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调查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发病率与性别、年龄以及季节的关系。方法采用被动凝集法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检测。结果1701例肺炎患儿的样本,其中阳性样本数共569例,阳性率为33.5%。男性、女性肺炎患儿MP-IgM阳性率分别为30.1%、37.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1岁组婴儿MP-IgM阳性率为5.8%;2~3岁组幼儿MP-IgM阳性率为35.3%;4~6岁学龄前期儿童MP-IgM阳性率为43.3%;7~14岁学龄期儿童MP-IgM阳性率为52.9%。各组患儿MP-]gM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2008年与2009年MP-IgM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200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季节分布上,2007年流行年四季MP感染率无明显差异;其他两年春季MP感染率较低,另外三季无明显差异。结论MP感染好发年龄仍为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女性儿童感染机会高于男性儿童;流行季节为春季。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感染情况。方法选取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65岁的呼吸道感染患者3765例,男2136例,女1629例,年龄在65~110岁以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immunofluorescenceassay,IFA)对其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进行检测。结果3765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标本中,检出阳性的标本为834例,阳性率为22.15%,其中男性阳性率为21.11%,而女性阳性率为23、51%,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80,P〉0.05)。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各年龄组问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0,P〉0.05)。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存在季节差异(X2=11.040,P〈o.05),春季、夏季和冬季的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MP感染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春季、夏季和冬季的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MP感染率分别与秋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有一定的MP感染率,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存在季节的差异性,因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感染MP合并有基础性疾病时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损害,故临床应重视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MP的感染和防治,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366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儿病原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状况,为临床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66例住院的CAP患儿按年龄分4组,0~1岁组128例;2—3岁组108例;4~6岁组55例;7~14岁组75例。抽取4组患儿急性期血清标本进行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对不同年龄及不同季节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366例CAP患儿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87例(23.8%),其中7~14岁组阳性率最高,为58.7%(44/75);其次为4~6岁组,为40.0%(22/55);2~3岁组感染率为13.0%(14/108),0~1岁组感染率为5.5%(7/128),各年龄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季节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不同,自4~6月份开始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明显增加,且逐渐增高,以10~12月份最高。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年龄分布上以学龄期儿童多见,季节特点为秋冬季节高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石家庄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3年间住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在8158份血清标本中,MP-IgM阳性血清标本1735份,阳性率21∞.27%;其中,女性患者阳性率为24.59%(829/3371),高于男性患者的18.93%(906/4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0~3岁组儿童检出阳性率为18.9%,>3~6岁组为33.8%,>6岁组为54.3%,MP感染率与年龄相关( P <0.01),且随年龄增大,感染率呈增高趋势。2011至2013年阳性率分别为14.4%,23.6%,36.2%,显示MP感染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各年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8.817, P <0.01)。2013年阳性率高于2012年,2012年MP阳性率高于2011年。2011春、夏、秋、冬季阳性率分别为:9.6%,24.4%,20.6%,16.3%,2012春、夏、秋、冬季阳性率分别为:11.2%,28.9%,22.7%,20.1%,2013春、夏、秋、冬季阳性率分别为:15.1%,39.3%,22.4%,20.4%,3年间各季节发病率逐年升高,夏季发病率均高于其他季节。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随年龄增大感染率呈增高趋势,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2011-2013年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夏季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方法对9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进行肺炎支原体监测并与92例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两组采用颗粒凝聚法测定MP—IgM抗体。结果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肺炎支原体MP—IgM阳性43例(46.74%),普通呼吸道感染者肺炎支原体MP—IgM阳性12例(13.04%),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临床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魏云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7):91+94-91,94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发病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观察CVA患儿59例,同期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35例,正常小儿32例,均用金标快速检测法测定肺炎支原体IgM抗体(MP-IgM)。结果CVA患儿MP-IgM阳性率(40.7%)明显高于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14.3%)和正常小儿(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A的发病与MP感染有关,这一结果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7.
王治国 《安徽医药》2014,(12):2292-2294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 MP)感染临床特点状况,为其临床诊断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10月253例该院儿科表现为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其相关信息,分析临床特点。结果253例标本中72例MP阳性,阳性率为28.5%;年龄分析3~6岁儿童更容易发生MP感染,6~12岁儿童发生率最低;季节分析发现冬秋季发生率高,但四节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喘息、哮鸣音表现比较三组有差异,分别为1~3岁41例(60.3%)、34(50.0%),3~6岁34例(30.6%)、34例(30.6%),6~12岁15例(20.3%)、12例(16.2%)(P均<0.05);白细胞计数亦有差异(P均<0.05),3~6岁以白细胞计数正常为主,6~12岁以白细胞计数升高为主。结论患儿MP感染的发生率比较高,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于诊断为MP感染的患儿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1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为观察组,180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sE水平,比较两组患儿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及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结果观察组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为35.8%(76/212),对照组是14.4%(26/1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5~12岁组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较1—5岁组高(P〈0.05)。观察组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肺炎支原体容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对肺癌化疗后患者呼吸道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方法 选择明确诊断的接受过2~4个周期的化疗后肺癌患者47例和对照组患者45例,取患者血清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检测,咽拭子进行肺炎支原体病原体PCR扩增。结果 化疗后肺癌患者47例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率25.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67%(P〈0.05)。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感染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化疗后肺癌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应选择含有大环内酯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方案,以兼顾肺炎支原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李福生 《河北医药》2014,(14):2120-2122
目的探讨C-反应(CRP)蛋白与肺炎支原体联合检测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支原体肺炎患者(A组)67例以及细菌性肺炎患者(B组)65例分别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血清中CRP的含量,并与60例正常儿童(对照纽)进行对比。结果入院前与对照纽相比,A组及B组CRP含量以及阳性率显著较高(P<0.05),且B组患者显著高于A组患者(P<0.05)。治疗1周后,A组及B组CRP水平及阳性率较入院下降明显(P<0.05)。A组及B组患者治疗前血常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CR扩增法测定3组治疗后血清中IFN-r、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及细菌性肺炎儿童血常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肺炎支原体患儿CRP较正常儿童高,但没有细菌性肺炎患儿高,因此临床上可将CPR作为评价细菌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肺炎支原体(MP)引发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本院2011年6月-2012年2月的46例MP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采集咽拭子进行培养,同时以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研究,比较咽拭子阳性结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且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为(7.21±1.69)d,多数患儿有咳嗽现象,MP阳性率为100%;而对照组健康儿童MP阳性率为1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小于1岁的患儿MP阳性率为15.2%,显著低于同组内其他年龄段患儿(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年龄段儿童(P〈0.05)。结论MP引发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好发于1岁以上的儿童,且MP培养可帮助确诊.对临床上进行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对门急诊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200例小儿取咽拭子做肺炎支原体培养,以60例健康小儿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咽拭子肺炎支原体阳性率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P<0.05),婴儿组阳性率明显低于l岁以上各年龄组(P<0.05);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与阴性患儿的相比,咳嗽、扁桃体红肿的比例高(P<0.05),发热、卡他症状、胃肠道症状、疱疹、皮疹等症状体征少(P<0.05);16.12%的阳性患儿发展为肺炎,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引起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选择该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00例(观察组),采用肺炎支原体培养,就其临床资料与健康小儿10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阳性率为32.0%高于对照组的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P阳性患儿中,其中<1岁婴儿阳性率为18.8%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并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其他年龄段MP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阳性患儿均以发热、刺激性咳嗽为临床表现;胃肠道症状、卡他症状较为少见,均以扁桃体红肿、咽部充血为体征。无鼻窦炎、中耳炎、颈淋巴结炎、皮疹、眼结膜充血、口腔溃疡、疱疹。结论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无法确诊支原体感染或病毒感染时,可做肺炎支原体培养,操作方便,具有一定安全性和有效性,显著提高了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oneumonia,MP)的检测对儿童MP感染提供依据并分析MP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MP抗体检测试剂盒(SERODIA—MYCOII),对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1824例患儿进行检测。结果在1824例患儿中,MP抗体检测阳性者850例,阳性率为46.60%。性别比较,女性MP抗体阳性率(70.64%)高于男性(49.25%)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0.13,P〈0.05)。各年龄组阳性率为:〈1岁组59.84%,1~3岁组47.03%,4~6岁组40.68%,7~13岁组30-27%,年龄组闻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x^2=24.88,P〈0.05)。结论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中MP感染率很高,女性儿童MP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对有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应尽早进行MP抗体检测,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同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5种常见病毒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血清中5种病毒[腺病毒(ADV)、柯萨奇病毒(CBV)、巨细胞病毒(CM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单纯疱疹病毒(HSV)]特异性抗体IgM。结果 367例急性下呼道感染患儿血清中,检出病毒IgM阳性例数为217例(59.1%),其中单一病毒IgM阳性149例(40.6%),≥2种病毒IgM阳性68例(18.5%),ADV、CMV、RSV为主要病毒病原体;男性患儿病毒IgM阳性率为54.1%,女性患儿为57.8%,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病毒IgM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个月~1岁,阳性率为63.5%,2~3岁次之,阳性率为57.5%;气温较低的冬春季节以RSV感染为主,随着气温的升高则以ADV感染为主;以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检出率最高(58.1%),其次是支气管肺炎(57.9%),大叶性肺炎最低(19.2%)。结论该院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检出率较高,且有季节及病种的规律性。应重视病毒病原学检测,及早明确感染病原,以利于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用MP快速鉴定培养基对本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429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的咽拭子进行MP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429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标本中,MP培养阳性96例,总阳性率22.4%;其中男性阳性率21.3%,女性阳性率23.6%,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中,春季发病率最高(29.2%),夏季发病率最低(15.7%),夏季与春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分别与秋、冬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试验:对红霉素的耐药性最高45.8%,对罗红霉索的耐药率(44.8%)次之,对左氧氟沙星和司帕沙星的耐药率最低(均为19.8%).结论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阻断儿童反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方法。方法对十二个月内患支原体感染(临床有呼吸道症状、血Mp_IgM滴度在1:40以上)发病3次以上,或六个月内发病2次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后者Mp_IgM滴度在1:40以上)前瞻性给予阻断治疗:即对治疗组患儿及密切接触者同时进行大环内酯类药物序贯疗法,对照组仅对患者进行大环内酯类药物序贯治疗。结果71例患者随机分为控制组(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3例,经过2年随访观察发现: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的患者复感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反复支原体感染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也实施大环内酯类药物序贯疗法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支原体重复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8年10月~2009年9月在昆明地区确诊为呼吸道感染的953例患儿取静脉血,用被动凝集法检测MP特异性抗体IgM(MP-IgM)。结果 95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MP-IgM的总阳性检出率为18.8%;其中0~4岁年龄组患儿MP-IgM阳性检出率为13.6%,5~7岁年龄组为26.8%,8~13岁年龄组为37.3%。8~13岁年龄组患儿MP-IgM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1~3月MP-IgM的阳性检出率为27.5%,4~6月为15.9%,7~9月为13.7%,10~12月为17.7%,1~3月MP-IgM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它月份(P〈0.05)。结论 MP为昆明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冬春季是MP感染的高发季节,学龄期儿童更易感染M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