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状态与皮质下腔隙性梗死部位及病灶数、白质病变和内侧颞叶萎缩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59例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门诊登记的最近一次症状性缺血性卒中病史3个月的脑小血管病患者。根据详细的神经心理学评估结果,将59例患者分入无认知障碍组(24例)、轻度认知障碍组(22例)和血管性痴呆组(13例),采用头颅磁共振成像多重序列检查及斜冠状面重建,依据所得图像进行皮质下腔隙性梗死病灶计数、白质病变评分和内侧颞叶萎缩评分。结果: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与皮质下腔隙性梗死病灶总数有关(P=0.004),其中皮质下白质部位腔隙性梗死病灶数在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度认知障碍组和血管性痴呆组患者丘脑部位腔隙性梗死病灶数多于无认知障碍组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大部分的白质病变病灶位于额叶和顶枕叶,颞叶和基底节的白质病变较少。3组之间双侧额叶(P=0.033)和双侧基底节(P=0.009)的白质病变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例患者中,43例完成磁共振成像斜冠状面重建。左右内侧颞叶萎缩一般呈同步发展;3组之间左或右内侧颞叶萎缩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在13例左内侧颞叶萎缩评分≥2分的患者中,11例为无认知障碍组和轻度认知障碍组患者;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均有内侧颞叶萎缩,其中6例患者的左右侧平均内侧颞叶萎缩评分≥2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皮质下白质腔隙性梗死病灶数[比值比:2.39(95%可信区间:1.19~5.80),P=0.005]和左内侧颞叶萎缩评分[比值比:10.21(95%可信区间:2.02~51.75),P=0.003]是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与皮质下白质腔隙性梗死病灶数和左内侧颞叶萎缩评分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61例符合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诊断标准患者,经详细的神经心理学测验和临床访谈分为无认知损害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和血管性痴呆组,后两组进一步合并为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登记并分析所有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血管性危险因素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血管性认知损害总患病率为63.93%(39/61),其中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和血管性痴呆患病率分别为36.07%(22/61)和27.87%(17/61).单因素分析显示:(1)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因素比较,血管性痴呆组年龄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9),而受教育程度低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2);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包括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和血管性痴呆组)与无认知损害组受试者之间的年龄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t=3.740,P=0.058),但受教育程度低于无认知损害组(t=7.888,P=0.007).(2)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12).(3)皮质下灰质各部位腔隙性梗死灶数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性痴呆组白质梗死灶数目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7),脑白质病变评分高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P=0.001)和无认知损害组(P=0.017),内侧颞叶萎缩评分高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P=0.001)和无认知损害组(P=0.000);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白质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病变评分和内侧颞叶萎缩评分均高于无认知损害组(t=-2.661,P=0.003;t=-2.953,P=0.005;t=-4.712,P=0.000).多因素分析,糖尿病、脑白质梗死和内侧颞叶萎缩同为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常见于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与糖尿病、脑缺血性损伤和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性脑梗塞与智能障碍的关系及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MMSE、HDS量表并结合FAQ对46例经CT和MRI证实的ACI者进行智能测定,并与多灶性脑梗塞相比较。结果发现ACI痴呆发生率为19.5%(9/46),与多灶性脑梗塞组无显著差异(P>0.05)。ACI的梗塞部位、数目及患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与智能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表明ACI是血管性痴呆中一个易被临床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抑郁状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ACI)患者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用Hamilton抑郁量表对经CT或MRI证实的80例老年ACI患者进行抑郁状态测查,对梗死灶的部位、数量,合并症、烟酒嗜好、性别及文化程度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I抑郁发生率为36%,其中轻度抑郁为24%,中度抑郁为10%,重度抑郁为2%;抑郁症状以焦虑/躯体化、阻滞和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多灶性梗死组HAMD分、焦虑/躯体化分、阻滞及睡眠障碍分显著高于单灶性梗死组(P<0.01或0.05);皮质下梗死组HAMD分、焦虑/躯体化分、阻滞分显著高于皮质梗死组(P<0.05);多灶性梗死、皮质下梗死更易出现抑郁;抑郁症状的发生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有烟酒嗜好有关。结论抑郁情绪为老年ACI患者较常见的症状,其产生与脑损伤的生物效应有关,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各亚型患者之间及其与认知功能正常者之间的认知功能及脑组织影像学表现的差异。方法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认知能力筛查量表和简易智能-认知能力联合检查量表对62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34例、血管性痴呆18例、混合性痴呆10例)和50例正常对照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通过磁共振成像分析其容积测量值、脑叶萎缩、皮质下白质疏松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影像学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管性认知障碍各亚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呈逐步递减趋势(均P<0.05),但血管性痴呆与混合性痴呆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性认知障碍各亚组患者双侧前额角容积、第三脑室容积测量值以及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萎缩,皮质下白质疏松和腔隙性脑梗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影像学异常改变在进展为痴呆后更为明显。混合性痴呆患者的特征性表现为双侧海马容积、内嗅叶皮质容积减小,颞叶萎缩(均P<0.05),但无明显的腔隙性脑梗死(P>0.05)。结论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影像学异常改变可部分反映不同亚型的病理改变,但对认知障碍程度的反映尚缺乏敏感性,能否联合认知功能评分共同作为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预测指标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的体积及部位与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关系.方法 分析281例ACI患者的梗死灶体积及部位与SAP的关系.结果 281例ACI患者根据其梗死灶体积分为微小病灶组(54例)、中等病灶组(127例)、大病灶组(61例)及超大病灶组(39例),SAP发生率分别为13.0%、11.0%、31.1%、61.5%,超大病灶组SAP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P<0.01).按梗死灶的部位分组的左半球组(97例)、右半球组(122例)和双侧病灶组(11例),SAP发生率分别为16.5%、24.6%、72.7%,双侧病灶组SAP发生率较单侧半球组明显增加(均P<0.05);皮质组(57例)、皮质下组(126例)、皮质+皮质下组(47例)SAP的发生率分别为16.3%、11.1%、53.2%,皮质+皮质下组SAP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并且皮质组显著高于皮质下组(均P<0.05);前循环组(161例)、后循环组(61例)、前+后循环组(59例)SAP的发生率分别为15.5%、19.7%、45.8%,前+后循环组SAP发生率较其他两组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 大病灶脑梗死、皮质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生SAP.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利用半自动化分析软件对脑白质病变患者不同区域白质损伤(f MRI序列上的高信号)进行定量,并对其与认知功能评分进行分析,探讨脑白质病变体积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承德市中心医院门诊"健康"人群75例。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对其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基于FLAIR定量计算全脑、侧脑室旁及深部皮质下脑白质受损体积,将认知功能评分与以上白质受损体积进行偏相关分析。将脑白质病变患者分为轻度认知障碍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认知障碍特点。结果控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后,全脑白质体积与认知功能评分MoCA有偏相关性(r=-0. 541,P=0. 001),尤其是侧脑室旁白质体积(r=-0. 518,P=0. 000),与深部白质也存在偏相关性(r=-0. 312,P=0. 025);全脑白质体积与认知功能评分MMSE(r=-0. 303,P=0. 033),侧脑室旁体积与认知功能评分MMSE (r=-0. 330,P=0. 019)及深部白质损伤体积(r=-0. 257,P=0. 039)。脑白质病变体积认知障碍组与对照组在执行功能及视空间(P=0. 003)、注意力(P=0. 041)、语言(P=0. 040)及记忆力(P=0. 000)方面评分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全脑、侧脑室旁、皮质下脑白质损伤体积增大,认知功能评分随之下降;全脑白质体积与MoCA的相关性比与MMSE相关性大;而且,侧脑室旁体积与深部白质损伤体积相比,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更大。脑白质病变体积引起轻度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执行功能、注意力、视空间及记忆力方面。  相似文献   

8.
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情绪抑郁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 (ACI)情绪抑郁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 (SDS)测定 48例经CT和MR证实的ACI患者的情绪状态 ,并与对照组比较。根据梗死灶的部位、数量进行病例组中抑郁与非抑郁对照比较。结果 ①ACI抑郁发生率为35 4%。②ACI后抑郁的发生率与腔隙梗死灶的数量密切相关。③皮质下梗死 ,尤其是多灶性腔隙梗死 ,与其他部位梗死相比 ,更易出现抑郁。④ACI患者抑郁症的发生与年龄大小、高血压病程成正相关。结论 抑郁情绪为ACI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 ,其抑郁的产生可能与病灶部位的生物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 - β1 (TGF- β1 )在急性脑梗死 (ACI)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检测 35例 ACI患者血清 TGF- β1 浓度 ,分析其与梗死部位、大小、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ACI患者血清 TGF- β1 浓度急性期降低 ,恢复期升高。皮质梗死组 TGF- β1 高于皮质下组 (P<0 .0 5 ) ;梗死体积大则 TGF- β1 浓度高 (P<0 .0 5 ) ;重型组 TGF- β1 浓度高于轻型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梗死组中白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血清 TGF- β1 的产生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有关 ,其浓度的改变与梗死部位、大小及病程有一定关系 ,提示 TGF- β1 是一种负性免疫调节剂。  相似文献   

10.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MRI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MRI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了皮质下多发梗死28例痴呆患者和33例非痴呆患者的MRI表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影像学相关高危因素。结果:痴呆组中顶叶皮质下、内囊膝部和丘脑的梗死发生率,顶叶皮质下、侧脑室体旁前部、内囊膝部和丘脑平均梗死数目,4级LA的出现率以及所有脑萎缩指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但Logistic回归后,只有平均脑沟宽度、侧脑室指数和丘脑梗死的数目进入了方程。结论: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可能与脑萎缩的程度和丘脑梗死的数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