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对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儿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儿56例,所有忠儿在气管切开前均无肺部感染。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8例。实验组采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对氧气进行加温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工气道湿化法。观察两组气管切开后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的例数及肺部感染率,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实验组痰液粘稠度Ⅰ°、Ⅲ°例数及痰痂形成例数、吸痰次数均少于对照组,最初两周内实验组肺部感染率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且感染时间迟,(P均〈0.05)。比较两组氧疗后24h及48hPaO2、PaCO2、Sp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使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减少了下呼吸道感染率,提高了患儿氧疗舒适度和疗效。  相似文献   

2.
本院自1999年1月至2003年7月共行气管切开术270例,其中临床诊断合并肺部感染96例。为了解气管切开术后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影像学特征及转归,作者对其中影像学、病原学等资料完整的42例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法对肺部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 对唐海县医院12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60例,采取常规气管内滴药.实验组60例,采取气道内冲洗.湿化液采用0.45%氯化钠溶液.观察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及胸部X线片.结果 对照组肺感染发生率28.3%,实验组肺感染发生率8.3%,经χ2检验,P值<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冲洗效果优于气管内滴药.  相似文献   

4.
持续加温湿化氧疗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使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3~8月3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试验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进行气道湿化;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3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结果 试验组患者痰液黏稠度、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持续加温湿化氧疗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湿化效果满意,痰液黏稠度较稀薄,肺部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高春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7):4057-4057
目的探讨氧气驱动湿化在气管切开术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氧气驱动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时、间断气道湿化方法。结果通过对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实验组发生刺激性咳嗽、形成痰痂、气道黏膜出血和肺部并发症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氧气驱动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氧气驱动持续气道湿化优于间断气道湿化。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管湿化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我科2000-03~2004-12对重度有机磷中毒62例行气管切开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微量注射泵持续气管湿化,有效地预防了肺部感染的发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的气道湿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的方法。方法:严密观察气管切开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病房内空气湿化、套管外口敷料湿化、超声雾化吸入湿化、气道冲洗、气管内滴药及呼吸机湿化等综合气道湿化护理,观察肺部感染、气道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78例患者气管切开时间为伤后2~9h,平均4.6h。拔管时间9~27d,平均13.5d。治愈73例,死亡5例,死亡原因分别为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创面脓毒症2例,肺部感染1例,治愈率93.59%。没有出现气道阻塞并发症。结论:正确有效地做好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的气道湿化,有利于减少呼吸道并发症,是治疗吸入性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文丘里联合伺服型加热湿化器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脱机期间气道湿化给氧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5月~2014年5月住院气管切开患者70例,根据设定的入选条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湿化给氧方法,使用氧气湿化瓶连接气切面罩结合气切口微量注射泵泵入0.45%生理盐水。干预组采用文丘里联合伺服型加热湿化器湿化给氧。观察比较两组气切口吸入氧气温度、气道内痰液粘稠度、气管内痰痂形成、血气分析中PaO2平均值、PaCO2平均值。结果两组气切口吸入氧气温度、气道内痰液粘稠度及气管内痰痂形成、动脉血气PaO2及PaCO2平均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脱机期间采用文丘里与伺服型加热湿化器联合应用湿化给氧,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氧合效果及吸氧舒适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流量湿化吸氧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脱机后采用普通气泡氧气湿化装置供氧,观察组患者脱机后采用高流量湿化氧疗设备供氧。比较两...  相似文献   

10.
2002/2004年我科采用一次性无菌输液针头的塑料软管用于气管切开患者的氧气吸入25例,收到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 flow nasal cannulae,HFNC)不同流速设置对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重要生理参数、舒适度、呼吸窘迫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重庆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29例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实施HFNC,探究不同流速(低流速组30~35 L/min,中流速组40~45 L/min,高流速组50~60 L/min)对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气管插管率、舒适度、呼吸窘迫度的影响。结果 应用HFNC 6、24、48 h,低、中流速组呼吸频率均低于高流速组;应用HFNC 72 h,低流速组呼吸频率低于高流速组;应用HFNC 6、48、72 h及结束时,低流速组舒适度及呼吸窘迫度评分最低;应用HFNC 24 h,低、中流速组舒适度评分及呼吸窘迫度评分低于高流速组(均P<0.05)。通过对不同缺氧程度的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氧合指数201~300 mm Hg(1 mm Hg=0.133 k Pa)为轻度缺氧组,101~200 mm Hg为中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加温湿化吸氧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41例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1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加温湿化吸氧法进行呼吸道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呼吸道湿化法进行呼吸道护理,对2组患者呼吸道湿化效果进行判定,并比较2组的痰液黏稠度、痰痂的形成、呼吸道刺激性症状、呼吸道黏膜出血,呼吸道阻力、肺部感染情况及平均ICU入住天数.结果 治疗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痰液黏稠度、痰痂的形成、呼吸道刺激性症状、呼吸道黏膜出血,呼吸道阻力、肺部感染及平均ICU入住天数等各项指标也优于对照组.结论 加温湿化吸氧法比常规呼吸道湿化法更适合于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护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应用于气管切开治疗患者在下呼吸道感染预防及抗炎方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将116例2014年10月至2018年5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的肺部疾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58)行常规湿化氧疗,观察组(n=58)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行湿化氧疗。分析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Ⅱ度痰所占比率分别为96. 55%、62. 0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Ⅲ度痰所占比率、痰痂形成率均为0,对照组分别为25. 86%、15. 52%,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共检出多重耐药病原菌59株,其中,对照组有44株(74. 58%),观察组有15株(25. 42%),观察组多重耐药病原菌株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8、IL-10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更低(P <0. 05)。结论选用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给予气管切开术患者湿化氧疗,可有效预防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提高抗炎效果。  相似文献   

14.
气管切开病人使用微雾喷雾器给氧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气管切开后给氧,临床以鼻导管法最为常用,因为此方法简单易行,故一直沿用。然而,近年来针对鼻导管法给氧的质疑越来越多,如导管脱出和易被污染、雾化时不能给氧、套管口覆盖的湿纱布容易移位等。为此,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使用带有延长导管的微雾喷雾器(以下简称微雾化器)代替鼻导管给氧,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患者给予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阿米卡星注射液抗感染,对照组患者单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除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药物过敏,其余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阿米卡星注射液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虽然不能提高药物疗效,但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对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机体的影响.方法 将ICU病区407例HAP患者分为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组(治疗组)136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组(镜捡组)135例、非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组(对照组)136例,观察治疗组、镜检组与对照组的死亡率;对治疗组和镜检组进行持续心电和指脉血氧饱和度(以下简称指脉氧)监护,记录治疗组及镜检组纤维支气管镜使用前即时,持续使用5、10、15、20和30min的指脉氧、心率、血压和使用前即时及持续使用20min血气分析(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结果.结果 治疗组、镜检组与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0.4%、30.1%和52.7%;纤维支气管镜使用前即时与持续使用20min内所观察指标无明显变化或好转,而持续使用30min以上患者指脉氧明显下降,无1例心率失常发生.结论 对于HAP患者,纤维支气管镜的介入可降低死亡率;纤维支气管镜持续使用20min内对HAP患者机体的影响是安全、积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间质性肺炎急性加重期(AE-IP)伴呼吸衰竭(RF)患者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FNC)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一部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136例AE-IP伴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资料,进行HFNC治疗,完成1周治疗后观察治疗效果,分为无效组、有效组,比较2组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找出AE-IP伴RF患者HFNC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 结果治疗1周,研究内136例AE-IP伴RF患者HFNC治疗无效发生率为16.91%(23/136);无效组呼吸道感染占比、营养不良占比均高于有效组,氧合指数低于有效组,B型钠尿肽(BNP)、降钙素原(PCT)均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氧合指数、BNP、PCT、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与AE-IP伴RF患者HFNC治疗无效有关,氧合指数低、BNP高、PCT高、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可能是AE-IP伴RF患者HFNC治疗无效的风险因素(OR>1,P<0.05);森林图显示,在AE-IP伴RF患者HFNC治疗无效的相关因素中,营养不良的关联度最强。 结论AE-IP伴RF患者HFNC治疗有一定的无效风险,可能与氧合指数低、BNP高、PCT高、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治疗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内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SHAP)患者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ICU内38例符合SHAP和脓毒症标准且CD14+单核细胞HLA—DR〈30%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n=21)和对照组(n=17)。治疗组在SHAP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1.6mg胸腺肽α1皮下注射,2次/d,持续1周。对照组仅给予SHAP常规治疗。在胸腺肽α1治疗前及结束治疗时分别测量CD14+单核细胞HLA—DR、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水平,并观察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及生存状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D14+单核细胞HLA—DR、CD4+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上升,对照组治疗后无改善。但两组ICU住院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存活者和死亡者间的CD14+单核细胞HLA—DR有显著性差异,而CD4+细胞、NK细胞及CD4+/CD8+比值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中存活者的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比对照组中的存活者明显缩短。结论胸腺肽α1能提高ICU内SHAP患者CD14+单核细胞HLA—DR、CD4+细胞及CD4+/CD8+比值,且缩短了存活者的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但未能降低ICU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氧疗中实施不同给氧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鼻导管组、人工鼻组、面罩组各20例,分别实施鼻导管吸氧、人工鼻吸氧及面罩法吸氧。观察3组患者氧疗前、氧疗1 h、氧疗24 h时的血氧饱和度、痰液黏稠度(Ⅲ度)以及并发症(肺部感染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在吸氧1 h、吸氧24 h时的血氧饱和度均比吸氧前有显著提高(P0.05),但面罩组提高幅度显著更高(P0.05);鼻导管组与面罩组吸氧1 h、吸氧24 h时的痰液黏稠(Ⅲ度)率相比吸氧前显著下降(P0.05),优于人工鼻组(P0.05);面罩组与人工鼻组的肺部感染与切口处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低于鼻导管组(P0.05)。结论面罩吸氧应用在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有良好效果,不仅可快速平稳改善血氧饱和度,而且能降低痰液黏稠度以及肺部感染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持续气流受限致肺通气功能障碍,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和弥散障碍共同作用是其主要特点。由于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可增加呼吸末正压,冲刷咽部死腔,减少二氧化碳(CO2)的重吸入,提高肺泡通气量,且具有舒适度高等优势,已成为部分COPD患者的理想选择,但对于哪些COPD患者获益最大,目前还缺乏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文回顾整理了近几年主动温湿化的HFNC氧疗在COPD患者中应用的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