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拉米夫定耐药的CHB肝郁脾虚型患者随机分为疏肝健脾汤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疏肝健脾汤纽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疏肝健脾汤,观察两纽的临床疗效。结果:疏肝健脾汤组患者治疗后在肝功能复常率、症候改善率、HBVDNA阴转率、细胞免疫功能增强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肝郁脾虚型CHB患者,具有改善肝功能及临床症候,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荣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肝汤是全国著名老中医、著名中医肝病专家关幼波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证属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未清的验方.我们采用荣肝汤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补脾法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虚是消化性溃疡的本质,脾虚症状主证多与消化性溃疡病症状相符,我们以补脾法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3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33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是1997年9月~1998年5月本院住院患者,其中脾虚型21例,脾虚肝郁型12例,均经钡餐透视及胃镜检查确诊。33例患者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胃小弯溃疡3例;男23例,女10例;发病年龄20~40岁;病史1~16年,平均3年。1.2 治疗方法:脾虚型拟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以健脾汤加减,黄芪20g,…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通络消汤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肝郁脾虚夹瘀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肝郁脾虚夹瘀症患者,现根据入院时的编号采用随机的方式进行分组,即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抗病毒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通络消汤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进行科学的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治疗后,观察组的症候积分明显要比对照组优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肝郁脾虚夹瘀症的治疗过程中,利用通络消汤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临床治疗的效果,非常值得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进行大力的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表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疏肝健脾方联合拉米夫定的治疗组(62例)和单纯服用拉米夫定的对照组(58例),经治疗12个月及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血清肝功能、HBV DNA定量、临床症候、总有效率等。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期其肝功能复常率、改善临床症候、降低临床耐药发生率、总有效率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方对恢复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患者肝功能,改善临床症候,减少拉米夫定耐药的发生均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安肠汤治疗对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消化科就诊的92例肝郁脾虚证腹泻型IBS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均接受低FODMAPs饮食结构并口服匹维溴铵片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安肠汤治疗.比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恩替卡韦口服,每次0.5 mg,1次/d;观察组6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疏肝健脾方,每次200 ml,2次/d,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共服药6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区痛、乏力、厌食、腹胀等临床症状、HBV DNA、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及腹部彩超影像学等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肝区痛、乏力、厌食、腹胀等临床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5%vs 61.0%,P<0.05);观察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91.2%vs 89.8%,P>0.05);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降低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缩小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疏肝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8.
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对38例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以疏肝健脾基本方加减治疗(中药组)并以西药组(31例)作对照,结果表明,在自、他觉症状的改善,远、远期疗效等方面均明显以中药组为优。其 与疏肝健脾类中药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具双向调节作用,能消除消化道局部炎症、促进胃排空、抑制胆汁返流、清除幽门螺旋菌等有关。重视健脾守方治疗等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肝脏病理改变、肝内Ⅳ型胶原含量的关系。方法:对104例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诊断,并行肝内Ⅳ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及病理图像定量分析和中医分型。结果:①104例患者病理诊断分型,轻度74例,中度21例,重度9例;②104例患者中医分型为肝郁脾虚型56例,肝胆湿热型3例,肝肾阴虚型14例,脾肾阳虚型5例,瘀血阻络型26例;③病理分型轻度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71.62%),中度者中瘀血阻络型占66.67%,重度者9例均为瘀血阻络型;④肝郁脾虚型患者肝内Ⅳ型胶原含量最低,肝内纤维化程度轻;瘀血阻络型患者肝内Ⅳ型胶原含量最多,肝内纤维化程度最重(P<0.01),其余3型介于两者之间,肝内Ⅳ型胶原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以肝郁脾虚型为主,随着肝损害加重,瘀血阻络型逐渐增加,因此,对慢性乙型肝炎轻度者要注重疏肝健脾,对中、重度者要注意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0.
对38例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以疏肝健脾基本方加减治疗(中药组),并以西药组(31例)作对照,结果表明,在自、他觉症状的改善、远、近期疗效等方面均明显以中药组为优。其机理与疏肝健脾类中药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具双向调节作用、能消除消化道局部炎症、促进胃排空、抑制胆汁返流、清除幽门螺旋菌等有关.视健脾守方治疗等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规范化治疗CHB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中医证候量表对594例轻度CHB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聚类,并结合变量频数分析对证型归属进行判定.结果:收集的轻度CHB病例均以肝郁脾虚为主要证型,在此基础上合并有6个兼证,分别为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62.80%)、肝郁脾虚兼肝肾阴虚证型(24.24%)、肝郁脾虚兼肝郁化火证型(5.05%)、肝郁脾虚兼肝胃不和证型(3.70%)、肝郁脾虚兼中气亏虚证型(2.53%)和肝郁脾虚兼瘀血阻络证型(1.68%).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又进一步分为5个亚型,分别为脾虚为主型(45.30%)、普通型(22.52%)、气滞为主型(17.70%)、湿热为主型(10.46%)、肾虚为主型(4.02%).结论:肝都脾虚证型为轻度CHB的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2004年10月-2006年3月,采用中药疏肝健脾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型患者,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共65例,按来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  相似文献   

13.
健脾疏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脾疏肝汤是苏涟教授“福尔肝”系列方药之一,临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型患者。笔者自1994年6月~1997年6月随师门诊中,用该方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18例,并追踪半年以上,现总结如下。 1 病例选择 根据辨病与辨症相结合的原则,按1990年上海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和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淤为主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活血化淤为主对胆石症100例进行前瞻性治疗研究,并与中医辨证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各30例进行随对照,结果;活血化瘀治疗治愈10例,显效48例,有效33例,总有效率91%,均优于呀知辩证对照组西医对照组;活血化瘀对胆总结石和胆囊结石疗效较好,而对肝内胆管结石和多发部位结石疗效稍差;对不同中医证型进行分析,其对肝胆湿热型和肝郁气滞型疗效较好,而对肝郁脾虚型则疗效稍差;对不同中医证型进行分析,其对肝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惠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双变异患者中医证型特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HBVC基因启动子(BCP)双变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方法:选择HBs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8例进行观察。中医证型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BCP双变异检测,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法。结果:BCP双变异的总检出率为36.31%(61/168),其中,湿热中阻型BCP双变异检出率最高(54.24%),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肝郁脾虚型BCP双变异检出率(36.36%)虽低于湿热中阻型(P〈0.025),但却明显高于肝肾阴虚型(13.04%)及瘀血阻络型(10.53%),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肾阴虚与瘀血阻络两型BCP双变异检出率均较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BV BCP双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特点以湿热中阻为主,肝郁脾虚居次,临床治疗要重视清热利湿,舒肝健脾治法或方药的选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四君子汤治疗脾虚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脾虚肝郁型FD诊断标准的8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9例给予加味四君子汤,对照组36例给予多潘立酮治疗,7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中药服用过程中,患者未诉不良反应。[结论]加味四君子汤治疗脾虚肝郁型FD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异病同治脾虚证二则成才荣去年,吾会诊两例中医辨证同属脾虚证的病例,用健脾助运法治疗疗效甚佳,现报告如下:例1,吴××,女性,58岁,汉族,病历号4994,1993年5月27日入院。患者1969年患“肾小球肾炎”,以后间歇出现颜面,双下肢浮肿,肾功能逐...  相似文献   

20.
应用活血化淤为主对胆石症100例进行前瞻性治疗研究,并与中医辨证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各30例进行随机对照,结果:活血化淤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48例,有效33例,总有效率91%,均优于中医辨证对照组和西医对照组;活血化淤对胆总管结石和胆囊结石疗效较好,而对肝内胆管结石和多发部位结石疗效稍差;对不同中医证型进行分析,其对肝胆湿热型和肝郁气滞型疗效较好.而对肝郁脾虚型则疗效稍差;与中医辨证治疗组在不同证型进行比较,其对肝郁气滞型的疗效较好,从而表明活血化淤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疗胆石症,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