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介绍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吗啡合剂在颈丛阻滞中的体会。方法随机将60例ASAI-Ⅱ级患者分为三组(A: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吗啡合剂组,B: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合剂组,C:利多卡因-丁卡因组),颈丛阻滞后,观察三组药物的作用维持时间,心血管反应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三组患者神经阻滞后心血管反应及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维持时间:A>B>C,阻滞4h后疼痛程度A=B相似文献   

2.
黄霞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0):65-66
目的:观察臂丛加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66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患者采用臂丛加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B组患者采用单纯臂丛神经阻滞;C组患者采用单纯颈浅丛神经阻滞。结果:A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B、C组。结论:对于锁骨骨折患者采用臂丛阻滞加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具有更佳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吗啡合剂在颈丛阻滞中的体会。方法随机将60例ASAⅠ-Ⅱ级患者分为三组(A: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吗啡合剂组,B: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合剂组,C:利多卡因-丁卡因组),颈丛阻滞后,观察三组药物的作用维持时间,心血管反应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三组患者神经阻滞后4h后疼痛程度A=B〈C组,12h后疼痛程度A〈B=C组。结论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吗啡合剂在颈丛阻滞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一针法或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完成颈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本院2009年5月~2012年10月平诊手术治疗的120例颈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行一针法颈深浅丛阻滞,B组为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记录围麻醉期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观察术后镇痛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B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好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双侧颈浅丛阻滞麻醉效果满意,术后镇痛作用良好.B组麻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双侧颈浅丛阻滞是颈部手术麻醉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颈深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11月-2018年2月收集本院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20例)及对照组B组(20例)。前者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颈深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后者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法行颈深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0%,对照组的麻醉优良率为65%,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的的麻醉效果优于传统解剖定位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丛阻滞局麻药中加小剂量吗啡用于甲状腺术后镇痛,证明周围神经内也存在阿片受体。方法行双侧颈浅丛+C4阻滞,A组局麻药中加吗啡5mg,B组注入局麻药的同时,给吗啡5mg肌注,C组局麻药中不加吗啡,进行3组对比观察。结果A组术后镇痛满意度优良率达100%,镇痛持续时间均〉24h,疼痛均在I级以下,术后均免用用止痛剂;A组和B、C两组P〈0.01,B、C两组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行颈丛阻滞局麻药中加小剂量吗啡可用于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7.
张宇 《中国医药科学》2011,(14):106+114
目的探讨高位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在肩锁关节损伤钩钢板内固定术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45例住院择期行钩钢板内固定术的肩锁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0例,对患者行单纯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25例,对患者行高位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通过VAS评分,A组切皮、缝皮的评分明显高于内剥离骨膜、复位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各项观察指标中评分均不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皮、缝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锁关节损伤钩钢板内固定术麻醉,阻滞效果完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3种麻醉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3种神经阻滞麻醉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时的麻醉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罗田县人民医院骨科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成3组(n=60):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颈5横突阻滞组(B组)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颈浅丛神经阻滞组(C组)。观察3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C组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A和B组(P<0.01),3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颈浅丛神经阻滞是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复合颈浅丛麻醉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0例甲状腺腺瘤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颈浅丛阻滞麻醉+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B组30例,颈浅丛阻滞麻醉+静脉注射芬氟合剂组;C组30例,穴位注射芬氟合剂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组。结果:患者疼痛情况比较,A组的VAS评分高于B组、C组(P<0.01);B组与C组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C组比较,脉搏血氧饱和度B组低于A组和C组(P<0.05)。A组与B组、C组比较,A组血压、心率高于其它组(P<0.05)。3组比较,术后追踪观察出现喉返神经麻痹及膈神经麻痹病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B组高于A组和C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芬氟合剂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颈丛阻滞的影响效果及预防恶心、呕吐的作用。方法 72例择期结节性甲状腺肿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单纯局麻药组)、Ⅱ组(吗啡组)、Ⅲ组(地塞米松组),各24例。采取常规麻醉方法Ⅰ组不加其他药物,Ⅱ组加入吗啡,Ⅲ组加入地塞米松。观察3组患者麻醉情况、心率、血压及恶心呕吐变化情况。结果Ⅲ组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与Ⅰ组、Ⅱ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丛阻滞液中加入地塞米松可延长颈丛阻滞麻醉时间,可预防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泊酚预防颈丛阻滞所致高血压的作用.方法选择在颈丛阻滞麻醉下行甲状腺次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麻醉前、中应用适量丙泊酚,而B组不用丙泊酚,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不同时间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结果与A组比B组在颈丛阻滞后10、20 min SBP有显著升高(P<0.01),阻滞后10 min DBP有显著升高(P<0.01).结论预防性应用丙泊酚可明显减轻颈丛阻滞所致的血压升高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等剂量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单侧单纯性甲状腺腺瘤和锁骨骨折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将甲磺酸罗哌卡因100mg复合200mg利多卡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A组),30mL(B组),40mL(C组),行单侧颈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单侧颈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不良反应较B组和C组多。结论单侧颈丛神经阻滞对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是甲状腺和锁骨骨折手术最主要的麻醉方式。影响颈丛神经阻滞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药物特性,浓度,容量,入路的选择,阻滞的技术等。本研究在入路选择,阻滞技术相对固定,相同药物等剂量的前提下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容量和浓度对颈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颈丛阻滞复合针刺麻醉在甲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颈丛阻滞复合针刺麻醉行甲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80例甲亢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单纯双侧颈丛阻滞组(A组,n=40)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复合针刺麻醉组(B组,n=40).两组均采用C4一针法行双侧颈丛阻滞,B组在此基础上行针刺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麻醉前、麻醉后15 min、术中及术毕的循环变化,并进行两组的麻醉效果的评定.结果 A组麻醉后SBP、DBP、HR均较麻醉前上升(P<0.05),B组麻醉后上述参数稍有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B组多于A组(P<0.01).结论 颈丛阻滞复合针刺麻醉行甲亢手术,术中循环稳定,麻醉效果优良,是甲亢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孙柳生  杨善林 《安徽医药》2006,10(5):335-336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甲状腺肿块手术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罗哌组(A组)和布比组(B组),每组各20例,分别用0.375%罗哌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各20 m l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评价麻醉效果,记录并发症以及麻醉过程中的HR、SBP、DBP的变化。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麻醉后HR、SBP、DBP均明显升高(P<0.05)。A组病人抬头肌力影响低于B组(P<0.01)。结论0.375%罗哌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均能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由于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时对颈项运动功能影响较轻,故较布比卡因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5.
改良颈臂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荣苍  毕秀玲 《河北医药》2009,31(19):2558-2560
目的评价小剂量罗派卡因复合碳酸利多卡因高位肌间沟加颈浅丛的锁骨上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锁骨手术12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改良组(B组),每组各60例,均采用0.25%罗派卡因复合1.3%碳酸利多卡因,于C6水平行肌间沟穿刺,寻找异感,A组注药20ml,B组注药10ml,2组在颈浅丛用药均为10ml,观察2组阻滞效果,记录并发症。结果2组阻滞效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并发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罗派卡因复合碳酸利多卡因改良颈臂丛联合阻滞更适于锁骨手术。  相似文献   

16.
易春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559-560
目的硬膜外麻醉下的胆系手术辅用右侧颈丛阻滞是否能减轻肩背部牵涉疼痛。方法 A组400例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下的胆系手术辅用右侧颈丛阻滞下的胆系手术辅用右侧颈丛阻滞;B组100例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下的胆系手术;C组100例患者,在B组基础上手术进腹后采用2%利多卡因行腹腔内封闭。三组均测ECG、BP、P、R、SpO2,记录在手术操作时的主诉。结果 A组BP、P较B、C两组平稳,A、B、C三组的SpO2各时期在吸氧的情况下无明显区别,A组较B、C两组的疼痛反应明显减轻。结论硬膜外麻醉下的胆系手术辅用右侧颈丛阻滞明显减轻肩背部牵涉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林华阳 《海峡药学》2006,18(3):118-119
目的比较0.375%与0.5%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对单侧甲瘤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两组共60例病人,A组用0.375%罗哌卡因与1%利多卡因合剂20mL,B组用0.5%罗哌卡因与1%利多卡因合剂20mL,阻滞前均先用惠普多功能系统监护仪连续动态监测循环及开放外周静脉。先后间隔15m in分两次行颈深和/或浅丛阻滞。用针刺测痛法测定皮肤痛常见消失平面和起效时间,三级评定阻滞效果,术毕VA S测评术中镇痛情况,随访24h内术后镇痛情况,并记录术中循环和神经系的副反应。结果A组与B组起效时间和平面均相似(P>0.05),B组术后镇痛时间更长,术后镇痛效果更佳(P<0.05),两组术中阻滞效果及术毕VA S评分均无差异(P>0.05)。结论0.375%浓度罗派卡因颈丛神经阻滞即可满足颈部甲瘤手术,但0.5%罗哌卡因对术后镇痛效果更佳,且不增加其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董明远  朱风鸣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140-3141
目的:探讨对甲状腺次全切术病人所采用的颈丛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甲状腺次全切手术病人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25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中根据病人疼痛反应情况,给予氟芬合剂和氯胺酮,观察病人在切皮、分离甲状腺上极、峡部、下极时的平均动脉压(MAP)、SpO2、心率(HR).结果: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在分离甲状腺上极时MA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分离下极和峡部时,A组MAP和HR明显高于B组(P<0.05).A组18例术中加用氟芬合剂,5例加用了氯胺酮,而B组仅有12例加用氟芬合剂,两组差异有显著性,两组SpO2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对甲状腺次全切手术,颈丛和硬膜外麻醉同样是安全的.硬膜外麻醉的镇痛效果优于颈丛神经阻滞,且辅助用药少,并能术后硬膜外镇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酒石酸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对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n=20),每组均用0.375%罗哌卡因35ml作颈丛神经阻滞,各组局麻药均不加肾上腺素.A组:对照组,颈丛神经阻滞前5 min静脉推注氟芬合剂2ml;B组:实验组,颈丛神经阻滞前5 min静脉推注布托啡诺1 mg.术中和术后2、4、8、12、24 h对麻醉质量进行评价,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麻醉维持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1).术后2、4、8、12、24 h疼痛评分(VAS),A组高于B组(P<0.01).结论 布托啡诺超前镇痛效果明显,能够增强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颈浅丛阻滞复合全凭七氟烷吸入维持气管内全麻和单纯静脉复合气管内全麻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40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颈浅丛阻滞复合全凭七氟烷吸入维持气管内全麻,B组采用单纯静脉复合气管内全麻。A组在全麻前行颈浅丛阻滞,在常规麻醉诱导插管后,麻醉维持A组用2%~3%七氟烷吸入,B组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并复合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记录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和气管拔管时血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以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两组诱导前后MAP、HR无明显差异,A组切皮、麻醉维持时浅麻醉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A组较B组明显缩短(P<0.01);B组术后疼痛的人数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颈浅丛阻滞复合全凭七氟烷吸入维持气管内全麻在甲状腺手术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明显优于单纯静脉复合气管内全麻,苏醒快速,并可减轻术后疼痛,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