#177;0.90)活力单位/g组织;治疗后第3天及治疗后第6天,两组MPCI活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V.A.C.治疗组治疗后第1天,治疗组肉芽组织中的1CAM阳性细胞数增至(88.53&;#177;14.98)个/400倍视野;对照组常规换药第9天1CAM阳性细胞数才增至(123.07&;#177;14.23)个/400倍视野。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1CAM阳性细胞数在治疗后1~24d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猪爆炸伤感染创面中炎症反应不足;V.A.C能迅速增强猪爆炸伤感染创面的炎症反应,从而有助于创面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9.
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突触界面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何祥  冯龑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900-6901,i002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突触界面结构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Wisdar大鼠5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动物模型,造模成功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患侧电刺激组和双侧电刺激组各10只。应用透射电镜射像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电刺激对脑梗后突触形态及其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患侧电刺激组与对照组相比:突触间隙宽度[(25.84&;#177;3.49)nm]明显变窄(P&;lt;0.01),突触后致密质[(57.13&;#177;10.29)nm]显著增厚(P&;lt;0.01),活性区长度[(314.36&;#177;24.92)nm]明显延长(P&;lt;0.01),突触界面曲率[(1.145&;#177;0.160)nm]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双侧电刺激组与患侧电刺激相比:突触间隙宽度[(21.91&;#177;3.72)nm]明显变窄(P&;lt;0.01),突触后致密质[(70.15&;#177;11.82)nm]显著增厚(P&;lt;0.01),活性区长度[(329.79&;#177;20.44)nm]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突触界面曲率(1.252&;#177;0.166)明显变大(P&;lt;0.05);双侧电刺激与对照组相比:突触间隙宽度明显变窄(P&;lt;0.01),突触后致密质显著增厚(P&;lt;0.01),活性区长度明显延长(P&;lt;0.01),突触界面曲率明显变大(P&;lt;0.01))。结论:电刺激能够促进突触重建,双侧电刺激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十一酸睾酮对雄性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十一酸睾酮替代治疗对雄性去势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以期为男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提供思路。方法:实验选用15周龄雄性SD大鼠32只去睾后作为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11只、模型组11只、治疗组10只,28周后行血尿生化、骨密度检查。结果:模型组大鼠全身骨密度、股骨中点骨密度、睾酮水平【(0.351&;#177;0.012),(0.357&;#177;0.007)g/cm^2,(0.01&;#177;0.02)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0.366&;#177;0.021),(0.366&;#177;0.012)g/cm^2,(1.82&;#177;0.02)nmol/L】(P&;lt;0.05~0.01)。治疗组大鼠全身骨密度、股骨中点骨密度、皋酮水平、雌二醇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lt;0.05—0.01)。模型组大鼠尿钙/肌酐、尿磷/肌酐、尿羟脯氨酸/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0.01)。治疗组大鼠血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lt;0.05)。结论:早期应用十一酸睾酮替代治疗可逆转雄性大鼠去睾28周后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